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課程視野下德育教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如何將德育教育與課堂教學改革相結合,從而更好的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與教師的引導作用?這是筆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但我們必須承認的是,無論是德育教育還是課堂教學,其核心無疑都指向了“學生主體論”,即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并不是什么新鮮的論調,目前教育界關于此的現存的理論研究就非常多,其中不乏優秀的論著,筆者以下要談的就是根據前人的理論研究成果,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科學合理的分組是德育教學的組織保障
如果我們把班級作為一個整體來看的話,那么各個小組無疑就是班級的有機組成部分,而對于目前的新課改來說,小組合作學習,小組探究學習是其核心概念,是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組織載體,也是提高德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如何組建、激勵小組,就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基礎性問題。在此節,筆者就把研究重點放在如何組建小組上。筆者總結的小組組織方法和原則如下。
1.選擇好分組的量化依據,由于學生的思想素質,性格品行,行為習慣具有客觀評判的困難性,因此筆者以學生語數英三科綜合成績排名作為量化分組的基礎依據,在實際操作中可以綜合考慮,確定最終分組。
2.根據綜合成績將學生分為三檔:A檔為成績優秀學生,此類學生一般具有學習主動性強、行為行為習慣良好、思維敏捷、責任心強等特點,但人數在班級人員構成中占少數。這類學生可以擔任小組的領導職務,是小組合作學習的核心。B檔學生為成績一般學生,此類學生一般能自覺完成各項學習任務,行為習慣總體較好但有所欠缺,對知識一般可以做到掌握,但發散性思維不強,不過經過啟發可以完成相應學習目標。這類學生數量最多,占班級人員構成的50%左右,是小組學習發展的主體。在職務上可以用輪崗制的形式擔任副組長,輔助組長完成各項學習任務。C檔學生是學困生,也是學習小組的重點培養和監督對象,通過小組其他檔次的學生的帶動和鼓勵,一點點的樹立其學習上的自信心,使其從以往的自卑中走出來,在學習任務上,組長應對其分配相對簡單的目標,但要明確他們在整個小組中的作用,讓他們認識到自己是小組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二、公平的激勵、競爭、評價體系是德育教學中的基礎保障
在筆者的學校進行課改之初,就遇到了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劃分學習小組后的課堂,并沒有像教師預想的那樣成為一個學生圍繞學習目標暢所欲言的知識殿堂,與之相反,有的學習小組利用座位之便說閑話,有的學習小組死氣沉沉,與以前傳統課堂課堂的表現毫無二致,甚至更差!這該如何是好呢?經過幾番苦苦的思索,筆者認為問題肯定不是出在卓越課堂的模式上,而是缺乏了一味“藥引子”,即課堂學習的激勵性評價體系。找到癥結后,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終于摸索出一條較為有效的激勵評價方案,具體如下。
1.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展開學習競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的引導學生展開合作與競爭,通過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將他們潛在的動機變為現實的學習動力,使他們在相互作用中產生感染行為與競爭努力。學習過程中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與競爭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這已為教學實踐所證實。比如在解決復雜問題的過程中,集體的努力當然勝過個人的努力。能力差的學生同能力強的學生一起進行學習活動,能力差的學生在某種程度上與能力強的同學合作中獲益,對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討論,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激發他們深入思考問題。形成學生之間比、學、趕、幫、超的學習局面。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學習競賽不宜過于頻繁,太過頻繁的競賽會嚴重加大學生的心理負擔,造成過猶不及的局面。同時教師應在學習競賽中發揮調節引導功能,將競賽向良性方向引導,避免學生過于重視成績而造成課堂失控。
2.制定成績反饋評價體系(制作課堂表現評價單)。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學習成效的反饋及相應評價,會激發學生可用來提高具有動機價值的將來的行為。當學生知道自己的學習成績及其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的成效時,可以激起其進一步學習的動機。通過反饋,學生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及時糾正和調整,并能激發起他們的上進心。在反饋的同時要給學生以適當的評價,評價的結果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產生相應的激勵作用。如果學生得到了積極正面的評價,學習積極性和上進心就會增強。同時引發更高層次的需要和動機。如果得到了不良的評價,學生或多或少產生了一種失意的心理,但有可能其成就需要與價值承認的需要會更加強烈,他們就會以更加努力的姿態去獲取成績、贏得認可。不過評價時不僅要重視終結性評價,更應關注形成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把三種評價有機結合,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反饋評價最好是當堂進行,做到及時有效。及時的反饋和評價,學生對剛學過的東西有鮮明的記憶表象,對自己的優缺點有了清楚的認識后,便于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活動。
三、教師開放性教學方式是德育教學中的根本保障
如果說上文提到的小組合作模式和德育評價是外延的話,那么開放性的教師備課則是德育教育與課堂改革的內涵所在,因為任何一個優秀的課堂,無論是德育目標的實現還是教學目標的達成,都離不開教師細致的備課。而所謂開放性備課,是相對統一目標、統一課文、統一進度、統一作業的僵化備課模式而言的,將傳統備課變為尊重多元和個性差異的開放性備課,把教師從狹窄的“復制教參+抄寫教案”這繁瑣無趣的體力勞動上解放出來,從而使人文課堂本應有的求同存異、百家爭鳴的良好氛圍還原。以筆者的語文學科為例,在處理課文,尤其是散文、戲劇等發散性、個性化較強的課文備課時,一定要注意: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解剖式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理解、感悟、討論,珍視學生獨特的閱讀視角,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引導,形成生成式的備課方案。讓學生由漫無目的的隨意閱讀,變為有強烈目的性和動因的針對性閱讀,以問題促進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