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西方行為科學對思政工作的啟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雜志》2015年第一期
西方行為科學,是西方現代管理科學的一個主要流派,它是應用當代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等有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研究人的行為特點和規律的綜合性應用學科。行為科學主要研究人的本性和需求、行為動機、人際關系等問題,它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西方行為科學主要內容
梅奧的“社會人”。行為科學的早期代表人物是梅奧,作為西方行為科學的奠基人,梅奧提出:人是“社會人”,不僅具有金錢方面的需求,還存在關于心理、社會的需求。對于社會人而言,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是最重要的,人們在無序的群體中相互競爭是次要的,人主要是通過感情而不是邏輯來引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馬斯洛的需要層次激勵理論。美國心理學和行為學家亞布拉罕•馬斯洛經過多年研究,提出著名的人類需要層次論。
這一理論把人的需要分成五個層次:一是生理需要,它包括衣食住行等與人們息息相關的東西。二是安全需要,長久生存的保障自然是人類共同追求的,它以人長期不受侵害或永遠避免災難為界定限度。三是社交需要,人本身是一個“社會人”,他的一切是由社會關系決定的,包括個人的精神價值需求,如參加政黨,信仰宗教等。四是自尊需要,任何人都希望通過別人的尊重來感覺個人在人群中的存在和重要程度。五是自我實現需要,它代表了個人和現實世界的矛盾,體現的是個人改造現實世界的欲望和內驅力,是幻想變成現實的需要,是人類的最高層次需要。馬斯洛認為,當某一層次的需要得到相對滿足時,人們對它的追求度就會減少,它的激勵作用就減少了。此時,較高層次的需要就會得到人們的關注,成為新的動機和激勵因素。赫茨伯格的雙因素激勵理論。美國心理學家赫茨伯格在《工作的激勵》一書中提出“雙因素理論”。在對200名同一地域職業者的工作動機進行訪問調查后,他發現存在著多種因素影響著人們的工作狀態。外部因素包括工作環境、單位工資、同事關系等,它雖然不能直接激勵員工,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但是作為日常的客觀條件,卻可以保證員工的基本利益,減少員工的不滿;激勵因素包括晉升空間、發展前景、工作挑戰以及成就感等,這些要素能夠調動人的積極性,激發人的工作熱情,最終提高工作效率。
麥格雷戈的“X理論—Y理論”。麥格雷戈與尾內提出同企業管理有關的“人性”問題。X理論是麥格雷戈對把人的工作動機視為獲得經濟報酬的“實利人”的人性假設理論的命名。他認為人本來就生性懶惰,盡可能的逃避工作,絕大多數人沒有遠大志向。為了使他們能夠努力工作,必須對大多數人采取強制辦法。因為只有極少數人有創造力,激勵只在較低層次上才能發揮作用。Y理論認為:一般人本身是不討厭工作的,如果給予合適的條件和機會,人們會喜歡工作并希望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在需要的各個層次上,激勵都能發揮作用。因此,人是“自動人”,可以通過擴大工作范圍、提高工作的趣味性來激勵人們。綜上所述,行為科學家多數情況下認為人的行為是有動機的,而動機又是由人的需要引起,主張要正確處理好人不同層次的動機在滿足人多方面需求的基礎上,以誘導激勵方法為主,調動人的積極性與能動性,以實現個人目標與集體目標一致。
為高校培養的人才創造良好的工作和學習環境,可以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教學研究和學術研究中去,形成高校人才發展的良性循環。為此,高校要努力改善學校的教學設施及教學環境,設定相應獎勵機制來激發師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標,培養祖國的棟梁之才。營造良好環境,構建和諧校園。首先,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激勵理論,生理需要與安全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建設安全文明校園,為師生提供工作和學習的良好環境,是高校正常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條件。其次,營造良好環境,構建和諧校園,還要把健康有益、格調高尚、弘揚時代主旋律的教學內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活動中去,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促進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等理想信念的培育與養成。再次,正確引導大學生辨別和評價社會思潮的能力,使他們著眼于國家的長遠發展,在黨和國家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的指引下,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
豐富校園活動,加強心理疏導。豐富的校園活動不僅可以鍛煉大學生的協調與溝通能力,增強師生的交流與互動,還可提升師生的精神訴求。當人們在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與安全需要得到滿足后,就會進一步尋求社交需要。豐富的社團活動對師生人際關系以及工作學習效率的提高有很大影響,這些活動的經歷使大學生逐步認識“有所為有所不為”,激發學習熱情,培養積極樂觀的正面心態。同時,校園活動在教師的指導與幫助下,更多地增加了師生間的有效溝通,讓教師更能及時了解并掌握大學生的個體狀態與訴求,及時準確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運用激勵理論,激勵師生進取。把正反面教育相結合,堅持以正面教育為主,激勵師生選擇正確的道路,見賢思齊,可以激勵他們不斷完善個人行為。針對不同的師生設置不同類別的獎勵,確保多數人都能在取得成績后得到獎勵,激發學習工作的動力與需要。通過激勵手段,使師生對所從事的事業、專業有一種強烈的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對未來發展前途充滿信心,從而主動地投入到工作、學習、研究中去,促進激勵因素良好運作。除此之外,行為科學的其他一些內容,如重視人的因素、實現“參與制”管理等,對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有一定參考意義。行為科學在行為的測量方面摸索出來的一些方法,如抽樣理論、調查方法、行為研究數據的編碼等,也可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可資借鑒的方法。
作者:蓋逸馨 米洋 單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