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醫生的退休現狀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前我國機關事業單位仍然沿襲男60周歲,女55周歲的退休制度。在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實踐后,該制度暴露出許多與現代經濟和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地方。其制度的僵硬性與滯后性嚴重阻礙社會可持續發展。盡管2017年國家出臺了延遲退休建議,但距離實施還很漫長。以一個中等城市醫科大學附屬某大型綜合醫院為例,對不同類型的醫生人群進行調查,從而總結出醫療行業醫生的退休現狀。
[關鍵詞]退休制度;彈性退休;醫療行業
1研究背景
憂心忡忡的退休醫療專家,絕望的快退休主任,心灰意冷的快退休醫生,急功近利的接班人,焦頭爛額的年輕醫生,迷茫的醫學生。這是以一個中等城市醫科大學附屬的一所大型綜合醫院醫生面對“一刀切”退休制度而呈現的現狀。目前醫院醫生的退休制度,從醫院角度,退休醫生沒有更好的出路,也就喪失了更好發揮余熱的機會,導致惡性循環,造成人力資源浪費;從退休醫生角度,一個真正成熟的醫生往往要到40歲才開始帶組自己獨立,而55或者60歲,剛剛工作15-20年,就要面臨退休,對于很多醫生,他們感覺正是精力、經驗和體力最好的時候,一刀切的退休政策使他們感到悲哀;從中青年醫生角度,是備受壓抑的困惑;從國家的角度,則是醫生人力資源的缺乏,醫學教育中傳統“傳幫帶”培養模式的不足。要改變以上的狀況,需要對目前的退休制度進行必要地調整。
2調查過程
事情源于筆者與一位學識能力極強的中青年醫生一次深入的交談。他說自己有一次去美國培訓,做報告時介紹了中國的醫生培訓及一般情況,當談及55歲從行政退休,60歲正式退休后,很多美國醫生感到驚訝不已。在中午大家吃飯的時候,外國醫生談及中國醫生退休制度時感覺不可理解,而且說他們是正當年呀。這件事情引起了中青年醫生的興趣。他留意了為其培訓的美國醫院年歲大的醫生的情況,發現與中國大不相同:年歲大的,仍在工作,有的做指導性工作,有的做助手,有的仍在主刀,經常在醫生的俱樂部會所里喝咖啡,聊關于醫院的事情,年輕醫生有疑問也會來咨詢。這番談話深人深思:中國的退休醫生們,他們是否對現在的退休制度滿意,是否如美國醫生一樣感到他們有足夠的精力繼續工作,是否也感到他們的退休是醫療資源的浪費呢?在醫改深入推進的過程中,作為影響人力資源配置的醫生退休制度是否需要修改?于是,基于這一疑問,做了一項調查。調查對象分別為已經退休1年以上的50名醫生(A),即將在1年內退休的30名醫生(B),40歲的50名中青年醫生(C)。希望從這些調查中獲得一個中國比較典型醫院的與退休相關的醫生對目前退休制度的看法,從而為找到一個更有效發揮退休醫生作用,又能使退休醫生更滿意的方式做準備。
3調查結果
關于退休年齡調查問卷的統計中有80%的醫生認為當前醫生退休制度中年齡55歲過于小,不利于發揮退休醫生的積極性,在退休制度不合理的原因中,最多的是認為55歲退休時身體和精神都是很好狀態,其次認為醫生工作的特殊性,但C組最多的是認為醫生培養周期問題。多數退休醫生認為沒有受到應有尊重,多數醫生(73%)對在小醫院培訓不感興趣,這里A組最多,C組最少。有趣的是B組的醫生最多后悔沒有行政職務。針對退休感到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這個問題,給出了三個選擇:一是利益受損;二是角色失落;三是無事可做。調查結果表明,A組62%選擇了角色失落,也許與他們剛剛退休,反差大有關系;但也有少部分人即14%選擇了利益受損,這部分人中大多是原來的科室主任,反映出科室主任的利益特點(后詳細闡述);也有部分人(24%)選擇了無事可做,這部分人中,很多人并非原來非常知名的專家,技術特色不明顯,這樣他們退休后很少有醫院去招聘他們,小的醫院單純出門診他們又在猶豫中。事實上,從問卷中,可以看出,55歲以上的醫生,很少一部分能被返聘在原來醫院繼續做醫生,很多都已經離開了他們工作的大醫院,有的僅僅在原來醫院出門診(24%),有的被聘到一些規模小的醫院去做醫生(48%)。而小的醫院,沒有大的教學醫院的教學氛圍,去那里的醫生,往往都不再愿意費心思去教授培養那里的醫生,因為他們感覺那里的條件、醫生水平等都與原來大醫院相比較差,而這些醫院招聘他們的主要目的是借助這些醫生背景提升醫院知名度。
4討論
由于中西方醫療體制的不同,中國醫院的科主任有很大的權利和利益。曾經的主任,將被強制從主任崗位退下,其掌握的權利和資源將瞬間失去。在教學醫院,能讓其延長在醫院工作時間的是博士研究生導師制度,本組研究中,很多醫生都后悔沒有去爭取博導。而該制度的結果就是強調科研,例如發表高分的SCI文章,獲得課題資助等。這些研究對于醫學的發展固然重要,不容忽視的是,大多數研究都是偏重基礎,與臨床的關系不大。附屬大醫院所依托的醫科大學也更強調科研,與此同時,很多碩士、博士雖然攻讀知名醫生,但其年齡最好、精力最旺盛的時間,往往都投在實驗室,在做導師們的課題,這些時間,卻是其本應該接受臨床培訓的時間。問題在于,當他們以臨床博士學位畢業后,他們離開其本科畢業臨床實習的時間太長,成了沒有臨床經驗、但年齡大,學歷高的群體。基于目前晉級要求,他們又能憑借上述條件很快晉升為副主任醫師甚或主任醫師。使這種情況更尷尬,如果他們直接從事其相應地位的醫療角色,其風險可以想象。但是,如果讓他們重新進入臨床醫生培訓階段,那么年齡太大、底薪乃至無薪對生活困境的無助又成為其困擾。以上海為例,針對醫學博士碩士畢業生缺乏臨床訓練,上海規定上述研究生畢業后要統一經過5年住院醫生培訓后才可能被錄用,在這之前沒有任何人事關系。換句話說,國家衛健委已經否認了醫學碩士和博士教育能滿足臨床的要求水平。可是對于這些人,同樣的退休制度,是否很殘酷,因為醫生的收入目前并不高,經歷這么多年無薪及低薪的學習培訓,卻無法在短期內得到回報。事實上這些人又非常愿意接受新事物,乃至新的培訓。
4.1退休的制度
依據體力和智力的下降。這里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大醫院的醫生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去其他醫院手術、會診,往往其休息時間都被占用,影響了其體力的恢復,但是他們都不辭辛勞、樂此不疲,證明自己的精力旺盛,擴大自己的影響,使周邊的醫生能更給他們送病人,在退休前賺更多的錢。周邊醫院的醫生也非常愿意在大醫院有個關系(這個關系要具有一定的資源分配權力),能夠為自己進修、義診、解決疑難雜癥等找個依托,這也能解釋當醫生退休后,雖然時間多了,但邀請其去手術的反而少了。這一點,在對退休醫生調查中是很難得到答案的,但是,當調查對象換成中青年醫生,答案往往更有說服力和可信度。從調查中也可以看出,C組認為這是個問題的有很多(80%)。另外的現實是新技術的推廣使用,比如腹腔鏡手術、內鏡手術都是年老醫生所不掌握的,而這些技術的優勢日趨明顯,也更多為病人接受,他們即處在一個相對被動的地位,除了一些開明的主任外,很多快退休的主任,對新技術的應用還是持謹慎態度。調查中,60%的快退休醫生感到了新一代醫生的威脅,50%的快退休醫生認為其退休前的任務之一是盡快培養梯隊。由于現行的退休制度,導致醫生青黃不接,很多教學醫院年長醫生角色發生了微妙變化,從前的傳幫帶傳統已經不多見,這里有很多原因:必須在退休前賺到足夠的錢,即紅包現象,導致很多上級醫生不肯放手;基于有限的醫療資源,通過技術壟斷掌握更多分配資源的權力;目的更明確則更針對退休,希望在退休前下一代醫生達到現在的水平,因而對其依賴,其更可能被返聘在病房,雖然退休,但新的主任將不得不依賴其幫助。這雖然聽起來很過分,但是的確存在,并非少數。固然,網絡信息時代,傳統的手把手已經不是那么必要和重要,很多更好的更規范化的手術都可以通過網絡掌握,包括模擬器的使用,但是,醫生實戰經驗卻是必要的。由于前述的優勢,學習曲線往往可能縮短,但是,在其不“放手”的現實下,只有新一代醫生,一旦當上主任,才有機會決定自己“主刀”,很快就上手,雖然從某種程度緩解了青黃不接的程度,但無疑是要面臨諸多風險、付出很多代價[1]。醫生退休后,很多都是去本醫院或者其他醫院去出門診,雖然某種程度緩解病房的壓力,因為很多醫生病房壓力大,沒有時間和精力出門診了,但這樣一來,脫離了病房,并不能有效利用退休醫生的經驗培訓新人,為住院病人提供更全面服務。例如本調查,有24%的醫生以兼職形式服務醫院,每周工作幾日,主要工作為擔當顧問及出臨床門診。但他們希望能參與更多教學工作,將自己的經驗傳承后輩,現時的兼職身分以門診為主,相對能參與培訓的時間較少。
調查中,78%的中年醫生希望能獲得醫院行政權力:長期形成的“學而優則仕”、“官本位”的思想基礎依然深厚,很多人還喜歡以“官位”和“級別”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哪怕離行政權力很遠的部門,也熱衷往官本位上靠。以至于最不應該行政化的醫學院校,也愛上了官位。究其原因,行政化不僅是一個思維習慣問題,往往還代表真切的利益和特權。在高校、醫院或科研單位,行政權力不僅掌握科研項目、經費分配,甚至左右學術水平高低的判定。行政權力一家獨大,缺少制衡,整個社會自然要按照行政的邏輯來運轉。這與退休形成鮮明的反差,促使很多主任都努力去爭取獲得行政職務,使其能夠掌握更多資源,而這種資源,可以幫助其完成很多事情,包括在學術上的成果等等,例如,更多的科研經費,更多的研究生,發表更多的文章,成為博導甚至博士后導師,關鍵是可以更晚退休。本調查中,三組醫生都充分認識到這點,反映在行政職務的吸引力和后悔沒有更多行政職務。于是,專家型院長越來越多,弊端目前已經體現很明顯,現實是現在的專家,往往都是周末到處開會講學,以至于很多專家笑談:他們一周互相開會見到比自己老婆都多。這種現象和從前做一個好醫生是有悖的。當然,如果退休年齡延長,也會有很多弊端,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會妨礙新一代的年輕醫生晉升。而下一代年輕醫生,往往受過高水平的教育,對醫療新技術更容易掌握,更有工作的干勁和精力。本組調查中,84%的中年醫生是這樣認為的。解決方案,48%的A認為大醫院的顧問職位是一個好的選擇。是否可以是額外開設顧問職位,給已屆退休之齡的醫生擔任,讓他們繼續服務和教授,甚至可以為有潛質的后進醫生提供臨床以外的培訓課程,增加副顧問醫生及顧問醫生的晉升職位,培育接班人才。當然,對于這些顧問,需要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標準,來評價其是否能起到培訓的作用。67%的B認為社區醫院并沒有能使其更好發揮功用,由于設備以及配套設施的相對落后,很多退休后的醫生無法更好地發揮其水平。
4.2目前人力資源其他改革與文中探討問題的關系
彈性退休制度(flexibleretirement)是以相關的法定退休年齡為標準,依據個體、職業和需求的特點,而進行靈活調整的退休制度[2]。基于我國已經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的現狀,延遲退休年齡是勢在必行的。2013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正式提出“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的指導性意見,直指延遲法定退休年齡這一重大改革。在2014年,我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曾在兩會期間表示,我國的延遲退休方案將在2020年前推出,這無疑是最渴望聽到的聲音。所謂彈性,個人理解就是個體化,首先是專業的個體化,例如醫生這一專業,他對經驗要求更多,對單純體力要求不多,受教育時間長,人才成熟周期長,依賴于知識的傳授(言傳身教),當然,醫生本身的個體化,也是非常關鍵的因素[3]。目前,雖然正式制度文件還并未下發,但相關報告意見等已相繼出臺,如2015年12月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16》中建議,延遲退休可分"兩步走":2017年完成養老金制度并軌,取消女干部和女工人的身份區別,將職工養老保險的女性退休年齡統一規定為55歲。從2018年開始,女性退休年齡每3年延遲1歲,男性退休年齡每6年延遲1歲,至2045年男性、女性退休年齡同步達到65歲。由此可見,距離針對醫療系統的個性化彈性退休制度正式頒布實施的日期已愈來愈近。
4.3住院醫師培訓制度
目前住院醫師規范性培訓改變了以前以進修醫生和研究生為主要群體的特點,正在進行并日趨完善的住院醫師培訓制度,使臨床畢業的醫學生成為了一線醫生[4]。培訓被明確提出是醫學生作為未來醫生的主要手段,那么,在這種轉型下,對于培訓的教師提出了要求,因為,以往都是進修(已經有臨床經驗,需要進一步深造),往往對于他們的教育是不同于真正從單純一個醫學畢業生教育開始的,而研究生,都是基于課題的研究,導致臨床的時間有限,很多都沒有在臨床科室輪轉過(并軌的狀態下考研)。能培訓的教師是關鍵問題,而延長退休,可以使這部分最有經驗的醫生,更多投入該工作中。當然,是否可以除了目前科研投入外,對培訓的經費給予傾斜,使其能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盡早作出合理的培訓方案[5][6]。現實而言,現在退休的這部分醫生,當年都是沒有經歷過所謂博士等科研訓練,讓他們真的去做所謂科研(尤其現在的很多分子生物學研究,看一下目前的科研基金項目就知道)也確實勉為其難,但他們卻是后第一批的本科生,當時沒有太多學位要求,他們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相對來說,很早接觸臨床,正符合現在培訓的現狀(學生都是剛剛畢業)。
5結語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能盾出,在中國中等城市醫學院校的大型附屬醫院,中國醫生退休制度不能使未退休的醫生滿意,也不能使40歲的新一代醫生看到希望。去社區醫院、出門診都是其無法充分發揮其積極性的選擇,浪費了醫學寶貴的人力資源。針對這樣的調查現狀,建議一方面,額外開設顧問職位應是一個受歡迎的舉措,能保證中青年醫生有更好的愿景,醫院人力資源管理更有效率;另一方面,應該實行彈性退休制度。這是保證醫生培訓制度改革順利進行的關鍵,實現醫療體制改革中人力資源配置達到帕累托改進。
【參考文獻】
[1]曲衛春.試論中國退休制度的改革方向[J].山東工會論壇,2017,6(23):43-47.
[2]強飛.彈性退休制度的公共政策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16:23-24.
[3]張士斌,張安琪,宋金城.中國退休年齡政策調整的目標序列、方向路徑和框架體系[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7,6(194):128-137.
[4]王晶,曾志嶸,占春旺.我國住院醫師培訓制度的歷史演變與現狀分析[J].醫學與哲學,2016(2):59-61.
[5]許劍魏,周陽.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師資隊伍建設探索[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7(2):321-324.
[6]李瑋,王賽花.醫院實行退休后留用返聘的做法和體會[J].中國醫療前沿,2009(17):131-134.
作者:卜野;徐偉;李陽 單位: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