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市場需求導向下的美國職業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經濟全球化推動科學技術在全球范圍高速發展和加速傳遞,對各國的人力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培養人才的方向決定了員工(無論把他當成“人”或當成“資源”)究竟是更能發揮生產力,還是最后變得百無一用。[1]美國的職業教育擁有近140年的悠久歷史,在其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從1862年《摩雷爾法案》頒布以來,職業教育歷經曲折的發展,在規模、層次、質量和效益等方面都走在了當今世界的前列。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美國的職業教育形成了一套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機制。
一、國家層面的發展規則完備
(一)立法完善美國十分重視通過立法來保障職業教育的發展,如頒布《人力開發與培訓法》(1962)、《職業教育法》(1963、1990)、《公平就業機會法》(1965)、《青年就業與示范教育計劃法》(1974)、《就業培訓合作法》(1983)、《成人教育法》(1996)、《勞動力投資法》(1998)。[2]期間,美國政府也把終身教育理論引入到職業教育立法體系中,國會于1976年10月12日通過了《終身學習法》,把從業人員一生的職業發展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將職業教育貫穿于每一個發展階段。繼《終身學習法》之后,1993年頒布《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該法為其后建立各類學校及各種社會教育機構相融通的、從幼兒園到高中都進行職業教育的大體系奠定了基礎;1994年頒布《從學校到工作機會法》,向各州提供資金,幫助建立使學生順利從學校過渡到工作場所的服務體系。經過不斷完善,美國形成了較為系統的職業教育法律體系。
(二)政府定位妥當美國政府并不直接進行職業教育和就業培訓方面的操作性工作,而是把工作重點放在研究并制訂有關規劃、政策、法規,搜集、提供相關信息,撥付經費等環境支持性工作上,通過間接的方法來引導和推動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美國政府對職業教育投入了巨額的資金,但總體來說,政府更多是發揮投資引導作用,企業、受教育者本人、州和地方政府才是教育投資的主體,法律規定企業必須每年拿出一定的經費對雇員進行培訓。20世紀90年代以來進行的一系列培訓投資改革,進一步提高了政府有限資金的導向作用,如只有參加由政府制訂的培訓就業項目的教育機構才能得到相應的經費,或是資金跟著培訓對象走。美國政府在職業教育中還發揮著積極協調和聯系相關方的作用,政府教育管理部門與工業部門、商業組織、就業部門、雇主組織的橫向合作日益增多。
(三)民間機構作用顯著美國職業教育的項目繁多、工作量巨大,政府本身無法完成,民間機構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行會性質的專業協會、專業團體是民間機構之一,主要肩負行業自律和行業保護的作用。在與學校形成的質量契約關系中,學校對教學質量負責,而專業協會、專業團體則適當控制專業課程內容,對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素質負責,同時,還是職業教育質量評價的中介機構。民間機構作為中介組織還積極吸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以促進“雙贏”合作。一方面,有利于職業教育教學內容的改進,因為工商企業對從業者素質要求最有發言權,它們是職業技能需求的最好判斷者;另一方面,在就業前經過系統的專業學習和操作訓練,有利于從業人員自身職業素質的優化。由雇主(工商企業)組成的咨詢委員會,還對職業教育的項目、質量等提出改進建議,也為畢業生提供一些就業的機會,實際上工商企業參與了從招生到課程設置、從安排學生實習再到錄用畢業生的職業教育整個過程。曾經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約17萬家企業成為了美國職業教育項目“學校到工作”(school-to-work)學習項目的合作伙伴,25萬多家企業為高中生或者社區學院的學生提供了職業教育實習活動。[3]美國職業院校與企業界的契約關系就這樣牢固地建立起來,使教育教學緊跟各行業發展的步伐、適應人力資源市場的需求。
二、教學與就業服務一體化
以全美各類培訓為例,非常明確地以就業服務為指導思想,培訓與就業結合緊密,具體的政策措施到位。政府除在立法、就業政策、培訓內容等方面提供支持外,還獨具匠心地推出了培訓—就業“一站式”(OneStop)服務,所有參加此類培訓的人員,都免費享有專人為其進行職業介紹的服務,很好地將職業介紹與培訓這兩種服務融合在了一起,從而使培訓更具實用性和目的性。對經費的投入則采用“購買培訓成果”的方法,將參加培訓的人數和培訓后能否實現就業作為政府提供培訓經費的依據。
三、教育周期靈活,教學服務個性化
美國的職業教育教學周期靈活,形成了短期培訓、正規學歷職業教育與終身教育相結合的職業教育體系。除了2~3年周期固定的全日制外,還開設了時間僅為幾周甚至幾天的短期培訓項目,這種人力資源市場中的培訓在整個職業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職業院校除招收不同學歷層次的全日制學生外,還必須承擔在崗培訓、轉崗培訓、下崗就業培訓的教學任務。美國人崇尚個性,其職業教學也不例外。對于需要提供重點幫助的對象,如長期失業人員、困難群體、因經濟結構調整而大規模失業的下崗人員等,美國政府為他們每一個人都建立了“個人培訓賬號”,職業介紹機構有針對性地提供職業咨詢、職業培訓、社會幫助等一系列個性化的服務。如被確定到美國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的每個人,均有權根據培訓機構以往的表現,從許可的培訓機構名單中選擇自己認可的機構,并接受最能滿足自己個性化需求的培訓項目,發生的費用通過“個人培訓賬號”直接支付,專款專用。
四、能力本位的職教觀
美國職教界普遍認同能力本位(competency-based)的教育觀。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是美國職業教育由學科本位觀向能力本位觀轉變的時期,能力本位觀把整個教學目標的出發點定位在———使受教育者具備從事某一特定職業所必需的全部能力。對于這個“全部能力”的認識,美國職教界又有新發展,即新職場能力觀———重視個人品質在職業活動中的作用,把人際交往與合作能力、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等作為職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要求具有收集、整理、使用信息和新技術的能力。
五、融通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
美國的職業教學不僅僅傳授職業性課程,職業性課程也不僅在職業院校才設立,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呈現出交叉滲透的趨勢。這種融通具體采用了四種方式:(1)在普通高中開設職業技術課程,在職業學校開設通用性課程;(2)在普通高中和職業學校都開設融合通用、職業與學術為一體的綜合性課程;(3)溝通職業教育和普遍教育,強調教育與現實生活聯系的“職業前途教育”,把職業教育、普通教育和大學預備教育融為一體;(4)學習周期靈活多樣的“地區職業技術中心”,學生在該中心與原先就讀的學校兩個地方交替學習,并均可修得所需的學分。
作者:白繼恩 白穎 單位: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電氣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