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針灸術后并發癥案例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009年9月初行肝內腫物切除術。術中切除大小不等6個腫物,活檢證實為內分泌類瘤,原已癌變的組織消失。手術之后兩個月因創面滲出物較多,肝內、肺下各置一引流管。現因引流管長期不能拔除,腹痛,日漸消瘦,于術后4個月再次求診于余。患者自訴疲乏倦怠,稍事活動就會頭暈氣喘;全腹脹滿,壓痛;惡心納差,眠不安;自訴手術之后已減重十幾公斤;動輒腹部引流處痛甚;由于引流管置入使其右背部疼痛,難以仰臥、右側臥;每日引流約100ml。體檢所見:身體消瘦,被動體位,痛苦面容,行動緩慢;叩診腹部有移動性濁音;肝內、肺下各置一引流管,肺引流管在右背底部區,不能平臥;引流管引出較多淡黃色液體;雙下肢水腫,主要在膝以下;舌淡胖苔白滑,脈弦細。診斷:(1)肝內腫物切除術后綜合征(腹水,下肢水腫,門脈高壓不除外?)(2)低蛋白血癥。中醫辨證:脾腎氣虛,水濕停聚。由于肺底引流管,不能平臥,難以接受針灸,故只用中藥治療。治療過程如下。第一階段,糾正低蛋白血癥,減低門靜脈壓力。中醫治法:益氣養血,利水通瘀。黃芪當歸補血湯與五苓散加減,處方如下:黃芪30g,當歸10g,薏苡仁30g,茯苓10g,桂枝10g,葶藶子10g,厚樸10g,枳實10g,山楂10g,砂仁10g,神曲10g,炙甘草5g。以上藥水煎服,每天1劑,兩次分服。人參精口服液每服1管(10ml),每天2次。服以上藥之后,食欲大增,腹脹腹痛減輕,肺肝引流物以每日8~10ml的速度驟減,6周之后,西醫拔除引流管。第二階段,消除創面炎癥,提高身體素質。中醫繼續給予健脾扶正,利水化瘀治療。患者體重有增,腹水日減,月經復至,二便規律,輕微腹痛。由于引流管拔除部位少許滲出,因此時而發作局部疼痛,發熱。西醫地區護士隔日更換敷料。中醫在扶正健脾利濕的同時,加清熱解毒,輔助抗感染。舌淡紅薄白苔,脈弦細。以小柴胡湯與五味消毒飲加減。處方如下:柴胡10g,黃芩10g,半夏10g,金銀花10g,蒲公英10g,赤芍10g,川楝子10g,黃芪15g,豬苓15g,砂仁10g,山楂10g,炙甘草5g。第三階段,調整消化道功能,促進全面恢復。待引流口創口痊愈,無再發生感染,其腹水少遺,食納尚好,排便規律,眠好經至,B型超聲顯示脾大,故繼續健脾疏肝,利濕化瘀。香砂六君與五苓散加減,處方如下:香附10g,砂仁10g,黃芪30g、當歸10g、白術10g、茯苓10g、山楂10g、炒麥芽10g、薏苡仁30g、桂枝8g、枳殼10g、炙甘草5g。同時,人參精口服液每服1管(10ml),每天2次。該患者經用中藥治療半年痊愈,西醫每年復查肝膽,核磁共振成像、血液檢查都保持正常。今年為手術后第三年,西醫結束對其術后的常規觀察,患者返回工作,正常生活。分析:中醫對該患者的治效機制在于扶助正氣,促進自身的修復能力。
由于切除肝內六個腫物,該患者被切除了一半多的肝組織。由于原有腫物的壓迫,或是手術之中的碰觸,以及手術創面形成的瘢痕都可能使門脈系統仍然不能完全通暢,因而使肝腸循環不能完全開通,下肢靜脈受阻,而形成腹水,下肢水腫,與脾大;由于肝腫物切除之后,肝組織內遺有較大的空腔,加上局部很可能產生炎癥,因而使肝內,右肺下滲出物不斷。由于較大的創傷,局部的滲出,及腹水造成大量的蛋白質丟失,而形成了低蛋白血癥。低蛋白血癥使滲透壓下降,腹水越發增加,如不及時糾正,可形成惡性循環;自身蛋白分解,而使體重減輕;體質全面下降,使食欲減退,疲乏無力,情緒低落,便滯失眠,以至閉經。在這種情況下,只等待病人自然的自身恢復,其恢復能力是有限的,恢復速度也是很慢的;如不能盡快恢復,從此進一步的惡化,而形成代謝性酸中毒,繼而休克,出現臟器衰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這種情況發生,手術就是失敗的。就是顧慮到有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以前的專家才不愿意冒風險,為這個患者手術。第一階段,應用黃芪補血湯與五苓散急救脾氣,疏利積水。給予超常劑量的黃芪30g,與人參精口服液扶助正氣;當歸養血育陰;五苓散之桂枝、茯苓通陽利水,用葶藶子換澤瀉取其重驅肺底郁水之功;厚樸、枳實行氣通腹,神曲、山楂振奮胃氣,炙甘草合胃以調和諸藥。服藥之后,由于患者的食欲漸好,代謝增快,體質迅速改善,低蛋白血癥得以糾正。因而,引流的滲出,腹水,與下肢水腫開始明顯減退。第二階段,改用小柴胡湯與五味消毒飲;因大邪已祛,所以改用小柴胡方以平調表里。用柴胡,川楝子疏肝解郁,理氣清熱,半夏,黃芩辛開苦降,化淤散結;金銀花,蒲公英解毒驅邪,豬苓仍清余留之積液;黃芪(已改常量)輔助脾胃之正氣;因而,殘余的炎癥得以清除,全身體質繼續得以增強;該患者是在益氣健脾為主,利濕化瘀為輔的第三階段的治療下,獲得徹底痊愈的。方改香砂六君與五苓散,在香附,砂仁,黃芪,當歸,(黃芪當歸補血湯以換黨參)白術,茯苓,加強了健脾扶正的功用;山楂,炒麥芽和胃醒脾,枳殼行氣通腹;桂枝通陽化淤,薏苡仁利濕健脾,炙甘草和胃以調和諸藥。由此病例的治愈可以看到,手術后應用中藥,可以通過增強體質,而促進病患的自身修復能力,而治愈由于創傷過大,體質下降,抗病能力減低而造成的并發癥。
1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仍上腹痛
患者,女,53歲。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右上腹持續性疼痛3個月來診。該患者反復發作右上腹疼痛,伴惡心、噯氣,胃脘脹悶,經B型超聲診斷為膽囊結石。2009年初(就診前3個月)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手術順利,一期愈合,但是右上腹持續性疼痛仍在。患者適逢圍絕經期,常感潮熱、盜汗、眠差、疲憊乏力、便秘,焦慮、壓抑、情緒低落。因此上腹疼痛造成的困擾十分突出。全科醫生給予復方可待因,但會使便秘更甚,故求診于余。刻診:右上腹壓痛,質軟,無反跳痛,無黃疸,莫非氏征陽性,腹部脹滿,輕壓痛,腸鳴音弱。舌紅苔白,脈弦尺弱。診斷:(1)右上腹痛待查(膽囊窩殘留炎癥,胃及十二指腸炎不除外?);(2)更年期綜合征。中醫辨證:肝郁脾滯、腹氣不通。治法:疏肝通腹、清熱解毒。治療針藥結合。針灸百會、上脘、天樞、足三里、內庭、陽陵泉、足臨泣、外關、陰陵泉、三陰交、太溪、太沖、合谷。針灸每周1次。中藥以大柴胡湯與茵陳蒿湯加減,處方如下:柴胡10g、茵陳10g、梔子10g、大黃后下10g、枳殼10g、川楝子10g、赤芍10g、元胡10g、黃柏10g、知母10g、砂仁10g、甘草5g。以上藥水煎服,每天1劑,兩次分服。兩周以后,腹痛大減,潮熱消失,便排規律,睡眠好轉。治療調整如下:針灸每周1次,治法與穴位同前;中藥煎劑改為中成藥大柴胡湯丸(濃縮水丸,下同)15粒,每天2次。知柏地黃丸15粒,每天2次。再兩周之后,腹痛全消,且睡眠好,情緒穩定,更年期癥狀也得到改善。分析:針對該患者的中醫治療,既關注消除殘余炎癥治療又考慮并發癥。手術切除之后的殘余炎癥,是手術之后病痛仍然存在的常見原因,應用中藥的目的之一就是消除周圍組織的炎癥。本案用中藥大柴胡湯與茵陳蒿湯加減。柴胡疏利肝膽之郁滯;茵陳蒿湯之茵陳、梔子、大黃,加川楝子清解蕩滌肝膽濕熱;枳殼行氣通腹;赤芍、元胡柔肝化瘀;黃柏、知母清下焦濕熱;砂仁、甘草調胃和藥。用以上方消除膽囊窩的殘余炎癥,與可能的胃與十二指腸的慢性炎癥是成功的。應用中藥同時對患者施行針灸,促進整體的自愈功能,也是促其盡快見效的重要因素。針灸的選穴與中藥組方為同一原則,重在疏肝利膽、和胃健脾。百會配八脈交匯之外關、足臨泣、陽陵泉通調肝膽、腹部及一身之氣;上脘、天樞和胃通腹;足三里、內庭穴健脾通腸;陰陵泉、三陰交健脾育陰;太溪祛濕益腎,太沖疏肝利膽,合谷滌腸和胃。中醫從整體觀念出發,在治療肝膽殘余炎癥的同時注重圍絕經期癥狀的調治,也是使肝膽病癥盡快痊愈的重要因素。該患者適逢更年期,體質狀態較差,可能正是促使其產生并發癥的個體因素。因此整體治療,就會產生較好、較快的治療效果。由此病例的治效可以看到:手術后應用中藥對殘余炎癥、慢性炎癥,尤其是多器官并存的炎癥,是較好的選擇。
2剖腹產術后切口延裂,腹膜炎致下腹痛
患者,女,29歲,剖腹產術后右下腹痛兩個月。初次妊娠。因胎兒過大,母親過瘦,骨盆過窄,至足月而胎頭仍未完全入盆,遂行剖腹產。手術順利,創面一期愈合。胎兒健康,五日之后出院。因自己喂養胎兒,又要操持家務,故術后過早活動。術后1周,漸覺右下腹疼痛,為持續性鈍痛。納差,便常。家庭醫生給予強力止痛藥,服后使便秘,故求診于余。就診所見:腹部平軟,右下腹明顯壓痛,部位固定于手術斑痕右側下部;無反跳痛及肌緊張;左下腹少許不適,輕腹脹,腸鳴音存在。舌淡紅苔薄白,脈弦。診斷:(1)剖腹產術后刀口延裂;(2)輕微局部腹膜炎。中醫辨證:腹氣不利,脾濕血瘀。治法:祛濕清熱,通腹化瘀。針刺百會,天樞,足三里、內庭、陽陵泉、足臨泣、外關、陰陵泉、三陰交。針灸每周1次。中藥以闌尾清化湯加減:柴胡10g、茵陳10g、川楝子10g、牡丹皮10g、金銀花15g、蒲公英10g、枳殼10g、厚樸10g、元胡10g、大黃后下10g、赤芍10g、甘草5g。上藥水煎服,1天2次。1周以后復診,大便已通暢,右下腹疼痛明顯減輕,眠稍安。以上穴位再針,以上方再服1周,改為中成藥大柴胡湯丸15粒,每天2次;五味消毒飲15粒,每天2次。經用針灸每周1次,以及中成藥繼續服4周,腹痛全消,二便通暢,眠好,氣力有增。仍自己喂養嬰兒,且返回工作崗位。分析:剖腹產術后,創口尚未完全恢復時,由于過早活動,造成手術的刀口延裂、滲出,形成局部的輕微炎癥,而產生腹痛。用中藥闌尾清化湯加減:柴胡、茵陳、川楝子疏肝清熱、理氣通瘀;枳殼、厚樸、大黃通腸滌腹,牡丹皮、金銀花、蒲公英清熱解毒,元胡、赤芍化瘀止痛,甘草調和諸藥。該方疏肝理氣,解毒化瘀,可以達到消炎抗菌,同時調整胃腸道的功能,促進自身的康復過程。針灸選用百會,加八脈交匯之外關,足臨泣通調腹部及一身之郁氣;天樞行氣通腹,足三里、內庭健脾理氣,陽陵泉通調陽經之郁氣;陰陵泉、三陰交養育陰血之不足。規律性的針灸,以促自體對炎癥的吸收,及痊愈。對此類手術之后的小的創傷炎癥,針藥結合可以迅速取效。尤其對于伴有臟器功能紊亂者,中藥的全面綜合調理的功能,更為突出。
3腰椎間盤摘除術后,腰痛,雙足感覺運動障礙
患者,女,26歲。手術摘除突出椎間盤后,腰痛仍在,且雙足面感覺運動障礙4個月來診。因為椎間盤突出癥造成疼痛難以緩解,且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下肢壓迫癥,于2009年8月手術去除第四、五腰椎的椎間盤。術后遺腰骶痛,且雙足外側緣麻木、冰冷、無力。同時月經不規律,周期30~90天,行經5~15天,無痛經,就診時月經已兩個月未來潮;顏面痤瘡。刻診所見:跛行明顯,雙足無力抬起,五趾不能向上背曲,外側小趾尤甚;雙足冰冷,觸摸無知覺;腰部可見5公分的手術斑痕,手術部位無痛,壓痛主要在手術創面以下的腰骶部;坐骨神經區及下肢無壓痛,膝窩以下無痛,但麻木,不溫;腹部不溫,無明顯壓痛;顏面多處結節樣痤瘡;舌質淡紅苔白,脈弦細。診斷:(1)腰椎間盤手術后并發癥(腰骶神經壓迫尚未解除);(2)月經不調(多囊卵巢綜合征待除外?)中醫辨證:腎虛血瘀,濕邪阻絡。治法:驅濕通絡,補腎化瘀。針灸:百會、肝俞、腎俞、上髎、中髎、會陽、秩邊、委中、承山、昆侖、申脈、束骨、陰谷、太溪、照海、陰陵泉、三陰交、足臨泣、俠溪。以上相應穴位給予電針;腰骶部艾灸,每周1次。中藥以二仙、三妙與桃紅四物湯加減:淫陽藿20g、仙茅10g、川芎10g、赤芍10g、生地黃15g、蒼術10g、黃柏10g、薏苡仁30g、桃仁10g、紅花10g、桂枝3g、益母草15g。上藥水煎服,每天1劑,兩次分服,每周服6劑。以上針藥聯合應用1個月,雙下肢自覺明顯改善,雙腿雙足漸溫,但雙足尤其右足趾仍然上舉難,使其跛行;腰骶痛去,月經復至,且顏面日漸清爽,痤疹減消。但稍停藥,或改為中成藥,則月經復閉,痤瘡復生。故以上針藥,持續應用3個月,諸癥好轉。分析:此病例雖經手術切除了壓迫神經的椎間盤,但是在手術之前,椎間盤對相應神經、血管及組織的壓迫,手術之后尚未能完全解除,或許神經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害。手術之后盡早接受針灸以及中醫治療是必要的。不論神經受壓迫程度如何,用針灸都可以通過改善局部供氧,增加微循環,有效地促進神經的康復或血管的再生,消除或改善局部的壓迫癥狀。該患者出現的月經后期,甚至閉經,結節性痤瘡,在中醫來看都屬于腎虛血瘀。故對該患者統籌考慮,合而治之。該患者以神經的受損為主癥,故以針灸為主要治療方法:百會和神調氣,肝俞、腎俞平肝益腎,上廖、中廖、會陽、秩邊通淤行滯,委中、承山、昆侖、申脈、束骨均為疏筋柔肌,陰谷、太溪、照海養腎陰滋筋骨,陰陵泉、三陰交健脾以助后天,足臨泣、俠溪疏肝利膽。肝經、膽經,膀胱經諸穴也正是肌肉麻木萎軟的部位,對這些穴位的治療也是對損傷神經的局部治療。神闕艾灸,局部加用電針都是加強溫補腎陽,增加針灸刺激強度的方法。中藥淫陽藿、仙茅補腎溫陽,生地黃、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化淤養血、調經通絡,蒼術、黃柏、薏苡仁清下焦濕熱,桂枝溫經通絡,益母草化淤散結。當患者下肢的麻木,患足的萎軟,下垂逐步得到改善之時,月經也恢復了。總之,但凡手術之后尚未完全消除的病癥,我們可以嘗試通過中藥和針灸繼續治療,讓病人獲得更多的康復機會。
4中醫在英國應用的特點
由于英國的醫療體制與中國不同,在這里中醫作為補充醫學多在私人的補充醫學診所內開展,因而診治取效的模式應有一些特點:
4.1中藥針灸聯合選用,以求中醫整體療效根據在英國的中醫針灸治療的模式,一般是一周或兩周針灸一次。在其他西方國家,也大都如此。由于針灸,中醫在這里屬于補充醫學,病人是需要自費的,因而很難有人能夠承付像在中國一樣的每日,或隔日一次的針灸頻率。就是保險公司,也不愿意承保太多的治療頻率。針灸在這樣的治療頻率下,對一些較為嚴重的病癥,顯得治效不夠,因而用中藥與之相合,就形成了既有足夠的療效,病人又可以承付的適宜的中醫治療方案。像這四個成功的案例都是綜合應用中藥與針灸,而取得良好的功效的。
4.2主病兼癥全面診治,更顯中醫整體觀念病人來診就希望解決所有不適,而按照中醫的整體觀念,主病與兼癥同時出現在一個患者身上,是應該有密切的關聯的。像例2,膽囊殘余炎癥的產生與時值圍絕經期有關,對圍絕經期綜合癥同時治療,取得了改善膽囊殘余炎癥最快的療效。像例4,聯系患者的月經稀發和痤瘡,可能提示患者體內雌激素不足。椎間盤摘除術后神經損傷,久而不能自愈也可能和患者雌激素不足有關。因而,中藥溫補腎陽,調經通絡的治法,使月經復至,有可能通過調整患者內分泌水平,也加速了殘損神經,麻痹肌肉的恢復。對這些兼癥與主病同在的狀況,在選穴、選藥、組方時都給予了綜合考慮。
4.3辨證準確選藥擇精,避免大方雜方在國外行中醫,要求準確辨證,擇精用藥,要做到既要治病,還不要處方太貴。病人要能夠承付,才可以保持就診,直至痊愈。所以筆者的藥方,一般不超過12味;常選用經方,尊其方意,取其最精之味,盡量以精少之方組獲取優異的療效。湯藥常短期應用,取其最佳療效之后,改換相同方義的中成藥以維持遠期療效。
4.4只選常用草藥治重疾,嚴禁瀕危動植物及礦物藥由于西方對瀕危動植物,礦物藥的嚴格限制,中醫師在絕對不能用違禁藥的情況下,也要治療危重的病癥。像病例1這樣嚴重的水濕停聚,卻不能應用附子和蟲類藥。可見辨證準確,選藥適當,草藥也能夠治愈重疾。
作者:江丹單位:米杜薩克斯大學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