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民社會主義信念問題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社會主義信念就是對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實踐的堅信及篤行。就是說,對社會主義發展前途、社會主義命運抱有必勝的信心,相信社會主義最終會戰勝資本主義。
1.農民社會主義信念淡化的表現理想是個閃光而美好的詞,人類追逐著她的背影才創造了自己的歷史。然而,理想又是靠不住的,理想只是個方向,必須與知情意結合升華為堅定的信念信仰,才能燭照幽暗人生,為人生導航。農民也一樣,憑著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在黨的領導下,唱著“東方紅當家作主站起來”;憑著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在黨的領導下,說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然而,在富起來的過程中,社會主義信念卻迷失了,表現為宗教、迷信活動泛濫,政治參與意識淡化,集體觀念弱化。(1)宗教、迷信活動泛濫片面發展經濟,精神文明建設滯后,導致農村出現信仰真空。各種宗教和迷信活動大行其道。2010年7月26日至27日,在第7屆宗教社會科學年會上,美國普度大學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公布了他們的最新研究報告。報告指出,85%的中國人有某些宗教信仰或某些宗教信仰活動的實踐,只有15%的中國人是真正的無神論者。筆者從已經取得的調研成果中抽樣發現農民宗教信仰的比例與此報告大致扣合。遼寧省凌源市,農民“不知何為信仰者42.7%;沒有信仰(含不知何為信仰者)64.4%;信仰社會主義者15.5%;信仰宗教5%;信迷信15.1%”。陜西省漢中,從宗教教會場所間數統計來看:“伊斯蘭教298,有效比例73.9%;基督教93,有效比例23.1%;佛教11,有效比例2.7%;道教1,有效比例0.3%。”江蘇省蘇北,基督教信徒占5.4%[4];福建省閩侯縣,認為自己信仰宗教的占73.2/%;浙江農民信教人數達到總數的82.46%[6];河北保定市東閭村80%以上的村民信教;湖北省武漢市X區54.2%的村書記認為村子里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四川省X縣占23.52%[8]47;江西省南康市占31.6%;山西省古交市一個780人的村莊就有3座廟宇和1座天主教堂。封建迷信活動表現得更明顯。農民遇到三災八難時就四處求神拜佛,陷入困境就到處燒香算命,久病不愈就遍訪仙姑神漢……于是大仙巫婆等走村串戶,騙取錢財。這些封建迷信活動嚴重損害了農民物質利益和身心健康,敗壞了社會風氣。另外,在民族文化復興過程中,為了彰顯傳統節日的神圣與莊嚴性,卻也負強化了其迷信色彩。把未來美好人生寄托于神靈、菩薩、祖先的庇護,嚴重干擾了農民正常的生產生活。(2)政治參與意識淡化農民的國家和民族意識淡化,對社會主義的認同感下降。38.53%的調查對象認為宗教流行破壞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感召教眾信仰宗教,消解了社會主義信念。江西省南康市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問題,不信仰者占45.76%;遼寧省凌源市10個村的一項調查顯示:“信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人只占15.5%左右;湖北省云夢縣對“在你身邊實施的政策是否體現科學發展觀?”一題的回答,85%的被訪者回答不清楚,回答“是的”只占1.5%;四川省X縣農民認為社會越來越不公平的占了45.92%[8]56;湖南張家界82%的農民在調查中表示不愿意加入黨組織。在江蘇蘇南地區,有近15.4%的農民明確表示他們愛祖國但不愛社會主義。在福建沿海農村不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人占10.1%[15]。這一組組數據觸目驚心,農民是我們的統治基礎,越來越多的農民不跟共產黨走,不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不再堅信馬克思主義,將會危及我們事業的健康發展。(3)集體觀念弱化集體主義觀念下滑,個人主義、實用主義、享樂主義泛濫,基層組織影響力大大減弱。“農民的公民性不足、農村社會發育不成熟已經成為制約農村社會管理創新的主要因素。”抽樣發現,越來越多的農民認同“只掃自家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價值觀念。集體主義觀念在農民意識中日益弱化。如在湖北省益陽市,50%以上的農民認為老百姓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問題,認為理想信念沒什么用。湖北省云夢縣對于“你認為新農村建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的回答中,選擇村容村貌的只占1.5%,而回答增加個人收入的占75%。湖南省益陽市,31.7%的農民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這類問題“根本沒有想過”;面對“國事、家事、天下事”,66.27%的農民承認自己最操心的是“家事”。四川省X縣認同發家致富可以釆取不正當手段者的比例,大大超過50%。(4)公共事業不參與基層選舉漠不關心,開會要管飯、發小禮品才參加。“選舉民主是民主,早晚民主都是集中制。村民委員會也有,成員名單也寫在墻上,選舉的規章、制度都有,但只是擺設。不是制度不好,村民自治肯定好,問題是,治誰呢?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在外打工的人根本不參加意見,選舉給錢都找不來人。……開會只算走過場。”這些文獻表明了面對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受眾的自私觀念有所抬頭,片面追求個人利益時,忘卻了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的統一性。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是個人的長遠利益,三者協調發展才能保障個人正當利益的充分實現。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沖突時,自覺犧牲個人利益以保全國家和集體利益的集體主義觀念受到嚴峻挑戰,“先國家、集體,后個人”的意識淡化了。
2.農民社會主義信念淡化歸因信念信仰是上層建筑,由經濟基礎決定又反作用于經濟基礎。農村單一的集體經濟到個體經濟為主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基礎的裂變是農民信念信仰變化的根本原因。當然,信念嬗變的原因不是孤立的,而是由經濟、政治、文化、傳統、社會、倫理道德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1)農民被“原子化”農民被“原子化”即集體化的農民走向了個體化。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在大一統的公有制經濟基礎之上的烏托邦式的社會主義時代,農民是團結的、有組織、有紀律的“集體的成員”,是“大我”;如今,多種性質的經濟并存的經濟基礎使“集體化的大我”的農民碎片化了。計劃經濟時代培養的是具有高度的政治覺悟、濃烈的集體主義情懷、感恩的一代人,他們是唱著“東方紅當家作主站起來”的一代,是新舊社會兩重天的見證人,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驗者,這讓他們的主人感、幸福感、自豪感都很強。互助組、合作社、集體化道路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產力,刺激了經濟發展,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雖然,我們走了彎路,最終走向大鍋飯、共同貧窮,但當時我們卻誤以為是共同富裕。我們堅信貧窮是暫時的,很快就會過去,共產主義馬上就要實現了。客觀地講虛幻的東西不會影響信念信仰的堅定,再加上“左”的政治、階級斗爭等影響,“不相信社會主義”的“一閃念”被消滅了。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全世界的人民等著我們去解放的使命感,強化著共產主義必將戰勝資本主義的信念。而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集體經濟被消解了,集體的計劃生產制走向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再次解放了生產力,也讓農民充分認識到了“大鍋飯”的危害,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經營的積極性。但集體化的農民被分割了、原子化了,集體的農民蛻變成為了個體農民,農民曾經依賴的也同時掌握著農民生殺大權的、生產隊解體了。而且在隨后的時間里,農民的生活越來越好,幸福指數不斷增加。可是,經濟基礎的涅槃、社會關系的裂變,讓傳統的社會主義信念失去了可靠附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的理念宣傳不到位,在徹底否定大一統、“大鍋飯”過程中,也動搖了當時培養起來的社會主義信念。(2)基層組織渙散農村基層組織曾經是農民的主心骨、貼心人。小到家庭糾紛、鄰里沖突;大到生老病死、婚喪嫁娶、階級斗爭;再到孩子上學、宅基地的分配,都依靠“組織”。“組織”是百姓的主心骨,也是農民體驗社會冷暖的“晴雨表”。如今找不到類似的組織了,我們不能說農民有冤無處伸,但確實是有話無處說了。面對蓋房、紅白喜事兒等大事件,每家農戶都感到很無助———得不到“生產隊”的呵護,左鄰右舍也不那么熱情了。再加上不少基層干部粗暴的工作方式,先自己富起來的價值取向,脫離群眾路線的工作態度,嚴重損害了社會主義形象、黨的形象。如一刀切式的城鎮化進程,割斷了農民與土地的血緣,失地農民失卻了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物質與精神家園———強烈的不安全感、孤獨感需要關懷撫慰。而基層組織卻沒有做耐心細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導工作,其工作只是“收糧收稅罰款”。總之,一些農民認為,組織蛻變了,站在了農民的“對立面”。與此同時,一些不正之風、強吃強拿、強收強占等行為———傷害農民感情的事件時有發生。宣傳引導不到位,使得多數農民誤把各種腐敗現象、以權謀私等行為與社會主義制度相聯接,嚴重挫傷了農民對社會主義的認同感。農民需要關心自己的組織,農民需要交流傾訴的場所,農民需要撫慰開導自己的人———這一切都曾經是由基層組織扮演的角色,但今天渙散的組織推卸了自己的責任。各種教會、迷信團體乘虛而入,他們利用自己的財力物力人力為農民提供了類似的公共場所、類似的集體活動,在這里大家相互關愛訴說,相互幫助……各種教會、迷信團體滿足了農民的內心訴求。這就是農村宗教迷信活動盛行的一個重要原因。但事實上,我黨倡導的是走群眾路線,“我們黨貫徹群眾路線,堅持以人為本,目的就是保障人民各項權益。”[19]因此,基層組織該反省了,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刻不容緩。(3)思想政治教育弱化信念總是與人們的利益相關。就社會制度而言,只有其能滿足人們的需要時才可能被人們認同。當然,此時的所謂信念還沒有上升到理性層面,還需要大量而細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以情動人、以理服人等方法對受眾進行系統的理論灌輸,引導人們完成理性升華,再激發并融入受眾的情感、意志等信念因子,最后完成從認同到篤信并身體力行的超越才最終形成信念。現在“50%的農民認為‘老百姓掙錢吃飯,管不了理想信念。’”沒有科學理論指導,農民價值認同與行為選擇不統一。我們知道,信念信仰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個漫長的“熏染、熏陶”的過程,這個過程至少需要兩個臺階:第一個是對所信事物的價值認同———該事物可以滿足受眾的內在價值訴求,就是說,該事物可以滿足受眾的物質方面或精神方面的某種需要。但這還只是解決了該事物可信、值得信、信之是有意義的問題,還并未讓人一定篤信且踐行之。要讓人真信之,使之成為自己的信仰信念,還必須通過第二個臺階,即必須實現理論認同。就社會主義信念而言,改革開放富起來的農民,深切地體驗到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是認同其價值傾向的。可惜,各級政府的陣地意識薄弱,主流意識形態、核心價值觀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一句話,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沒能進行及時有效的、系統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宣傳教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的缺位,也就失去了堅定農民社會主義信念的機遇。
3.農民社會主義信念淡化的危害“如果農民默許并認同現存制度,它就為該制度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基礎。如果他們積極地反對這個制度,它就會成為革命的載體。”[20]碎片化的信念制約著農業集約化、現代化發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生產力的功能是有限的。當其潛能全部發揮之后,如何裂變是新農村建設的時代命題。沒有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死守各自“一畝三分地”,分散經營、自由生產,土地、財產日益分割,不利于產業轉型升級。集約化、現代化農業發展才是農村經濟的未來。而現代化的農業發展需要相應的滿足現代化訴求的合格農民與之相適應。合格的農民是具有一定的科學文明素養的農民,是具有明確的責權觀念的公民意識的農民,是具有大局意識、集體主義觀念的農民,是能夠認同和踐行“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農民。而現狀恰好相反,當前,“各掃自家門前雪”的落后觀念不能協調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關系,農民不明白只有“中國夢”實現了才有自己美好的夢的實現的保證和可能。所以,原子化的農民、碎片化的信仰是制約現代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弱化的信念迷失著人們的正確人生方向。有無科學的社會主義信念制約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達成。人不能沒有信仰,沒有科學的信仰,就會有迷信產生。沒有對社會主義信念、共產主義信仰的堅守,教會組織、迷信團體就會揣摩農民心理需求,基于小恩小惠,收買人心,給人以“在自己想要幫助時,這些組織、團體總是及時出現,并予以慷慨援助”的感覺,教會組織、迷信團體充當了往昔生產隊等基層組織的角色。實現了農民對其好感和價值認同后,這些教會組織、迷信團體就會進行細致、耐心的教義、迷信理論體系的宣講教育,開始進行有效的“信念培養”。有意識地歪曲“改革開放以來巨大成就,是科學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豐碩成果”的事實,而將社會主義帶來的實惠、百姓分享到的改革開放的成果與教會、迷信團體聯系起來,夸大教會、迷信的作用,給農民造成能過上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基督或菩薩或各種鬼神庇護、賜福的結果的幻象。最終使宗教、迷信活動大行其道。這樣,進一步消解了或解構了他們的社會主義認識或信念。迷信活動制約了精神文明建設的進程。敬耶穌、拜菩薩,尋求精神寄托、心理撫慰。把自己的命運交予神靈,不思進取。尤其是迷信活動,具有直接的功利色彩,連接著個人的低級欲望,或招財進寶,或求福消災,或乞求天上掉餡餅。根據不同的愿望拜求不同的神鬼,燒香敬酒討好獻媚于鬼神,買通賄賂神鬼。堅信借鬼神之力就能讓自己擺脫各種現實困境。這些行為都與文明和諧社會的構建背道而馳,阻礙了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形成了不思進取的階層,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民丟掉了幾千年來養成的吃苦耐勞、任勞任怨、艱苦奮斗、積極進取、一步一個腳印地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品德,開始尋求歪門邪道,追求一夜暴富的幻夢。
二、農民社會主義信念的生成機理
學界就農民社會主義信念確立進行了廣泛探討,但大都是宏觀視野。如認為“農民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確立,需要多種‘合力’共同作用。要通過教育引導及時化解農民群眾思想上的矛盾和困惑;要通過發展經濟不斷滿足農民求富盼富的現實需求;要通過轉變作風來樹立共產黨員的崇高形象;要通過‘創星登級’來朝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奮進。”或提出要做到政治因素、倫理因素、經濟因素、文化能力因素協調發展;以及人生信仰、道德信仰、法律信仰、政治信仰教育同時進行等。其實,信念生成沒有這么繁雜,而且以上提法的操作性都不太強。
1.農民社會主義信念的構成農民社會主義信念就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實踐的堅信不疑并身體力行的心理和精神狀態。現階段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科學發展觀、偉大的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篤信與踐行。其具體構成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積極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追求中國夢。
2.農民社會主義信念的生成利益的損益是信念問題產生的動力之源,這種動力能否與信念掛鉤是信念信仰形成的關鍵,而這種動力能否與信念掛鉤的關鍵在于利益與信念關系的鏈接與引導。改革開放、“三農”政策、民生民享等惠民政策,讓農民分享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果。但如果不及時進行培育引導,不把現實利益的獲得、現世幸福體驗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鏈接,不及時進行“吃水不忘挖井人”、飲水思源的教育,就不能實現利益與信念的掛鉤,也就不能產生社會主義信念。宗教、迷信活動適時“插足”、引誘,達成了獲得的現實利益與信教、迷信的合謀,讓農民產生這樣一種錯覺,即這一切幸福、利益皆是因信教、迷信得來的。感恩上帝、感恩耶穌、感恩真主、感恩菩薩、感恩鬼神等虔誠的心理讓他們產生這樣一種心理暗示,即認為只有護身符、神靈保佑,才能讓他們獲得更大的成績。如此循環往復,不斷激發他們的宗教迷信情感、提升他們的迷信宗教信念信仰。宗教、迷信團體讓他們至少在虛幻的世界里找到心靈安慰、歸屬感、安全感。在此實現了獲得的利益與鬼神的合謀。這是農村鬼神、仙姑神漢風靡的關鍵因素。換句話說,宗教、迷信團體成功地利用了信念信仰的生成機制,所以“成功”地占領了農村信念信仰陣地。所以,社會主義信念養成就必須設法彰顯農民利益與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內在邏輯關系。
三、農民社會主義信念培養的可靠路徑
新型合作經濟建設是農民利益與信念連接的平臺。新型合作經濟不同于歷史上的合作社,歷史上的合作社是具有政治統治、社會資源分配、社會分工等功能的“準政府”。社員與合作社是政治依賴、福利依賴、社會保障依賴、業務發展依賴以及經濟和生存依賴的依附關系,不利于科學的社會主義信念的培養。新型合作經濟是農民自發的合作經濟,這種組織形式及合作經濟原則中的倫理理念(團結、協作、自愿、互惠、集體主義)、經濟理念(自主生產、流通、消費,共擔市場風險、自負盈虧,合理分配、以實現社員的共同富裕)、法治理念(民主、公平,自由、自治,權利意識、責任意識,選舉權)、政治理念(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合作制就是社會主義的組成部分,大局意識,共同富裕原則)是合作經濟理論體系的基礎,更是社會主義信念培育的重要內涵。農民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必須走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丟掉小農意識,實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涅槃,走向農業現代化、集約化。新型合作經濟是農民自我發展的內在訴求。合作經濟的健康發展,必須遵守倫理的、經濟的、法治的、政治的原則、規范,這些原則、規范和理念是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保障。反過來,合作經濟組織健康發展也不斷強化著農民政治、倫理、法治、經濟規范原則意識,這些社會主義的相關要素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著農民的社會主義信念。而“以中國新型合作經濟發展為依托的農民社會主義信念研究”還沒有引起人們應有的重視。“合作經濟研究”和“社會主義信念”研究各行其是。合作經濟研究的專家們側重于其“經濟功能研究”:探討合作社的性質、類型,建設的原則、規律、方法以及其立法研究等等;合作社的社會功能分析,探討其推動基層民主、促進農村和諧等方面的作用;國外經驗借鑒;實踐調查與經驗總結等方面。不過,學界也發現了一些制約合作經濟健康發展的因素,如農民團隊精神缺失,責任意識差,思想渙散,追逐眼前利益的小農意識;家庭責任制給農民帶來實惠的同時也強化了他們的小農意識,社會主義信念、集體主義觀念都不同程度地淡化等重大問題。但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及其對策研究還沒有引起學界的應有重視。其實,合作經濟需要的是具有社會主義信念的新農民與之相適應的。反過來看,合作經濟的發展也為社會主義信念培育帶來了新機遇。將合作經濟發展與農民社會主義信念培育聯系起來進行深入探討,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根本路徑。
“社會主義信念”的研究者則側重于其“政治功能研究”,集中在信念的涵義、培養的規律、學校社會主義信念教育方法等研究。表現出以下特點:理想、信念教育交織在一起,多只談理想,很少將信念突出出來;只從政治學視角思考問題,注重社會主義信念的基礎(即理論認識),忽視了信念形成的心理過程,并未認識到僅解決認識問題還不足以形成信念;只對自己所做的信念培育進行經驗性總結,未上升到理論高度;孤立地研究信念培育的途徑、方式、方法,而未將它們與教育者、受眾的基本情況相聯系,如何進行農民社會主義信念培育研究并不多見。總之,合作經濟研究沒有聯系到社會主義信念問題;社會主義信念研究也沒有把農民納入到自己的視野,沒有關注到農村新型合作經濟問題。以我國新型合作經濟發展為依托的農民社會主義信念研究是一個新的歷史命題,其內在邏輯為:社會主義信念是家庭經濟—合作經濟—集體經濟發展對農民素質的內在訴求。
作者:趙平 單位:安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