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壯大村級經濟交流材料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初步成效
主要表現是“六力”:
1、村富民強有實力。去年,全村實現社會總產值4.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1660萬元,第二產業23000萬元,第三產業9240萬元,分別占4.8%、67.8%和27.4%;村級凈資產達1.68億元,當年村級集體收入334萬元;農民人平純收入6215元,村民戶均存款10萬元;全村有線電視、電話入戶率達100%,電腦、小轎車入戶率達81%和4.7%,樓房率達99%。
2、特色經濟有活力。已形成“一二三”的特色經濟發展格局。“一”,一條特色經濟街——水果批發一條街。街長350米,有經營戶30戶、年銷售額6000多萬元。“二”,兩大專業市場。占地8000平米的木材專業市場有經營戶13戶、年銷售額7000多萬元;占地20000平米的石材專業市場有經營戶23戶、年加工銷售2100萬元。“三”,三大支柱產業。合金五金加工制造產業現有企業33家、去年產值1.13億元;建筑建材產業現有企業24家、產值1.01億元;商貿物流產業現有商貿經營戶166戶、產值收入6600萬元,三大產業占全村總產值的82.6%。
3、持續發展有動力。該村堅持狠抓項目建設,發展勢頭十分強勁。僅去年,全村用于生產發展的固定資產投資就達5300萬元,其中工業新建項目投資3100萬元,投產后年可新增產值1億元、利稅2000萬元以上;新建商業門店2萬平米,年可增加集體純收400萬元以上。這幾年,全村經濟收入、村級純收入均以20%以上的速度遞增。
4、社會和諧有合力。多年以來,該村基本實現“四無”、“五有”的目標。“四無”,即全村無特困戶、無越級上訪、無重大治安案件、無封建迷信活動;“五有”,即勞有所事、老有所樂、學有所教、病有所保、貧有所扶,全村上下到處呈現繁榮和諧的動人景象。
5、基層支部有引力。全村118名黨員,除少數退休在家的老黨員外,大多數都領辦實業。不少黨員不僅自己帶頭創業,還以身示范幫助周邊群眾共同致富,其骨干企業奎拓鑄造公司和新興裝幀公司都是由黨員帶頭興辦的。在這里,“一名黨員一面旗”,黨員威信較高,村黨支部凝聚力、號召力強。
6、典型示范有影響力。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鎮”、“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國計劃生育、民兵預備役工作先進單位等國家級榮譽六項;連續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級文明單位”稱號,村黨總支多次被評為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綜合實力連續多年躋身市“十強村”行列。
二、主要作法
1、發揮自身優勢,主攻特色發展。注重挖掘優勢、利用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一是發揮城郊優勢,大力發展高效農業。以產業化、規模化為方向,充分利用現有耕地、水面和山林,大力推進集約經營,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據統計,去年該村實現農業總產值1660萬元,勞平達4.15萬元,其中400畝耕地全部種植大棚菜、蓮藕、平菇等高效作物,畝平產值5600元、高的過萬元;500畝水面全部精養美國大口鲇、高背鯽、白鯧、羅非魚、甲魚等名貴魚,平均畝產1500多斤、畝平產值過7000元;300畝山林除50畝用于竹木風景外,其余全部種植名優茶和板栗,年產綠茶6噸、板栗30噸,畝平產值亦過7000元;此外,全村740戶有113戶充分利用庭院搞規模養殖,占農戶總數的1/7,其中養豬專業戶(年出欄20頭以上)82戶、年出欄6500頭,養雞專業戶31戶(存籠500只以上)、存籠蛋雞4萬只,僅畜牧產值全村人平達4965元。二是發揮技術優勢,大力發展新型工業。該村鑄鐵變質劑廠與武漢理工大合作生產稀土合金,產品科技含量較高,裝幀材料廠也是一家生產高檔裝幀紙的高新技術企業,為充分發揮兩家企業的技術和品牌優勢,該村大膽推行民營化改革,通過制度創新促使企業放膽前行、做大做強。去年,鑄材廠(現為奎拓鑄材公司)實現產值7000多萬元,是改制前的3.5倍;裝幀材料廠去年投資2000多萬元在縣工業園建設新廠,近期正式投產,年生產能力由1000多萬元迅速提升到5000萬元。到目前,全村發展工業企業107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7家,年產值1.5億元、創利稅3000萬元以上。三是發揮市場優勢,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該村有8個小組處于城區商貿中心,他們憑借這一優勢,大做“退二進三”的文章,通過租賃經營、引進聯合等多種形式,大力發展客貨運、餐飲、商貿、倉儲、配送等新型服務業。去年,全村實現服務業產值9240萬元,其中運輸業106戶、產值4600萬元;批零商業166戶、銷售額4.55億元、產值1950萬元;餐飲業51戶、產值1250萬元;汽車修理、倉儲等其它服務業90多戶、產值1440萬元,已形成木材、水果、倉儲、貨運等四個區域性交易中心。
2、盤活現有資源,加速滾動發展。以配置用好各種資源換取資源優勢,以資源優勢換取資本和產業優勢,實現低成本起步、高起點發展。一是通過改造盤活低效資源。歷史上該村村組兩級都辦有加工、商貿等企業,但隨著市場競爭加劇,不少企業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對這些低效或閑置資產(資源),該村不是一賣了之或置之不管,而是想方設法把死資源盤活、把低效資源盤優。如該村茶場始建于上世紀七十年代,隨著時間推移,一度出現茶樹老化、品質下降、效益低下等問題,他們沒象其它地方那樣讓之荒廢,而是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進行全面改造,目前,該場生產的“芙蓉”牌綠茶已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產量較以前翻番,畝平效益超過5000元。從小組來講,該村第一、第五兩個小組有部分門店出租,但設施條件差、經營效益低,去年他們對門店進行整修改造,使營業面積由不足1000平米擴大到3000平米,租金收入也由7萬元一下子升至40萬元。二是通過置換盤活土地資源。對于城中村或城郊村來說,土地資源是最稀缺也是最寶貴的資源,而如何用好這一資源就成為事關村級經濟快速、持續發展的關鍵。按照“全面控制、分步實施、以地換產、滾動發展”的思路,該村將有商業開發價值的地段全部控制起來,再通過“以地皮換門店”盤活土地、壯大產業,實現低成本起步、高速度發展。去年,他們通過這種辦法建起了面積達1萬平米的建材城(村提供用地,房產開發商全資建設,一樓門店無償給村),用9畝閑置土地換來了2000多萬元的凈資產和每年至少200萬元的凈收益。三是通過開發盤活山水礦產資源。該村“腳盆底”由于地勢低洼、較為冷浸,歷史上“十種九不收”,他們投入100萬元進行深挖改造,建成500畝高標準精養魚池,現畝平收益過5000元,是原種植水稻的3-4倍;毗鄰該村的白石山大理石資源豐富,原多以原材料形式向縣外出售,該村組織村民建起了石材加工一條街,加工裝飾材料、墓碑和石材工藝品,現發展加工企業20多家,年產值2000多萬元,加工后使石材身價一下子提高5-10倍。
3、大搞引進聯合,借助外力發展。針對村級實力不強、投入不足的實際,大做借雞下蛋、借梯上樓的文章。一是以優良資產搞引進。敢于、善于用最優秀的企業、最優良的資產,吸引外來投資、特別是戰略合作伙伴。鑄鐵變質劑廠擁有專利技術,產品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但靠自身積累發展太慢,他們大膽引進韓國和日本客商搞聯合開發,投資1000萬元新上標準化生產線,去年實現銷售6600萬元、出口創匯500多萬美元;裝幀材料廠在整體搬遷進入工業園的基礎上,引進貿易伙伴廣東和武漢客商投資2000多萬元,用于二期環保沖皮紙項目開發,建成后整個生產能力可突破億元。二是以優勢產業搞引進。堅持“只論所在、不論所有”,緊緊圍繞商貿物流、專業市場、石材加工等優勢產業,大膽引進外來客商和經營戶,在現有的107家工業企業中,外來企業占70%,在413個從事服務業的經營戶中外來商戶占73%。這些外來業主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為村帶來了新的商機、就業和收入。三是以優越地段搞引進。用具有商業開發價值的地段吸引開發商進行聯合開發,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外來投資和區位資源。近兩年,相繼開發了建材城、石材城、人民醫院百貨超市等中心地段,不僅實現了土地營運、資產營運的最大效益,也帶來了新型服務業的大發展。如建材城項目選擇在繁華的路旁,多家開發商看中這個項目,最終通過競價由縣房產開發公司投資2700萬元,開發建材市場和商品房,目前整個建設雖然沒有封頂,但承租登記的商戶已達300多戶,實際面積只能滿足需要的1/3左右。
4、發動全民創業,激發活力發展。堅持“強村富民、強村靠民、強村扶民”,大力實施全民創業工程。到目前,全村740戶有280戶辦有企業、開有門店,或成為運銷、種養專業戶,占農戶總數的38%,10戶當中就有一個當“老板”。一是營造氛圍引領全民創業。把推進全民創業、發展經濟大戶,作為村組兩級的大事來抓,年初分解落實任務、年終考核結賬兌現,并與干部的待遇掛鉤;每名黨員干部都結對幫扶一至幾個經濟大戶,定對象、定項目、定目標、定獎懲;每年“七一”結合黨員創業和“十星級農戶”創業評選,公開推選10名最佳優秀黨員和10戶最佳創業典型,同時,每兩年進行一次大會表彰獎勵,總結創業先進事跡,在全村宣傳學習,營造比、學、趕、超忙創業的濃厚氛圍。二是搭建平臺吸引全民創業。先后新建了木材、石材、水果專業市場,提供經營鋪位80個;共改造新建商業門店20處100多個,營業面積達20000平米,特別是即將投入營運的建材大市場營業面積達1萬平米,可容納150個商戶落戶經營。這些為推進全民創業搭建了較好的平臺。三是支持服務激勵全民創業。一方面,主動為企業或經營業主爭取銀行、項目、稅收等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重點圍繞專業市場提供良好的供電、供水、衛生、保安等服務工作,讓進場業主放心經營,同時,對那些家庭較為困難、起步不久的創業人員,在租金、上交等方面給予照顧,幫助他們成長起來。
5、推進科技創新,提升品牌發展。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加速前行的發動機。該村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和產品創新,帶動發展創新。一是引進新業態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現代物流產業既是快速發展的朝陽產業,也是科技含量較高的新型產業。該村立足優勢、立足高新起點、立足未來發展,適時啟動現代物流產業,加速“退二進三”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擬建設中的倉儲物流中心將采取網上交易、計算機管理等現代新技術,不斷提高科學管理水平和經營質效。二是引進新產品促進優勢產業換代升級。不管是農業、工業還是現代服務業,該村注重引進科技型新產品,促進換代升級。如農業方面,全面引進三元雜交豬、美國大口鲇、羅曼蛋雞等新品種,良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工業方面,重點引進環保沖皮紙、稀土合金新材料等10多個環保新產品和新型材料,市場開發前景十分可觀。三是引進新技術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該村在各個產業、特別是工業方面,注重加強與科研院所的緊密合作,大力推進新技術的轉化和創新。該村茶場聘請省茶葉協會的專家為技術顧問,綠茶生產技藝在同行保持領先地位;裝幀公司引進臺灣洋鑫公司的世界一流設備,生產亮光紙等系列新產品,由于產品科技含量和質量較高,注冊的“宮”牌商標被評為“省著名商標”,產品一直俏銷全國各地。
6、抓好共享共建,凝聚人心發展。事業成敗,關鍵在人。該村堅持以人為本,抓發展依靠村民、發展成果惠及村民。一是健全社會保障穩定人心。根據村級發展,不斷加大社會保障力度。目前,全體村民都享受多種福利待遇,其中310名60歲以上老人每年享受養老補助1015元,3-5年內將增加到3000-5000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個人部分由集體全包;對大學生實行獎學金制度,其中對特困大學生學費全部由村支付;對少數困難戶瓦房改建進行重點補助;獨生子女獎勵全部按政策落實到位;此外,每年拿出5萬元實行大病救助。二是發展社會事業娛悅人心。通過抓好“四個一”,即一個老年活動中心、一個文化活動室、一月一場電影、一年一到幾次大型文娛活動,不斷豐富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其中老年活動中心投資80多萬元,占地面積30多畝,娛樂健身設施一應俱全。三是加強基層建設聚集人心。重點狠抓了以財務、村務為主的“三公開”工程、以“一制三化”為主的規范管理工程、以守法守紀和村規民約為主的文明工程、以黨員創業引領的黨建工程,通過扎實開展這些活動,凝聚了全村黨員干部的意志和斗志。
從村的發展軌跡中,可以總結以下幾點:
第一,領導重視是前提。歷屆省市縣領導都十分關心村的發展,多位省部級領導和市委領導親自到指導工作,這給村的干部群眾以極大的鼓舞。特別是縣委、縣政府始終如一地關心支持村的發展,縣委、政府主要領導多次率專班到村實地調研,先后兩次就加快發展形成縣委專題會議紀要。
第二,創業創新是根本。既要腳踏實地、又要異想天開,這是村班子集體的工作理念。他們辯證地將創業與創新結合起來,以創新的精神推進創業,在創業的進程中始終貫穿創新,這是(下轉第44版)(上接第40版)他們的進取之道、也是成功之要訣。
第三,用好優勢是基礎。資源和優勢也是“雙刃劍”,認識資源、利用資源、用好資源,資源優勢就會變為產業優勢、競爭優勢、跨越發展優勢,否則不會發現資源、不善于利用和運作資源,資源優勢就可能變成“資源陷阱”,現在不少的城中村最終變成了“空殼村”、“失業村”就是最好的明證。村之所以步子越邁越快,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搶抓機遇、用好資源、乘勢而上、穩扎穩打。
第四,打造特色是關鍵。有特色才有競爭力,有特色才能持久。村把資源優勢與打造特色緊密結合起來,在利用資源中積累特色,在積累特色中形成優勢,在發揮優勢中進一步提升特色,最終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產業特色和區域競爭力。
第五,全民創業是主題。縣域經濟是民本經濟,村級經濟更是草根經濟。村牢牢抓住全民創業這個主題,把狠抓發展落實在具體項目上、落實在具體企業和專業大戶上,通過形成鋪開蓋地的全民創業態勢,形成滾滾向前的宏大發展潮流。
第六,強基固本是保證。發展好不好,關鍵支部牢不牢;發展快不快,關鍵支部好和壞。村以黨員創業帶動群眾創業,以黨員示范帶動群眾跟著干。他們通過鍛造一支有黨性、敢于致富、善于帶領群眾致富的黨員隊伍,通過建設一個公正無私、群眾愛戴、有事業心的支部班子,團結和帶領全體村民在小康路上大步前行,這是村長久發展、快步發展的根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