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現代農牧業工作實施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州委、州政府對縣“率先發展、引領發展、跨越發展”的總體要求,加快發展現代農牧業,促進全縣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努力建設生態綠色現代農牧業。結合我縣實際和相關規劃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思路
緊緊圍繞建設“四個”的總體目標和“城鄉統籌、四化互動”的發展戰略,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堅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牧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牧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牧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牧業,用現展理念引領農牧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牧業。加快推進農牧業產業化,加強市場服務體系建設,延伸農牧業產業鏈,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牧業,構建以工促農、農旅互動、產村相融的現代農牧業發展格局,全面提升我縣農牧業組織化、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市場化水平,確保農牧業不斷增效、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社會和諧發展。
二、發展目標
通過三年的努力,逐步形成八大產業基地、兩大農產品加工園區、一帶兩區的休閑觀光農牧業發展格局,建成15個產村相融的特色新村,逐步建立完善適合現代農牧業發展的市場服務體系,農牧業現代化的水平不斷提高,農牧業綜合效益全面提升。到2015年,全縣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160元。
三、主要任務
(一)加快建設產業基地。立足于我縣傳統產業優勢,統一規劃,統籌布局,結合企業生產和旅游觀光的需要,打破常規發展模式,提升基地規模化、標準化水平,突出抓好8大產業基地建設。
——建設萬畝優質高產青稞示范基地。在新都橋建青稞良種繁育基地500畝,以營關片區、沙德片區為中心,連片建設優質青稞生產基地1萬畝。
——建設萬畝綠色蔬菜種植基地。推廣果蔬套作種植模式,在大渡河沿岸的姑咱、時濟等鄉鎮發展時令蔬菜;在爐城、雅拉發展葉菜類蔬菜;在新都橋、瓦澤和折東片區的高山半高山區發展錯季蔬菜;大力發展香菇生產,力爭三年內推廣種植香菇500萬袋。
——建設萬畝優質馬鈴薯種薯、商品薯基地。在折西片區和大渡河沿岸的高山半高山地區,建設優質馬鈴薯基地1萬畝,重點培育馬鈴薯種薯基地,在滿足全縣種薯需求的前提下,面向外地市場銷售,提升馬鈴薯生產收益。
——建設萬畝芫根種植基地。以千業芫根有限公司為依托,以金湯片區和新都橋為中心,發展1萬畝芫根種植基地。
——建設萬畝特色林果基地。以采摘園、生態園、觀光園等園區建設為主,在折東片區發展蘋果、枇杷、大櫻桃等水果生產基地。以大渡河沿岸、吉居鄉為重點,發展優質核桃、花椒等干果生產基地。
——建設萬畝道地中藥材基地。依托恩威集團和太極集團,重點在折西片區和折東片區的前溪、捧塔等鄉鎮,通過野生撫育和人工種植方式,加強冬蟲夏草、川貝母、天麻、大黃等野生藥材資源保護基地、野生藥材撫育基地和藥材人工種植基地建設。
——建設萬畝禁牧育草示范基地。結合打造大地景觀農牧業,以塔公、新都橋、瓦澤等鄉鎮的公路沿線選點建設萬畝禁牧育草示范基地,輻射帶動全縣育草養殖的積極性。
——建設特色養殖基地。以貢嘎山鄉玉龍西為核心,打造牦牛種源基地,改良牦牛品種,提高品質,帶動全縣牦牛改良;以大渡河流域及雅拉、爐城、普沙絨等鄉鎮為重點,打造藏香豬(野香豬)、藏雞養殖基地、西黃牛基地。加快擴繁養殖基地建設,加強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小區(場)建設。
(二)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緊緊圍繞市場的需要,用抓工業的思路來發展現代農牧業。依托特色農產品基地,以園區建設為重點,培育、引進、扶持實力強、資信好、效益高的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以兩大加工園區為支撐,“園區+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基地+農戶+市場”的經營模式,加大農產品的科技研發力度,著力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加快園區建設。按照集中、集群、集約發展的要求,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和州出入大通道的區位優勢,到2015年在新都橋建成集特色食品加工與觀光旅游為一體的農產品加工和中藏藥業兩大園區。著力解決園區建設中水、電、路、用地等要素環節,爭取更多農產品加工和中藏藥業企業入駐園區,促進園區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充分發揮園區對特色產業發展的示范引領作用。
——引進扶持龍頭企業。圍繞園區建設,狠抓招商引資,爭取更多農產品加工企業入駐我縣,引進青稞、蔬菜、馬鈴薯、畜禽等產品加工企業,重點培育9-10家龍頭企業,力爭每項產業培植一個產業關聯度大、市場競爭力強、輻射帶動面廣的龍頭企業。
——深化產品研發。以市場為導向,依托企業、科研院所加強特色農產品市場研究分析,加大特色農產品研究開發力度,抓好特色食品配套組合和本地藥材及保健食品的開發;優化產品包裝,注重與傳統民俗文化、民族民間手工藝品相結合,優化形象設計,帶動民俗文化產業及民族民間手工藝發展。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的產品,促進農產品變成特色工業產品和旅游商品。
(三)加快發展休閑觀光農牧業。牢固樹立“全域旅游”的理念,著力發展集民族風情、民俗文化、自然風光、田園風韻、農牧業生產于一體的旅游農牧業。以打造318沿線農牧業觀光旅游帶和“折東特色水果觀光示范區”、“折西農作物大地景觀旅游示范區”為重點,大力發展民居接待戶和旅游專業協會,借助旅游業促進農產品市場的開拓,形成旅游與農牧業產業的融合。
——打造立體旅游景觀。以國道318等旅游干線周邊為重點,把自然景觀、農牧業生產與旅游開發有機結合起來,打破傳統種植模式和品種束縛,結合實際,有意識、有層級、錯季節地規劃,建設觀光農牧業立體景觀,打造由不同農作物與田園牧草、樹木花卉、河流山川等合理搭配、顏色迥異、錯落有致的種植帶,形成獨特的旅游景觀。
——打造精品旅游村寨。結合新村建設,沿國道318等旅游干線,有重點地對下瓦斯、東三村、提吾等主要旅游通道沿線的特色村莊進行整體規劃、整體打造,完成重點村寨的旅游接待設施、標識系統和環衛設施等建設,加大鄉村旅游培訓和旅游促銷,推出1-2個精品旅游村寨。
——發展農牧業體驗游。依托折東特色水果觀光示范區、折西農作物大地景觀旅游示范區、民居接待戶和游客休憩點等展示特色農牧業產品,吸引游客參觀消費,參與“青稞釀酒體驗游”、“水果采摘游”、“香菇采鮮游”、“高原特色農作物大地景觀體驗游”、“牧區生活游”等體驗活動,提高特色農產品知名度,促進休閑觀光農牧業發展。
——舉辦農產品文化節慶。利用特色農畜產品,結合當地民俗文化,適時舉辦蘋果節、枇杷節、櫻桃節、香菇節等節慶活動,提高特色產品知名度,開拓市場,充分挖掘休閑觀光農牧業、旅游業的巨大潛力。
(四)加快產業新村建設。結合新村示范縣建設和新農村綜合體建設,按照城鎮化建設的要求,突出產業對新村建設的支撐作用,以318沿線為重點,加快產業新村建設,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貌”,產村相融的發展格局。到2015年建成以現代產業為支撐的特色新村15個,新農村綜合體4個,發揮示范作用,輻射帶動周邊。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縣內主干道為重點,推進通鄉通村公路建設,完善農村道路網絡,方便出行和運輸;實施節水灌溉、抗旱防洪等水利建設,提高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積;加快電力建設,滿足農牧民生活和產業發展用電的需要;圍繞基地建設,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重點實施土地整理、土地復墾等項目,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為現代農牧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提升改造村落民居。按照產業發展的需要“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加強規劃設計的引領作用,加快村落民居的改造步伐,大力實施農房提升改造、村落微景觀塑造、綜合環境改造等建設。實施庭院改造,建設微田園,發展庭院經濟,形成各具特色、錯落有致的新型村落,逐步將農戶打造成為民居接待戶、產品銷售展示戶。
——配套完善服務功能。按照“成片推進、整村打造”的要求,實施村內硬化路、公廁、路燈、垃圾處理、導識標牌等配套設施建設。以村民活動中心為平臺,規劃建設不同標準的游客停車休憩點、商品銷售點、醫療衛生、旅游咨詢點等服務設施,滿足農牧民生產生活及游客購物、食宿等多種需要。夯實產業發展基礎,促進農牧民就地轉移務工,增加收入。
(五)加強市場服務體系建設。圍繞現代農牧業的發展,打破傳統營銷模式,樹立統籌營銷的理念,注重特色品牌、信息服務、銷售平臺和質量安全建設,構建“產、供、銷”一體的市場銷售體系。
——加強專合組織建設。大力支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鼓勵農牧民規范組建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行業協會,著力引導專合組織發揮服務成員好、利益分配好、民主管理好、經濟效益好、示范帶動好的作用。力爭引導每個鄉鎮根據自己的特色優勢,組建2-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用三年時間建成制度健全、運轉規范、帶動高效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50個。
——加強特色品牌建設。按照“用特色打造品牌,用品牌鑄造精品、用精品占領市場”的思路,力爭培育9個具有市場競爭力和區域影響力的知名品牌。積極開展“三品一標”申報認證工作,力爭明年完成全縣無公害農產品整體認定。抓緊完成紅皮蘿卜、達杠蘋果地理標志認證;芫根泡菜綠色食品認證;蓮花白、青稞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提高我縣農畜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
——加強信息服務建設。建立信息服務平臺,為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和農戶提供政策和市場信息咨詢服務,引導農民按市場需求發展生產,防止產業發展的盲目性;借助展銷會、農博會、招商會等活動,積極組織經營戶參與,加強對外宣傳,吸收外來信息,使產品銷售與市場需求相適應。
——加強銷售平臺建設。在姑咱鎮、新都橋鎮各建一個農產品集散中心;采取“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企對接”、“軍地對接”等多種方式,促進特色農產品進超市、進學校、進企業、進軍營,提高市場化水平;健全農村綜合信息網絡平臺,提升信息化服務質量,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積極探索建立網上銷售服務平臺。
——加強質量體系建設。進一步推進農牧業標準化生產、銷售,加快農產品產地環境、生產技術規范和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制定,建立和完善農產品質量監測網絡,加強質量安全執法監督,逐步推行市場準入制度,加快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預警系統,從源頭上抓產品質量安全建設,延伸至產、供、銷各個階段。
四、保障措施
(一)組織領導保障
——組建領導機構。成立主要領導掛帥、分管領導牽頭、各涉農部門負責人及鄉鎮負責人為成員的現代農牧業發展領導小組,定期研究現代農牧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明確階段性推進目標,制定切實有效的工作舉措,使全縣現代農牧業進程始終在強有力的行政推動下健康發展。
——明確工作責任。定期召開現代農牧業發展推進會和聯系會,認真落實鄉鎮及縣有關部門發展現代農牧業的責任制,實行“縣統籌、鄉組織、村落實”,建立黨政一把手負總責、各鄉鎮長為現代農牧業發展第一責任人、分管領導負全責的工作責任制。
——強化督查考核。實行現代農牧業發展目標化、目標項目化、項目實施責任化,定期進行督查考核,結果進行通報,并列入整體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以嚴格的考核和獎懲手段加以推進。
(二)政策機制保障
——修訂完善規劃。圍繞現代農牧業發展,按照現代農牧業發展的目標,及時修訂完善《縣高原特色農牧業發展規劃》、《縣“十二五”農牧民增收規劃》、《縣新農村建設成片推進示范縣總體規劃》、《縣新農村建設成片推進示范縣產業發展規劃》、《縣新農村建設成片推進示范縣新村建設規劃》、《縣“十二五”扶貧整村推進規劃》、《抗旱規劃》、《力曲河灌溉引水規劃》等相關規劃,統籌產業互動發展,確保規劃目標全面實現。
——創新經營機制。支持農牧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草場、林地經營權,引導適度規模化經營和特色產品集成。積極探索與現代農牧業發展相適應的多種利益分配模式,鼓勵以房屋等固定資產和經營權、技術、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方式入股分紅,或轉租承包,獲取租金收入;鼓勵發展民居接待、休閑觀光農牧業和訂單農牧業,拓展農牧民增收渠道。
——創新管理機制。結合群眾工作全覆蓋和基層組織建設活動,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選好配強村級領導班子,發揮農村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加強村民自治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推進“一事一議”制度,構建和諧鄉村。指導村級組織創新管理模式和服務手段,主動為農牧民尋市場、找出路,提供咨詢建議,引導農牧民發展多種經營,促進農牧民增收。
——落實扶持獎勵政策。進一步貫徹落實并不斷完善《縣招商引資辦法》、《縣農牧業產業化扶持獎勵辦法》,對企業、專合組織、種養大戶、民居接待戶等加大扶持力度,引導建立企業、專合組織、基地等與農戶有效穩定的利益分配機制,促進農牧民持續增收。
(三)科技人才保障
——加強科技支撐。以科研院所為主體,構建科技支撐體系,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廣泛聯系,加強“校地”、“所縣”合作。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構建合作機制,以專家大院為支撐,聘請專家,借腦借智,提供科技支撐。
——加強科技服務。建立完善縣、鄉、村“三級”服務體系。逐步建立村級農牧技術推廣體系;加大選拔培訓力度,力爭三年內每村有1名以上有一定專業技能的技術推廣人員;對基層技術服務體系加以調整、充實和提升,解決基層農技人員知識老化、管理體制不順等問題,調動和發揮他們為現代農牧業發展服務的積極性。
——加強人才培養。從明年起通過招聘、調動等方式,力爭每年引進30名專業技術人才;加大現有人才隊伍培訓力度,每年選派10-20名縣、鄉科技人員到高等院校和先進地區進行培訓和學習,開闊眼界、更新知識,提高服務能力與水平。
——加強技術培訓。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聘請專家和技術人員,開展農牧民實用技術培訓、就業培訓、技能培訓和崗位培訓;每年培訓農牧民1萬人次,力爭三年內將全縣青壯年農牧民輪訓一次。同時,組織企業、專合組織代表、經營戶、科技帶頭人等走出去學習先進的技能和發展理念。
(四)項目資金保障
——加強項目爭取。準確把握國家項目投資渠道,加強項目的爭取力度,力爭在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現代農牧業產業基地建設、農牧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以及農牧業防災減災等重大工程項目上爭取上級的支持。同時,加大農牧業項目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現代農牧業發展,構建“投、建、管”三位一體的支農項目建設機制,努力爭取一批高質量、前景好、符合現代農牧業發展要求的項目在我縣興建實施,為推進我縣農牧業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項目支撐。
——加強項目整合。注重以規劃統籌項目、以項目整合資金,有效整合農牧業、交通、國土、林業、水利、扶貧、新村建設等涉農項目資金,實行重點領域重點投入、關鍵環節集中投入,引導項目資金向同一區域、同一項目集中,充分發揮涉農項目資金的合力效應,確保項目資金發揮最大效益。
——加強縣級投入。采取直接補貼、貸款貼息、以獎代補等多種獎補形式,支持現代農牧業的基地建設、規模養殖、龍頭企業建設和品牌創建。安排現代農牧業產業發展資金1000萬元,納入每年縣財政預算,并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逐年遞增。
——加強金融支持。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加強農村金融創新,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系,拓展政策性銀行支農功能,強化商業銀行支農社會責任,繼續發揮農信社支農主力軍作用。大力培育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擴大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的覆蓋面。支持開展農村商業保險,擴大農牧業保險覆蓋區域,推進涉農保險協調機制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