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丹參藥材道地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從本草考證、藥材性狀、有效成分、藥效、生態環境、遺傳基因、栽培和采收加工技術等方面對丹參藥材道地性進行了探討,認為丹參在歷史上形成了以四川、河南、山東、安徽等地所產為道地藥材。
【關鍵詞】丹參;丹參道地性
丹參為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丹參SalviamiltiorrhizaBge.的干燥根及根莖,是著名活血化瘀藥,主治瘀血所致的各種疼痛、徵瘕積聚、瘡瘍癰腫以及心悸失眠等證,我國應用丹參已有近2000年的悠久歷史。據統計,以丹參為原料的中成藥已有一百余種。現代藥理和臨床研究表明,丹參對心血管系統、血液系統、消化系統等方面作用十分顯著,然而由于丹參產地較多導致質量不一,直接影響臨床療效。盡管對不同產地丹參質量評價研究較多,試圖詮釋其道地性,研究結果各不相同,導致目前對丹參藥材道地性無法形成共識。
道地藥材是指具有特定的種質、產區、生產技術和加工方法所生產的優質中藥材[1]。較同種藥材在其他地區所產者品質好、療效好、為世所公認而久負盛名者稱之。藥材的道地性一直是評價藥材品質的獨特的綜合性標準。目前道地藥材主要是從本草考證、藥材性狀、有效成分、藥效、生態環境、遺傳基因、栽培和采收加工技術等方面進行研究[2]。本文就丹參藥材道地性作一探討,以期為丹參的研究提供參考。
1產地考證
丹參始載于《神農本草經》,歷代本草均有記載。關于古代丹參藥材的產地,《圖經本草》云:“丹參,生桐柏山谷(今河南桐柏縣境)及泰山(郡名,今山東泰安一帶),今陜西,河東州郡及隨州亦有之。”陶隱居云:“此桐柏山,是淮水源所出之山,在義陽,非江東臨海之桐柏也”。陜西河東州即為現在的商洛,其地處秦嶺東南麓,靠桐柏山西北側。也有認為今山西、湖北、河東州郡應歸為山西而非陜西[3]。《本草品匯精要》:“道地隨州”(湖北隨州)。《增訂偽藥條辨》載:“丹參產安徽古城者,皮色紅,肉紫有紋。質燥體松,頭大無蘆為最佳。滁州、全椒縣產,形狀同前。亦佳。”陳仁山《藥物出產辨》云:“丹參產四川龍安府(四川平武縣)為佳,名川丹參。”
從本草考證看來,丹參主產區和道地產區出現較大變遷。丹參主要產地或道地產區先后有:河南、山東、陜西(或山西)、湖北、安徽、四川等地。胡世林的《中國道地藥材》將丹參列為川產道地藥材。在常用中藥中,道地產區變遷十分普遍,產生變遷的原因除了自然環境、經濟原因之外,與人文背景關系也相當密切,因此對一些產地比較廣泛、道地記述變遷較大的中藥材,其道地藥材的確定應當慎重,不能對本草中提及的地區進行簡單取舍。丹參使用歷史悠久,本草文獻對產地四川的記載尚不足百年。要確立川產丹參為道地藥材,證據尚不夠充分。
2藥材性狀
丹參藥用歷史悠久,由于需求量大,野生資源逐步減少,特別是近年來野生丹參日趨枯竭,因而商品丹參越來越依靠栽培。其中野生丹參條短粗,多扭曲,表面紅棕色,外皮較粗糙,多鱗片狀,易剝落,體輕而脆;栽培品較粗壯,全體較野生品肥實,偶有分枝,表面紫紅色或黃紅色,有縱皺紋,皮細不宜剝落,質地堅實。野生丹參主要分布于山東、河南、陜西、四川以及安徽的滁州和全椒等地;栽培丹參主產四川中江、德陽,山東臨沂,河南盧氏,安徽亳州、太和等地。各地正品丹參藥材性狀差距不明顯,區別也僅在于野生品和栽培品。至今未見丹參性狀隨產地不同而發生顯著性變異報道。一般野生品的有效成分高于栽培品,同時我們在資源調查中也發現安徽產的野生丹參(含多種藥用丹參)大量銷往南京、上海等地,價格遠高于山東、四川等地的栽培品。
3有效成分、藥效
現代研究表明,二萜醌類化合物在鼠尾草屬植物中分布較廣,也是丹參主要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具有棕紅色粗壯的根部。其中弧隔鼠尾草亞屬寬球蘇組Sect.Eurgsphage類植物二萜醌類成分含量高,其根作丹參藥用。在地理分布上以云南、西藏、四川海拔2000~3500m的高山一帶較多。甘西鼠尾草及其變種為質優量大的丹參資源,目前已成為丹參商品藥材主流品種之一。荔枝草亞屬Subg.Sclarea(Moench)Benth.次之(包括丹參組在內),其中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帶,如山東、河南、四川、安徽等省,其中SalviamiltiorrhizaBge.為正品丹參來源[4]。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丹參酮類含量與傳統優質藥材標準——色深紅密切相關。顏色深紅,含量越高,藥效越強;顏色灰褐,含量低,藥效弱。含二萜醌類化合物的種,在它們的木栓細胞內就含有紫褐色或橙褐色的物質,這說明根部木栓組織是二萜醌類化合物主要集中的部位。同時也說明具有一定遺傳基因的種,它們外部形態上的表現和內部組織結構以及代謝產物——二萜醌類化合物組成的特征是相互印證的,與藥材質量的高低是緊密相連的。
由以上分析可知,二萜醌類化合物不僅客觀反應鼠尾草屬親緣關系,而且和地理分布、外部形態,內部組織結構密切相關,但是甘西鼠尾草及其變種質量的優質造成非正品丹參與正品丹參之間道地的矛盾性。而樣品的準確性直接導致目前研究結果各不相同,以尋找各產地間丹參化學成分以及藥效的差異來確定丹參的道地產區,目前尚未得到有意義的結果。
4生態環境
不同區域的中藥材的種類、數量、質量都有很大差別。換言之,居群間的種內變異是影響中藥材產量和質量的根本原因。由于這種變異通常是同種生物長期適應不同生境的結果,它充分體現了生態環境對中藥材產量和質量的巨大影響[5]。目前在生態環境方面主要研究太陽輻射的強度、水分、溫度、土壤等生態因子以及地質背景方面對道地藥材形成的影響,其中研究較多的為土壤的性質。盡管有認為藥材越是廣布種、越需要擇地而生,其道地性越明顯,其基因特化越明顯[3]。因此研究丹參的道地性,必將研究其生長環境的空間變異,所以丹參與環境關系的定量化研究是丹參道地性研究的趨勢。
5遺傳基因
基于PCR的基因技術的興起和成熟,使以形、色、味、質地為依據的傳統中藥材道地性評價方法和以形態學、組織學、化學等為基礎的現代中藥材道地性評價方法得到了有益的補充,解決了一些上述方法不能解決的問題,并呈現了長足發展的潛力和應用于中藥材道地性判別的可能性[6]。有學者對丹參主要居群的遺傳關系及藥材的道地性的研究表明,丹參居群內遺傳多樣性十分豐富;山東和河南的栽培居群栽培種源來自于當地野生居群,尚沒有進行人工選擇,丹參酮ⅡA等成分的減少的原因主要是栽培條件不理想;地區間居群的遺傳分化不均衡,四川中江和河北承德居群與其他居群距離較遠;山東和河南產的丹參也可認為是丹參的道地藥材[3]。但是目前基因技術也存在一定局限性,DNA質量的好壞、技術方法的不同往往影響道地藥材鑒定過程。
6栽培和采收加工技術
栽培和養殖的中藥材已經成為常用中藥的主體,這是長期人工馴化的結果。千百年來對藥材不斷精心培育和采取特殊的栽培技術與管理措施,是形成道地藥材的重要原因之一。丹參歷史上一直使用野生藥材,直到現代丹參才出現了以種子繁殖、蘆頭繁殖、分根繁殖、扦插繁殖等多種繁殖方法,其中以種子繁殖和蘆頭繁殖為最佳,其栽培本草記載也較少。丹參的采收加工《本草品匯精要》云:“五月、九月、十月取。暴干。”言之簡單,未涉及任何道地因素。
綜上所述,歷代本草及目前大量的研究都表明,各地丹參各方面差異不明顯,這是其道地性特征不明顯,道地產區無法確認的根本原因。
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的結果,河南省的中部和北部、山西省南部、陜西省的關中盆地、河北省的西南部和山東省的西部屬,是人類較早居住、生產力較為發達的地區。目前,這些地區是道地藥材的集中分布區[2]。因此,也可認為我國復雜的地形、多樣的氣候環境及土壤,植被類型,使丹參在歷史上形成了以四川、河南、山東、安徽等地所產道地藥材,而最遲在300年前,甘肅已發掘出本省的丹參資源——甘肅丹參(甘西鼠尾草)S.przewalskii,對正品丹參SalviamiltiorrhizaBge.的道地性造成極大的沖擊。新晨:
【參考文獻】
[1]張欽德.中藥鑒定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
[2]黃璐琦,陳美蘭,肖培根.中藥材道地性研究的現代生物學基礎及模式假說[J].中國中藥雜志,2004,6(29):494.
[3]郭寶林,林生,馮毓秀,等.丹參主要居群的遺傳關系及藥材道地性的初步研究[J].中草藥,2002,33(12):1113.
[4]肖小河,方清茂,夏文娟,等.藥用鼠尾草屬數值分類與丹參藥材道地性[J].植物資源與環境,1997,2:17.
[5]王永炎,張文生.中藥材道地性研究狀況與趨勢[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2006,23(4):4.
[6]曹暉,楊夢蘇,肖培根.中藥材道地性基因判別技術的進展[J].藥學學報,2005,40(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