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藥師對抗生素使用干預的效果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國外醫藥雜志》2016年第5期
摘要:
目的探討臨床藥師干預對提高抗生素使用合理性的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有完整病例的600份門診和住院患者作為未干預組,另選擇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有完整病例的600份門診和住院患者作為干預組,對藥物用法、藥物聯合使用、藥物應用劑量、藥物應用療程、重復性用藥、用藥指征、溶媒的使用與選擇等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觀察兩組抗生素藥物使用率及使用合理性;觀察兩組抗生素藥物聯合用藥及使用劑型情況。結果干預組抗生素使用率為60.7%(360/600),合理使用率為63.6%(229/360),未干預組抗生素使用率為80.0%(480/600),合理使用率為17.5%(84/480),組間比較,P<0.05;干預組單一用藥率63.1%,口服給藥率為73.6%,未干預組單一用藥率為44.4%,口服給藥率為57.9%,組間比較,均P<0.05。結論在臨床藥師的干預下,抗生素的使用量和合理使用情況均得到明顯改善,能夠明顯遏制臨床過分依賴聯合用藥和注射劑的現象。
關鍵詞:
藥師;抗生素;干預
抗生素是由細菌、真菌、放線菌屬等微生物或高等動植物在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其他活性的一類次級代謝產物,是能抑制或殺滅細菌,用于預防和治療各種非病毒感染的藥物,也是目前全球范圍內使用最廣泛、用量最大的藥物之一。因此,針對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醫界共同關注的課題[1-2]。臨床研究表明[3-4],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現象較普遍,在我國,約70%的住院患者使用了抗生素,而抗生素在臨床上的過度使用,增加了毒性反應、過敏反應以及二重感染的發生率,致病細菌耐藥性增加,給臨床治療帶來了諸多新的問題,對公眾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2002年《醫療機構藥事管理暫行規定》的頒布確立了臨床藥學的醫院藥學主導地位,也給臨床藥師干預臨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對我院藥師干預后抗生素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對干預效果進行評價,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選擇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有完整病例的600份門診和住院患者作為未干預組,另選擇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有完整病例的600份門診和住院患者作為干預組。未干預組男398例,女202例,年齡1~69歲,平均(49.7±15.9)歲;其中內科237例,外科363例;住院患者207例,門診患者393例。干預組男377例,女223例,年齡1~75歲,平均(52.6±16.3)歲;其中內科251例,外科349例;住院患者218例,門診患者382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1方法
1.1.1干預組
通過系統篩選總結抗生素類藥物應用不合理的成因,以相關權威文獻作為理論依據,對藥物用法、藥物聯合使用、藥物應用劑量、藥物應用療程、重復性用藥、用藥指征、溶媒的使用與選擇等進行觀察,并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具體內容包括:①依據《醫療機構藥事管理暫行規定》,成立“抗生素藥物管理工作小組”,以藥師為主要負責人,負責落實各項工作措施,實現抗生素藥物的臨床全理應用各項指標。根據各臨床科室不同專業特點,科學設定抗生素藥物應用控制指標。“抗生素藥物管理工作小組”負責監測各類抗生素藥物應用指標的落實情況,并將監測結果上報,經專家評定后通報,制定出進一步整改措施。②對抗生素藥物的核查工作認真落實,臨床藥師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病史等情況對抗生素藥物的使用類型、劑量嚴格管控,“抗生素藥物管理工作小組”每天設置專職人員對抗生素藥物進行查對,對不合理行為及時阻止。③定期進行醫院感染預防及控制的專題教育,增強醫務工作者對醫院感染的防控意識,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普及臨床抗生素藥物的合理應用知識,強化對臨床藥師和醫師抗生素藥物應用指導,轉變廣大醫護人員對抗生素藥物過分依賴的觀念。④科學完成病原學診斷,以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結果作為科學理論依據,在疾病治療過程中對敏感、高效抗生素類藥物進行選擇,真正做到使用抗生素,最大程度避免盲目用藥行為,有效保護正常菌群,充分發揮抗生素對疾病的治療效果。⑤檢驗科配合感染管理科做好重點部門、重點操作環節的病源學檢測和藥敏實驗,在院內網及時公布階段性院內主要致病菌的種類、檢出率,常見菌的耐藥率和敏感率等信息,大力提高醫護人員對致病菌、耐藥菌的認知程度。使每位工作者自覺預防交叉感染的發生,并有針對性使用抗生素藥物。⑥加強抗生素應用細則、應用監管制度、不合理應用懲罰制度的完善,建立全面的管理模式,科學掌控藥物的應用、實踐、處理及檢查。
1.1.2未干預組
未干預組未采取上述主動干預的措施,采用常規抗生素藥物管理措施,即臨床醫師根據患者癥狀要求開據抗生素藥物治療,藥劑科工作人員進行審方、發藥及藥庫管理工作。
1.2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抗生素藥物使用率及使用合理性;觀察兩組抗生素藥物聯合用藥及使用劑型情況。
1.3判定標準
抗生素藥物使用合理性評價標準。合理:有絕對適應證,符合抗生素使用指導原則,用法、用量正確,聯合用藥有指征且協同;基本合理:具相對適應證,選擇抗生素起點較高,用藥安全,用法、用量基本正確,聯合用藥有指征且沒有禁忌證;不合理:無感染征兆,無適應證,用法、用量不正確,聯合用藥無指征,且重復用藥,三聯及以上用藥。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軟件包,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結果
2.1觀察兩組抗生素藥物使用率及使用合理性
干預組抗生素使用率為60.7%(360/600),合理使用率為63.6%(229/360),未干預組抗生素使用率為80.0%(480/600),合理使用率為17.5%(84/480),組間比較,P<0.05,見表1。
2.2兩組抗生素藥物聯合用藥及使用劑型情況
干預組單一用藥率63.1%,口服給藥率為73.6%,未干預組單一用藥率為44.4%,口服給藥率為57.9%,組間比較,均P<0.05,見表2。
3討論
抗生素應用雖然已經治療了很多感染性疾病,但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過度、不合理應用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感染菌耐藥性的出現及感染菌譜的變遷,致使許多抗生素失去治療作用,并引起院內感染[5]。臨床研究表明[6],我國人均抗生素年消費量約138g,是美國的10倍,列全球第一。我國每年因濫用抗生素而造成的死亡人數已達八萬,而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患者數不足20%,80%以上屬于濫用抗生素。
3.1導致抗生素濫用的原因
導致抗生素藥物濫用的原因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醫生方面的原因:首先,臨床醫生不能準確掌握抗生素藥物的指征,放寬了抗生素藥物的使用范圍,對細菌感染、病毒感染、血液病等均使用抗生素藥物,有的個別醫生甚至針對無菌手術也應用抗生素藥物;其次,不遵守用藥原則,為了滿足患者的需求,違背原則,開具抗生素藥處方。有的醫生認為一線抗生素藥物效果不好,而直接應用二線或三線的抗生素藥物以提高治療效果。二是患者方面的原因:患者并不了解抗生素藥物的相關知識,一味癡迷抗生素藥物的治療效果,把抗生素藥物視為治百度的法寶,自行購買抗生素藥物,強烈要求醫生開具某種抗生素藥物,且能開窄譜的卻開廣譜,造成濫用。三是經濟方面的原因:只看重效益,違背職業道德,放棄了藥品使用和供應的計劃性以及合理性,忽略抗生素藥物的應用原則,給患者用新藥、貴藥、多開藥,對抗生素藥物的選擇比較隨意,或大量開具抗生素藥物,導致濫用[7]。
3.2抗生素使用存在的問題
3.2.1不遵循抗生素藥物的適應證和特點
有的醫生只根據自身的臨床經驗試探性的應用抗生素藥物,而對抗生素藥物的作用機制卻非常缺乏,用藥前不進行相關的細菌培養和藥敏檢測,對治療療程、計劃不確定,用藥過程中不考慮藥物的半衰期,頻繁更換抗生素藥物種類,導致抗生素藥物無法徹底殺滅致病菌,反而增加了細菌的耐藥性。
3.2.2不遵循藥物給藥途徑及梯次選藥
抗生素的使用應遵循能外用的不口服,能口服的不注射,能肌注的不靜滴,輕度感染應使用一般抗生素藥物的原則。但有的醫生即使面對輕度感染時也選擇新型抗生素藥物,應增加了抗生素藥物的濫用。還造成大量耐藥致病菌的產生,導致一些耐藥菌群在體內的迅速繁殖,帶來嚴重后果[8]。應按梯次選藥原則,避免首先使用第三代頭孢菌素后,再使用第二代頭孢菌素,更不可隨意使用新、特抗生素,同時避免只追求價格昂貴的新藥而加快耐藥菌株的產生,而提高二重感染和院內感染的機率。
3.2.3聯合用藥不合理
藥物之間存在協同作用,因此,聯合用藥可以增加抗生素作用,但有些臨床醫生對抗生素藥物的協同作用不了解,認為品種越多療效越好,可能導致療效減半,致病菌紊亂、耐藥菌增加,增加了嚴重的二重感染的發生率[9]。
3.3床藥師在抗生素使用干預中的作用
臨床研究表明[10],在臨床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方面,臨床藥師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0世紀60年代后期,國外醫學刊物中首次出現“臨床藥師”一說,而它出現的背景正是由于藥物的不良反應和藥源性損害給患者及其家屬,甚至是整個社會帶來了嚴重的影響。“臨床藥學”與“臨床藥師”同時出現,把藥學教育的重點由傳統的“藥”轉向到“人”。經過多年的實踐,其優越性在實踐工作中越來越突顯,各國也都紛紛學習。2002年《醫療機構藥事管理暫行規定》的頒布確立了臨床藥學的醫院藥學主導地位,各級醫院逐步開始實踐并探索研究。正是由于藥師有著不可替代的專業特長,也正是其職責所在,可以充分發揮其藥學綜合知識的優勢。本研究中,干預組抗生素使用率為60.7%(360/600),合理使用率為63.6%(229/360),未干預組抗生素使用率為80.0%(480/600),合理使用率為17.5%(84/480),組間比較,P<0.05;干預組單一用藥率63.1%,口服給藥率為73.6%,未干預組單一用藥率為44.4%,口服給藥率為57.9%,組間比較,均P<0.05。結果提示,在臨床藥師的干預下,抗生素的使用量和合理使用情況均得到明顯改善,能夠明顯遏制臨床過分依賴聯合用藥和注射劑的現象,為助于節約人類衛生資源,更有利于抗生素藥物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韓平,于學軍.大處方相關問題的探討[J].當代醫學,2011,17(13):52-53.
[2]于秋影,石磊,孟麗霞,等.我院處方評價及結果分析[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0,10(3):277-278.
[3]張述耀,朱志偉,莊旭心,等.抗生素不合理應用常見現象分析及對策[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10):139-140.
[4]杜偉奇,施秀芳,毛瑞書.我院臨床使用抗生素藥物存在問題的調查分析[J].中國療養醫學,2011,19(16):124-125.
[5]曾裕培.我國醫院抗菌藥物用藥現狀及對策[J].中國醫藥指南,2010,8(20):342-343.
[6]金鋒,趙曉穎.醫院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管理與實踐[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0,18(5):455-456.
[7]吳恩桂.抗菌藥物合理應用專項整治措施及效果分析[J].首都醫藥,2014,22(5):53-54.
[8]金超.淺議藥劑科參與醫院抗菌藥物應用的管理與成效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10(20):1987-1988.
[9]楊國山,杜斌,吳增安,等.外科危重病患者的抗生素使用[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5):565-567.
[10]牛瑞麗,聶嵐,李萍,等.我院抗生素使用現狀調查及分析[J].中國抗生素雜志,2005,30(2):97-99.
作者:魏嬌 單位:江西省胸科醫院藥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