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于社區資源開展地理實踐教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地理實踐教學是新課程標準下中學地理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文章將高中地理教材與學校所在社區地理資源相結合進行分析,總結了依托校園周邊社區資源開展地理實踐教學的計劃、實施步驟和評價方式,并通過實踐教學的摸索提出筆者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社區資源;地理實踐教學;反思
新課標在課程目標的“知識與技能”方面要求學生“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地理觀測、地理實踐、地理調查”,新課標的內容標準也在多處提出地理實踐和地理觀察的建議[1]。從地理學科的性質和新課標的要求看,完善的地理教學是很難完全在課堂上完成的,中學地理教學必須走出課堂,然而中學階段大量開展實踐活動課程又不切實際。發掘校園周邊社區地理資源,從生活出發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合理安排實踐活動,逐步深入分析,最終在實踐中對地理事物、地理現象作出科學的解釋。
以筆者協和中學所在的西村為例,西村是廣州城西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區域,地區面積3.27平方公里,經歷了從農村到工業區再到現在的商住區的變遷。水泥廠搬遷、住宅小區不斷涌現、人口不斷增多,人口素質和消費結構發生了巨變,當然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城區環境污染、部分商業萎縮和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基礎薄弱等問題,這都為我們學習地理提供大量典型素材。合理的挖掘教材,分析課程標準,利用社區資源,在正常的地理教學中有的放矢的開設地理實踐課,能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鍛煉學生學習能力、增進教學效果。
一、制定地理實踐項目和教學計劃表
一般在新學期開始,根據該學期的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擬定實踐項目(參考表1)。
實踐項目參考表(表1)
實踐名稱
相應課程內容
課程開放重點
人口與居住情況調查
人口的變化
獲取和處理信息,合作交流,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
交通狀況調查調查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
生態環境調查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可持續發展實踐
河流的作用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水泥廠搬家了
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探究地理事物、現象和原理
埗村公園越野賽
地圖
學生室外讀圖、定位能力
埗村公園平面圖繪制
地圖
處理數據和繪圖能力
每一次活動要明確活動主題、活動內容、教學目的、活動實施方法、所需材料、實施的路線(場地)等。制訂學期地理實踐教學計劃表(參考表2)。在擬定計劃表時可以根據具備的條件嘗試與多學科的教師合作,吸納與地理實踐主題聯系緊密的學科教師參與,共同開展實踐活動。
地理實踐教學計劃參考表(表2)
周次
主題
內容
教學目的
實施方法
路線
(或場地)
材料
備注
15
水泥廠搬家了
水泥廠搬遷的原因
結合實例分析工業的區位選擇,及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查閱、搜集資料;水泥廠原址參觀;周邊環境質量調查;周圍居民的訪談和問卷調查;原始資料整理等。
學校→水泥廠→社區→學校
記錄本;調查表;相機;DV;
穿運動鞋
二、組織與實施地理實踐教學
根據學生自身的條件和要求,劃分活動小組,每個小組6到15人為宜,確定組長,由各組長實際負責工作。申請學校得到批準帶領學生外出后,與相關地方組織機構(如居委會)聯系,確保活動的順利進行。出發前由指導教師布置工作任務,提出目的、方法和要求,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分發必要的物品,到達指定活動區域后各自展開活動。
實踐過程中教師要給予督促與指導,適時合理地進行誘導和答疑,提醒學生按照預定方案實施,保證實踐的成果得到及時的記錄和保留(實踐報告的內容、模式參考表3)。成果檢閱和歸檔工作是地理實踐活動是否完成的一個標志,同時也是檢驗和評價實踐活動成效的重要依據。
實踐報告的模式參考表(表3)
小組成員
時間、地點
實踐課題
實踐目的
實踐原理
實踐用品
實踐內容和步驟
問題與討論
分析與結論
實踐成果
反思
成果檢閱方法很多,可以請專家領導作專題報告或現場觀摩指導,指導學生將實踐成果撰寫成論文參與競賽,組織學生實踐活動作品進行展覽,開展與地理實踐相關的專題知識演講等等。發表在報刊雜志上的文章可剪貼保管收藏,學生在活動中寫的小論文可以整理成冊,好的文章可以推薦交流;有用資料及時歸檔保管及輸入計算機,以備查用;有條件的可以將活動過程進行拍照或錄像保存。
三、使用恰當的評價方式
為倡導合作,培養團隊精神,活動小組建立活動檔案袋,包括活動計劃、活動記錄、調查表、出勤登記表、調查記錄表、實踐體會、日記等與活動有關的文字、照片、音像等原始資料,做為小組成績評價的主要依據。
為鼓勵競爭、體現個性,以小組單位,評價中要注重突出學生的個性化。個性培養離不開個性化的評價,個性化的評價也有利于保持學生參與地理實踐的積極性和自主性[2]。根據學生學習態度、個人能力、收獲等各方面綜合表現,用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成績量化具體到個人,并按適當比例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達到有效激勵學生完成實踐活動的目的。具體評價可以從學生個體參與活動的態度、參與實踐活動的合作精神和行為表現、學生地理學習基本能力等多方面綜合衡量。
地理實踐教學是中學地理教學改革的一個突破口,教師應充分發揮地理學科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綜合運用知識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地理教育在學校教育中不斷得到提升。下面是本人在實踐教學中的一些反思:
在地理實踐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種種困難。如課程內容多而課時少,考慮安全因素致使活動場所受限,學生基礎水平差異影響活動的開展,缺乏資金支持,家長重視不夠,社會支持不足等等[3]。而依托校園周邊社區資源開展地理實踐教學有其特有的優勢和可行性,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環境中距離較近,一定程度上能減少客觀因素的影響,如活動時間可以更為靈活,安全隱患降低,資金需求減少,更大程度上獲取社會和家庭的支持等,操作起來方便、可行。其成果可應用于發展性課程、研究性學習,為社團活動、學校大型活動、課外活動提供活動選擇,還可以抽取相應部分單獨組織,為校本課程的編寫,校園周邊地理資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大量、可行的資料。
2.對教師的能力要求更高
增加地理實踐課,能很好地發揮教材的開放性特征,真正能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達成互相合作的關系,既能優化地理學習環境,也能為正確評價學習效果提供條件新的教學環境,但對教師各方面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對教材要有準確的把握和理解,能靈活地運用和重組教材,并通過對地理實踐教學的設計,將課程標準中的知識與能力培養目標落到實處;教師自身要有較強的信息搜集和整理、分析的能力,要善于發現與課程相關的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并通過各種手段達成一個初步的分析結果,才能很好地做好地理實踐教學設計,才能在地理實踐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導和引導;整個地理實踐教學過程中,往往要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聯系,除了組織好學生安全順利地進行地理實踐外,協調各方面的關系也是地理實踐順利進行的重要前提。
3.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一堂組織良好的實踐課,指導學生開展觀察、實踐、探究和研究活動,創設基于師生、生生合作交流的和諧學習環境,充分調動學生思維優勢,激發學生興趣,探究地理科學的基本研究方法。通過搜集資料,培養學生查閱、運用、參考文獻的能力;通過深入探討的研究氛圍,不斷培養學生的意志力和情感意識,提高綜合實踐能力;通過創設研究性課題,培養學生撰寫論文的能力。在實踐課的開展和進行中,重視學習用過程評價法,評價學生學習地理的態度、過程、研究方法等,使得教師對學生的各方面定位可以更準確,從而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踐)[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肖勇,地理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學生個性培養的實踐與探索[J].試題與研究,2009。
[3]李志勇,中學地理課外活動探究[J].福建教學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