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史料教學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歷史資料是歷史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資料是現代人了解過去的主要途徑,其中包括各種出土文物、圖像表格以及碑文記錄等。運用史料教學,是當下高中歷史教學的重中之重,是歷史教學的必然趨勢。這就要求歷史教師主動搜集整理歷史資料,平時注重史料的積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以應用史料為基礎,進行歷史知識的講解。本文主要探究了史料教學對高中歷史教學的意義,闡述了選取歷史資料的基本原則,提出了史料教學的途徑及其應當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高中歷史;史料教學;意義;原則
史料教學是指,在歷史的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歷史資料的閱讀和整理工作,在資料閱讀的過程中去發掘有價值的歷史信息,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學習歷史知識,擴展相關歷史知識層面。同時借助于真實的歷史事件,能夠激發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保持歷史研究的好奇心,幫助學生更有趣地學習歷史。歷史資料是人類發展歷程上的重要足跡,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教學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該注重史料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運用史料,增加史料在課堂教學比例,逐漸讓史料成為高中歷史教學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1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意義
1.1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
歷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了解真實的歷史事件,提高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水平。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師不僅要變革新的教學方式,還應該歸納總結新課程改革的特點。例如,高中歷史教學測試中,從平時的隨堂檢測,到期中期末考試,再到各種時期的模擬考試,高中歷史測試都是參考歷史資料來實現,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史料教學的必要性。對于高中歷史教師而言,教師首先要具備歷史資料的研讀能力,引導學生根據史料來學習歷史知識。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通過寬泛閱讀、仔細閱讀以及核心閱讀,通過“三次閱讀”的過程,理解史料的記載事實,還原歷史事件,以此來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1.2促進學生主動思考思維能力的培養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史料教學,能夠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自主創新的思維能力。歷史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死記硬背歷史知識,也不是為了讓學生單純地了解歷史大事件,而是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善于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教師在實際的歷史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敢于向歷史知識提出質疑,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為實;同時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習歷史知識時做到井井有條,善于理順歷史發展脈絡。
1.3為歷史學習提供主要依據
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運用史料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意識到歷史事件的發生和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背景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任何歷史事件都不能脫離社會現實而單獨存在。合理正確地利用史料來進行歷史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歷史,正確地進行歷史評價活動。
2選取歷史資料中遵循的原則
2.1多樣化原則
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過程中,歷史資料的多樣性尤為重要。教師在選擇歷史資料時爭取做到史料題材豐富化,結合利用多種形式的史料工具,如出土文物、表格數字、圖紙字畫、影音圖像等。在選擇史料題材多樣化的基礎上,同時保證史料覆蓋信息的多樣化,其中包括歷史事件信息、歷史意義信息、文化內涵信息等。
2.2真實性原則
教師選擇史料時,在保證史料多樣化的基礎上,要保證史料選擇的真實性和典型性。在史料選擇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內容,選擇與教學知識相關聯的、典型的歷史題材。這樣能夠幫助學生充分了解歷史背景,更深層次地認識歷史事件,理解史實意義。史料有兩種存在形式,分別是實物史料、文獻史料。其中,實物史料是在漫長的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被遺留和保存下來的具體物品,可信度極高。文獻史料是人類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用記錄的方式來呈現的歷史事實,與實物史料相比,其可信度較低。所以教師在選擇史料時,要注重史料來源的真實性。
2.3針對性原則
教師在選擇史料時,要綜合考慮高中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對史實的理解能力,有針對性地選擇歷史資料。在這個過程中,盡量選取易于掌握和理解的史料,但同時又要避免史料過于簡單化。如果教師遇見對于學生來講超越其理解范圍但又切合教學的資料時,教師可以通過對材料的加工處理,讓其成為適合學生理解的材料,這樣既沒有浪費資源,還有助于學生理解歷史知識。
3史料教學的方法和建議
3.1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現今高中歷史教學中,仍然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為主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還停留在“主動傳授知識”與“被動接受知識”的關系層面,這種被動式教學方式,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史料教學為教師提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注重以學生發展為本,充分利用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充當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以合作者、組織者的身份參與到史料教學的過程中,有利于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組成師生之間學習共同體,在學習中相輔相成,共同進步。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樹立終身學習的目標,以滿足當代教學不斷涌現的新需求。具體實施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具備深厚的史料研究能力,綜合考慮高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內容,指導學生史料學習。其中包括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史料的選擇、史料的鑒定、史料的分析與理解等。所以教師要不斷增加自身的歷史知識儲備,提升專業能力,以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教師可以借鑒以下幾種途徑,來提升自身的歷史文化修養。第一,充分利用閑暇時間和學校圖書資源,教師可以翻閱歷史資料,同時完成對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過程,以了解歷史研究的先進成果;第二,通過對歷史研究理論和研究方法相關書籍的閱讀,拓展教師的知識層面,提升自身的歷史文化水平;第三,教師應該在教學中不斷思考,歸納總結歷史教學和史料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系列過程,來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以此來完成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成果的目標。
3.2充分合理利用史料,科學設置史料教學目標
在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的應用中,教師應該意識到史料教學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能完全成為歷史教學的全部組成。首先,史料本身具有局限性。人類發展歷史漫長幾千年,歷史資料種類豐富,歷史內容浩瀚如海,但由于研究水平限制、教師和學生的資料理解能力的限制,導致歷史資料的研究范圍有限。同時,文獻史料的記錄過程中,容易受到記錄者主觀因素和外部客觀因素的影響,致使史料能夠反映和包含的歷史事件具有一定局限性。其次,從史料的真實性來看,文獻史料不可避免地摻雜作者的觀點態度,所以有些歷史資料可能不符合歷史事實。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選取了這些史料,就會誤導學生走向錯誤的歷史學習方向,得出錯誤的歷史研究結論。所以教師一定要提高史料的研讀水平,具備史料鑒別的能力,結合教學內容選取符合歷史發展的素材,切實讓史料的運用有助于歷史教學工作。例如,教師在講解第一次工業革命時,可以展示幾張圖片信息,包括蒸汽動力機車照片,以展示工業革命主要的動力來源;人們操縱機器的照片、工人失業的照片、倫敦煙霧事件照片,分別展示了工業革命解放了勞動力;同時也使得大量工人失業,露宿街頭;以煤氣為動力,給城市環境帶來了嚴重污染。這些史料都是符合歷史事實的,通過多角度素材的應用,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鍛煉學生全方面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從而幫助學生得出正確的歷史研究結論。現如今高中學習課程緊張,每個科目需要掌握的內容較多,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詳細研究歷史資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提倡史料教學,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歷史資料的學習,培養學生歷史學習的思維方式,樹立崇高的科學精神,堅持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以真實的歷史事實為根據,學習掌握歷史知識。因此,在史料研究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引導學生運用最基礎的歷史研究方法,來完成史料研究的任務,以此提高學生對歷史的理解深度、寬度和廣度。例如教師在講解中國近代“”時,可以借鑒歷史資料作為教學鋪墊。通過講解課本以外的歷史事件,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拓寬學生的思路和眼界,培養其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另外,倡導史料教學的目標,是提高學生對歷史的理解能力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所以在史料教學實際的應用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史料教學的方式方法,以達到史料教學效果最優。
4結語
歷史不僅是一門學科,更是記錄人類發展歷程的重要手段。學生通過歷史的學習,能夠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歷程,學習、繼承并發揚優秀的文化遺產。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獲取歷史知識的基礎上,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基本技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同時史料教學作為新興的教學方式,其發展道路漫長而曲折,需要全體學生和教師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楊德志.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史料實證”素養論析[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17(2):63-65.
[2]張娟,趙桐華,劉麗琴.論史料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高考,2017(9):87-88.
作者:李梅菊 單位:山西省運城市康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