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留置尿管患者尿培養標本不合格原因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留置尿管患者尿培養標本不合格原因及對策。方法統計分析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該院收治的留置導尿管大于5d患者采集的1116份尿培養標本中不合格標本數量、不合格率、產生科室等,并分析其原因,提出應對措施。結果1116份尿培養標本中不合格標本55份,不合格率為4.93%。不合格率較高的科室依次為神經內科[13.89%(5/36)]、呼吸內科[12.5%(2/16)]和腫瘤科[10.53%(4/38)];不合格原因包括標本容器錯誤、標本采集量錯誤、信息綁定錯誤、患者身份錯誤、條碼粘貼不規范、重復送檢、送檢時間錯誤、污染等;不合格標本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尿培養不合格率明顯高于男性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采樣點在導尿管分叉處上5cm不合格標本7例,不合格率為1.26%(7/558);采樣點在導尿管末端處不合格標本48例,不合格率為8.61%(48/558)。兩種采樣點不合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重視檢驗分析前的質量控制、加強標本采集操作者培訓、規范采集操作流程標準化以提高微生物實驗室檢驗質量。
[關鍵詞]導管,留置;導尿管插入術;尿;培養基;不合格原因
尿路感染是由病原微生物在尿路生長、繁殖引起的尿路感染性疾病[1],是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感染性疾病[2]。尿培養結果被認為是診斷泌尿系統感染的“金標準”[3]。然而,多種因素均會導致尿培養檢驗結果出現偏差或檢驗結果錯誤。因此,有必要對影響檢驗結果的因素進行控制以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性[4]。其中檢驗分析前階段質量控制(質控)一直是臨床實驗室質量管理的重點和難點[5]。為了解本院留置尿管患者尿培養標本不合格原因,提高尿培養標本的質量,本研究對本院臨床各科室送檢的尿培養標本不合格率分布及主要影響因素進行了統計分析,并查找原因提出對策,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1.1.1研究對象
選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留置導尿管大于5d患者的1116份尿培養標本作為研究對象。
1.1.2儀器與試劑
SS-1000B型細菌測定/藥敏分析儀及配套檢測板為惠州市陽光生物科技公司產品,血基礎培養基、M-H培養基為英國Oxoid公司產品,細菌微量生化反應管為杭州天和微生物制品公司產品。
1.2方法
1.2.1檢測方法
實驗室培養鑒定方法及污染的判定參考《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3版[6]、《實用臨床微生物診斷學》[7]以及我國衛生行業標準規定[8]。
1.2.2觀察指標
統計1116份尿培養標本中不合格標本數量,分析不合格標本的科室分布、患者性別、送檢時間、標本采樣點等,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應對措施。
1.3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科室分布
1116份尿培養標本中不合格標本55份(4.93%),不合格率較高的科室為神經內科、呼吸內科、腫瘤科等;不合格標本構成比較高的科室為泌尿外科和ICU。
2.2不合格原因
構成比較高的不合格原因為條碼粘貼不規范、送檢時間錯誤、標本容器錯誤、污染等。
2.3不同性別不合格率比較
1116例尿培養標本中男性患者648例,女性患者468例,女性患者尿培養不合格率明顯高于男性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942,P<0.05).
2.4不同采樣點不合格率比較
采樣點在導尿管分叉處上5cm不合格標本7例,不合格率為1.26%(7/558);采樣點在導尿管末端處不合格標本48例,不合格率為8.61%(48/558)。兩種采樣點不合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本研究1116份尿培養標本中不合格標本55份,不合格率為4.93%,其中不合格率較高的科室為神經內科、呼吸內科和腫瘤科;因送檢基數較大,不合格標本構成比較高的科室為泌尿外科和ICU。據文獻報道,神經內科老年長期臥床患者、腫瘤導致的免疫功能下降、神經系統病變導致的排尿功能障礙和糖尿病導致的尿潴留及高尿糖極易引起復雜性尿路感染[9-14]。因此,需加強臨床標本的分析前質量管理,內科系統護士需加強尿培養標本的正確留取培訓及科內標本質量的一級質控,尤其是內科系統的中老年、抵抗力低下、長期臥床者,正確規范采集尿標本,才能為感染診斷提供更為精確的依據。正常的尿液通常是無菌的,但無法完全避免會陰部、肛門皮膚表面菌群及尿管定植菌污染。通常認為,若尿培養發現復數細菌生長和無顯著生長則無明確的臨床意義。復數細菌培養結果可能提示尿道周圍、陰道和肛周定植微生物污染[15]。送檢時間超過2h可能導致尿培養標本中非致病菌大量繁殖,引起尿培養結果假陽性;另一方面送檢時間長導致對生長環境較為敏感的致病菌死亡,從而使尿培養結果呈假陰性[16],給診斷帶來難度,造成濫用抗生素、延誤病情等。本研究結果顯示,尿培養標本不合格的原因較多,包括標本容器錯誤、采集量錯誤、信息綁定錯誤、患者身份錯誤、條碼粘貼不規范、重復送檢、送檢時間錯誤、污染等,其中最多的是人為因素,條碼粘貼不正確,送檢時間大于2h及污染標本為臨床標本的分析前質量管理重點質控環節。本研究及國內外研究均表明,男性尿培養標本不合格率明顯低于女性,可能是由于女性生理結構的特點,會陰和肛門距離尿道口較近,采集過程中造成污染的可能性更大[9-12]。本研究結果顯示,女性患者尿培養不合格率明顯高于男性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故采集尿培養標本時需注意患者會陰部皮膚及尿管表面的清潔情況,尤其是患者大便后需及時清洗會陰,而不僅是消毒,避免會陰部皮膚及導尿管表面污染,造成尿培養結果假陽性。留置尿管患者尿培養標本采集未規定統一的采樣點,本研究結果顯示,采樣點在導尿管分叉處上5cm不合格標本7例,不合格率為1.26%(7/558);采樣點在導尿管末端處不合格標本48例,不合格率為8.61%(48/558)。2種采樣點不合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在尿管末端采樣,緊鄰分叉處是細菌易定植部位,注射器抽吸時易形成漩渦、細菌易滯留,且易受會陰分泌物及肛門大便污染。從導尿袋中直接留取尿培養標本送檢也是禁止的[11]。因此,留置導尿管患者采集尿培養標本時應在導尿管分叉處上5cm采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尿培養標本的污染。相應對策:(1)建立分析前質控體系,將實驗室信息系統和醫院信息系統對接,實行標本唯一條碼標識管理,在采血后、送檢、檢驗前均進行掃碼,系統自動記錄各個時間,實現對標本的實時監控,提高各環節操作人員的責任心和質控效果;檢驗科制定標本的評估、驗收、拒收標準,每月統計不合格標本進行總結分析,在醫院內網進行公示,將不合格標本質控納入績效考核。(2)檢驗科加強與臨床科室的溝通,驗收不合格標本時第一時間電話通知責任科室,反饋不合格原因,提出正確留取建議,避免增加患者住院時間和費用。針對每月不合格標本多的科室,檢驗科負責人到科室開溝通座談會,共同分析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提高檢驗標本質量。(3)完善監督機制,成立質控小組針對采樣操作者無菌操作技術、消毒作用時間和范圍、尿管夾閉時間、采樣點、采樣量、容器、標識粘貼、送檢時間、留置尿管時無菌操作等各個環節進行質控,按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集束化管理策略進行監管。(4)加強培訓。參照《基礎護理學》[17]《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操作圖解》[18]等制定留置尿管患者尿培養標本采樣的標準操作規程,統一標準,培訓操作者;對存在的共性問題通過制作采樣須知小卡片粘貼在標本采集存放處,將采集方式、量、容器、送檢時間等要求對采集者進行提示,以降低留置導尿管患者尿培養標本不合格率。綜上所述,尿培養標本受多種因素影響,應重視檢驗分析前質控,加強檢驗科與臨床的溝通,規范采集操作流程標準化,加強護士無菌意識及規范操作培訓,對送檢人員進行標本送檢流程培訓,同時選擇適當的采樣點采集留置尿管尿培養標本并及時送檢對尿培養標本的合格率十分重要,努力降低尿培養標本不合格率,節約醫療成本,更好地服務于臨床和患者,提高微生物實驗室檢驗質量。
作者:羅莉 馬華蘭 陳春燕 黃冰冰 黎康 單位:重慶市黔江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