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支付方式選擇影響因素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提要]本文運用層次分析法研究大學生支付行為影響因素及其影響程度。研究發現:支付方式自身因素是影響大學生支付方式選擇的主導因素,其中安全水平尤為重要;其他方面,支付方式的普及度與隱私要求也是當下大學生比較關注的因素。最后對支付提供者與大學生群體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支付方式;影響因素;層次分析
隨著現代通訊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智能手機的普及,快捷支付日益成為人們的現實需求。大學生作為特殊群體,移動支付會使大學生盲目消費。為此,研究大學生支付方式選擇與支付行為的影響因素,可以增強人們對于大學生支付方式選擇行為的認識,促進支付的安全與隱私保護,同時加強大學生消費觀教育,摒棄移動支付給大學生家庭與個人帶來的消極影響。
一、我國電子支付發展概況
近年來,電子支付逐漸融入經濟社會,已經成為銀行卡、現金之外最常使用的支付工具。電子支付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互聯網支付等。據統計,2016年我國非現金支付1,251億筆,支付金額3,687萬億元,占整個支付系統超過72%,其中電子支付約2,500萬億元,占非現金支付金額68%。中國高校傳媒聯盟聯合支付寶,了《中國大學生財富價值觀調查》顯示,2016年中國90后移動支付占比為92%。中國大學生在支付寶上的人均支付金額(含轉賬、網絡消費、理財、發紅包)為40,839元。支付方式、投融資方式等的多元化、便利化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大學生是互聯網金融特別是在支付方面的最主要目標受眾與受益者之一。
二、梯形指標體系確立
層次分析法(AHP)是美國著名運籌學家薩蒂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這種方法將與決策總是有關的元素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決策方法。適用于對無結構特征以及多目標、多準則、多因素的系統評價,計算過程簡潔,結果明確清晰。層次分析法主要包括梯形指標體系建立、同級指標矩陣確立、核算指標權重、一致性檢驗。大學生支付方式選擇與支付行為影響因素符合層次分析法所適用的特點。通過大量支付方式影響因素相關文獻的閱讀和調研,大學生支付方式影響因素可以用如下3個一級指標反映,即支付方式自身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和支付者個人因素,每個一級指標通過4個二級指標反映,其中支付方式自身因素包括支付方式成本、支付流程便利度、支付安全水平、支付惠利程度;社會環境因素包括普及程度、技術支持水平、同學影響、社會宣傳;支付者個人因素包括歷史支付習慣、資金持有形式、風險承受能力、隱私要求。這3個一級指標與12個二級指標構成了大學生支持方式選擇的層次分析法的梯形指標體系。
三、一級指標權重確定與一致性檢驗
(一)一級指標權重確定。層次分析法的權重由1~9標度法確定,這種標度法通過1~9的9個阿拉伯數值來反映不同的重要程度,各標度值的設置及對應的具體含義為:標度值為1,表明2個指標同等重要;標度值為3,表明一個指標比另一個指標稍微重要;標度值為5,表明一個指標比另一個指標明顯重要;標度值為7,表明一個指標比另一個指標強烈重要;標度值為9,表明一個指標比另一個指標極度重要;標度值為2、4、6、8,是上述相鄰判斷關系的中間值。
(二)一致性檢驗。為了檢驗權重指標的準確性,需要對數據進行一致性檢驗。
四、二級指標權重確定與一致性
檢驗類似一級指標權重計算的原理,一級指標“支付方式自身因素”下4個二級指標支付方式成本、支付流程便利度、支付安全水平、支付惠利程度所占權重分別為:0.1141、0.2713、0.4413、0.1733。λmax=4.0594,特征向量=(0.4467,1.0668,1.9602,0.6843)T。一致性指標Ci=(4.0594-4)/(4-1)=0.0198,一致性比率CR=0.0198/0.90=0.022<0.1,故矩陣滿足一致性要求,指標權重設置合理。一級指標“社會環境因素”下4個二級指標普及程度、技術支持水平、同學影響、社會宣傳所占權重分別為0.4704、0.2797、0.1358、0.1142。λmax=4.0310,特征向量=(1.8940,1.1291,0.5467,0.4608)T。一致性指標Ci=(4.0310-4)/(4-1)=0.0103,一致性比率CR=0.0103/0.90=0.0114<0.1,故矩陣滿足一致性要求,指標權重設置合理。一級指標“支付者個人因素”下的4個二級指標為:歷史支付習慣、資金持有形式、風險承受能力、隱私要求,其所占權重分別為0.2685、0.1899、0.1213、0.4203。λmax=4.0709,特征向量=(1.1011,0.7769,0.4906,1.7010)T。一致性指標Ci=(4.0709-4)/(4-1)=0.0236,一致性比率CR=0.0236/0.90=0.0262<0.1,故矩陣滿足一致性要求,指標權重設置合理。通過對一級指標權重和二級指標權重數據對比分析發現:支付方式是影響大學生支付方式選擇的主導因素,超過50%;其次為個人因素,占比最小的是社會環境因素。在支付方式自身因素方面,支付的安全水平占比最大,其次為支付流程便利度,支付的惠利度與支付成本所占比重較小。在社會環境因素方面,支付的普及度最受關注,其余依次為技術支持水平、同學影響、社會宣傳。在支付者個人因素方面,對隱私的要求尤為顯著,歷史支付習慣與資金持有形式也有一定的影響,對風險承受能力的因素考量最小。
五、研究結論及建議
通過研究發現,在支付方式自身、社會環境、支付者個人3個大類因素中,支付方式自身的權重超過50%,可見支付方式的提供者要提高市場份額還需提升支付服務水平、提高產品質量、提高安全性。流程便利程度占比接近30%,說明大學生對便利度有較高要求,流程簡捷化、實用化將是未來發展大趨勢。在社會環境因素中,普及度與技術支持水平所占比重較高,既反映了移動支付越來越普遍,也說明只有不斷開拓創新,才能取得更大的支付市場。在支付者個人方面,要加強大學生支付方式選擇教育,注重隱私保護,防止信息泄露。歷史支付習慣所占比超25%,說明行為是具有“慣性”的??傊苿又Ц兑言絹碓奖淮髮W生接受,作為高校應強化大學生的風險意識教育和強化財經素養培養。移動支付供應者要提升產品質量與安全性,以更好地促進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連平.傳統金融互聯網發展趨勢[J].浦東開發,2014.12.
[2]陳華平等.移動支付的使用者與使用行為研究[J].管理科學,2006.6.
[3]楊靜,查抒佚,張勇.大學生支付方式的心理偏好研究[J].經濟論壇,2017.5.
作者:王宇強;袁鳳林;樹碧菲 單位:揚州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