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考報考人數減少的因素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考慮到我國近年來的高考適齡人口多為90后,他們在中國第二個生育高峰之后第三個高峰期之前,那時中國生育已經開始進入一個呈現相對下降趨勢的時期,因此絕對人數的減少影響到了目前高考報考人數。基于我國高考的現狀與相關的教育政策,將高考適齡年齡定為18周歲。1957-1960年間,我國出生人口數量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但是從1961年開始,我國出生人口數量躍過拐點并反向大幅度提高,于1963年達到峰值,3年內的增長幅度高達144%。對于1979-1987年間的高峰期,出生人口增長幅度以及最高值都小于第一次出生人口高峰期相對應的數值。那么,該年出生的人口按照假設可以認為是在18歲左右參加高考,參加的高考年份應是2005前后。這便印證了我國在新世紀以來高考報考人數的普遍上升的現象。但是,考慮到我國2010年開始,高考報考人數大量縮水,僅有957萬人報考。將其聯系到這部分考試的出生時間,應為1992年之后,該階段即1990年后我國的人口出生人數以較快的速度下降。很顯然,出生人口數量的減少直接影響著未來的高考適齡人口數量。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人口出生率的分析,2008年高等教育適齡人口數達到了最高峰,2009年以后高等教育適齡人口數將逐年下降,到2020年高等教育適齡人口數被預測將會減少30%左右。這與1988-2003年出生人口持續下降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從我國出生人口的變化趨勢可以推測,今后一段時間我國高考報考人數仍然會減少。
二、棄考留學
“棄考留學”也是高考報考人數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圖1所示,我國近年來的出國留學人數呈大幅增長趨勢。自2008年開始,我國出國留學人數保持在20%左右的年增長速度,于2012年達到歷史最大規模,約41.4萬人。根據2012年出國留學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在2012年間,計劃出國留學人數中,本科生所占比例高達51%,其次是高中生占38%,研究生約為5%。(數據來源:《2011年出國留學趨勢調查報告》《2012年中國教育在線出國留學趨勢調查報告》《2013年中國留學白皮書》)此外,根據2013年中國留學白皮書顯示,進入21世紀之后,自費留學人數出現了高速增長。近十年來,自費留學人數的比例均保持在90%左右。由圖2可以看出我國自費出國留學人數與往年相比有很大增長。在公費出國人員定額暫定的情況下,自費出國比例的大大增加對我國的高考報考人員數量確實產生了一定的沖擊。(數據來源:綜合教育部公布的各類留學情況統計)然而,在自費留學中,2011年內地參加SAT(“美國高考”)的考生人數接近2萬人;2012年內地18周歲以下報考TOEFL的人數也呈現迅猛的增長,比2011年報名人數高出30%。《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2》中指出,棄考留學是我國高考報考人數減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國高考報考人數在2008年達到峰值1050萬人后便不斷下降,平均下降比率約為3.68%。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高考棄考人數高達84萬;而2010年棄考人數接近100萬,其中,因出國留學而選擇棄考者的比例達到21.1%。當前城市的高中受“土高考”和“洋高考”雙重夾擊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了。眾多優秀畢業生早在高一高二就開始放眼全球,把上大學的目標鎖定在全球的高等學府。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中國低齡學生出國留學人數達到近年來的最高峰,赴海外讀高中的學生比往年增加了兩到三成,高中畢業參加“洋高考”赴海外上大學的學生,也比往年增加一成多。所以,“棄考留學”是我國近幾年高考報考人數下降的影響因素之一。
三、就業形勢嚴峻
近年來我國嚴峻的就業形勢也是導致高考報考人數減少的原因之一。雖然我國大學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率總體呈現不斷增高的趨勢,然而現實中卻存在著眾多畢業生難找到較為滿意工作的現象。2006年我國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有顯著提高,但是,自此之后,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雖有提高但是增長率除了2010年有所回升外,其余年份均明顯下降,如圖3所示。對于近兩年來我國大學生就業率有所下降的問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等教育結構性失衡。此外,我國嚴峻的就業形勢讓考生以及家長不得不重新審視上大學的回報以及意義。就業的無奈與尷尬也讓不少人轉而注重社會工作經驗的積累或者職業技能的學習。特別是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近年擴大,更多的初中畢業生、高中畢業生選擇了能擁有“一技之長”、早學早畢業的職業之路。可見,就業難在我國近幾年已被擴大,間接影響著我國高考報考的人數。此外,我國高等院校的不斷擴張,也一定程度上使本科生的含金量下降。加之上大學的高昂費用不斷增長,對于大部分家庭特別是低收入家庭而言,著實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就業難以及較低的收入讓學生與家長開始質疑高等教育帶來的回報。從而,“讀書無用論”,“多元成才觀”等不同的理念也隨之即出,對我國高考報考問題增添了更多的影響。
作者:倪丹單位:華中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