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關于區域建立生態環保工作總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011年,區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工作按照區委、區政府的總體部署和“三思三創”主題教育實踐活動要求,以創建國家級生態區為主線,以破解群眾呼聲強烈的環境問題為突破口,著力促進轉型升級、綠色發展,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今年常規空氣質量優良率為88.8%,空氣中有機污染因子達標率在99.9%以上,地表水環境和噪聲環境達到功能區標準,未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區域環境總體保持穩定。
一、全力沖刺,加快國家級生態區建設
今年是我區創建國家級生態區的沖刺之年,按照計劃要通過生態區技術評估。為此,從年初開始就著手開展了一系列迎檢工作。一是繼續推進重點工程建設。開展了東排南線工程試驗段、姚江東排南支線工程、城區內河清淤及水質改善工程等9條河道的生態治理工程,目前已基本完成既定任務,河道水質得到初步改善。開展了繞城高速沿線和舟山連島大橋連接線、東排南線等林帶建設,新增面積2100畝。開展了20個自然村的生活污水截污納管和11個自然村的生態化處理工程。開展了畜禽整治工程,關閉了駱駝內外貿養殖場、澥浦養殖場,蛟川南洪畜禽養殖場污水已全部進入北區污水處理廠。對全區87個垃圾箱進行了統一改造,新增莊市和蛟川兩個垃圾中轉站。對九龍湖鎮河山廢棄礦山進行了治理復綠,復綠面積4.5萬平方米。二是建立完備的臺賬資料。抽調區級有關部門人員進行了近半年的集中辦公,圍繞國家級生態區建設五個基本條件、22項建設指標,建立完備的臺賬資料。同時制作了《生態畫冊》、《重點生態工程選編》、《媒體看生態建設》、《綠色篇章·生態區巡禮KT板展覽》等特色材料,全面生動地展示了國家級生態區建設情況。三是營造濃厚的迎檢氛圍。制定了生態區宣傳方案,同步在新聞網、《今日》、電視臺和電臺設置了創建國家級生態區專題、專欄;制作了400余幅候車亭及道路兩側路燈廣告營造濃厚的創建氛圍;協同組織了省、市媒體采訪我區生態建設工作,出版了《瞭望周刊·特刊》。安排了3條迎檢線路和54個備查點,并多次對迎檢線路和點位進行現場督查,落實各部門和鎮、街道的整改任務,確保了現場技術評估的順利進行。
7月28日-29日,國家環保部生態司對我區的創建工作開展了技術評估,在意見反饋中宣布通過技術評估,下步將安排正式驗收。評估組對我區的生態建設工作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認識到位、機制健全;組織有力,措施到位;成效顯著,特點鮮明;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為全省乃至全國工業大區開展生態縣(區)建設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二、破解難題,深入開展清潔空氣行動
作為“三思三創”活動破解難題的重要項目,今年3月區政府啟動了“清潔空氣行動”,提出通過三年努力,有組織排放廢氣中有機污染物排放總量比2010年下降10%以上、大氣環境質量優良率在2010年基礎上提高3%的目標。圍繞這一目標,由區環保局牽頭的10多個部門聯合開展了8項整治工程,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一是有機廢氣治理。對全區29家石油化工、精細化工、噴漆、污水處理等企業的有機廢氣進行了治理,其中力度較大的樂金甬興、人健藥業、中化化學品、天衡制藥等企業投資4000余萬元新建RTO有機廢氣焚燒裝置5套,年底已全部完成治理并通過驗收。二是油氣回收治理。全區29個加油站、2座儲油庫和14輛運輸汽油的油罐車業主單位共投入1200萬元進行油氣回收綜合治理,到年底所有加油站、儲油庫和油罐車已全部完成治理并通過驗收。三是煤場粉塵整治。港港埠公司投資1760萬元于二月份開工建設總長884米、高17米的防塵網二期工程,目前已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總投資6.35億元的港區21#-23#泊位正在建設中,力爭明年實現煤碼頭向外搬遷。督促港埠公司對水噴淋設施進行了改造,并制定了大風情況下裝卸作業應急預案,以減少煤灰污染。同時,督促金屬園區投資115萬元建設總長1.2公里的后海塘公共煤場綠化隔離帶。四是場地揚塵整治。督促后海塘區域4個停車場進行了主干道水泥硬化和其他位置鋪設石子,共投入資金100余萬元,目前已經全部完成。五是完善道路綠化和保潔。投資600余萬元對雄鎮路、環城北路、宏遠路等后海塘主要道路中間及兩側綠化隔離帶進行了改造,同時增加道路灑水次數,提高了抑塵效果。
三、攻堅減排,著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今年是“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減排工作的開局之年,做了大量調研謀劃工作,制定了“十二五”減排方案,明確了四項主要污染物削減指標: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別比“十一五”末削減13%、12%、26%、33%。今年全年,這4項分別比上年削減了3%、3%、5%、3%。一是淘汰污染項目。開展了揚志化工、永固化工、第二化工3家企業的搬遷工程,目前揚志化工、第二化工已經停產,永固化工簽訂了協議定于明年5月停產。啟動了燃煤燃油鍋爐淘汰工作,全年淘汰燃煤燃油鍋爐67臺。二是開展專項整治。制定了電鍍行業三年整治計劃,確定11家電鍍企業三年內淘汰手工、半自動電鍍生產線383條,目前190個手工槽及38個使用落后電鍍工藝的車間全部進行了更新。開展了進口廢舊金屬加工行業整治,對62家企業進行了場地設施改造并安裝了40多個視頻監控攝像頭,金屬園區還投資400萬元引進了先進的熱潔爐,以烘烤拆解替代落后的焚燒手法,有效遏制了空氣污染。開展了11家印染企業整治,完成了現狀環評和整治方案。三是籌劃脫硝除氮。按照“十二五”減排新規,籌劃火電企業的煙氣脫硝(氮氧化物)和污水排放單位的除氮(氨氮)工程。電廠計劃2012年上半年開工建設煙氣脫硝工程,2014年上半年完工;煉化2、3號電站4臺鍋爐脫硝工程明年計劃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并報中石化總部審批,2014年與乙烯動力中心5臺鍋爐同時完成脫硝模塊建設;久豐熱電將在原有脫硝功能基礎上繼續拓展。同時,北區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廠和LG甬興、九龍罐頭等企業明年將開展污水除氮項目建設。此外,今年污水處理廠還完成了2萬噸/日中水回用工程建設,減少了廢水排放,降低了新鮮水耗。
四、強化執法,全力保障區域環境安全
近年來我區經濟快速發展,環境壓力日趨加大,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繼續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確保區域環境安全和社會穩定。一是強化污染源頭控制。把住新建項目環保審批關,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法和“環保一票否決制”,杜絕高能耗、高污染、資源消耗型企業落戶我區。全年共審批各類建設項目425件,否決污染嚴重和選址不合適的項目39個。同時還開展了煉化乙烯、阿克蘇諾貝爾乙烯胺等重大項目建設與生產監管,督促其嚴格落實環保要求。二是加強環境執法檢查。針對電鍍、印染、酸洗、危化品儲運等重點行業和放射源、危險廢物等重點監管領域,開展了8次“綠劍”系列專項執法行動,特別強化了夜間巡查、節假日錯時執法力度。全年共檢查企業1100家次,下達各類限期改正意見500余份,立案調查111起,累計處罰金額585萬元,征收排污費3963萬元。三是做好環境信訪調處。對群眾呼聲高、影響大和多次反映的污染事件和老大難問題進行掛牌調處,自覺維護社會穩定。今年12369信訪投訴受理中心共受理投訴381件,信訪及時回復率、辦結率均達到95%以上。四是強化科技監管作用。繼續推進科技環保建設,充分環境監控中心及其六大功能系統的作用,建立了日常檢視和預警制度,力求污染事件早發現、早處置,今年新增62個監測監控點位,實現了重點企業、重點區域全覆蓋。
五、注重創新,有力提升環保管理水平
根據上級部門布置的任務和自身實際,不忘工作機制創新,不斷探索好的經驗,環保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一是繼續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試點。2009年率先啟動排污權有償使用試點以來,至今已發放排污許可證66份,累計有償使用費881萬元,其中今年新增12家,涉及有償使用費165萬元。此外還實施了排污權抵押貸款,至今已有4家企業從銀行獲得排污權抵押貸款,貸款額度達到860萬元。二是開展第二輪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在2009年首輪試點以后,今年開展了第二輪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通過思想引導和政策推動,共有22家企業投保,投保額累計達到7500萬元,比首輪試點新增投保企業12家,新增保額4000萬元。為了提高企業投保積極性并減輕企業負擔,區政府給予每家企業保費50%的補助,累計補助金額46.8萬元。三是細化環保專項補助資金績效考核。與區財政局聯合制定了《區污染治理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試行)》,對環保專項資金補助每一環節的操作均作了詳細規定,設置了科學合理、分解細致的評價指標,實現了環保專項資金績效評價的制度化和精細化管理。今年兩批26個專項資金補助項目已經按照這一評價指標體系執行,共下達補助資金977.8萬元。四是探索放射源在線監控管理。為了保障轄區內放射源安全,通過射頻識別、在線傳感等技術手段,對轄區內5家固定放射源單位的21枚放射源、4家移動源單位的45枚移動放射源以及1個儲源庫進行在線監控管理。11月份已完成監控管理系統采購并開始施工,將在4個月內完成。五是編制“智慧環保”建設規劃。對未來5年的環保信息化建設進行全面規劃,對環境監測監控系統與各項應用功能系統進行了整合,確定了分階段建設的目標和具體項目,概算投資1700多萬元。六是編寫化工企業管理手冊。手冊內容包含區域內86家化工、電鍍、印染等重點企業的基本情況、產品產量、原輔材料、主要污染物、生產工藝等情況,方便了日常管理。
六、加強宣教,不斷提高生態文明意識
圍繞國家級生態區迎檢這一中心,做好環保宣教工作,著力提高公眾對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工作的知曉率和參與度。一是堅持環境信息會制度,年初以來召開了3次會。通過區網絡問政平臺做好環保信息,開展了“環保局長與網民對話”網上直播活動,解答網民提出的環保相關問題40多個。二是廣泛開展公眾參與活動,圍繞“世界環境日”與其他部門聯合開展了“生態家庭月”、“低碳消費月”、“攝影師看生態”采風和攝影比賽,以及“青年自行車生態行”活動。三是開展了機關干部環保專題教育,區級直屬部門三分之二的工作人員分批到區環境監測監控中心接受環保教育,累計受教育人數約1200人。四是投資185萬元建成了市首個低碳科普展覽館,設置19個展項,于7月份對公眾開放。五是圍繞生態區迎檢在經濟日報、日報、日報等主流媒上開展報道,刊登5個生態專版,出版了《瞭望周刊·特刊》,同時在《今日》、新聞網、電視臺和廣播電臺開展了“創生態區”系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