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行動導向的創業教導探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種新的行動邏輯
1.手段導向
通過模擬實驗設置一個創業情境,要求27位創業專家(創業專家創辦企業的平均數量為7)和37位MBA學員(創業新手創辦企業的平均數量為0.2),以邊回答邊敘述即有聲思維的方式,解決創業過程中10個典型問題,并以錄音帶記錄被試者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實驗之后對兩組被試者思考過程的分析,Saras發現創業專家和創業新手的回答有顯著差異,大體差異表現在看待問題的問題框架(problemframe)和解決問題的決策方式(decision-making)。根據兩組被試認知結構的不同,Saras將創業新手的認知結構命為causation(目標導向),將創業專家的認知結構稱為effectuation(手段導向)。正是不同的認知結構,導致了創業專家和創業新手不同的行動邏輯。行動邏輯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目標導向的行動邏輯,這種行動邏輯普遍存在于創業新手中;二是手段導向的行動邏輯,這是大部分專家創業者所具有的。目標導向由來已久,是管理學中目標管理的依據,并且廣泛地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手段導向是基于創業專家在創業過程中,聚焦現有資源和已有手段而定義的,是一種與目標導向完全相反的思維。手段導向的發現給創業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范式。在創業過程中,面臨市場、目標客戶群、產品等未來環境的高度不確定性和現有資源的有限性,如何克服種種的不確定,手段導向無疑給出了一個非常有效的解決方案。那就是,通過可控制的投入,通過戰略聯盟和隨機地應變各種可能發生的變化,來推動企業的創建。手段導向和目標導向之間的具體差異,以及這種差異后面隱藏的創業效果,有待進一步探討。
2.手段導向和目標導向的區別
正如Dew等學者所言,對于創業團體中大部分的研究者和實踐者來說,這兩種行動邏輯不同可能并不奇怪,奇怪和重要的是,這兩種行動邏輯是完全相反的。創業環境和企業經營管理環境的不同,預示著創業者和企業管理者采取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行動邏輯,這兩種行動邏輯的總體區別如圖1所示。目標導向從已設定好的目標去收集實現目標的手段,強調應該做什么;手段導向則從已有手段和資源出發,利用這些手段去創造可能的結果,強調能夠做什么。手段導向的結果不是既定的,會隨著新資源的獲取而不斷變化。
最初的行動邏輯不同,導致了行動邏輯背后為過程的很大差異,手段導向行動邏輯和目標導向行動邏輯的具體差異如表1所示。
3.手段導向和創業績效的關系
創業專家所采用的行動邏輯是什么,這似乎并沒有太大的意義。究竟創業專家的手段導向行動邏輯能否較為深刻地解釋創業績效,才更具有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關于手段導向與創業績效之間的關系,目前研究還比較少。其中StuartRead等進行了一項元分析,對手段導向基本原則和創業績效之間的相關關系進行了檢驗,研究結果如表2所示。結果顯示,除了可承受的損失和創業績效之間的關系不顯著之外,三個手段變量即手段(means)、合作伙伴關系(partnership)、利用意外之事(leveragecontingency)都顯著地與創業績效正相關,說明了手段導向能預測創業績效。創業專家內在的行動邏輯是手段導向,而這種行動邏輯又能較為深刻地解釋創業績效,對創業活動產生較大的影響。這迫使我們進一步挖掘創業專家行動邏輯內在的、可教授的元素,尋找目前創業教育中被忽視的內容:手段導向的世界觀、認知結構、分析框架。
行動邏輯視角下的創業教育實質
創業教育該教什么,怎么教,一直沒有統一的標準,還在不斷地探索新的理論指導。了解創業的本質,才能找準創業教育的本質。手段導向認知結構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闡述了創業的本質,即創業是一種人們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強調創業者在目標模糊、環境不確定、資源有限的條件下,調動能做什么的因素,以實現可能的目標。
目前創業教育面臨的問題主要有:課程內容上,模糊商業問題和創業問題的不同,忽視創業問題多功能的復雜性;過于重視基本經濟理論、創業知識的掌握,忽視創業的實踐性和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教學方法上,沿襲傳統的經濟管理教育方法,缺少為創業教育量身定做的培養方式,創業教育很多課程只是教關于創業的知識,而不是為創業而教。傳統的創業教育不管是對創造性思維培養的忽視,或是沿襲傳統的經濟管理教育方法,都體現了傳統的基于目標導向的教育形式,即重視對知識的掌握,在遇到問題時,訴求于書本上的知識,而不是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無疑說明,傳統的旨在培養學生目標導向認知結構的方式在創業教育中不適,目標導向的認知結構能夠幫助已存在企業解決管理中的問題,但是,如果忽視創業問題的復雜性、創業環境的高度不確定性,而盲目地沿襲以往的教學內容和培養模式,創業教育將起不到應有的效果。
因此,創業教育需要的是一種更具前瞻性,有助于問題解決的靈活的方式,而不是一種死板被動的理念,以及強調理論的功能方式。適合創業學習風格最好的方法是應用靈活,實踐靈活的。Kolb學習風格模型也證實了這一點,傳統教育模式只能培養出吸收者,而適合創業的可能是適應者和收斂者——他們往往具有很好的創造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善于主動實驗獲取經驗。手段導向的行動邏輯從以下幾方面體現了創業本質。首先,這種行動邏輯是從具有多年創業經驗的創業專家的思維和行為中提煉出來的,代表性和解釋力強;其次,手段導向行動邏輯強調未來的不確定性和資源的有限性,抓住了創業最重要的特征;最重要的是,手段導向認知結構的創業思維能導致更高的創業績效,能較好地解釋創業活動成功率。總之,手段導向的分析框架能更好地解釋創業的本質,對手段導向創業教育內容的探索也更能抓住創業教育的實質。
行動邏輯范式下的創業教育內容
基于手段導向的創業教育,并沒有完全否定其他創業教育的內容和方法。自開創創業教育以來,各種創業教育都極大地影響了創業活動的發展,促進了許多中小企業的創辦。因此,手段導向的創業教育不是對現有創業教育的取代,而是對目前創業教育的補充和發展。手段導向理論使得創業教育應該教授的內容,不至于零散,為創業教育提供了較為系統的指導,也給創業教育效果評價指標提供新的啟示。Saras認為,創業強調的是一種有助于問題解決的認知結構模式,而創業專家所采用的手段導向的行動邏輯能提高創業者的創業績效。手段導向不是某種創業知識,而是一種全新的,不同于目標導向的認知結構。因此,根據Saras的研究,在創業教育過程中強調對經濟管理、創業基本知識的學習固然重要,但正如Rae所言,管理院校所教的技術對于塑造成功的創業者來說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充分的,應該更注重的是在創業教育的內容上,對創業者手段導向認知結構的培養。
1.手段先行:認識和把握資源
事先不設立目標,而是重視對現有資源和手段的認識和把握,我是誰,我有什么,我認識誰。認識已有的資源和手段,目的在于如何調動這些資源以實現可能的結果。由于創業環境和創業過程的高度不確定性,創業效果也就可能因環境、過程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事先設立的目標就喪失其指導作用。與其如此,不如聚焦現有資源,根據手段和資源的情況而不斷修正目標,最終促成目標的實現。對于高校創業教育,一方面要培養學生創業過程中以手段為導向的意識;另一方面,促使學生參加各種活動,積極拓展人際關系,為創業的實施儲備資源。創業是對已儲備的知識、能力、資源的調動,沒有創業前期積極的儲備,創業過程是不可能順利的。Saras認為創業是做你能做的,這一觀點是為了與做你應該做的對比,背后隱藏的觀點并不是盲目地去做。雖然創業的第一步就是去做,但是如果之前不為能做什么而儲備,怎能推動創業,能做什么是建立在已有的手段和資源上的。創業教育開設的課程應該是有利于學生創業知識、能力的儲備,激發學生積極獲取創業所需資源和手段。
2.非預測性控制:撰寫商務計劃書和可行性分析的有效性
目標導向的創業者習慣于通過對現有市場、企業的分析來獲取未來信息,從而減少未來的不確定性;手段導向對未來的看法不是建立在對已有知識的預測層面,而是傾向于通過利用意外事故和獲取利益相關者承諾,來控制未來的不確定性。非預測控制,即避開預測性信息,而偏愛于在任何給定的時間里,手中能夠實實在在控制的事物。由于預測性信息是建立在現有環境和市場上,所以,其無法反映創業者今后采取行動的影響。創業效果依賴于利益相關者的特定投入和對意外之事的把握,而不是對未來信息的預測。因而,在創業過程中對可預測信息的依賴就大大降低了。
預測信息在手段導向中的淡化,使得有必要質疑現有創業教育中基于預測、調查分析的內容和方法,如撰寫商務計劃書和項目可行性分析。根據Solomon的2004-2005美國創業教育現狀調查發現,傳統的建立在調查分析基礎上的撰寫商務計劃書和可行性分析,在創業教育中的比重分別是57%和37%,基于預測性的教學方法在傳統的創業教育中所占比例比較大。雖然沒有實證說明調查預測對創業績效的影響,但手段導向行動邏輯中的非預測原則,明顯給出了一種更有效的方式。因而,在創業教育設置上,有必要減少基于預測層面上的創業教育內容和方法。
3.獲取共同的承諾:創建創業交流與合作平臺
獲取共同的承諾,即通過吸引和獲取利益相關者的投入,降低進入壁壘,強調合作而不是競爭。創業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通過獲取利益相關者承諾,在相互的合作與交流中減少創業初期的種種不確定性。現有的創業教育能否創建更多的平臺,供潛在的創業合作者走到一起,讓學生在相互的交流中找到和發現創業機會是值得創業教育重視的。Solomon對2004—2005年美國創業教育的現狀調查發現,網絡技術的應用極大地促進了創業知識信息共享,切合了手段導向邏輯對創業教育要求的發展趨勢。但正如Solomon提出的擔憂:我們相信問題已不再是學校是否提供了網上學習和相關信息,而是被上傳到網絡上信息的質量。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網絡上信息五花八門,信息泛濫就如沒有信息一樣。提供有價值的創業信息,把有價值的創業信息傳播給創業者,網絡上創業方面的信息質量是否有助于創業者,都是值得進一步關注的。
除了網絡信息技術的推廣外,更多的創業交流平臺應建立起來,以形成一個系統的創業交流體系。目前許多高校都設有創業園、創業指導中心、創業項目中心等交流平臺。創業教育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互動,以及聘請成功創業者授課,讓學生與創業者交流,分享創業心得,這些交流平臺的設立也早已被重視。但如何利用這些交流平臺,促進潛在的創業合作者走到一起,則是手段導向強調的重點。
4.善用權變事件:識別創業機會
目標導向總是試圖規避意外之事以保持企業的穩定,企業的穩定是目標實現的前提,企業內一旦出現各種意外之事,就可能影響預先所設立的目標的實現。手段導向預先不設立目標,認為意外之事雖然增加了創業過程的不確定性,但更重要的是給創業帶來了新的機會,善用權變事件的行動者很可能因此發現新的創業機遇,扭轉創業局勢。權變事件的發生,能給創業帶來新的資源,指明新的路徑,推進創業所需資源和手段的成熟。因此,在創業教育內容設置中,一方面應該加強學生利用而不是回避意外之事的意識,另一方面應該盡可能多地設置各種充滿意外之事的創業情景案例,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的教育方法,訓練學生在創業過程意外之事中發現和把握創業新機遇的能力。
5.可承受的損失:非盲目投入
目標導向的創業者以收益為行動的準則,創業時,為了達到預期收益,或使收益最大化,可能不惜超越自己的償還能力,一旦失敗,則可能造成一輩子無法償清的債務,成為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負擔。而手段導向的創業者將創業活動范圍限制在可承受的損失之內,即使失敗,也不會導致無法償還、無法再次嘗試,以及無法正常生活的地步。Saras明確指出創業的成功需要不斷地試錯。Greeno和Simon指出,專家是通過不斷地做、做、做來學習(expertslearnbydoinganddoinganddoing)。
將失敗控制在可負擔得起的范圍,一旦失敗,才可能有再次“試錯”的機會,失敗的價值,才可能在后續的探索中得到體現。而目標導向的創業者為追求目標,不惜大量投入,一旦失敗,則沒有再次嘗試的機會,失敗的價值無法實現。毫無疑問,創業教育中對“失敗”的教育非常重要。一方面,要認識到“創業失敗”是經常發生的,失敗是有價值的;另一方面,失敗只有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圍之內,才可能再次嘗試,其價值才可能得到體現,失敗才有可能成為“成功”之母。好的教育者才能教出好的被教育者。培養學生手段導向認知結構,還應加強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聘請更多具有實戰創業經驗的教師。一方面,對現有創業教育者要進行手段導向認知結構的培養;另一方面,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多聘請一些創業經歷比較豐富的企業家來授課,他們更務實,更可能是手段導向的行動者。
結語
Saras通過對比分析創業專家和創業新手的認知結構,發現了創業專家的手段導向認知模式。手段導向從多方面顛覆了傳統的目標導向認知模式,從而給創業教育的變革提供了重要啟示。創業教育不應游離在經濟管理教育的邊緣,雖說所教的內容和經濟管理教育會有重疊,但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創業的本質特征。創業專家所具備的認知結構、分析框架正是創業特質的體現,是創業教育應該教授的內容。即,創業教育應該更多地注重對創業者手段導向認知結構的培養,強調培養學生對現有資源和已有手段的認識和把握能力,激發學生積極獲取創業資源的意識;減少創業教育中基于預測層面的教學方法和內容;強調在可承受的范圍內的創業試錯,提高從失敗中學習的能力;創建多種交流合作平臺,供潛在的創業合作者走到一起;在教學中設置多種情景案例,開展創業意外事件實訓,提升學生在權變事件中把握意外之事的能力。
作者:沈超紅周敏單位:中南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