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行動導向理念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摘要:近年來,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知識與就業技能的脫節問題,成為學生就業的一大障礙,如何破解這一困境,如何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適應能力與學習能力?筆者認為,要達成這些目標,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提前進入工作角色,這正是行動導向教學理念所倡導的。
關鍵詞:行動導向教學; 高校教育; 課堂教學
一、行動導向教學的含義及主要教學方法
“行動導向教學”是一種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德國職業教育的教學理念。行動導向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以教會學生學習、學會工作為目標而開展教學活動,所以這種教學法也被人們稱作以實踐為導向、以行為為導向、以活動為導向的教學法等?!八蠼處焺撛O一種仿真工作實際的學習環境的氛圍,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載體,組織和指導學生在完成具體任選的行動中手腦并用,做學結合,身體力行獲取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關鍵能力的教學方法。”
二、將行動導向教學引入課堂中的意義
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其中最為根本的原因是以行動為導向的教學方法能夠提升學生們的就業適應能力,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生涯開啟良好的開端,打下堅實的基礎,從宏觀上來說,為社會提供大批量的優質人才,能夠有力的促進國家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提升國家的競爭力,在人才競賽中立于不敗之地。當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對于人才的數量與質量要求都在不斷地提高,然而,與之相對應的,卻是畢業生每每為就業感到苦惱、校方也為如何提高畢業生就業率而發愁,用工單位則為如何招聘到合適的人才絞盡腦汁。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一困境的出現呢。根據筆者的觀察,畢業生中,僅有一小部分走向了深造之路,進入國家公務員系統的更是鳳毛麟角,大多數的畢業生還是流向了社會,走向了自己的職業道路,換言之,當前畢業生在其畢業之后,大多數學子就將開啟自己的職業生涯,為了自己的生存與事業而奮斗。因此,學生們首先是要面臨就業的問題,而畢業生由于一畢業就要迅速的進入實際工作崗位,因此,將行動導向的教學理念引入課堂教學工作中去,必將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就業適應能力與工作學習能力,極大地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意義重大。
除了宏觀層面上提倡行動導向教學理念有助于向社會輸送大批合格人才外,在教育工作層面上,引入行動導向理念也有其特殊的意義:新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角色出現轉變,學生有了更多的自主空間,同時學生也需要為自己的學習負更多的責任,這些都有助于學生提前進入角色,有助于提高學生整體的綜合素質。而教師從過去單純的自己掌握知識,講授傳遞變成了教學活動的設計者與指導者,這實際上是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強化,教師隊伍將為此強化自我學習,有助于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教學水平。
三、以行動導向教學理念推動課堂教學的策略
(一)更新教學觀念,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引入行動導向教學理念需要經歷一個逐漸接受、學習使用的過程,在這更新教學觀念的過程中,需要做到全員理解,系統支持。須知,一項新的教學理念的接受和實施絕不是某個人或者某幾個人能夠完成的工作,而是需要整個教學組織從上至下的調整與支持,需要系統資源的配置傾斜,才能夠做到,因此,在引入行動導向教學理念,推進課堂教學工作的過程中,要做到從領導到教師,從上而下的集體更新理念,從校長到各級教學管理人員,讓每一位教學工作人員首先從思想上認識到,實施行動導向教學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理解并支持這一系統工作,為其順利展開創造有利條件,出臺相關的教學發展政策,提供相應的財力物力支持。教學管理人員應當排除畏難情緒,不懼可能出現的新問題與新困難,按照行動導向教學理念,從作業布置、課時安排、論文寫作、考試內容等方面著手,全面改革,讓學生的學習貼近實際工作需求。這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師思維的轉變,因為教師是整個教學工作組中的直接實施者,直接承擔教學工作的根本環節,是承擔教學發展的棟梁和支柱,所以教師隊伍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接受新思想,用自己的智慧設計出以“行動導向”為理念的適應新的社會要求的教學內容,以自己的行動為高校未來發展提供動力支持。
在“行動導向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都發生了轉變,傳統的教學法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而新的教學法中,教師要扮演的是引導者的角色,要完成這一轉變,僅僅是觀念的轉變是不夠的,還需要對教師隊伍的教學素質進行提高,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行動導向教學”的優勢。教師隊伍成員都具備相當的教學經驗,但要順利實施行動導向教學改革,教師的課堂布控能力與專業角色執導能力,以及公正的綜合評價能力等,這些都不僅僅是單純轉變教學觀念就能夠促成的,需要一個過程來培養、提升,這就要求老師必須提高自身的素質,以適應新的教學模式的要求。
(二)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
筆者接觸過許多教案,其中不乏優秀之作,但筆者注意到,大多數的教案中,對于教學目標一條的陳述是教師做些什么,而非學生做些什么。其實,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一定程度的互動,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升能力。以行動為導向的教學模式要求將教師與學生的扮演角色進行轉變,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一點,首先就應當表現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通過一定的教學活動來促使學生發生變化,做出反應。其次,教學目標設計要做到可控、可測與可行,只有可測,才能檢驗教學效果,只有可行,才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而可控,則是為教師掌控課堂教學方向與節奏準備的,通過這三條原則進行認真備課,才能夠在確保教學方向與進度的前提下,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達到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這就需要廣大教師在備課工作上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才能夠順利的完成這一轉變。
參考文獻:
[1]李芬,劉亦平.論高校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差別與聯系[J].江西教育2009.09.
[2]張也平.行動導向教學理念如何走向實踐[J].課外教育2007.11.
論文關鍵詞:德國職業教育,教師作用,行為導向教學法
CBT教學法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三角理論就是把教師、科目和學生三者的關系分為三種:
一是科目主導型,即傳統角色,教師把學科知識解釋給學生??颇繘Q定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教師的位置居其次,是科目的仆人,是學生的主人,屬于認知學習法。
二是教師導向型,即傳統角色的變異,教師為學生選擇科目,教師處于主導地位,管理著科目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的興趣和科目的要求都可能服從教師的要求,對科目的選擇和闡述取決于教師,屬于行為主義方法。
三是學生導向型,即監控高級學習,是學生與科目之間的互動,教師推動、協調。學生與科目關系很近,二者處于主導地位,教師的作用只是為學生提供科目方面的服務,與人道主義方法相結合,是德國職業教育新的教育理念。
如何才能實現教師傳統角色的變異,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組織者、推動者和信息提供者,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和協調作用。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嘗試德國職業教育中教師的角色位置。
一、 注重職業領域與教育領域的結合
現代職業教育和培訓途徑就是要將職業標準和培訓目標結合。例如,德國西門子公司對技術工人素質的要求是:
一個技術工人
要達到這樣的學習目標,就要使學
習課程方案與職業能力的培養緊密結合。
教師要根據“工作過程”設計學習情景,
將典型的“工作過程”和工作任務進行教學化處理——設計學習情景。學生能夠在學習情景中,通過主動完成工作任務的學習行動,將專業理論知識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重構,逐步形成自己的職業能力。即教師是以學習“組織者”角色來傳授專業理論知識,培養能力的。
二、加強行動導向教學
行動導向教學是一種教學理念而不是教學方法,這種教學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活動包含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行動導向教學的三個重要原則是:學生中心;實踐為主;教師指導幫助。總目標是獲得專業能力和關鍵能力(方法、交流溝通能力、解決問題和沖突能力)。行動導向教學,即將專業學科體系與職業行動體系實施集成化的教學方案。職業學校教師是“學習領域”課程方案中課程開發的主體,“學習領域”
僅僅是一個職業培訓的指南,承擔培訓的主體——職業學校要在此基礎上進行項目課程的開發。教師要根據“學習領域”的相關要求,將企業的職業活動過程與專業教學進行整合,構建“學習情景”,進而開發出項目課程。
行動導向教學是以教師構建的特定的學習情景為主線,以真實或模擬的職業活動為載體,按照“資訊(信息)、計劃、實施、檢查、評估”這五個完整的行動來進行教學。職業生涯規劃論文行
動導向教學倡導的組織形式有:項目教學、案例教學、角色扮演、小組討論、模擬訓練、企業實習等教學形式(來源于職業實踐)。在行動導向教學中教師的作用:一是從“學習領域”構建“學習情景”(學習任務);二是課程的主持人、組織者和協調者;三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合理化的建議;四是為學生的專業學習提供幫助與咨詢。
三、 加深對行動導向教學的理解與思考
行動導向的項目教學是以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出發點,體現出相應學習領域的能力目標,而且又體現了專業學科的新工藝、新知識、新方法,具有校本特色、師本特色。同時構建相應的項目教學評價機制,既能及時評價學生學習的質量,又能評價教師教學的質量。行動導向教學法在實施過程中,由于現存班級人數較多,學校的實施設備、場所不夠,教學組織比較困難。所以,作為教師一定要清楚相關職業標準,明確職業活動領域。根據目前畢業生就業崗位技術的層次,豐富職業活動,構建學習情景,以職業行動為導向,在企業實際工作領域基礎上建立合理的學習領域課程方案。
行動導向教學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它致力于通過學生的學習活動構建知識,形成能力,使受教育者既能適應相應職業崗位的要求,又能將這種構建知識的能力運用于其他職業。教師要相信學生具有理性、自由,甚至具有自我否定的能力;不求學生是一個完人,而是一個會犯錯誤并能從錯誤中學習的人;推動學生獨立思考,而不是提前給出答案;提倡共同負責,而不是一個人對所有事物負責;提出和允許提出多種建議,而不是只有一種答案;允許學生進行組織,而不是給出組織措施;允許學習者制定計劃和控制學習過程,而不是所有的都由教師確定;允許學習者自己制定評價標準并檢查學習成果;多鼓勵和贊揚,而不是指責和挑剔。
總之,我們要接受新的教學理念,采用那些適合我們專業和科目的教學方法,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發掘學生的潛力,發揮他們的想象力。以營造和諧、愉快、并有促進作用的課堂學習氣氛為宗旨,以教學、組織和管理為中心任務,把握好教師這個角色的位置,與學生保持良好的互動與溝通,逐步推動行動導向教學理念,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使學生獲得專業能力和關鍵能力。
參考文獻:1、中西部地區職業培訓和就業促進項目師資培訓資料。
中德項目專家趙志群-----《培訓師手冊》
2、行為導向教學法培訓資料。中德項目專家許英—《行為導向教學法思想》
論文關鍵詞:參與式課堂,組織文化,文化建設
1.組織文化概述
1.1 組織文化的含義與作用
組織文化是組織成員所共享的并且作為標準傳承給新成員的一系列價值觀、信念、看法和思維方式的總和[1]。組織文化具有導向與約束功能[2],組織文化一旦形成,便會對身處其中的成員構成一種影響力量,引導其朝著文化理念倡導的方向行動與思考,文化建設越來越成為一種重要的管理工具。
1.2 組織文化的建設方法與途徑
1.2.1 培訓教育
通過培訓、掛標語橫幅、喊口號、創辦企業刊物等手段宣傳、傳遞文化建設擬傳遞的文化理念,培訓宣傳的內容可以是精選的發生在組織內的故事、精心提煉設計的口號等,如在3M公司廣為流傳著一位堅持開發新產品而被解雇、但他仍不放棄、最后終于將產品開發成功并重新獲得3M公司雇用的副總裁的故事,借這個故事3M傳遞著公司的價值觀——只要你認為是對的,就堅持下去。傳遞“顧客至上”的價值理念論文格式模板。
1.2.2 借活動、儀式、典禮、建筑物設計、辦公室布局等承載文化理念
另外文化建設,還可以通過舉辦活動、儀式、典禮等來傳遞文化理念,如海爾公司力圖在公司內部培育重質量的企業文化時,開展了砸冰箱活動;再如枚琳凱每年都會舉辦頒獎典禮,獎勵那些優秀的銷售經理,借此傳遞枚琳凱重銷售業績的價值理念。除此之外,組織的建筑物、辦公室、車間等也是重要的文化載體,可以通過觀察其風格、擺設、布局洞察組織背后的文化理念,由此可以有意識地利用它們來承載組織的文化理念。
1.2.3 進行相關的制度設計
再有,還可以通過獎懲、晉升、考核等制度設計引導組織成員的行為,制度的背后是組織力圖人們認同的觀念與價值取向,成員們沿著制度設計的方向行動實質上便實踐了這些觀念與價值取向,當成員們的行動慢慢成為一種習慣,組織文化的要素便在組織中沉淀下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組織文化建設的目的便得以實現。
1.2.4 管理者需審慎自己的言行
最后,組織中的領導與管理者的言行也是組織文化的重要載體,員工會觀察并模仿這些組織中具有較強影響力的人物,所以他們需時刻警醒文化建設,力圖讓自己的言行保持與組織文化所倡導的理念一致。
2.組織文化理論對參與式課堂建設的啟示
參與式課堂力圖打造這樣的課堂:學生在老師的帶動下,認真聽講,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氣氛濃厚,并深深地帶動與感染其他倦怠與不想學習的同學;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生自己總結體會并構建出老師擬傳授的知識,并因此將其深深印在腦海之中,內化成自己的知識。這其中,學生喜參與、愛參與是關鍵,如何讓學生熱愛參與、用心參與成了成功打造參與式課堂的核心;而組織文化建設的目的旨在使組織成員形成一系列文化建設擬形成的觀念、看法與思維導向,并最終朝著文化建設期望的方向行動與思考;由此,與組織文化建設有關的方法理論可否運用于參與式課堂的打造之中呢,借用文化建設的方法使學生喜歡參與、愛分享、有與他人分享交流的沖動與愿望,認為參與是對自己、對別人有幫助有價值的行為,視參與為榮、并逐漸將參與變成課堂學習的一種習慣?沿著這樣的思考,以下文章將嘗試性地結合組織文化建設理論給出打造參與式課堂的一些策略建議。
3.參與式課堂構建的方法與途徑
3.1 宣傳在課堂上參與的好處
教師可以借類似這樣的研究結論及語句“我看見的,能記住10%;我聽見的,能記住20%;我參與的文化建設,能記住80%”;“參與可以使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使自己的表達能力得到鍛煉;另外,參與還是知識交流共享的一種方式,知識共享不僅可以幫助別人、還可以深化自己,知識與信息交換不比實物交換,給了別人后不僅沒有損失,反而有收獲”向學生宣傳參與的好處,借此鼓勵學生的參與。
3.2 設計鼓勵參與的制度與獎項等
將參與納入到課程成績考核中去,借此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設計鼓勵參與的競爭機制,如不定期公布參與的次數,提醒沒有參與的小組及個人積極參與;設置“最佳參與獎項”,期中評選一次,期末評選一次等論文格式模板。
3.3 通過教室布置鼓勵參與
改變傳統的老師站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的座位方式,進行類似于圓桌課堂這樣的座位布置,從座位上體現出平等、開放、共享、交流的文化理念。
3.4 教師需審慎自己的言行
教師做為課堂上具有較強影響力的人物,需審慎自己的言行,對學生的參與應真誠地籍以言語或目光的鼓勵與肯定,即使不同意學生的觀點也要以積極、開放、鼓勵的方式委婉地表達,以免挫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與熱情;課堂上討論有不盡之處文化建設,還可以通過課下與學生交流討論的方式鼓勵學生深入探究下去。
4.結語
文化建設做為一個重要的管理工具已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共識,以上文章在文化建設的理論啟示下給出了如何打造參與式課堂的一些策略建議,以期通過它們鼓勵學生熱心參與、把課堂參與變為一種學習習慣。當然,僅有這些策略還不夠,參與話題的巧妙設計、參與方式的豐富多樣也有助于鼓勵學生參與,如設計讓學生感覺有趣的話題使學生樂于參與,使話題難易適中、既不太難使參與困難,也不太簡單使學生不屑參與;通過課堂問答、小組討論、作業布置等方式讓學生參與等。最后,學生在課堂上是否參與這一文化現象還受著社會文化、校園文化等大環境的影響,如何營造鼓勵參與的外部環境也是參與式課堂打造需要考慮的因素。
[參考文獻]
[1]達芙特.王鳳斌,等,譯.組織理論與設計[M]. 清華出版社,2008.
[2]李戰營.學校組織文化探析[J]. 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