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科學發展交流材料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科學發展觀對農業的指導意義,就是促進理念的轉變,突破傳統農業的思維,用工業的理念來抓農業,把現代科技、現代管理、現代設備注入到農業生產過程,實現農產品的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生態管理;就是在指導農村經營制度完善的實踐中,讓農民充分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最大限度地獲得土地提供給農民的收入。在新農村建設的實踐中,讓農民依托區域資源,發展最有保障和支撐作用的優勢產業;在新型農民構建的實踐中,多渠道、多層次地培訓農民,既要培訓農業技術,讓農民當好農民;又要培訓非農業技術,轉移輸出農民,讓農民不當農民;以科學發展觀來規范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程,優勢產業布局、農技推廣應用、新型農民培訓、科技進村入戶、產品加工增值等一切行動的出發點都要貫穿科學發展觀;要創新農業的投入機制,整合農業項目,圍繞產業實施項目,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發展現代農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
一、我縣農業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1、現狀。截止到年底,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188.7萬畝,其中糧食92.3萬畝、油菜40萬畝、棉花10萬畝,蔬菜種植面積40萬畝。先后獲得農業部頒發的“兩大戰略”示范縣、糧食生產大縣,被中國農科院作為農業科技綜合示范縣,還被省政府定為種植業結構調整試點縣,獲得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縣等稱號。
2、我縣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名牌產品少,產品特色不夠明顯。品種結構不夠優化,品牌效應較弱,缺乏能夠代表我縣的名牌產品,影響了知名度的提高和規模特色作用的發揮。二是標準化生產水平不高。因宣傳、推廣、管理力度不足,基地環境建設和管理相對滯后,按標準化生產的意識不強,不能嚴格執行標準,標準化生產水平不高。三是農業產業規模不大。即優質稻、優質油、優質棉在我縣基礎較好,但規模不大、品質不優、品牌不響。四是產業化水平偏低,組織化程度不高。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大型龍頭企業少,不能帶動更多的農民進入產業鏈;產、供、銷三方面監管和聯結機制還不夠強,組織化程度低,作用發揮的不充分。
二、發展我縣現代農業的主要措施
我縣作為全國的農業大縣,要把發展效益型農業作為重點,大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綠色農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升產業化水平,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創新科技服務體制,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健全農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
1、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技創新為手段、質量效益為目標,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搞好產業布局規劃,科學確定區域農業發展重點,形成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產業帶,引導加工、流通、儲運設施建設向優勢產區聚集。推進蔬菜、茶葉、花卉等園藝產品集約化、設施化生產,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結構升級,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培育知名品牌。加強農業標準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嚴格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全程監控,切實落實農產品生產、收購、儲運、加工、銷售各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責任,杜絕不合格產品進入市場。支持發展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加大農產品注冊商標和地理標志保護力度。
2、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進步。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不斷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建立農業科技創新基金,支持農業基礎性建設,力爭在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加強農業技術研發和集成,重點支持生物技術、良種培育、豐產栽培、農業節水、疫病防控、防災減災等領域科技創新,適應農業規模化、精準化、設施化等要求,加快推廣多功能、智能化、經濟型農業裝備設施,重點在田間作業、設施栽培、精深加工等環節取得新進展。推進農業信息服務技術發展,重點開發信息采集、精準作業和管理信息、農村遠程數字化和可視化、氣象預測預報和災害預警。
3、大力推進項目建設。抓好農業項目建設,大力整合我縣涉農項目,實行捆綁建設,最大限度發揮項目建設效果。重點是水稻、油菜板塊基地。抓好商品糧基地項目建設,抓好沃土工程、病蟲防治體系建設,切實搞好災害防控應急預案的制訂和組織實施,抓好農村能源建設項目,大力推行能源節約技術和農業生態保護技術。著力提高我縣農業抗災能力。
4、大力推進特色基地及園區建設。重點抓蔬菜、蓮藕、茶葉、水果、藥材等特產作物基地建設,重點搞三大園區建設。一是建設好城郊蔬菜產業區。以清泉河東街為中心,涵蓋天鵝、寶塔、胡弄等村,建設1萬畝反季節菜生產基地。以散花禹山、紅蓮巢等為中心,建設2萬畝反季節菜生產基地。二是建設好水生蔬菜產業區。以巴河芝麻湖為中心建設4萬畝的蓮藕產業區,以策湖為中心建設1萬畝的菱角生產基地。三是建設好大別山野生菜產業區。主要以洗馬、綠楊為中心,建設5000畝的山野菜生產基地,在洗馬小金山、燕毛咀等村建設黑木耳、雙孢菇生產基地。
5、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大力加強品牌建設,增強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和附加值。要重點加強“神之鄉”優質大米、“萬重山”優質油、“芝麻湖”藕粉等三個品牌的宣傳工作,通過科學制定生產標準,強化生產工藝,加大宣傳力度,使這三個品牌在省內外占有一定的市場和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農業生產是第一車間,要選定優質品種,按照糧油建板塊、林果抓基地的思路,確保糧油優質化生產,抓好80萬畝優質稻、45萬畝雙低油菜生產。
6、加強農技推廣隊伍建設,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力度。加強農技推廣隊伍的整頓,促進農技推廣隊伍素質提升。建設一支作風正、業務精、能力強的服務“三農”隊伍,要結合這次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解放思想,查找不足,認真整改,打造一支過硬隊伍。要加強對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力推廣農業高產高效種植模式,推廣高產高效農作物種植技術,以提高農業種植業水平,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7、不斷培植龍頭企業,扶植專業化合作組織。按照“圍繞特色建龍頭,建好龍頭帶基地”的思路,充分發揮現有的龍頭企業華益油料、中匯米業、中禾糧油的拉動作用,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健全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系機制,讓農民從中得到實惠,要扶植農村專業合作組織,進一步規范農村合作社和協會的運作機制,引導他們發揮好組織生產,帶動農戶促進流通等方面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