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護理對胃腸功能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資料與方法
1.1病人選擇
目前,危重癥仍沒有一個統一的診斷標準,筆者根據查閱到的文獻,納入標準是各種原因所致MODS合并應激性胃腸黏膜病變伴出血中毒性腸麻痹。應激性胃腸黏膜病變的診斷依據是有應激的病因,可出現嘔血和黑便,嚴重時可有血便;急診胃鏡檢查可發現胃腸黏膜有廣泛散在出血、糜爛或多發性潰瘍存在,并排除潰瘍性出血、其他消化道病變等。中毒性腸麻痹的診斷:病人有明顯腹脹,感染癥狀比如發熱等,聽診腸鳴音減弱或消失,排除低鉀、麻醉、機械等其他因素。
1.2治療方法
在對兩組病人均采用危重癥相關治療措施基礎上,對照組采用常規危重癥護理技術,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以下中醫護理技術的一種或多種,即穴位注射、臍療、耳穴壓豆法。
1.3觀察項目及檢測方法
1.3.1止血效果的判斷無效:治療后12h~24h胃液潛血持續強陽性或(+)不變為無效;有效:胃液潛血由(++++)~(++)以下、由(+++)~(+)或潛血試驗(±)為止血有效。治療24h無效病人,常提示病人病情危重,需加用其他治療手段。進行潛血試驗前1h應用溫生理鹽水洗胃以避免干擾因素。
1.3.2中毒性腸麻痹的療效依據飲食耐受程度和腸鳴音,出現微弱腸鳴音每分鐘<3次或無腸鳴音前用藥24h~48h為無效,從腸麻痹到腸鳴音每分鐘>4次并能耐受2090kJ/d胃腸飲食為治療有效。
1.4統計學方法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應用χ2檢驗。
2結果
2.1對應激性胃腸黏膜病變伴出血的治療作用觀察組治療例數64例經中醫技術護理24h后47例有效,有效率達73%(見表1),其中7d內有8例再出血發生,14天內有3例再出血發生,再出血發生率為23%。對照組治療例數15例,12例有效,有效率達80%,7d內有4例再出血發生,再出血發生率為33%。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比較無統計學意義。
2.2對危重病病人中毒性腸麻痹的療效觀察組發生中毒性腸麻痹的病人有43例,其中恢復腸蠕動有28例,且能恢復胃腸營養。對照組12例,恢復腸蠕動病人有7例,但能耐受胃腸營養僅有4例。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討論
研究顯示,胃腸功能損傷者MODS病人發病率和病死率很高,并認為胃腸功能損傷是MODS最為常見的、預后最差的因素之一。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已經認識到,有效防治胃腸功能障礙是防止MODS發生發展、降低病死率的關鍵。中醫學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后天各個腑器組織結構及功能的完整均依賴于脾胃對飲食的運化、吸收、輸布功能的正常。“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更是體現了中醫學對胃氣(胃腸結構功能)的重視,“顧護胃氣”也是中醫學中重要的治療原則。
針對危重癥病人的胃腸功能障礙,采用穴位注射、臍療、耳穴壓豆等三種中醫護理技術進行治療,以顧護胃氣為手段,以達到存留正氣為目的,阻斷危重癥的病情進展。穴位注射內關、足三里兩穴有拮抗胃腸道反應的作用。因為內關穴為手厥陰心包經絡穴,有寬胸利氣、降逆止嘔之功。足三里穴為足陽明胃經穴,能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穴位注射內關、足三里穴,可促進胃腸蠕動,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增進食欲,幫助消化。
臍居正中,名神闕穴。神闕穴通過任、督二脈聯絡全身。人體是一個內外統一的有機整體,由于經絡的縱橫交錯,遍布全身,外與皮膚肌腠相連,內與五臟六腑相接,聯絡各部,使氣血運行全身,抗御外邪,濡養臟腑。取用中藥研末外敷臍部,取其補益元氣、辛溫走竄,溫經理氣,活血祛瘀通絡之功,達到疏通臟腑經脈,暖腎溫脾,下氣降逆,疏導腸腑氣機之目的,進而促進胃腸蠕動,防止胃腸功能紊亂,加快胃腸功能恢復。
人體臟腑經絡、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都是有機整體的一部分,耳朵通過經絡與五臟六腑相聯系。當臟腑發生病變時,通過經絡的反應和傳導,在耳郭所屬該臟腑的經絡或代表區,就會發生異常,出現陽性反應點,從而可以進行治療。根據中醫辨證選穴原則,選耳中、胃能降氣利膈,脾、胃能補氣血之不足,脾、腎合用能祛濕化痰,脾統血、肝藏血主疏泄,合用能止血化瘀,小腸、大腸能協助通降胃氣,從而達到較好療效。
危重癥病人胃腸道功能紊亂病勢急迫,癥狀復雜,耗傷脾胃之氣。在辨證治療基礎上,精心施以多方位的中醫護理技術,能夠做到對危重癥胃腸功能障礙的早期預防和早期治療,盡可能地促進和保持胃腸功能,保護胃腸黏膜屏障,確保胃腸營養的早日實施和正常進行,從而避免或阻斷SIRS向MODS發生發展的胃腸道機制,最終成功救治MODS。更重要的是,中醫護理技術簡單易學、使用方便、費用低廉,適合基層醫院開展。
作者:朱早蘭周詠梅盧小芹陳婉荷盧小煥黎麗銀單位:廣東省東莞市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