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體育核心期刊競技武術研究計量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文獻計量法、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對1991-2018年間我國體育核心期刊中競技武術研究的論文的數量、作者、來源區域、來源期刊、關鍵詞進行分析。研究表明:我國競技武術研究發文量整體呈先升后降的趨勢;高產作者為楊建營、洪浩、郭玉成、李龍、邱丕相、周偉良、王崗等;發文區域分布輻射全國多個省市,發文單位均為高校;收錄競技武術研究論文最多的體育核心期刊是《體育文化導刊》;研究熱點為競技武術與傳統武術、競技武術發展、競技武術套路、武術文化、學校武術。
【關鍵詞】競技武術;文獻計量學;計量分析;體育核心期刊;論文
1前言
1.1研究背景
競技武術出現在20世紀初,成型于20世紀50-60年代。從競技武術發展的歷程來看,競技武術表面上“風光無限”,在我國武術的發展中占有絕對優勢地位[1]。但是,競技武術技術與理論發展失衡,學術建設嚴重滯后[2]。在此背景下,加強競技武術科研工作顯得十分重要。本文將對我國競技武術研究進行回顧和梳理,并據此展望競技武術的未來發展。文獻計量學是學術領域一個備受關注的新興交叉學科,也是當前國際情報學術界研究較為熱門的專業領域之一。文獻計量學的理論與方法提供了給本文一個回顧梳理和展望的新角度。
1.2研究意義
本文從文獻計量學的角度對我國競技武術研究文獻進行統計分析,回顧和梳理當前競技武術研究情況,并據此展望未來,對今后學者的學術研究具有借鑒意義,對競技武術未來發展提供參考。
1.3研究目標
本文從我國體育核心期刊競技武術科研論文的數量、作者、來源區域、來源期刊、關鍵詞入手,詮釋競技武術研究的基本情況和研究熱點,并據此展望未來。
2研究現狀綜述
文獻計量學是指用數學和統計學的方法,定量地分析一切知識載體的交叉科學。它是集數學、統計學、文獻學為一體,注重量化的綜合性知識體系[3]。我國文獻計量學的研究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目前已經較為成熟,研究學科分布較廣,包括圖書情報檔案、教育、臨床醫學、新聞傳播等。引文分析法、統計分析法、計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是目前最熱的應用方法。隨著技術環境的變化,文獻計量學將向信息化、網絡化、自動化、三計學融合趨勢發展。檢索中國知網數據庫中關于武術并含文獻計量學的科研論文,其中馬文友從武術科研的載文、作者、引文等方面入手進行統計與計量分析,發現近年來武術發展趨勢基礎研究是重點,文化研究是熱點,產業化、市場化研究越來越受關注,武術教學備受重視;武術國際化是新興研究課題[4]。郝永超對我國體育核心期刊武術學術論文的載文情況、研究方法、著者情況、引文情況和論文研究內容等方面進行了計量分析,得出武術研究者注重宏觀、整體、辯證的思維方式;今后武術科研的重點是借鑒現代科學研究方法,使研究細化深化[5]。還有對第4-9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武術研究的論文進行的統計分析;從非遺視角下對武術研究論文的文獻計量分析;運用文獻計量學論武術研究的“高原現象”、武術領域學者的學術影響力。有1篇關于武術套路期刊論文的研究,是周學軍、倪向陽的《近十年來武術套路研究的論文統計分析》。有3篇散打論文的研究,索奇山運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武術散打科研論文的發文情況、引文情況、作者群、研究主題等展開了研究,得出載文量逐年遞增;平均引文量較低;文獻老化速度較快;中青年為研究的主力軍,核心作者以副教授、講師為主;論文研究主題以武術散打訓練比賽為主,對運動員的生理、心理、運動學特征進行分析探索以及對武術散打發展戰略展開研究[6]。董世彪對我國體育核心期刊散打論文的發文量、研究方法、作者情況等方面進行了計量分析,結果表明:散打科研論文數量呈現增長趨勢;高校是散打研究的主要研究機構,高學歷的科研人員在逐年增多;散打科研正在由理論研究向實證研究的趨勢轉變[7]。劉存忠、程維以武術散打碩博學位論文為研究對象,應用內容分析法和統計分析法,分析武術散打研究現狀及發展方向[8]。另外還有對武術教學、武術傳播、武術動作的生物力學、學校武術、峨眉武術、少數民族武術方面的文獻進行計量分析的論文各1篇,它們有的從載文量、作者、研究內容等進行分析,有的從引文量、引文類型、研究方法、地域分布等進行分析,還有的從作者、機構、期刊、研究內容等進行各自研究領域的文獻計量學指標分析研究。可見運用文獻計量學對武術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同時可以看出,運用文獻計量學相關方法對競技武術科研整體情況進行分析的研究稀缺。
3研究對象與方法
3.1研究對象
本文以中國知網(CNKI)學術期刊數據庫中16種體育核心期刊以競技武術為主題的科研論文為研究對象。具體檢索過程為2019年2月25日21:13通過中國知網學術期刊數據庫檢索主題為競技武術,來源期刊選擇核心期刊第三編文化、教育、歷史中的體育,勾選北京體育大學學報、廣州體育學院學報、上海體育學院學報、首都體育學院學報、體育科學、體育學刊、體育學研究、西安體育學院學報、成都體育學院學報、山東體育學院學報、沈陽體育學院學報、天津體育學院學報、體育文化導刊、體育與科學、武漢體育學院學報、中國體育科技排名不分先后),其他設置為默認,得到382篇競技武術科研論文。把這些科研論文的數據導出到Excel軟件中,作為本研究的數據庫,進行文獻計量分析。
3.2研究方法
3.2.1文獻資料法通過中國知網學術期刊數據庫,檢索并選出382篇以“競技武術”為主題的科研論文作為研究對象。
3.2.2數理統計法利用Excel軟件對數據庫中的數據進行統計,繪制圖表。3.2.3文獻計量法對數據庫中數據進行整理歸類,并對整理后的指標進行計量分析。
3.2.4邏輯分析法對競技武術科研論文反映出的基本情況進行歸納,對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對競技武術研究進行總結。
4研究結果與分析
4.1論文數量年度分析
論文發文量年度分布可以反映該領域在某一時間段內的研究水平和進展情況[9]。我國競技武術研究文獻量呈現波動變化情況如圖1所示。從發文數量分布情況可以看出,從1991年到1999年,我國競技武術科研論文每年發文量只有1—2篇,學者對競技武術的關注較少。2000年到2001年發文量出現了小幅上升。從2002年到2008年發文量出現了大幅提升,年平均發文量在26篇,這與北京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國家對體育科研的重視關系密切。但隨著北京奧運會武術項目沒能進入奧運會,從2009年到2018年,競技武術研究年發文量處于逐年下降的趨勢,2018年發文量只有11篇,與2000年、2001年發文量持平。總的來說,我國競技武術研究發文數量呈先升后降的趨勢,在2005年達到頂峰,目前處于下降階段。
4.2作者分析
發文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者的學術研究能力,一般而言,優秀學者的發文量也比較多[10]。從表1可以看出,華東師范大學的楊建營發文量遠遠超過其他學者,達到22篇;河南大學的洪浩發文量為10篇;蘇州大學的李龍發表了7篇論文;上海體育學院的郭玉成、邱丕相和劉同為發文量分別為9篇、6篇和5篇。可以看出高產作者中上海體育學院學者占了一大部分。杭州師范大學的周偉良和武漢體育學院的王崗都發表了6篇論文;河南大學的栗勝夫和天津體育學院的楊祥全都是5篇。可以看出我國競技武術科研已有一定規模。
4.3來源區域分析
圖2是我國競技武術研究發文量區域分布情況。上海市發文量最多,有63篇,其中上海體育學院的一批學者發表了大量文章,與上部分作者分析情況相吻合。排第二的是四川省,16篇文章均來自成都體育學院。排在第三位的是湖北省和浙江省,各有14篇,其中湖北省發文量來自武漢體育學院的學者發表。浙江省發文量的機構為三所高校,浙江工業大學10篇、浙江大學2篇、浙江農業大學2篇。第四是河南省,發文單位來自河南大學9篇、河南師范大學2篇、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2篇。其后為北京市和江蘇省各12篇。北京市北京體育大學發表8篇、首都體育學院2篇、中華女子學院2篇。江蘇省的競技武術研究論文12篇均來自蘇州大學。從區域分布情況可以看出,我國競技武術研究涉及全國多個省市,影響區域很廣,但同時發現發文單位均為高校,沒有研究所等其他機構。
4.4來源期刊分布
圖3是我國競技武術研究的來源期刊分布情況??梢钥闯霭l表在《體育文化導刊》中競技武術研究的論文數量最多,有51篇,對競技武術的傳播起到一定的作用?!段錆h體育學院學報》《北京體育大學學報》《成都體育學院學報》《上海體育學院學報》《西安體育學院學報》《山東體育學院學報》《沈陽體育學院學報》這七大體育院校學報關于競技武術研究的刊載量分列二至八位。第九位是《體育科學》,其后是《首都體育學院學報》和《廣州體育學院學報》。排在最后的是《體育學研究》,只收錄了7篇競技武術研究的論文,可見其對競技武術主題的論文不是很感興趣。
4.5關鍵詞分析
關鍵詞或主題詞是文章核心內容的濃縮和提煉[11]。對關鍵詞進行詞頻統計可提煉出研究領域的熱點。從表2關鍵詞詞頻可以看出,競技武術研究的熱點主要是武術、競技武術、傳統武術、發展、競技武術套路、中國武術、民族傳統體育、武術套路、套路、武術文化等。對競技武術研究關鍵詞出現頻次進行歸納總結出以下5個方面:競技武術與傳統武術的研究、競技武術發展的研究、競技武術套路的研究、武術文化的研究、學校武術的研究。
4.5.1對競技武術與傳統武術的研究對武術的研究,不可規避對競技武術與傳統武術的研究,關于這方面的論文很多。其中栗勝夫認為我國武術應走競技武術與傳統武術協調發展的路子[12]。李小進、趙光圣研究認為,“文化融合是現代競技武術產生的根源性內因,國家意志和個體需求是現代競技武術產生的綜合性外因,精英革新和武術組織助推是現代競技武術產生的外部催化劑;傳統武術是競技武術的‘根’與‘源’,競技武術是對傳統武術的繼承、發展與創新;堅持民族化、世界化是競技武術發展與跨文化傳播的主體思路”[13]。馬文國認為,文化全球化使中國武術發展面臨危機,競技武術由于政府和武術管理部門的重視受到的沖擊并不大,而傳統武術在域外武技的沖擊下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應從傳統武術中選取豐富的素材進行改革、創新,構建武術整合新模式,促進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的共同發展和繁榮[14]。
4.5.2對競技武術發展的研究對競技武術發展的研究也十分豐富。楊建營、屈政梅、石旭飛回顧了競技武術套路的發展歷程,分析指出競技武術套路發展呈上下波動的發展勢態,并認為在申奧關鍵時期,競技武術套路制定了與之相適應的《規則》,促進了國際發展步伐,但為了迎合奧運會,競技武術套路失去了太多自身特點,今后向傳統回歸是必然趨勢[15]。楊建營還對競技武術比賽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思路進行了研究,提出以不同的拳種聯盟、不同習練人群為單位,開展各類不同的競技比賽和展示交流活動,推動武術運動的普及[16]。陳新萌等把競技武術套路國際化發展歷程歸納為訪美表演、援外交流、賽事舉辦、奧運之路四個階段,并指出存在著“各國發展規模不均”“動作評價模糊”“嚴格評判標準缺失”“文化差異與局限性傳播”的問題[17]。張勇、郭玉成對武術信息編碼標準化進行了研究,發現當今武術信息標準化存在意識不強,阻礙標準化進行;實施范圍狹窄,未能形成通用的標準編碼;缺少更新,推廣緩慢,并提出根據武術信息特征與屬性設定武術信息編碼體系,從時間、地域、屬性、順序四個維度構建武術信息編碼結構[18]。范銅鋼、郭玉成對競技武術散打技術標準化進行了研究,提出武術散打應建立基本技術內容標準、建立基本技術規范準則、劃定基本技術評價標準[19]。趙海軍通過對發展較好的詠春拳的技擊特征分析,來探討競技武術發展出現的諸多困惑,指出未來中國武術的發展,應是競技武術這個“點”同傳統武術這個“面”結合發展,競技武術與傳統武術的精華、內涵相融合才能促進武術的良性發展[20]。
4.5.3對競技武術套路的研究對競技武術套路的研究沒有檢索到近5年的相關論文,最近的一篇文章發表于2014年,劉健、張峰楓、陳玉靜運用三維影像分析法對競技武術套路比賽中成功完成445+8高難度技術動作和未完成此技術動作的運動員的生物力學參數進行對比,認為短器械和長器械出手時器械的高度應分別控制在1.23米和1.32米左右,出手角度應控制在156°和128°左右;器械空中飛行階段盡量使人和器械的位移速度、距離保持一致[21]。馬勇、駱紅斌對“武”“舞”進行了辨析,認為競技武術套路的發展,是對古時“舞”性套路藝用的過度放大,是對“詩意的攻防技術”的審美誤讀,是對西夷強勢體育的無原則依附[22]。王崗、唐衍平對競技武術套路中的“形”“意”進行了辨析,認為“形”美是“意”美的物質基礎,“意”美通過“形”得以體現,“形”美的創新是競技武術套路發展的關鍵,“意”美是競技武術套路創新的基礎和發展的核心[23]。解乒乒對競技武術套路的發展特點與社會功能進行了研究,指出競技武術套路技術發展以規則為導向,規則強調技術動作的高度技藝性;競技武術的社會功能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的和諧、增強社會的活力[24]。杜國友、藺志華從歷史發展演變的角度對武術套路進行了分析,認為傳統武術套路兼具實用性、藝術性、技擊性、多樣性等多種特征,競技武術的產生與發展不斷影響和改變著傳統武術套路的這些特征,使其技擊價值逐漸消失,風格的多樣性受到了限制[25]。欒麗霞、彭鵬、楊建營認為,技擊特點是競技武術套路最主要的技術特點,形神兼備是競技武術套路最主要的文化特色,難美表現是競技武術套路最主要的競技特性,此三者的協調發展是競技武術套路發展永恒的議題[26]。王國凡探討了競技武術套路國際化發展的問題,認為競技武術套路的器械、服裝、競賽項目應“標準化”[27]。王明建從宏觀和微觀兩個緯度對競技武術套路技術難度演進過程進行了研究,結論認為從微觀上看競技武術套路的技術難度演進與時間并非呈現出單一的線性關系,從宏觀上看技術難度的發展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復合的螺旋發展過程[28]。王崗、吳松以空間理論為依據,把競技武術套路技術分為平面技術和立體技術,指出平面技術的價值取向為“精、氣、神”,技擊性和藝術性;立體技術的價值取向是“高、難、美、新”,兩組技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29]。
4.5.4對武術文化的研究近年來,武術文化研究的發文量越來越多。王東旭、答邦俊研究發現中國武術從1840年至今,經歷了傳統武術、傳統武術與外來文化的融合以及傳統武術與現代競技武術并存發展的三種文化嬗變過程,這種文化變遷的過程是中國武術原形文化(中國傳統武術)向新形文化(現代競技武術)的轉變過程[30]。侯勝川對當代武術的發展進行了剖析,研究認為,武術文化生產出現機械復制現象;走門戶生產和國家生產并行之路是當今武術發展的一條路徑[31]。劉祖輝認為當今武術的發展已偏離了其傳統文化的土壤,出現了傳承異化、技術異化、評價異化、身體形態異化、心理異化現象[32]。
4.5.5對學校武術的研究關于學校武術的研究對比其他幾塊研究而言較少。楊建營就學校武術的改革、競技武術的出路等方面的問題訪談了邱丕相教授,總結得出學校武術的普及首先應大力開展拳種的核心技術,以游戲化的對抗為主,培養剛健自強精神,同時輔以規矩的教育、禮節的教育,展現厚德載物的思想;競技武術可以發展如太極推手、中國式摔跤、短兵等具有中國文化內涵的文明對抗項目,以此類項目進入奧運會[33]。吉洪林、李爍從武術教育改革視角探討了學校武術競賽路徑選擇問題,認為應將傳統武術與武術格斗引入競賽體系,采用武術套路競賽與武術格斗競賽“合二為一”的競賽方法,淡化武術套路的難度動作和武術格斗擊打的力量要求,改為重視綜合能力,使學校武術競賽健康發展[34]。
5結論與建議
5.1結論
(1)我國競技武術研究發文數量整體呈先升后降的趨勢,在2005年達到頂峰,目前處于下降階段。(2)高產作者分別是楊建營、洪浩、郭玉成、李龍、邱丕相、周偉良、王崗等。其中上海體育學院學者占了一大部分。(3)論文區域分布輻射全國多個省市,影響區域很廣,但發文單位均為高校,沒有研究所等其他機構。(4)16種體育核心期刊中收錄競技武術研究論文較多的是《體育文化導刊》《武漢體育學院學報》《北京體育大學學報》《成都體育學院學報》《上海體育學院學報》。(5)競技武術研究的熱點為競技武術與傳統武術、競技武術發展、競技武術套路、武術文化、學校武術。
5.2建議
對于準備投體育核心期刊的競技武術研究初學者來說,16種體育核心期刊中收錄競技武術研究論文最高的是《體育文化導刊》,可以有傾向性撰文投稿。
6展望
我國競技武術研究目前主要涉及高校,加強與其他科研機構的合作,注重學科交叉,能夠豐富競技武術科研內容,提升競技武術科研水平,這將是競技武術科研未來發展的方向之一。競技武術過去的發展以進入奧運會為目標,失去了一些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傳統武術中恰恰有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競技武術與傳統武術各有所長,今后競技武術的發展可以多涉及與傳統武術的相互吸收借鑒,促進競技武術與傳統武術的共同發展。競技武術對外傳播的國際化、標準化和學校競技武術發展逐漸受到關注,未來將是競技武術發展的一大突破口。
作者:陳磊 孫健 石愛橋 滕小霞 單位: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