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創業教育的歷史發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兩篇文獻均提到合川縣進行的生活教育整體試驗,順此線索,我們又找到了這項工作成果結成的文集《陶行知教育思想與合川教育整體改革》[5],文集收錄了胡曉風的8篇講課提綱和會議發言。其中第一篇《向著創造生活前進的創業教育》即是1989年9月13日至11月15日胡曉風在四川教育學院教學的講課提綱,第一講便是“研究創業教育的意義”。主要講了兩個問題:一是提出“創業教育是一種新構思”;二是重點闡述“為什么要研究創業教育”。在其余幾篇會議發言中,進一步深入闡述了創業教育的思想,概括起來主要包括5方面基本內容。一是明確創業教育“新構思”的基本內涵;二是認為“創業教育的思想來自陶行知”;三是提出“創業教育是適應堅持和發展馬克思教育思想的需要而產生的”;四是提出“創業教育是適應改革需要應運而生的一種新構思、新嘗試”;五是提出開展創業教育的基本原則和具體實施規劃。其次,從教育試驗方面來看,在胡曉風的積極推動下,創業教育得到四川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廣泛深入地開展了教育試驗。四川陶研會在總結回顧15年工作時詳細記載了這一過程:“胡曉風同志向省委、省府提出關于開展創業教育試驗報告,認為它是生活教育在現階段的運用和發展。1988年5月,得到省委、省府領導的重視和大力支持。認為這種新構想‘很有道理’,‘貴在試驗示范’,并指示成立‘創業教育指導小組’進行試驗,由省教委主其事,四川陶研會和四川生活教育社協助具體實施?!?/p>
在這種情況下,合川縣以深入開展“生活教育整體試驗”為契機,將各級各類教育均納入試驗范圍,進行了廣泛的創業教育試驗。這就使得“創業教育實驗擴展為全社會的經科教結合,農村的農科教結合,普教的德智體結合的大型試驗?!保?]《創業教育在合川》一書收入了由胡曉風、劉文豪主筆,以“合川市生活教育整體試驗領導小組”的名義來做的《創業教育研究試驗總敘》,文中明確總結道:“創業教育試驗于1988年3月在四川省合川縣啟動,經過3年初期準備之后,于1992年正式在全縣(1992年撤縣建市)展開?!保?]31創業教育試驗主體范圍包括“職前”和“職后”兩個教育周期。通過開展創業教育試驗,合川教育初步實現了兩個轉變:“一是確定教育對象已由面向中、小學的‘學校小教育’轉變為面向合川150萬人口的社會大教育;二是確定教育的著力點已由以文化為中心,向著以文化為工具,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為中心的‘創業教育’轉變。”隨著教育實踐的全面展開,理論也熱情地參與其中,形成萬花筒般的各色教育觀念[9],整個教育逐步轉移到提高民族素質,滿足社會和人生需要的軌道上來,教育的整體水平得以提高,中介作用得以發揮,對振興地方經濟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由以上論述可以看到,1988年3月已有中國學者明確提出創業教育,并在這一教育思想的指導下,開展了一定范圍的教育試驗活動。所有這些理論和實踐活動在時間上明顯早于1989年11月在北京召開的“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那么為什么學術界習慣于將中國創業教育的開端界定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會議時間,而不是中國學者提出這一概念的時間呢?我想可能有兩條原因:一是因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知名度高,有國際背景,一說起來大家都知道;二是與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和習慣有關,中國人愿意相信“權威”,這個“權威”最好是至高無上的,只有這樣才能為大家所公認。所以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學者“公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會議作為中國創業教育的開端,從而淡忘了中國學者的本土創造。
二、關于中國高校創業教育的起點與標志事件問題
當前學術界關于中國高校創業教育起點問題的認識存在著細微的差別,關于起始的年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組編的《創業教育在中國:試點與實踐》研究報告明確指出中國高校創業教育的“第一階段是各高校自主探索階段,從1997年至2002年4月。在這一階段中許多高校都做了有益的自發性探索?!保?0]19這里面把中國高校創業教育的起始年份定在了1997年,那么,以1997年作為起點的具體標志性事件是什么呢?在這一問題上,在學術界表述的差別很大,主要有兩種代表性觀點。一種代表性觀點是把清華大學創業計劃大賽作為起點的標志性事件。認為:“1997年,高校創業教育在清華大學首開先河,以‘清華大學創業計劃大賽’的舉辦正式拉開了創業的帷幕,從此以創業大賽帶動創業教育的教育模式逐步形成?!背诌@種觀點的不是一兩個研究者的個案,而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看法。之所以不能以清華大學首屆創業計劃競賽作為中國高校創業教育在1997年開始的具體標志性事件,主要問題在于有違歷史事實。眾所周知,清華大學首屆創業計劃大賽始于1998年5月。由清華科技創業者協會會長、“清華創業計劃”的倡導者和創始人楊錦方執筆的《清華園中的創業啟蒙》一書,詳細記述“中國的第一個創業計劃大賽”的來龍去脈,1997年1月清華科技創業者協會成立之初,“我們這個光榮的協會便已經和創業聯系在了一起?!?997年11月清華科技創業者協會副會長郭文平提出:“我們應當把今后的重點工作放在舉辦和MIT類似的商業計劃競賽上?!薄拔覀儧Q定把這個競賽命名為創業計劃大獎賽”。
在將這個想法付諸實施的過程中,1998年3月中旬,清華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聯合培養工商管理碩士項目(MIT-TsinghuaInternationalMBAProgram)為清華科技創業者協會深入了解MIT創業競賽的具體情況提供了重要機遇,因為“來清華的MIT師生中,既有參加創業競賽的優勝團隊的學生,也有創業競賽的指導教師?!蓖ㄟ^與這些人的深入交流,清華科技創業者協會了解了MIT創業競賽組織的大致程序和成功的關鍵因素,為召開清華大學創業計劃大獎賽奠定了堅實基礎?!爸?,我們費盡周折,終于找到了全球電信業的領袖企業之一———北方電訊公司作為我們的贊助商。再然后,我們在5月6日正式開始啟動了‘北方電訊’杯’98首屆清華創業計劃大獎賽?!保?1]這次比賽在1998年5月6日到10月16日期間舉辦,歷時5個多月時間。由此可見,在1998年舉辦的首屆清華創業計劃大獎賽不可能成為中國高校在1997年開始進行創業教育的歷史事件的標志。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有學者直接將中國大學創業教育的起點定在了1998年,如有學者指出:“我國大學生創業大潮的發軔于1998年5月清華大學的學生們首發并組織的‘創業計劃大賽’?!保?2]這一提法在知識點上是準確的,但是卻把中國高校創業教育的起點拖后了一年,也是不可取的。另一種代表性觀點是把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MBA項目中開設創新與創業方向課程作為起點的標志性事件?!秳摌I教育在中國:試點與實踐》研究報告記載:“1997年,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最早在國內MBA培養計劃中設立專業方向,在MBA項目中開設了創新與創業方向,中心的成員是創新和創業課程的教員?!?/p>
[10]19根據這一記載,中國大學的創業教育始于1997年,它的標志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MBA項目中開設創新與創業方向課程。但是,這一記載只是“孤證”,要想進一步證實,還需要相應的歷史文獻。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雖然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卻一無所獲。偶爾在清華大學雷家骕教授編著的《高技術創業管理———創業與企業成長》教材的后記中,筆者看到了這樣的記載:“1999年起,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為MBA開設了‘創新與創業管理’方向課。其中涵蓋‘技術戰略、新產品開放、研究開發管理、技術管理、技術創新管理、企業家與創新、創業投資管理、創業管理、公司成長管理’等九門課程?!保?3]這一記載與《創業教育在中國:試點與實踐》研究報告中記載的年份相差兩年。如何能夠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唯一的辦法是直接采訪當事人。筆者電話采訪了第一個在清華大學開設創新與創業方向課程的雷家骕教授,據他回憶,1997年,清華大學就實際開設了創新與創業方向課程,但是由于當年沒有取得學校的課程批號,所以這個方向課程以融入到“工程經濟”、“工業經濟”課程的方式得以開設,1998年學校正式批準了這門課程,這樣,從1999年起,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為MBA正式開設了“創新與創業管理”方向課程。通過對以上兩種代表性觀點的考證和辨析,我們看到,如果說中國高校創業教育始于1997年,那么,把在1998年舉辦的清華大學首屆創業計劃大賽作為起點的標志性事件顯然是不正確的。而把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MBA項目中開設創新與創業方向課程作為起點的標志性事件,雖然在1997年并沒有取得學校的正式課程批號,但是畢竟是以融入到其他課程的方式實際開設了這個方向的課程,據此,我們完全有理由將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MBA項目中開設創新與創業方向課程作為中國高校在1997年開始創業教育的標志。也許是一種巧合,實際上,與美國大學創業教育的起點極為相似,中國大學的創業教育最先也是在MBA教育中開始的,這樣就從根本上廓清了認識上的誤區。
三、關于創業教育的科學表述問題
中國開展創業教育理論研究和試驗已有20余年歷史,但是關于中國創業教育的歷史發端仍然存在著模糊認識。很多學者認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中國召開“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將創業教育送到中國來這一歷史事件是中國創業教育的發端。在這次會議上,文件使用的術語是“EnterpriseEducation”,這就使得很多學者認為中國的創業教育理應翻譯為“EnterpriseEducation”。之后,隨著美國創業教育在全球范圍內的發展,我國學者開始致力于引介相關的理論和實踐,一時間“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又等同于國內的創業教育。那么,到底中國的“創業教育”應該如何科學表述呢?我們認為要回答上述問題需要對以下兩個問題進行論析。一是關于“學習的第三張通行證,即事業心和開拓技能通行證”[1]31問題。“學習的第三張通行證”是學者柯林•博爾(ColinBall)在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教育研究與革新中心提交的研究報告《創造一種開創性的文化:對教育和培訓的挑戰》(Towardsan“Enterprising”Culture:AChallengeforEducationandTraining)中提出的新概念,在這個報告中,柯林•博爾指出,如果說“學術資歷”(academiccredentials)是學習的第一張通行證,“職業技能”(vocationalskills)是學習的第二張通行證,那么,“事業心和開拓技能”(beingenterprising)則是學習的第三張通行證[14]。1989年,聯合國在中國召開“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澳大利亞未來委員會主席埃利雅德博士詳細介紹了柯林•博爾的三張教育“通行證”思想,認為“學術性通行證”體現教育的傳統作用,強調讀寫和運算能力,強調人要獲得能使自己在社會上起有意義的、滿足自我作用的知識;“職業性通行證”指集中進行在一個技術快速變化的世界上進行勞動所需要的教育;“事業心和開拓技能通行證”對多數人來說代表了教育的一種新增的作用,培養有事業心和開拓技能的人應當是一個教育制度的主要目標[1]31。三張教育“通行證”思想引起了與會代表和觀察員的濃厚興趣,并最終寫進了會議文件《學會關心:21世紀的教育———圓桌會議報告》。由王一兵翻譯成中文的《學會關心:21世紀的教育———圓桌會議報告》將“EnterpriseEducation”翻譯成“事業心和開拓技能教育”。學者彭鋼在《創業教育學》一書中提到這一概念時,特意加以注釋,標明“‘事業心和開拓技能教育’,即英文‘EnterpriseEducation’,我們譯為創業教育”[15]71。通過對“英文EnterpriseEducation的語義甄別與選擇”,彭鋼得出研究結論:“我們認為選擇‘創業教育’來表達英文‘EnterpriseEducation’的幾層含義是比較準確和寬裕的,同時,與‘企業家才能教育’、‘事業心、進取心教育’、‘開拓精神與技能教育’等譯法相比,更完整、更準確,包容量較大,概括性也強得多。”[15]71“學習的第三張通行證”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在中國非常流行的學術話語,這張“通行證”的名稱是:“事業心和開拓技能”(beingenterprising),為了獲得這張“通行證”所進行的教育叫做“事業心和開拓技能教育”(enterpriseeducation),也就是后來通稱的“創業教育”。
二是關于“EnterpriseEducation”與“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的主要區別問題。澳大利亞、英國經常使用的是“EnterpriseEducation”,美國、加拿大使用的是“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為什么會在表述上有這樣的細微差別呢?同為英語國家為什么會對“創業教育”一詞有不同的稱謂呢?這就促動我們深入思考兩者的區別到底是什么?盡管這兩個短語的含義不盡相同,但是這兩個短語卻可以譯成“創業教育”,這主要是因為中文“創業”的包容性很強。學者彭剛曾專門就中文“創業教育”中的“創業”一詞與英文“EnterpriseEducation”中的“Enterprise”進行過對比考察,認為用“創業教育來表達‘enterpriseeducation’的幾層含義是比較準確和寬裕的,同時,與‘企業家才能教育’、‘事業心、進取心教育’、‘開拓精神與技能教育’等譯法相比,更完整、更準確,包容量較大,概括性也強得多”[15]71。而通過對上文詞義的考證“Entrepreneurship”一詞也指企業家創辦企業的行為,并且在商業中的運用更頻繁,“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翻譯為創業教育也無可厚非。英國學者吉布(Gibb)認為“EnterpriseEducation”所指的創業教育應該包含三個范疇,即“為了創業的教育”(EducationforEnterprise),“經由創業的教育”(EducationthroughEnterprise)和“關于創業的教育”(EducationaboutEnterprise)。這三個范疇所包含的教育內容各有側重,從而構成了“EnterpriseEducation”創業教育的理論?!盀榱藙摌I的教育”是指一切教育活動的目的都為了使個人最終能夠創建自己的企業或事業。在這個范疇中個人的自我雇傭作為職業生涯的選擇被強調?!敖浻蓜摌I的教育”是指一切教育活動都是為了發展個人的就業創業勝任能力(Enterprisecompetencies)。在這個范疇中,教育者可以在教育環境中模擬建立和運營微型的企業?!瓣P于創業的教育”是指一切普及與創業或中小企業有關的知識的教育。在這個范疇中,知識的教授方式一般是描述性的事實陳述,一般包含相關實習經歷[16]。吉布(Gibb)關于“EnterpriseEducation”三個范疇的建構得到了很多學者的認同和發展。
卡尼(Kearney)認為在“經由創業的教育”范疇中,需要強調體驗式學習,需要學生在“做”中學發揮更大的作用。他認為“EnterpriseEducation”所指的創業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創業教育是指鼓勵在商業環境中創辦企業的教育;而廣義的創業教育著眼于個人和社會的發展,是指培養年輕人就業能力的教育。狹義的創業教育由于受眾的限制,很難吸引更多的師生參與其中,收益面比較小。因此,作者認為廣義的創業教育是創業教育發展的主流趨勢。與此同時“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所代表的創業教育理論也不斷得到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認為企業家應該像畫家、音樂家、醫生那樣,盡管有一些先天因素,但同樣可以被后天教授,并且在教育內容、教育目的和教學方法上與“EnterpriseEducation”有相似之處。學者平洛特(Pimlott)認為“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的目的是發展企業家和中小企業經營者,這與吉布(Gibb)關于“EnterpriseEducation”三個范疇理論中的“經由創業的教育”相似[17]。在教學方法上“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所指的創業教育強調體驗式學習、與企業家互動,“做”中學,教師在教學中充當“幫助者”等,這也與“Enterpriseeducation”中的教學方法相似。在使用偏好上,“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所指的創業教育以前在美國和加拿大更加流行,這主要與這些國家人們對于自我雇傭、中小企業、企業家等觀念沒有任何歧視,反而十分推崇和鼓勵有關。而在英國、澳大利亞和歐洲的很多國家,由于文化和歷史的偏見,人們對于企業家、自我雇傭、中小企業有一些歧視,認為“Entrepreneurship”一詞,會使人排斥,更多的選擇“EnterpriseEducation”所代替。但是隨著歐洲經濟整體的萎靡,以及世界范圍內中小企業對就業的貢獻有目共睹,加之互聯網時代IT業帶動的創新創業的成功,“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所指的創業教育已經越來越被認可。
這點在歐盟所頒布的一系列政策文獻中可以得到印證。無論是中小學教育、職業教育還是高等教育,無一例外,歐盟大力倡導“Entrepreneurship”在整個教育體系的發展。與此同時,結合歐洲各國的傳統,歐盟進一步拓寬了“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作為創業教育的含義。歐盟主張“創業教育的益處不應局限于創業、創新的企業與新工作機會。創業代表的是一個人化想法為行動的能力,而這是一切的根本,可以幫助青年讓他們不管做什么事都能充滿創意與自信”[18]。歐盟提倡的創業教育的出發點和目的不再僅僅局限于創辦企業或者組織,而是要培養年輕人的“創業思維”,使他們獲得將想法付諸行動的能力。歐盟“廣譜式”創業教育的內涵從根本上改變了“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所指的創業教育的價值取向。由此可見“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的概念在不斷被學者們拓寬,早已沖破了“Entrepreneurship”一詞原有的束縛和偏見。中國“創業教育”的表述,不應盲從于國際會議或文件,應該取決于中國“創業教育”的主體需求。如果是面向少數學生的創業專業教育,教授內容使學生熟悉商業領域中的中小企業創辦和運營,目的是教授學生創辦企業,培養未來的企業家,那么這種創業教育應該是“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反之,則使用“EnterpriseEducation”更為合適。
作者:王占仁 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