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丹參川芎嗪注射液治療皮膚病研究進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丹參川芎嗪注射液是一種臨床廣泛應用的中藥注射液,其主要成分為丹參素和鹽酸川芎嗪。本文就丹參川芎嗪注射液在皮膚病方面的臨床應用做一綜述,為其在皮膚病方面的臨床合理用藥及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丹參川芎嗪注射液;皮膚病;活血化瘀
丹參川芎嗪注射液中含有丹參素、鹽酸川芎嗪、2-4-二羥基苯甲酸等多種有效成分,丹參,性苦微寒,歸心肝經,功能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為治療血瘀證要藥。川芎,性辛溫,歸肝、膽、心包經,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為治氣滯血瘀諸痛證之要藥[1]。丹參川芎嗪注射液具有抗炎、抗腫瘤、抗過敏、調節組織修復與再生等多種藥理活性。臨床主要應用于內科疾病,其在皮膚病方面的應用報道較少。本文主要通過收集資料、查閱文獻等方式,通過闡述丹參川芎嗪注射液的作用機理,歸納總結其在部分皮膚病方面的應用,綜述如下。
1紅斑鱗屑類皮膚病
紅斑鱗屑類皮膚病主要病理改變為角質形成細胞過度增殖,真皮毛細血管扭曲擴張及炎性浸潤。丹參川芎嗪注射液中主要成分丹參素可抑制環核苷磷酸二酯酶的活性,提高細胞內環磷酸腺苷CAMP的濃度,阻止表皮細胞增殖過快[2],從而發揮治療作用。例如銀屑病,西醫認為為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感染、免疫等多種因素有關,中醫認為主要由于素體營血虧虛,血熱血燥,日久血瘀,肌膚失養所致;有研究表明[3-4]丹參川芎嗪注射液治療斑塊狀銀屑病能使肥厚皮損較快變薄,面積縮小,顯效時間縮短,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特別是針對靜止期的斑塊型銀屑病。張瑞芳[5]等人將60例尋常型銀屑病人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0人,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丹參川芎嗪注射液進行隨機對照試驗,治療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可見丹參川芎嗪注射液治療有效。
2神經感覺異常皮膚病
2.1神經感覺異常皮膚病機理
丹參川芎嗪注射液中含有2-4-二羥基苯甲酸,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其中川芎嗪可透過血腦屏障,通過阻滯鈣離子通道、清除氧自由基、影響NO和內皮素合成等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多種作用。丹參素也可以調節血液流動,提高血紅蛋白的負電荷,抵制PLT聚集和抗凝性,改善線粒體氧化磷酸化功能障礙、穩定線粒體膜電位從而保護線粒體,調節神經元的能量代謝抑制其凋亡。使用丹參川芎嗪注射后受損細胞的SOD、GSH活性提高,而LDH的釋放減少,其機理是通過激活細胞內的抗氧化,系統的防御反應,清除異常增多的活性氧成分[6]。這些能有效改善神經水腫和炎癥,減少神經元壞死。臨床實驗結果表明丹參川芎嗪注射液聯合甲鈷胺治療,能促進受損神經纖維組織恢復,改善局部神經組織微循環,改善神經傳導速度,從而改善神經感覺異常[7-8]。
2.2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臨床主要表現為沿單側神經分布的紅斑,其上可見簇狀水皰,伴有劇烈神經疼痛、麻木、感覺異常等,這是由于病毒侵犯神經導致其水腫、發炎及壞死導致的。中醫認為帶狀皰疹引起的神經痛主要由于疾病后期,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治宜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丹參川芎嗪注射液調節血液流動,提高血紅蛋白的負電荷,抵制PLT聚集和抗凝性的作用正是其活血化瘀功效的體現,王凱波、張家麗[9-11]等人進行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也證實,丹參川芎嗪注射液聯合常規療法治療帶狀皰疹及其引起的神經疼痛治療有效。
2.3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DPN糖尿病四肢襪套樣分布的皮膚感覺麻木、疼痛,下肢劇烈瘙癢等均為血糖升高導致的周圍神經病變DPN,嚴重者可發展為糖尿病足。研究表明,血液中糖分過高引起線粒體中活性氧簇生成過多,NO、SOD等水平降低,引發組織細胞發生氧化應激,導致DNA損傷與DPN的發病密切相關[12]。升高血清SOD、NO和NGF水平,抑制體內過高的氧化應激水平,可有效阻止DPN的發生和發展[13]。丹參川芎嗪注射液可激活細胞內的抗氧化,系統的防御反應,清除過多的氧自由基,提高NO、SOD等的活性,從而達到治療效果。王燕華[14]等人進行此類病例60人進行病例觀察,對照組給予甲鈷胺口服,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丹參川芎嗪注射液進行穴位注射,2療程后治療組總有效率83.3%,對照組總有效率56.7%,兩組綜合療效相比具有顯著差異(P<0.5),李菲[15]用丹參川芎嗪注射液治療DPN,總有效率達91.5%。可見丹參川芎嗪注射液治療有效。
3血管炎性皮膚疾病
3.1血管炎性皮膚病機理
丹參川芎嗪注射液中的有效成分對纖維蛋白原、血漿及全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可降低全血及血漿黏滯度,降低紅細胞聚集性和血小板表面活性,還可降低纖維蛋白原含量,有效改善該類疾病的血管炎性狀態[16],有利于改善血管中血液的流動情況和微循環,有效加速組織修復,提高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CD4+、CD8+等的水平,保護血管內皮細胞,預防血栓的形成。
3.2紫癜
紫癜是一種過敏性小血管炎,特征為血管周圍IgA及其免疫復合物沉積。中醫認為本病責之于血熱、血虛、血瘀,血所凝結而成者也。在臨床中丹參川芎嗪注射液聯合糖皮質激素治療不僅可以消退皮疹,還可以有效改善腎臟損害患者的腎小球炎性狀態,提高腎功能[17]。周艷云[18]等人曾將70例紫癜患兒隨機分為兩組進行病例觀察,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丹參川芎嗪注射液,結果顯示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丹參川芎嗪注射液治療有效。雷偉、楊菲菲[19-20]等人的對照試驗也支持此結果。
3.3變應性血管炎
中醫認為主要由于氣滯血瘀、閉阻絡脈引起,治療應活血化瘀。此類疾病病變主要累及小血管,其病理損害為血管閉塞壞死滲出及炎細胞浸潤,丹參川芎嗪注射液可以有效改善血管炎性狀態,且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預防血栓形成的作用,也與其活血化瘀作用相吻合。血管炎性皮膚病可歸屬為中醫絡病范疇,是由于衛氣營血運行及輸布失常,導致絡脈瘀滯、閉阻不通而發病[21],且后期常會形成血栓,導致表皮潰瘍產生。川芎功能通經活絡,丹參活血祛瘀[22]。丹參川芎嗪注射液可有針對該類疾病血管炎性狀態進行治療,同時預防血栓,改善預后。
4其他皮膚病
4.1丹毒
丹毒是由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導致的急性淋巴管炎,研究表明丹參具有抑菌作用,能抑制溶酶體釋放,降低中性粒細胞和白細胞趨化性,降低血中PG,從而達到減少炎癥滲出的效果。具有抑制脂質過氧化、消除自由基,抑制醛糖還原酶的作用,保護血管的功能。川芎嗪可以改善淋巴循環,進而改變循環障礙[23],具有保護微血管內皮細胞,防治組織再灌注損傷,穩定溶酶體膜,抑制抗體產生的作用。應用丹參川芎嗪不僅可以抗菌消炎,還可以改善淋巴循環,預防血栓形成,有研究表明在臨床中聯合抗生素治療丹毒能有效縮短病程,改善預后,且無明顯不良反應[24]。曾濤[25]等人曾將此類病例68人進行對照試驗,結果發現治療組有效率及痊愈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丹參川芎嗪注射液治療有效。
4.2術后治療
一些手術如皮瓣移植,骨折等術后需要抗凝治療,丹參川芎嗪注射液能抑制由二磷酸腺苷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增加單位毛細血管的數目,改善血液的高凝狀態,有效抑制血栓的生成,有利于血管吻合[26-27]。左傳兵、林顏[28-29]等人的研究也支持丹參川芎嗪注射液對改善術后及燒傷后疼痛腫脹,降低炎性因子,保護血管內皮細胞,預防血栓的有效性。而馮登超[30]等人的研究也提示了丹參川芎嗪注射液在瘢痕性皮膚病方面的應用前景。
5不良反應
不良反應主要為皮疹,偶爾會造成頭暈、氣短、心悸、休克及低血糖,老年患者多發,通常對皮膚及神經系統造成影響,心血管系統、全身及局部危害較少,過敏反應以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為主,停藥后可好轉,無后遺癥[31-33]。在臨床中要加強對藥物的監管,使用前及使用過程中定期檢查肝腎功能,對患者自身情況如過敏史等詳細了解之后,再對其用藥,并對藥物滴速進行控制,使不良反應得到有效控制。
6討論
皮膚科一些疾病病程長,易反復發作,所謂“久病入絡”,治療時應在針對主證的基礎上加以活血化瘀的藥物;尤其是銀屑病、濕疹等慢性、后期皮損較肥厚的疾病,養血活血的治法更應貫穿始終。丹參養血活血,川芎為血中氣藥,所謂“血旺則氣平,氣旺則血行”[34]。《內經》云:“諸痛癢瘡,皆屬于心”心為火臟,氣血不通則壅滯逆亂,煎熬陰血,則血燥而生風,一些瘙癢類的疾病中醫認為與“風邪”有關,“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此類疾病治療時也應當適當的養血活血,所謂“舒其氣血,令其條達,而至和平”。丹參川芎嗪注射液抗凝、抑制血栓形成,提高纖溶酶活性,改善血液流動情況和微循環的作用正是活血行血作用的體現。丹參川芎嗪注射液在皮膚病眾多疾病應用都取得較滿意療效,在抗菌消炎、改善微循環、促進皮損恢復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4]它的不良反應較少,應在皮膚病治療及研究領域推廣使用。
作者:徐菁1;陳樂2;孫丹2;閆小寧 單位:1.陜西中醫藥大學,2.陜西省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