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信息傳播對科技期刊的機遇與挑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我國,自造紙術發明以來,紙質媒體就成了科學發現和人類文明的主要傳播、傳承方式;但是隨著電子和信息技術的崛起,信息的數字化閱讀和傳播成了可能,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新媒體和移動閱讀終端的出現,信息的數字化閱讀和傳播更是步入了傳播領域的主流。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已由2015年的64%上升到2018年的76.2%[1]。對2018年我國國民傾向的閱讀形式進行研究發現,有40.2%的國民傾向于“手機閱讀”,有12.8%的國民更傾向于“網絡在線閱讀”;有7.7%的人傾向于“在電子閱讀器上閱讀”;0.8%的國民“習慣從網上下載并打印下來閱讀”,僅有38.4%的成年國民更傾向于“紙質閱讀”[1]。信息的數字化閱讀和傳播方便、高效,但也使傳播格局開始向去中心化發展[2],從而形成大量傳播生態的碎片,由此,信息傳播進入碎片化時代。同時,人們的閱讀行為也逐漸開始碎片化,人們慢慢地習慣了這種利用各種碎片時間,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上實現信息閱讀的方式[3]。可以說,在傳播學領域,“碎片化”已成為當前社會傳播語境的基本特征之一[4]。碎片化信息傳播一方面充分發揮了新媒體的傳播優勢,迎合了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另一方面又刺激人們提高閱讀的興奮點,幫助讀者從碎片化的內容中獲得想要的信息。科技期刊作為科研成果的主要載體,對科研成果具有記錄、傳播、交流的功能,是積聚前沿、尖端科技信息與文獻資源的主要平臺;他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直接體現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5]。碎片化信息傳播快速、高效、方便的特點可以擴大科研內容的受眾面、提高科研成果的傳播速度,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科技期刊的影響力。但是,由于科技期刊與普通媒介不同,所刊載的內容具有很強的科學性、連續性、深度性,快速、高效、方便的碎片化信息傳播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科研內容完整、客觀、連續地表達。因此,碎片化信息傳播對科技期刊而言是一把雙刃劍。下面,筆者從一個科技期刊編輯的視角談一談碎片化信息傳播給科技期刊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一、碎片化信息傳播給科技期刊帶來的機遇
科技期刊的碎片化信息傳播是指通過將文章內容進行打碎、加工、標引,根據目標人群的需求,對知識單位進行挑選、組合,打造出新的知識鏈條[6],再通過數字媒介進行傳播,滿足讀者的個性化要求[6],這樣不僅可以承載科技期刊的使命,還具有獨特的傳播優勢。
(一)碎片化信息傳播有利于提升科技期刊的影響力、提高科研成果的傳播速度
近幾年,我國科研成果產量大,2009年至2019年(截至2019年10月)中國科技人員共發表國際論文260.64萬篇,總量居世界第二位[7]。而科技期刊的影響力和成果傳播的速度是學者們投稿時的重要考量指標。2019年《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顯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的影響因子平均值為0.689[7],與國際高水平期刊的差距較大,我國科技期刊的影響力還有待提升;另外,目前我國的科技期刊傳播主要是依托傳統紙刊和信息集成平臺(如知網、萬方、超星等)進行,兩者分別以單刊和單篇論文為傳播的基本單元[8],囿于用戶群體和數量有限、數據獲取存在門檻等原因,科研成果的傳播速度還不夠高。2019年,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的《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5]中提出,應做精做強專業類、綜合類科研期刊,帶動學科和行業發展,加強中文高端科研期刊及論文國際推廣,不斷提升全球影響力[5]。快速、高效地傳播科研成果也是科技期刊的責任,既有利于展示該領域最新的科研動態和成就,也能助力科技知識的傳承和前沿學科的發展[9]。科技期刊的碎片化信息傳播不僅能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媒介作用,讓科研成果多渠道、高速度地發表,增大科研成果的曝光率和影響力,提升科技期刊在投稿作者心中的地位,也能讓讀者通過微信、微博、微網站等平臺迅速了解、轉發最新的科研內容,提高科研成果的傳播速度。有學者通過對科技期刊的微信傳播和知網傳播進行對比研究后指出,微信傳播文獻的平均閱讀量和閱讀量峰值均高于中國知網,微信平臺具備移動傳播和社交網絡分享的雙重功能,使科研內容更容易擴散到非科研領域,傳播影響作用突出[10]。
(二)碎片化信息傳播有利于增加期刊的用戶黏性,實現信息精準推送
科研內容的傳播并不是以全部受眾為基本面來展開的,而是僅僅針對特定的科技研究群體。而學者在搜索內容的時候(以知網為例),通常是以“主題”“關鍵詞”“篇名”“全文”等進行搜索,即使以“全文”進行搜索,也無法精確定位到具體的片段內容,讀者往往需要下載全文,在閱讀的過程中尋找目標內容。而當科研成果碎片化之后,搜索精度和速度大大提高,能很快地對科研內容進行精確定位,進一步增強了期刊的用戶黏性,有利于聚合相關行業信息[11]。當前的信息技術已經能對讀者的訪問行為進行統計和歸類,比如數據庫、期刊網址的訪問情況以及相關文章的下載和閱讀數量,從中分析出讀者的研究領域、閱讀習慣、興趣愛好[12],形成虛擬的用戶圖像[13],建立用戶信息的大數據庫,進而構建信息精準推送客體的指標體系[14]。科研文章經過編輯之手進行打碎、加工之后形成能與數據庫中用戶信息進行匹配的碎片化內容,再采用數理統計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和計算,并深度挖掘,確定推送客體[14],使得讀者在通過相關媒介搜索的過程中可以實現目標內容的精準推送[12]。2018年11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了《關于開展科技期刊精準推送服務試點項目的通知》,確立了50種期刊入選該項目的試點工作,正式開啟了科技期刊對精準推送的研究[15]。
(三)碎片化信息傳播有利于引導讀者回歸到完整的科研論文閱讀和研究過程中來
科學研究具有延續性和深度性的特點,因此,科技期刊所刊載的科研文章也具有延續性和深度性。科技期刊的碎片化信息傳播只是一種手段,并不是傳播的最終歸宿。碎片化信息傳播的最終落腳點,依然是在進行針對性地給讀者推送科研片段的同時,引導讀者回歸到完整的科研論文閱讀和研究過程中來,提高讀者進行深入閱讀的效率。一方面,科技期刊可以在內容碎片上植入超鏈接等,將完整的科研論文和與之相關的科研成果聯系起來,形成網狀的科研鏈條,讀者隨時可以根據需要決定是否閱讀超鏈接的內容,實現知識的快速獲取,引導讀者從淺閱讀轉向深度學習;另一方面,隨著人工智能平臺的發展,目前已經能夠通過算法實現圖文互譯,對于有需求的讀者,可以通過碎片化的內容鏈接反饋到智能平臺為科研成果進行釋疑,例如補充描述性的文字、增加實驗操作流程、為深奧的文字配上有趣的插圖等,讓枯燥難懂的科研成果變成有趣的、容易理解的知識。未來,在科技期刊的碎片內容中插入語音識別、圖像識別、VR虛擬現實等技術將會成為可能,建立人與科技期刊的交互,實現網絡自由對話[16]。
(四)碎片化信息傳播有利于解決期刊的OA難題
當前,許多科技期刊都與數據庫簽訂了獨家合作協議,比如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等。因此,科技期刊在數字化傳播、影響因子、學術不端、下載引用率等方面都極度依賴數據庫。雖然加入數據庫,可以將后續數字化的工作交由第三方管理,編輯只需要按時將電子版和紙質版刊物提交給數據庫。如此,編輯不僅減少了網絡傳播的工作任務,還能獲得數據庫的相關資源,但是,與數據庫進行獨家合作又會造成傳播途徑減少的局面,會失去部分沒有數據庫使用權限的受眾。如果科技期刊選擇了走OA路線,那么由于失去數據庫的支持,期刊數據情報的獲取、資源使用等方面將會受到制約[17],不利于期刊對自身和行業進行評估和預判。而科研成果的碎片化信息傳播既可以滿足數據庫獨家的要求,又能擴大科研成果的傳播范圍,維護好各方的權益。
二、碎片化信息傳播給科技期刊帶來的挑戰
“內容為王”永遠是科技期刊的立身之本[18],出版過程嚴謹、科學更是保證了內容的完整性、連續性,從而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尋求新的科研突破,推動科研成果向縱深發展。而碎片化,則是科研傳播主體、科研內容、傳播方式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割裂,因此,有學者提出,碎片化的閱讀如同“精神快餐”[19],只能通過短小的內容帶來短暫的獲得感,無法實現知識的連續積累和整體認識,從而無法進行深度的挖掘和創作。筆者將從科研成果、期刊發展、讀者思考、編輯和出版單位幾個方面闡述碎片化信息傳播給科技期刊帶來的挑戰。
(一)碎片化信息傳播將對科研成果產生不利影響
1.科研成果碎片化信息傳播,導致傳播失真和信息過量。科技期刊實現碎片化信息傳播就必須要對科研成果進行二次加工,根據讀者的興趣、習慣對科研成果進行一定程度的創作,使碎片化后的科研成果貼合新媒體的傳播特點,產生能吸引眼球的知識單元。縱觀當下的新媒體,傳播頻次高的內容往往具有內容新穎、形式豐富、精煉濃縮的特點。然而,這對于科技期刊而言,則是巨大的挑戰。大部分的科研內容都是專業性術語較多,內容較為枯燥,缺乏趣味性。因此,在傳播的過程中,僅有文字內容或者配圖單一的科研碎片,難以達到較好的傳播效果。但是,若編輯為了滿足讀者的口味,而對科研成果進行過度編輯,則又容易引起信息跳躍、傳播失真的問題,有悖于科技期刊客觀展示科研成果的原則。科技期刊碎片化不可避免會帶來信息過量。一方面,內容的碎片化會導致主體分散、表達不精,從而導致內容失去重心,不利于深度閱讀;另一方面,碎片化之后的文本過于短小,導致原本嚴謹的邏輯思維失去連貫性,造成數據孤島[4],無法完整、連貫地傳播科研內容。2.碎片化信息傳播門檻低,導致無序性發展。碎片化信息傳播起步較早的是新聞、簡訊類信息,在最初階段均是一種無序化的狀態,不僅人人都可以成為傳播者,傳播的內容也沒有特定的要求;同時,對于碎片化信息的推送也是無序的,網絡平臺的推送也是基于過去的搜索痕跡進行同類推送。與新聞類碎片化信息傳播相比較,科技期刊的碎片化信息傳播起步較晚,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上述的無序性問題。傳播者并不一定具備相應的學科知識和科學素養,因此在碎片化的過程中,產生的科研碎片質量參差不齊,甚至可能出現內容產生偏差,不能客觀地甚至錯誤地反映科研成果。
(二)碎片化信息傳播將對科技期刊產生不利影響
1.碎片化信息傳播適用的期刊和內容有限。碎片化信息傳播作為一種新的傳播方式,還處于起步和摸索階段,因此,目前并不能合適所有期刊。有學者提出,適合碎片化信息傳播的期刊主要包括以下三類:(1)集信息、業務咨詢、培訓等為一體的服務型期刊,能為行業發展貼合緊密[11];(2)有科研影響力和公信力,最新科研信息的引領型期刊[11];(3)能夠推介與期刊相關的刊文內容、具有期刊特色的推介型期刊[11]。隨著科技期刊碎片化信息傳播的逐漸成熟,對于某些不完全適合碎片化信息傳播的期刊,只能有選擇性地對部分內容進行碎片化信息傳播,例如特色欄目的宣傳和推廣、期刊發展的有關科研活動、約稿和組稿的有關信息等,這些內容對于增強科技期刊的影響力作用有限。2.科技期刊將失去自身特色。每一本科技期刊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都經歷了長時間的探索,建立了特色的欄目、組建了編委會和編輯團隊,因此,科技期刊承載的除了具有科研價值的論文之外,還體現了期刊的文化、發展歷史以及背后的科研資源。如果科技期刊走碎片化信息傳播的方向,那么囿于碎片化信息傳播的篇幅有限,不可能像紙質版刊物一樣,有固定的版式和內容展現科技期刊的自身特色,因此,科技期刊的自身形象將逐漸模糊,其主導地位也將被弱化,碎片化信息傳播的科研內容將在傳播過程中逐漸失去科技期刊的權威。(三)碎片化信息傳播將給讀者帶來不利影響碎片化閱讀和學習是隨著人們時間的碎片化應運而生的產物,由于移動閱讀端的發展,讓人們的日常碎片時間得以利用。科技期刊碎片化的本意是提高科研內容的傳播效率,而不是要改變人們對于科研內容的閱讀和學習方式。加之,碎片化的閱讀往往更容易提高閱讀者的興奮閾值,因此,過度依賴碎片化的閱讀方式,也將會給讀者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1.弱化讀者的思考能力,淺閱讀代替深度思考。有價值的科研成果必然是以某個領域的宏觀發展為背景,再針對某些具有潛力的特定方向進行挖掘和探索而得出來的。可以說,對研究對象進行全面而深度的思考是獲得科研成果的基礎。但是碎片化的傳播,一般是將某個具有代表性的結論作為傳播的主體,達到吸引讀者閱讀和傳播的目的。如此便容易讓讀者形成對結論的依賴,而不對形成該結論的前因后果進行深度思考[20],進而導致對科技知識的盲從[20],缺乏批判思維和精神,這對于科研發展來說十分危險。2.加重讀者的焦慮,造成急功近利的科研氛圍。獲得科技成果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學者進行長時間的思考、實驗,還要面對無數的失敗與挫折,這對學者來說無疑是身心的雙重考驗。因此,學者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而碎片化的科研內容帶來的是短時間、淺層次的精神刺激,讓讀者產生一時的滿足感。但是,由于缺乏深入的學習和研究,無法將碎片化呈現出來的科研成果應用到自己的研究中來,從而產生挫敗感,加重了讀者的焦慮心態,造成了急功近利的科研氛圍[20]。3.容易引起讀者對科研成果的認知偏差。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進入公共精神領域的重要環節,科技期刊編輯則是這個環節的把關人。碎片化信息傳播需要編輯對內容進行二次加工,但是編輯并不是科研成果的直接創造者,不一定對文章所涉及的領域有清晰、完整的認識,不一定具備相應的科研水平[17],極易產生劣質、不完整、不準確的科研碎片和成分;加之,不同的編輯對于科研問題的認識也不盡一致,即使對于同一篇文章,在碎片化過程中輔以編輯的主觀意識,也會產生出不同的側重點,導致在碎片化的過程中不能正確反映科研成果的真實價值。因此,碎片化信息傳播前的加工環節受到的人為因素影響較大,不客觀的加工極易引導讀者對科研成果的認知產生偏差[17]。(四)碎片化信息傳播對編輯、期刊的主辦單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編輯是為社會傳播人類優秀精神產品的使者[21],科技期刊的編輯所需要的綜合能力更高,既要具備專業編輯應該有的知識和技能,還要培養正確辨別、篩選、挖掘、處理科技信息的能力,提高搜集文獻的能力,保持著科技成果傳播的嚴謹度和責任心,其專業性、技術性、理論性和方法性都很強[22]。如果科技期刊走碎片化信息傳播的路子,則對編輯要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要根據不同傳播媒體的特色對科研成果進行碎片化,既有創新意識,又保證內容的客觀、真實;要關注用戶體驗,注重與用戶的實時互動,根據用戶反饋調整和優化碎片化的內容和推送主題;要有應對網絡傳播面臨技術難題的能力,使傳播更通暢;要懂得新媒體的技術開發、維護、運營等。科技期刊的主管和主辦單位一般為事業單位,由于機制體制、待遇、工作發展等因素,與一般的互聯網公司相比,吸引新媒體的技術人才的力度較弱。若對于閱讀終端程序的開發、維護等工作采用外包的形式交由第三方公司處理的話,則又面臨費用高、難以管理的問題,甚至可能出現傳播版權界限難以厘清、數據缺乏保護等問題[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