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史料教學高中歷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英國史料教學的興起,與當時“新史學”思潮的出現大有關聯,或者可以說,史料教學所以被提出,直接就是“新史學”理論引導的結果。“新史學”是基于反對“傳統歷史”只注重“知識傳統”而提出的,主張“學校歷史的重心不應該再是過去發生了什么,而是學習怎樣去獲取知識”;“怎樣獲取知識”,就是要像歷史學家那樣“對歷史問題進行探究”,“把史料作為證據”。因為,誠如歷史學家卡爾所言:“歷史研究的過程就是歷史學家與他的事實之間不斷的互動過程;沒有史實的歷史學家將失去立足點,無用武之地。”也正如史學家約翰遜最干脆的道白:“沒有史料和證據就沒有歷史。”但是,真要“像歷史學家那樣”,歷史知識就變成了歷史塑造的結果,因此這一提法并沒有一下子獲得普遍的認可,而是在歷史教育界引發了很大的爭議。但著名的歷史學者湯普森、李彼得、羅杰斯都站在了“新史學”的一邊。湯普森撰寫了《理解歷史》一文,文中寫道:“學校的歷史學習,不是把焦點集中在歷史本身發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們如何具有對歷史的知識。最重要的是接觸和反映探究的過程,獲得知識的方法。其次才是涉及歷史探究的結果:歷史的實際情境及其發展。要達到這樣,最好是由學生運用史料作為證據,而這種運用是廣泛的、有指導的、思考性的和逐步要求的。”湯氏此言,既因應了當時教育學理論界皮亞杰、布魯納等人提出的新教育主張,同時也是對傳統教育理論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循序漸進等原則的精辟總結,可謂擲地有聲。正是在這些學者專家的引領下,史料教學一時成為強音。[2]
2.史料教學的推廣得益于各級組織的力量
史料教學成為歷史教學的主要方法與手段,得力于英國“全國統一課程歷史學科小組”及歷史教學大綱編寫組的推動。上個世紀90年代,“全國統一課程歷史學科小組”提交了一份“關于中小學歷史教學的最后報告”,將英國中小學歷史教學的目標歸納為十條,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是其中的核心;而怎樣進行思維訓練,報告也提出了具體的提議,即第七條:“向學生介紹歷史學家所采用的獨特的研究方法和技巧”。與此同時,關于運用史料教學來促進歷史學科的能力的也被寫進了最新的教學大綱,大綱不僅強調了歷史教學的三大目標之一是“史料的運用”,而且對學生對史料功能的認識等具體問題做了詳細的界定。可以說,報告和大綱為史料教學的推廣添加了“助推劑”。
3.史料教學的落實源于教材、教法的整體推進
在具體實踐過程中,英國歷史教育界對史料教學的廣泛性、指導性、思考性、漸進性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并取得了共識,在此基礎上,對教學內容和教科書結構進行了改革。比如,針對傳統歷史教科書,羅杰斯就批評說:“一般課本里引用的史料多半是裝飾性的,通常只涉及文義說明的問題,其意義不大。”因此,新的歷史教科書打破了以往按照歷史學科體系編排教學內容的舊模式,而是按學生的學習進程和歷史思維發展進行設計,以顯示史料在此過程中的作用,這樣,新的教科書也就由過去的按時序編排變成了按主題編排,大量史料和練習就附著在主題之下,同時還具體說明了所附資料的探究方法和能力目標。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形成了模型化的史料教學程序,如史料分類、史料概述、史料轉述、作者推斷、史料質疑等。不僅如此,史料教學的理念也影響到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歷史試題的編寫,如結構型試題的提供背景材料、創設問題情境等。這樣,史料教學不僅有了聲勢,而且真正地進了教材、進了課堂,甚至進了考場,史料教學即由此“深入人心”。
4.史料教學的持久力在“關注細節”
一些研究者關注到,英國史料教學研究過程中,非常關注細節,研究論文多從微觀著眼。這方面的例子很多,以論文題目而言,就有“如何使學生對史料感興趣”、“教師對原始資料認識存在的一些誤區”、“通過電影學習歷史”等等。關于“如何使學生對史料感興趣”,有作者就提出兩個解決辦法,一是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史料,一是教給學生進行史料學習的方式方法。也有研究者為學生設計出用來促進歷史資料獲取與瀏覽電子智能信息的系統,以便學生可以有效地提取也許并不清楚但確實非常有用的信息資源,以拓展視野,實現教學目標。還有的研究指出,在史料教學中,教師固然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但他更是一個支架———主要是給機會讓學生提出問題,對史料進行分析、解釋、說明,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積極地參與到歷史探究中,在探究中“身臨其境”。還有的研究論文專門討論“原始資料”與“二手資料”的關系,探討教師對原始資料認識存在的誤區,提出原始資料比二手資料更可信,因此原始資料常被歷史學家用來評估歷史的偏見,因此原始資料既是過去的證據,也一定有助于學生了解真實的歷史,教師理應重視讓學生通過原始資料來構建對過去的認識。
西方史料教學及其研究,英國只是一個例子,類似的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還很多,如美國就專門出版過指導學生進行史料學習和幫助教師進行史料教學的專著———《DiscoveringtheA-mericanPast:ALookattheEvidence》,而《UncoveringOurHistory:TeachingwithPri-marySource》一書,則系統介紹了教師如何指導學生認識史料、如何進行史料教學。美國歷史教育協會主辦的《歷史教師》和美國歷史學家組織出版的《歷史雜志》等期刊就經常會刊載一些由美國中學歷史教師撰寫的有關史料教學經驗方面的論文。美國國會圖書館網站專門設了一個專欄,幫助中學歷史教師在史料教學中運用該館收藏的相關史料。1996年全國歷史標準更是明確提出:歷史教學“要讓學生接觸更多的史料,提出問題并整理能夠證實他們答案的證據”;掌握的史料要“比教科書所提供的多”;要“自己去檢驗歷史的記錄,查閱文獻、雜志、日記和觀察歷史的遺物、遺址以及其他的歷史證據”;等等。澳大利亞的史料教學[8],也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相關調查表明,新課程改革這么多年,但我們的歷史教學情形仍然不容樂觀———一半以上的學生對歷史學習沒有興趣,歷史被認為是沒有創意的死記硬背的科目,最流行的教學方式不過是“照本宣科”,通過考試不難,只要考前一個月背誦一下復習資料即可。[9]這讓我們更有理由相信,多向他人學習,切實用好史料教學,對提高歷史教學的實效,改變歷史教學“溫吞水”的局面,必有助益。對西方國家史料教學的研究成果頗豐,但西方史料教學何以如此,對此問題似乎關注還不夠深入。筆者僅就相關報道,做出上述探討,以就教于同行。
作者:張存宏單位:如皋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