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寄宿制學校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健康博覽》2017年第9期
內容摘要:藏區寄宿制辦學模式已成趨勢,寄宿制學校的建設、管理、發展更是關注的焦點。寄宿制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
關鍵詞:藏區寄宿制;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質的提高;家校聯系;家庭教育
隨著農村計劃生育政策的不斷深入,近年來,偏遠少數民族地區的撤校合校已成趨勢,于是寄宿制學校得到了蓬勃發展。我校于2006年成為天祝藏族自治縣縣城中唯一的一所小學寄宿制雙語學校。這對保證學齡兒童入學并完成義務教育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隨著寄宿制學校的不斷發展和壯大,越來越多的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藏區寄宿制學校的運行并非易事,學校不但要承擔普通學校的教育角色,還要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角色;不但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進步,更要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學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學管理中必須將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育范疇。鑒于家庭和學校在教育學生中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針對這一現象,本人從自己所在的寄宿制學校,就此問題進行研究探討,認為藏區寄宿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注重以下幾方面:
一.重視對心理健康的潛移默化,加強集體心理素質的提高。
1.創建美麗舒適的吃住環境,在日常生活中滲透心理教育。低齡寄宿的民族學生,大多來自合并以前的鄉村學校,學生大多數是藏族孩子,由于過早地離開父母,缺乏關愛,短時間內難以適應學校的集體生活。對孩子的成長來說,父母的關懷與情感的交流與撫慰是他們最需要的,正是這種父母與孩子的天然聯系,才促使孩子健康成長。可如果過早地隔斷孩子與父母的情感交流,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間成為空白,造成孩子心靈情感貧乏,易使孩子成為性格孤僻,沒有責任感,沒有同情心,以自我為中心的情感貧乏兒童。學生的這些心理問題便突出表現于學校生活當中。因此民族寄宿學校,首先要營造富有人文氣息的校園環境。校園環境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隱形課程,對學生的心理發展起著熏陶作用。校園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葉,一樓一墻,每個角落都應給人以美的享受,使學生從中得到教育與心靈的凈化。另外,住宿生的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宿舍和餐廳度過的,住宿樓和餐廳人文環境的美化更應成為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陣地之一,有意識的將宿舍環境家庭化,生活化,并盡量滿足藏族學生的飲食習慣,使他們進校如到家,愛同學如愛兄弟姐妹,消除學生的思家情緒,培養自立自強、自尊自愛的能力。
2.創造寬松的班級環境,在耳濡目染中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民族寄宿制學校嚴格的管理,極為緊張的學習生活,導致孩子出現煩躁不安、喜怒無常或沉默寡言、孤僻自卑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反應。如果在學校教育中只注重學生的養成教育、升學成績,而忽視心理健康教育會使學生的心理矛盾更加集中、更加突出,心靈受到無形的傷害。因此除了常規教育之外,還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寄宿生一周有五天時間在學校度過,接觸最多的便是學校和教師,營造班級寬松的心理環境,班主任是關鍵人。在教學實踐和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保持積極向上,平和開朗的心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要愛心治班,真正關心每一位同學,真誠與他們交往;要注重開展豐富多彩的趣味活動,讓學生們有相互交流的機會,有表現自己的機會,有得到認可的機會;要多渠道、全方位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二.家校聯系重視養成教育,引導家長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1.了解每個孩子的性格和心理變化,促進心理素質提高。民族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需要我們極大的努力和耐心幫助,多年來,寄宿學校里經常發生各種各樣的事,剛入校的孩子不適應離開父母的新環境,不適應學校的飲食、起居、管理等生活。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有些孩子因想家就偷偷地哭了,老師詢問,只好說肚子疼、頭疼,遇到這樣的情況,宿管老師不得不給家長打電話......因此,所有的宿管班主任都為此想盡了辦法,了解每個孩子的性格和心理變化,像父母一樣關愛他們,預防問題發生。我班里有許多單親家庭的孩子,想了解他們的家庭狀況,又怕傷害到他們,于是我經常找與他們要好的同學了解他們的情況。全校四百多名學生寄校,面對小學生歸集后的安全保障、飲食起居、性格培養,習慣養成等諸多問題和責任,學校和教師就要圍繞如何辦好寄宿制小學,不斷進行實踐探索,讓家長放心、社會滿意。目前,我校所做工作已初見成效。
2.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引導家長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入民族寄宿制學校,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溝通、交流就變得越來越少,尤其是對于那些低齡的寄宿學生,從七、八歲開始就要離開父母過集體生活,這是對孩子身心發展的極大挑戰。即使有寒暑假期的見面或者是臨時回家請假的機會,但是父母也只是關注孩子的吃飯、穿衣和學習這些表面的問題。尤其是在少數民族地區,大多數父母疏于與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內心傾聽,這樣父母與孩子的隔閡就越來越大。為了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學校定期召開公寓樓學生家長會,邀請家長到學校實地體驗,并舉辦家長接待日活動,讓家長到學校體驗和感知寄宿學校的教育和管理。學校把學生在校的表現及時反饋給家長,并進行家長談話,師生談話,親子談話等活動。通過談心、交流,了解寄宿學生的心理狀況。同時學校積極引導家長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的心理變化提供寬松、民主的家庭環境,讓他們在愉悅的環境中接受教育,在受教育中獲得安全感、尊嚴感、發展感和成就感。順便教給家長一些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學生在家庭中受到良好的培養和教育。
總之,隨著藏區寄宿制學校的不斷擴大,民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得到極大地關注,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到此項工作中來,不斷積累,積極探索。只有對民族寄宿制學生的行為和心理進行及時的把握和引導,才能使他們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壯成長。
作者:梁菊英;呂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