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成人教育促進社會適應對策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社會歸正人員
社會歸正人員即刑釋解教人員,包括刑滿釋放人員和解除勞教人員。2002年10月1日正式實施的《浙江省歸正人員安置幫教工作辦法》,率先將“刑釋解教人員”改稱為“歸正人員”;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廢止勞動教養制度,一個多月后,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廢止勞教制度。勞教制度從此被寫進歷史,“勞教人員”這一概念將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刑釋解教人員”這一概念也將發生變化。基于此,筆者采用“社會歸正人員”這一表述取代“刑釋解教人員”,以下簡稱“歸正人員”。
(二)社會適應
著名社會學家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Spencer)最早使用“社會適應”這一表述,他認為“生活即是內在關系與外在關系的調適”。美國學者盧卡什(Lukash)把社會適應看作是個體或群體與社會環境的交互過程。筆者認為,社會適應是歸正人員在出獄后繼續社會化和持續發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個體根據對社會環境、社會發展的感受和理解進行自我調試,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包括職業發展的適應、社會交往層面的適應以及心理層面的適應。成人教育作為普通教育的繼續和延伸,是成人學習的重要載體,“學習過程卷入了人的全部,包括感情、認知和智能,成人教育工作者的任務是幫助成人挖掘他們的全部潛力,使他們成為自我實現的人、成熟的人”。因此,發揮成人教育的優勢有助于歸正人員潛力的挖掘,促使他們成為自我實現的成熟個體,盡快實現社會適應。成人教育優勢的發揮主要包括職業適應優勢、社會交往適應優勢、心理適應優勢,可以幫助歸正人員從一無所能到各有所長,從自卑到自信,從排斥到融入等方面的社會適應,從而促進個體與社會的發展。
二、社會歸正人員社會適應的困境分析
(一)職業適應困境:歧視與無業
職業是一個人生存發展的基礎,職業收入是其經濟收入最重要的來源。在知識經濟時代,職業發展對從業者的要求越來越高,就業成為歸正人員回歸社會后面臨的首要難題,他們的職業適應面臨諸多困境,突出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文化水平低,缺乏職業技能。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市場競爭加劇,各行各業對人們文化水平和就業技能的要求不斷提高。調查表明,85.3%的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文化程度有相應的要求,其中,對高中文化程度求職者的需求比重為38.4%;對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求職者的需求比重為27.9%;對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求職者的需求比重僅為19.1%。而在歸正人員中,文盲和小學文化水平(含未畢業)的人數占56%,初中文化水平的人數占39%,高中(含中專、技校、職校)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數占5%。由此可見,絕大多數歸正人員的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就業所需的基本技能,回歸社會后,無法適應對文化水平和就業技能要求較高的職業市場。另一方面,社會歧視嚴重,就業積極性低。封閉的監禁生活中斷了歸正人員繼續社會化的進程,尤其對刑期較長的歸正人員而言,他們已與快速發展的社會脫節,根本無法滿足職業技能的新要求,加之用人單位的歧視與不公平待遇,他們屢遭打擊,就業積極性低。因此,要促進歸正人員盡快適應社會,滿足他們職業適應的要求,就必須消除就業歧視,保障他們的就業權利,拓寬就業渠道,完善就業服務體系,為歸正人員就業創設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社會交往適應困境:排斥與疏遠
社會交往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的社會活動,是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內在需求和社會基礎。由于歸正人員被長期監禁,已有的社會交往活動被不同程度地中斷,回歸社會后,他們的社會交往主要存在以下兩方面問題。一方面,社會形象標簽化。歸正人員回歸社會后,應該被社會接納,受到平等對待。但由于人們對歸正人員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見,加之輿論媒體對他們負面形象的夸大宣傳,導致他們的社會形象被“違法”、“犯罪”等標簽固化,致使他們無法正常、公平地參與社會交往活動。此外,所謂的“前科”記錄也加重了歸正人員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的障礙。因此,改變被標簽化的負面形象,是歸正人員回歸社會后遇到的難題之一。另一方面,社會支持網絡斷裂。社會支持網絡是個體獲取各種社會支持(包括物質、情感等)的社會網絡體系,是個人在社會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不僅包括家庭的支持,還更多涉及家庭以外的社會支持與幫助。良好的社會支持網絡能夠幫助歸正人員重塑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幫助他們融入社會,降低再次入獄的幾率。但現實中,歸正人員回歸社會后,往往受到社會成員的歧視與排斥,甚至被家庭成員疏遠,無法獲得良好的社會支持網絡。斷裂的社會支持網絡致使歸正人員正常的社會交往受阻,加重了他們的社會排斥感,為他們再次犯罪埋下了隱患。
(三)心理適應困境:自卑與孤獨
心理適應包括自我認知、個人情感和社會歸屬感的適應,是個體社會發展的必需條件。歸正人員走向社會后,渴望能夠融入社會,開展正常的社會交往和社會活動。但事與愿違,社會成員的歧視、斷裂的社會支持網絡對歸正人員融入社會造成了很大困擾,致使他們出現心理的不適應,導致心理邊緣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自我認知邊緣化。自我認知是個體對自身存在的一種心理認識和自我感受,包括對自己的行為和心理狀態的認知。被監禁的經歷會造成歸正人員內心的敏感、脆弱,他們渴望獲得公平的待遇與正常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的權利。但是,社會排斥與“標簽化”身份使歸正人員很難在社會中獲得公平待遇,再加上社會支持網絡的斷裂,由此而引發的孤獨感和失落感導致他們自我認知邊緣化。另一方面,社會歸屬感偏低。社會歸屬感是社會成員對社會認同、滿意和依戀的情感體驗。調查表明,歸正人員對社會主流文化是比較認同的,同時也非常希望能夠融入到社會生活中去,獲得社會的信任和接納。但是,由于社會的歧視和排斥,他們往往在就業、社會交往、心理適應等方面感到不適,社會角色邊緣化、社會歸屬感低成為他們社會適應過程中的障礙。
三、成人教育促進社會歸正人員社會適應的對策
(一)以政府為主導,完善社會歸正人員教育救助體系
政府的政策導向是歸正人員教育救助體系發展的動力,完善歸正人員教育救助體系對促進歸正人員社會適應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現實意義。其一,加強政府的統籌作用,充分整合、利用各類資源,打造政府、學校、社區一體化的幫扶格局。其二,建立歸正人員教育服務體系,推進歸正人員教育救助一體化,保障他們參與職業技能培訓、社區教育的權利,為他們的社會適應打下良好的基礎。其三,對社會組織、社會資本、教育機構等參與歸正人員教育救助給予政策、法律上的支持,統籌規劃,全方位、多角度地打造歸正人員教育服務體系。其四,聯合企業和其他教育機構,共同開發符合市場需求的培訓課程,滿足歸正人員的就業需求。
(二)加強職業技能培訓,促進社會歸正人員職業適應
成人教育被視為與社區生活越來越密切的一種教育形式,是解決工作場所問題的一劑良藥。回歸社會后,就業成為歸正人員面臨的首要難題。絕大部分歸正人員文化水平低、缺乏職業技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崗位十分困難,因而亟需加強歸正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具體做好以下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提高歸正人員職業技能。成人職業教育的辦學方法、辦學形式、學制靈活多樣,通過開展有針對性的成人職業教育培訓,滿足不同身份、知識水平層次歸正人員的各種職業技能需求,能夠促進他們的職業適應。另一方面,提高歸正人員的創業能力。通過職業教育,選拔和培訓優秀歸正人員,有針對性地對他們的職業發展進行規劃、指導,為有創業潛力和創業能力的優秀歸正人員開設創業培訓課程,鼓勵他們積極創業,成功實現從“就業”到“創業”的轉變與發展。
(三)依靠家庭和社區教育,促進社會歸正人員社會交往適應
歸正人員回歸社會后,家庭的關懷至關重要,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對促進他們的社會交往適應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正能量,能夠遏制歸正人員的不良惡習,培養他們積極的生活態度。一方面,凝聚家庭成員的力量,對歸正人員給予更多的關愛,幫助他們規劃未來,消除內心的不適應感和恐懼感,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教育歸正人員理解、包容、尊重家人,幫助他們樹立家庭觀念,履行自己在家庭中應盡的義務和責任。社會支持是一個人社會交往和社會融入的重要基礎,要促進歸正人員社會交往適應,消除社會排斥心理,融入社會,就必須幫助他們建立社會支持網絡。這需要借助社區教育的力量,整合社區各類資源,包括社區居委會、社區內的團體組織以及社區居民。充分發揮社區教育宣傳、引導、教育的功能,消除社區居民、社區組織對歸正人員的歧視,使他們能夠融入社區生活。組織社區內的歸正人員參與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和社區文化活動,幫助他們融入社會生活;組織歸正人員現身說法對居民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增進彼此間的了解及信任。充分發揮家庭、社區在歸正人員社會適應中的整合與推動作用,加強歸正人員與社會的聯系,從而增強他們自我發展的能力,以更好地融入社會。
(四)構建社會組織人文關懷服務體系,促進社會歸正人員心理適應
由于歸正人員有被關押的經歷,回歸社會后被貼上“負面標簽”,加上經濟地位低下,絕大多數歸正人員自卑心理嚴重,甚至會產生一定的人性、價值觀扭曲等問題,不利于他們繼續社會化。因此,有必要對歸正人員進行人文關懷教育,消除他們自卑和排斥社會的心理。民間社會組織加大對歸正人員的人文關懷,對他們的社會適應和繼續社會化具有重要作用。加強民間組織對歸正人員的鼓勵與引導,重點是大力發展公益性的服務機構,對參與歸正人員人文關懷教育和救助的社會組織給予政策、資金、人員、場地等方面的支持。構建社會組織人文關懷服務體系,促使各類民間組織為歸正人員提供形式多樣的人文關懷和救助,解決他們的社會交往、心理和就業等方面問題;注重調動歸正人員的自主性,鼓勵他們加入服務團體和組織,以獲得精神和物質上的滿足,弱化對社會的仇視心理,增強社會歸屬感。
(五)統籌各類輿論載體的發展,為社會歸正人員社會適應搭建輿論支持平臺
媒體等輿論載體對人們觀念的塑造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別是在信息化時代,網絡和輿論的引導力應該引起高度重視。長期以來,社會輿論和媒體充斥著各種關于歸正人員負面形象的夸大報道,以至于他們的社會形象被嚴重負面“標簽化”,使得他們無法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往往在歧視和排斥中生活。因此,需要統籌各類輿論載體的發展,宣傳歸正人員的正面形象,傳播正能量,倡導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歸正人員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幫扶工作中去,體現媒體的社會責任感。歸正人員的社會適應和融入需要有良好的輿論環境,這樣,他們才能夠感受到社會對自己的期望,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本文來自于《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雜志。《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夏現偉單位: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