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期刊運用新媒體的困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融合對學術期刊提出了新的挑戰。高校期刊作為學術期刊,在辦刊模式、運行模式、傳播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境,新媒體利用率不高。筆者試圖分析原因并提出了適合高校期刊運用新媒體的幾點想法。
關鍵詞:高校;期刊;新媒體
1媒介融合對高校期刊帶來的挑戰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1]。標志著我國進入全面深入推動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融合發展階段[2]。高校期刊作為學術期刊的一個大類,其辦刊模式、運行模式及傳播模式都有特定的規律。如何結合自身特點,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合理運用新媒體,是每一個高校期刊從業者的必定思考和選擇。新媒體形態多樣,結合學術期刊的性質,新媒體基本圈定在網站、微博和微信。期刊網站是期刊展示自我、宣傳自我、溝通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網絡時代編輯部的首要選擇,對于提高投稿及采編審效率、展示期刊內容、吸引國內外讀者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大部分期刊都建有網站,70%以上的網站都提供期刊簡介、編輯部聯系方式、投稿要求、數據庫收錄情況、期刊信息動態等[3]。微博,是博客的一種,是一種通過關注機制分享簡短實時信息的廣播式的社交網絡平臺。微博作為一種分享和交流平臺,其更注重時效性和隨意性。微博的快速和廣泛性,方便受眾迅速獲取相關信息。同時,通過超鏈接的方式,對于相關選題、熱點及人物都能迅速抓取到想獲知的相關信息。微博比博客更強調即時和迅速。高校期刊開通博客及微博的不多,基本還是限于刊載文章的,對于行業熱點轉載的多,原創的少。近年大熱的微信是即時通訊工具,主要依靠手機等移動客戶端進行下載使用。新聞媒體大多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如《人民日報》《北京晚報》。學術媒體也在躍躍欲試。微信公眾號有利于讀者的“碎片化閱讀”,方便隨時隨地獲取相關信息。能幫助學術期刊加強和讀、作者的聯系,還能迅速擴大本刊的影響力。
2高校期刊運用新媒體之困境
新媒體是現在的研究熱點,很多學者對新媒體的應用做了調研與分析。
2.1網站
程維紅等調查了中國科協所屬1081種科技期刊2011—2015年的網站建設情況,我們也可以從中了解學術期刊網站建設的大體情況。統計結果顯示,大部分期刊或獨立或依托主辦單位/學科平臺/國外出版商都建設了網站。從期刊的上網形式看,具有獨立域名的網站所占比例較大。獨立域名的網站一般信息量較大,采編系統、網刊、信息、綜合服務功能較為齊備,網站的質量一般好于依托主辦單位上網的網站[4]。但期刊網站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大部分網站依托于專業公司提供的專業軟件來建設(如市場占有率最高的前三家:北京瑪格泰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中國知網騰云協同采編平臺),所以在線投稿、審稿和網刊為主要內容,模塊單一,功能類似,個性不突出,更新不及時。深入學科前沿、行業特點的介紹、熱點文章轉載少,缺乏專人維護與更新。
2.2微博
據調查,目前有部分學術期刊也創建了微博賬號,但大多不是很重視。以新浪微博為例,截至2012年5月底,開設了微博賬號的學術期刊不足50家,但與市場化運作的新聞媒體的官方微博遍地開花的格局形成鮮明對比[5]。學術期刊的微博更新慢、發帖量少、形式刻板、內容枯燥,缺乏連續及實用的學術信息。并且大部分的內容依舊停留在期刊介紹、文章鏈接、聯系方式及一些轉載信息等,形式單一,缺乏互動,缺乏原創性。2.3微信公眾平臺有作者通過手機微信公眾號的搜索,調查了大學學報的微信開通及使用情況。雖然“大學學報”字段不足以涵蓋全部學術期刊,但調查結果具有普遍適用性,有助于我們了解學術期刊的微信使用情況。該作者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對“大學學報”進行搜索,共檢索到高校學報公眾號84個,其中包括23個服務號和61個訂閱號[6]。從搜索到的微信公眾號看,問題不少,主要表現在自動回復過于簡單或沒有,推送信息少,點擊量少。還有存在“僵尸號”的情況,即開通后沒有任何信息和欄目;有的即使不是“僵尸號”,但也僅限于鏈接到期刊網站。總之,大多數期刊沒有發揮出微信公眾號的積極作用。
3高校期刊新媒體利用率低的原因
高校期刊新媒體利用低,有現實原因,也有深層次原因。
3.1從辦刊模式上看,缺乏改革動力
高校期刊主辦單位自然是高校。辦刊人員是高校的編制人員,無論職稱是走編輯崗、研究崗、教師崗還是管理崗,均和學校其他部門人員一樣享受國家財政撥款。同崗位同職稱收入一樣,激勵津貼只要年終考核合格人人都有,其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激勵獎金。工作時間相對自由,無論是否坐班,都不需要嚴格卡點上下班,工作舒適度較高。由于期刊對高校而言屬于非核心業務,所以對期刊人員的要求也不多,只要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出刊任務,就達到要求,因而編輯的工作幾乎沒有壓力。辦公場所由學校無償提供。辦刊經費由學校全額撥款,不擔心辦刊經費來源,不用考慮辦刊經濟效益,只要按時出版就行。高校期刊從業人員缺乏危機感,高校主管部門也不會主動推進期刊改革。同時,轉型意味著要革新,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要打破原有的習慣性工作制度。這對于規模小、人員少的高校期刊提出了嚴峻挑戰。
3.2從運行模式看,高校期刊具有稿源的先天
優勢高校期刊的內容以學術思想、學科前沿為主,以本校的優勢科研平臺為依托,具有相對穩定的作者群和讀者群。如筆者所在的《中國地質教育》雜志為例,主辦單位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依托掛靠學校的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是全國唯一的關于地學及相關學科教育理論和實踐改革、全面宣傳和促進地球科學服務社會的綜合性雜志。地質類院校師生有教學研究與改革方面的稿件,首先就會投遞我刊,在業內有較大影響力。高校師生在項目結題、評聘職稱、留校保研等方面都有大量的發稿需求,而本校或相關院校的刊物正是最佳的投稿平臺。所以穩定的稿件來源,集中的行業優勢資源,學報缺乏去宣傳自己、去爭取優秀稿源的動力。相對壟斷的運行模式,更缺乏去運用新媒體的內在動力。即使使用了新媒體,也只限于簡單的設置,遠達不到新媒體的運營初衷。
3.3從傳播模式看,傳播、交流功能弱化
高校期刊屬于媒體,而媒體的主要功能在于傳播和交流。但學術期刊的一個特點就是,傳播是單向的線性傳播,只要文章能發表,傳播基本結束。學術文章重評價,看中所發期刊是否屬于“SCI”“SSCI”“EI”“核心”,對于該文的進一步傳播,如轉載、重編、推介等,作者和期刊均推廣較少。而新媒體,無論微信還是微博,看重的雙向互動就無從談起。
3.4從人才結構看,缺乏專業人員
媒體融合所涉及的具體技術十分龐雜,包括媒體加工技術、網站搭建技術、網站的系統構成、XML技術、數據庫技術、檢索技術、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等[7]。現有的編輯已經身兼多職,不可能也不具備專業的媒體及網絡技術。更現實的原因,高校的編輯部都是幾個人運作一個刊,稿件的登記、送審、上刊、退修等稿件處理環節,和審稿人以及作者的聯系都要通過無數個電話和電子郵件來處理,還有期刊的發行,各種數據庫的報送,以及各種雜務,可以說大到專業的發展思考,小到寄送一張發票,都靠三四個人來完成,工作繁瑣,任務量大,在完成期刊的正常出版外,幾乎沒有時間和精力再來籌劃新技術的運用。
4高校期刊運用新媒體的發展方向
既然高校期刊在新媒體使用上有如此天生和后天的困境,那是否意味著我們不必采取新媒體,依舊按部就班,用傳統方式辦刊呢?當然不是。為了盡快改變我國期刊“小、散、弱”的現狀,2012年,新聞出版總署出臺了《關于報刊編輯部體制改革的實施辦法》,提出通過并入出版傳媒集團、轉為內部出版物等方式改組現存編輯部。當時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反對意見也很多。時至今日,雖沒有改革到這一步,但“小編輯部”的何去何從,確實引起了業內的深入思考。筆者認為,在改革的大步伐邁開前,現存的體制下,我們也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一是通過自己的作為,爭取提升期刊在學校的地位,從而為個人的職業前途爭取更好的平臺。二是主動出擊,即使有一天改革來臨,也能爭取有利的條件。三是確有需求。據科學網的一項調查表明,超過80%的科研人員希望通過微信平臺關注學術期刊的信息[8]。可以說,絕大部分作者和讀者對于學術期刊微信公眾平臺是持接納和肯定態度的,并期待通過該平臺方便地獲取相應的服務和資訊。
具體怎么做,筆者認為,結合自己編輯部的實際,不要求大求全求新,只要滿足基本功能,適度“媒介融合”即可。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1)依托專業公司建設自己的網站。大部分編輯部都使用了在線采編系統。市面上有很多專業公司可以付費建設網站,中國知網推廣的騰云采編系統可以免費給編輯部提供,完全可以實現在線采編,但滾動的信息,更具特色的網頁設計可能還需付費或另外嵌入。北京瑪格泰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提供的模版除了實現在線采編的功能外,還可以進行一定的個性化設計,也可以加入信息等簡單的滾動新聞,當然,是收費服務。編輯部可以依托類似的網站實現在線采編的基本功能。2)微博或微信可以選擇,也可以不用。這兩種媒體方式對編輯部而言,基本限于文章審稿的進度和文章的,網站可以實現這兩項功能。3)聘請臨時工作人員或學生助管。如能外聘人員或遴選學生助管,負責網站信息的更新,微博和微信及時消息,能解決編輯部人手不夠的難題。4)依托于學校網站的二級網頁,或本行業本學科綜合信息網,或相關學會網站,或期刊聯合網站,也是一個省錢省力的不錯選擇。這些網站有專人負責,訪問量大,編輯部只要定時報送相關信息就可以實現進行期刊的宣傳和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