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畜牧業培植情況匯報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各位領導:
畜牧養殖產業是我鎮農村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經濟來源,也是我鎮三農工作的重點。我鎮始終把握畜牧養殖產業發展不放松,群策群力,真抓實干,為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現將我鎮畜牧養殖業情況匯報如下:
一、全鎮畜牧養殖產業基本情況
鎮是縣三峽庫區淹沒搬遷大鎮,受移民搬遷建設影響,全鎮經濟受到一定制約。目前,我鎮正處在工作重心由移民大搬遷向調整為經濟恢復的轉型時期。歷屆黨委、政府特別重視畜牧養殖產業的建設,在穩定糧油菜、鞏固林果特的同時,突破性發展畜牧養殖產業,為助推全鎮經濟發展,振興“三農”發揮了重要作用。
鎮下轄9個行政村,農業人口4496戶,13309人,鄉村勞動力9175人,畜牧養殖戶3575戶,占農業總戶75%。2011年牲豬出欄28183頭,山羊出欄20014只,肉牛出欄104頭,截止今年4月底全鎮母豬存欄1999頭,同比增長25%,牲豬出欄10085頭,同比增長30%;存欄22247頭,同比增長8%;山羊存欄25249只,同比增長35%;出欄8823只,同比增長9%。養牛629頭,同比下降1.2%。現有養豬大戶21戶,其中萬頭規模1戶,100-500頭大戶5戶,100頭大戶15戶。養山羊100頭以上大戶15戶,200只以上的4戶。有專業合作社3個。
(一)統一思想,高度重視
鎮從人口數看,農村人口數基本占全鎮總人口數50%,屬于半城半農結構,“三農”問題涉及面廣;從地理位置看,農村散布在全鎮海拔200至1200米的山坡地上,大規模種植難度大;從經營方式上看,一般低山以種植柑橘、蔬菜為主,高山半高山以傳統種植養殖為主,零星經營方式難成規模;從技術上看,農民對先進實用科學技術掌握少,依靠傳統模式多,增收難;從收入來看,去年農民人平純收入為4225元,收入低而且持續增收難。鑒于此,歷屆黨委、政府一直非常重視畜牧養殖產業的發展,把畜牧產業當作農民增收支柱項目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在今年的人代會上,圍繞農民增收,更是提出“壯大畜牧產業、做精蔬菜產業、提升柑桔產業、培育核桃產業”的發展思路,做到政策集中投放、資金捆綁投入、干部傾斜調度。鎮成立領導小組專門負責畜牧養殖業工作,確定工作專班具體抓落實,下發專門文件統一全鎮行動;層層簽訂責任狀,明確各級各部門的職責、任務和目標;黨政班子成員實行一幫一結對聯系養殖大戶;編印畜牧養殖常識及操作辦法,送戶上門人手一冊,規范指導實際操作。
(二)上下聯動,真抓實干
為把畜牧養殖業培植成我鎮的支柱產業,在全鎮上下營造支持、幫扶、壯大產業的良好的氛圍,在抓落實上狠下功夫,一是工作專班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辦法,請有資金和技術實力的專業戶到我鎮考察,目前已引進江蘇的李傳忠,利用畜牧場現成的資源,形成年出欄牲豬萬頭的規模;二是就地扶持培育養殖大戶,對條件較好的本地能人進行資金、技術、土地和材料資源扶持,培育出養殖大戶達20戶;三是爭取項目和資金,先后爭取縣級以上項目資金,扶持獎勵資金100多萬元,鎮每年從財政資金中解決10萬元,專門獎勵養殖大戶。四是強化服務保障,首先是開展養殖技術和疫病防治的培訓,每年開展3-4次培訓,養殖戶參訓率80%;其次是抓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服務配套,每年春防率達100%,疫病發生率在全縣最低。從良種引進、免疫、春防、治病等系列工作層層把關,層層抓落實,讓養殖戶知道為什么,怎樣做,使養殖戶靠養殖業賺錢心中有了底,從而變為自覺行動,推動了全鎮養殖產業的良性發展。五是積極探索畜牧林業套作模式,即利用發展核桃基地契機,鼓勵林下套作牧草,發展畜牧養殖。
二、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打工經濟沖擊畜牧產業的發展
近幾年來,由于打工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年輕有知識、有文化、有勞動能力的均外出務工,靠外出打工掙錢養家糊口;有本事、有一定資金實力的都棄農異地從事二、三產業,僅剩下婦幼和老弱病殘人員看家護院,原一家一戶傳統型的養豬習慣逐步被“打工經濟”取代。傳統的一家一戶每年靠養幾頭豬過年解決油鹽錢的觀念逐步被淡化。目前剛剛興起的養殖大戶和規模化養殖模式尚未形成大氣候,養殖大戶尚未形成隊伍,規模養殖尚處在啟步狀態,其規模和存、出欄量跟不上分散養殖減少的速度,形成點面失衡,導致畜牧產業總量下滑。
(二)市場價格和疫病風險因素制約較大
1、價格制約因素。幾年來糧食和飼料價格成倍風漲,社會勞動力和與畜牧養殖產業相關的地方材料價格成倍漲價,導致勞動強度較大的養殖業成本巨增,養殖戶難以承受。目前,肉類產品價格跌幅達25%以上,尤其對牲豬產業沖擊較大,牲豬價格已由年初的每公斤16元多降為不到12元/公斤,據春防統計,當前僅分散養殖牲豬的空欄率達到30%,而去年同期只有20%左右,牲豬養殖的空欄率正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一漲一降形成剪刀叉,讓養殖業基本無利可突,嚴重銼傷了農民的養殖積極性。
2、疫病風險因素。近年來,危及畜牧養殖產業的“高熱病”、“水腫病”、“口啼疫”等疫情時有發生,其特點是疫情面廣,死亡量大,養殖戶損失慘重,讓農民談疫色變,疫病風險極大地制約畜牧產業的發展。
(三)資金短缺的困難影響產業的壯大
畜牧養殖業發展壯大必須走扶持大戶,建立基地的路子,形成養殖、服務、產供銷一條龍式的產業化模式,即“農戶—基地——公司”。但由于農村農民經濟比較困難,缺乏資金實力支撐,金融部門放貸手續繁雜、程序過多、門檻較高,成功貸款的比例較少,且額度較小,導致養殖業投入不足,扼制了養殖業的發展,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傳統養殖模式,更難以培植大戶,建立基地。
(四)政策不配套缺乏機制保證
近幾年由于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對養殖產業號召的多,重數字抓指標,實際對制定培植養殖產業發展相關的優惠扶持政策尚不完備;缺乏具有強制力和可操作性的具體措施等機制保證;以點代面,局限于培植幾個大戶,建立幾個基地,沒有形成大產業、多舉措的大氣候。
(五)服務保障不夠完善
要使養殖業逐步得到發展壯大,必須當作一項大產業給予有力的服務保障。但目前服務保障能力與產業發展需要相差甚遠。一是品種繁殖和引進的無序化。目前縣域內種羊、種豬、種雞、種牛繁殖無法滿足本縣養殖業發展的需求,60%靠養殖戶自主從外地四面八方無序購進,且大都為二道販以謀利形式所為,導致品種雜劣,疫病隱患突出。二是服務隊伍的弱勢化。近幾年來,市場多元化的需求,催生養殖產業全方位推進,多元化發展,但畜牧業管理和服務保障隊伍受體制改革、人員轉制等多因素的影響,沒有得到發展壯大,部分甚至有些消弱,工資待遇低影響積極性,導致服務保障隊伍跟不上產業發展要求。三是疫病點面的擴大化。品種引進的多元和氣候環境繁雜變化,致畜類新舊疫情交替發生,發病率高、死亡量大,疫情防治不堪重負,畜牧養殖業風險加重。疫病防、治分離,目前,鄉鎮畜牧獸醫服務中心的主要職責只管疫病防御,治療工作僅靠沒有納入統一管理的鄉村獸醫承擔,且無保證,重防輕治的狀況嚴重影響畜牧養殖業的發展壯大。
(六)污水廢物影響生態環保
由于投入不足,缺乏規范,畜牧養殖產業形成污水廢物,目前僅靠挖條溝、建個池的臨時性土法收儲解決,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存在疫病隱患,制約產業標準化、規范化發展。
三、幾點建議
畜牧養殖業是我鎮乃至全縣歷史傳統型的大產業,大產業必須有大氣候,大舉措來保證,為保證畜牧養殖產業健康培植,良性發展,建議采取以下幾個措施保證。
一是制定配套政策。編制量化目標規劃,出臺扶持辦法和工作措施;加強部門合作,組織部門聯動,給予土地、木材、交通運輸、醫藥、飼料、良種、金融資金等方面扶持和幫助。編制養殖大戶、建立基地發展規劃到點、到項、到年度計劃;明確金融融資辦法,適當降低門坎,相應提高貸款額。
二是壯大專業隊伍。對因體制改革帶來的人員不穩定,隊伍不健全,服務不配套的狀況加以改善。改革疫病防、治分離狀況,把疫病預防和治病職責任務,統一納入鄉鎮站所的服務范圍,疫病防疫人員和獸醫人員資源納入統一管理使用;通過在大專院校和職業學校選配專業技術人員,配齊配強管理服務隊伍,力爭達到1村1名疫病防治專業服務人員,并保障人員的相對的穩定;落實有保障的績效工資待遇,將基層工作人員的待遇和疫病防治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支付,適應畜牧產業發展人才需求和保障需求。
三是強化服務保障。做好畜牧養殖產業的服務是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首先從良種繁育、引進上把好頭道關口,按規劃建立規范化、規模化、標準繁殖基地的同時,對需引進的良種和飼料購銷,借鑒農業部門的糧食種籽、農資供銷管理模式,以公司或專業合作社的形式定點從事繁殖和外購統配供應體制,強化優化供銷市場,改變以前放任二道販子隨意販購的無序化狀態,從而控制疫病和雜劣品種引入。其次是強化疫病防治機制,建立從剦割、春防、建欄、疫病處置、屠宰、銷售、檢疫等系列化統一監管的服務體系。其三,建立嚴格的專業技術人員持證上崗、選培、聘用準入機制,杜絕“土專家”、“假道士”混入充市現象。其四,解決好污水廢棄物的收集處理和循環利用問題。建議:對以個體養殖為主的養殖業因技術資金實力不足配套建設難的,爭取農業部門安排沼氣池項目給予配套解決糞便污水收處問題;協調環保部門配套建設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等辦法,合力解決生態環保問題,確保養殖產業良性健康發展。
四是培植發展林下種草新產業。實施退耕還林,發展核桃產業,形成大面積的林下空閑土地,現大部閑置荒蕪。建議:出臺發展林下經濟政策,給予資金技術支持,引進適合本地畜牧養殖產業的牧草品種,大力發展林下牧草產業,可以收到保護植被,發揮林下空閑土地效益,填補牧草產業空白,推進養殖產業發展一舉三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