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現代農業水平建立工作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1號文件精神,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加快推動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特提出如下意見:
2012年,全縣農業農村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以及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建設全省山區經濟第一縣的總體部署,以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為目標,堅持城鄉統籌發展、實行“三化”同步推進,強科技保發展、強生產保供給、強民生保穩定,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確保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力爭全年農業增加值增長4%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以上,農產品加工產值增長30%以上,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5%以上。
一、加快農業科技推廣應用
1.大力實施種子種苗工程。圍繞全縣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大力引進、培育、推廣農作物良種,培育壯大種業龍頭企業,努力構建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堅持走種子種苗產業化經營道路,以森源公司、清熙園茶業公司為依托,全力推進食用菌、茶葉等產業的良種選育和推廣工作。有計劃引進、推廣省以上名、特、優、新品種,不斷提升農作物產品產量。鼓勵各種經濟組織、個人以各種形式投資種業,有序推進柑橘、水稻、玉米、蔬菜良種繁育基地建設。
2.大力實施企業科技創新工程。堅持把農業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加大企業技術攻關和技術創新力度,支持森源食用菌有限責任公司積極創辦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支持楚園春酒業有限公司、大自然生物科技公司、清熙園茶業公司等企業創辦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加快企業技術改造步伐,著力提高全縣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科技水平。
3.大力實施產業人才支撐工程。圍繞主導產業,大力實施產業人才支撐工程。大力引進農業專業科技人才、培育本地科技人才,力爭實現每個主導產業都有2名以上在全省、全市知名的專家,每個村都有30戶以上的農業科技示范戶,每個村民小組都有10戶以上的農業科技中心戶。加強農村鄉土人才培養,不斷壯大農村科技實用人才隊伍。
4.大力實施農業科技推廣工程。健全鄉鎮農技推廣(含水產、農機、能源)、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功能“三位一體”的公共服務機構,明確公益性定位,多渠道爭取支持,力爭達到有機構、有人員、有經費、有辦公場所、有儀器設備、有試驗示范基地。加大經費保障,完善考評機制,充分調動農技人員開展科技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加強食用菌、柑橘、茶葉等主導產業種養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積極推進田間作業、設施栽培、疫病防控、防災減災等關鍵技術集成和推廣應用。鼓勵支持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技人員、大戶能人創建示范園區和核心基地。推行“三送下鄉”、農業科技服務專家團等模式,建立專家帶片區、農技人員帶示范戶、示范戶帶農戶的農技推廣新機制。加快建立現代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認真抓好陽光工程培訓。
二、加強農業產業體系建設
5.健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圍繞優勢主導產業,以三大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為引領,按照集中連片、整村推進、規模發展的思路,著力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強力推動食用菌、柑橘、茶葉等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上規模、上檔次。繼續推進食用菌示范園區建設,加快實現食用菌生產規模化、工廠化、標準化,力爭全縣食用菌種植規模達到1.3億袋。抓好萬畝柑橘示范園建設,不斷優化柑橘品種結構,加快無病害柑橘基地建設步伐,力爭新發展柑橘6000畝。推進茶園示范基地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廣無性系穴盤育苗種植模式,力爭新發展茶園4000畝。大力發展景觀植物產業,制定景觀植物產業發展規劃,引導和鼓勵農民發展景觀植物產業。積極探索發展特種水產養殖。
6.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積極開展農業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建立健全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加快鄉鎮農產品質量效益監管機構建設,逐步完善縣級農產品檢測機構、基地準出檢測點、農產品銷售市場監測點建設。建立健全產地準出、市場準入、責任追究等制度,進一步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責任落實,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納入城區網格化管理。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和專項抽查檢測力度,積極開展市場自律性監測,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7.構建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扶持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通過龍頭企業和農村能人創辦領辦等方式,新發展一批縣級示范專業合作社,提升輻射面和帶動力。積極推進農村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加快農村遠程數字化、可視化信息服務網絡建設,及時為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提供信息資源和服務。
三、著力推進農產品加工增值
8.著力壯大農產品加工園。以“四個一批”工程為抓手,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不斷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努力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產業集聚、發展集約、功能配套的專業農產品加工園區,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向優勢特色產業集中、農產品加工企業向園區集中、資源要素向龍頭企業集中。加快園區供電、供水、通訊、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質檢、研發、物流等配套建設,提升園區服務功能和承載能力。
9.引進培育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重點企業問題協調解決機制,在信貸投入、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等方面予以傾斜,幫助森源食用菌、楚園春酒業、原野風食品、奧龍食品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支持森源等企業上市,支持楚園春酒業等龍頭企業裂變倍增發展,爭取更多企業進入“1255”行列。積極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與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合作,支持龍頭企業建立研發中心,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企業競爭力。加大對上爭取力度,努力將森源食用菌、楚園春酒業、大自然生物科技等企業納入全省農產品加工“四個一批”工程政策扶持范疇。深入推進政銀企對接,抓好融資平臺建設,加大配套投入力度,全力破解資金難題。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家隊伍建設,著力打造一批心系“三農”、扎根“三農”、懂經營、善管理的企業家隊伍。
10.全力培育農產品品牌。大力實施品牌興業戰略,力爭在3到5年內把森源、楚園春、原野風培育成行業高端品牌,扶持引導“森源”、“楚園春”爭創中國馳名商標。發揮生態資源優勢,打響生態牌、綠色牌。加大市場營銷、宣傳、開拓力度,積極參加各類展會,運用專業機構整體策劃,提高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加大扶持力度,鼓勵企業多創品牌,創大品牌。
四、提高農產品市場流通效率
11.加快培育現代物流。加快推進城鄉市場體系一體化,把農產品批發市場、社區菜市場、產地批發市場建設統一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范疇。加強商業網絡和專業市場建設。加快發展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突出改造提升傳統市場,統籌規劃建設新的專業農產品市場。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中國香菇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優先支持香菇交易市場及物流配送中心、加工及品牌展示區等主體板塊建設。
12.不斷強化市場營銷。精心培育營銷主體,不斷壯大營銷隊伍,鼓勵發展營銷專業合作組織。大力拓展營銷渠道,加快發展農產品配送經營,鼓勵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到城市開辦連鎖超市,逐步把網絡延伸到城市社區。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推進生產者與農貿市場、超市、賓館飯店直接對接。支持生產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城市增設直供直銷網點。鼓勵有實力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積極參與大型展會。加大農產品出口支持力度,擴大出口品種和規模,積極發展創匯農業。
五、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13.加快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搶抓中央、省市加大水利投入的機遇,樹立“項目高于一切”的理念,著力加快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扎實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中小河流治理、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山洪災害防治、農村飲水安全等重點項目建設。強力推進水庫除險加固建設,確保全面完成年度建設任務。因地制宜建設“五小”水利工程,鞏固“三萬”活動成果,加大塘堰清淤力度,加快建設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不斷改善山區農業生產條件。推行農村小型水利設施建設以獎代補政策,逐步建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管護長效機制。
14.加強民生基礎設施建設。啟動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全面提升農村用電質量。加大農村道路建設投入,推動通村公路逐步向自然村、中心居民點和產業基地延伸。抓緊完成河口至鐵爐灣10公里省道二級路改擴建,確保今年竣工通車。新建通村通組公路50公里、農村客運站點30個。加快推進洋河二級路和河鞏、棚左、遠煙、花太、橫瓦等5條縣鄉公路改造,不斷改善城鄉交通條件。加大危房改造力度,完成1000戶以上農村危房改造。積極探索建立農村公共設施管理和養護長效機制。
15.推進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深入開展生態鄉鎮、生態村創建活動,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森林資源管護,落實生態補償政策。把低丘崗地開發、低效林改造與發展林產業有機結合。支持發展木本油料、林下經濟、森林旅游等林產業。強化生態公益林地、濕地公園和飲用水源地的保護。加速推進村莊環境整治,強化農村面源污染治理,開展垃圾集中處理和生活污水處理,積極探索鄉村保潔管護長效機制,加快發展農村清潔能源。大力推廣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強化殯葬管理,改善公路沿線生態環境。
六、全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
16.推進新農村建設。著力推進新農村示范區建設,圍繞食用菌、柑橘、茶葉等主導產業,培育一批產業強村;繼續選擇地處邊遠山區、有一定產業基礎的貧困村開展產業扶貧,逐步消除貧困人口,改變貧困村落后面貌;以荷當線、保宜線、南遠線為重點,以房屋美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垃圾凈化為主要內容,加強公路沿線村莊整治和民居改造,全面提升美麗鄉村創建水平。加快宜居村莊建設步伐,各鄉鎮啟動1—2個宜居村莊建設試點,重點抓好馬渡河、花林寺2個省級宜居村莊和保宜高速3個居民搬遷安置點建設。
17.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按照“拓展骨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原則和“沮河為軸、沿河開發”的思路,開發城北,啟動城東。堅持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科學調整生產力布局,引導產業向中心鎮、特色鎮轉移,發展鎮域經濟,增強集鎮功能。強力推進洋坪鎮省級新農村試點鎮建設,努力在小城鎮建設、園區建設和產業體系建設上實現大提升、大變化,力爭走在全省新農村試點鎮建設前列。加快荷花鎮旅游名鎮創建步伐,進一步完善集鎮基礎設施,不斷提升集鎮功能和檔次,支持荷花鎮盡快進入全省“百強鄉鎮”行列。搶抓保宜高速公路建設機遇,提升交通節點鎮功能,提高生態文化走廊建設水平。
18.積極推進農村各項改革。積極推進農村科技、教育、文化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穩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完善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大力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合理開發利用集體資源,不斷壯大集體經濟。繼續抓好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力爭實現村級全覆蓋。
19.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加強鄉鎮集鎮文化廣場建設。繼續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村電影數字化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體活動。大力實施農村初中工程二期改造、農村學前教育推進工程試點縣等建設項目,著力提升農村義務教育水平,積極爭創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縣。繼續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深入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加快村級衛生室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進程。扎實推進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建設,重點抓好城鄉居民健康檔案電子化、數字化工作。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切實穩定低生育水平。加大查處“兩非”案件工作力度,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加強農村人口與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建設,全面實施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工作。實現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鞏固動態管理下的農村低保應保盡保成果,建立健全城鄉困難群體、殘疾人和優撫對象等特殊群體的社會保障機制。加快推進農村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幫助解決農村空巢老人生產生活困難。
七、著力提升農村工作水平
20.強化“三農”投入。持續加大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持續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對農業農村的投入,持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確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認真落實中央、省、市關于強農惠農的政策要求,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入,優化金融服務。積極引導企業、金融部門、民間資本和社會資金投入農業農村各領域。繼續組織縣直部門派駐新農村建設工作隊,深入開展“三萬”活動,深化“百企反哺”和“民企聯村”活動,拓展“城鄉互聯、結對共建”活動,引導規范社會團體開展扶貧濟困和社會捐贈活動,建立“以城帶鄉、以工促農”長效機制。
21.強化基層干部隊伍建設。加強“三農”干部隊伍建設,實施“三農”干部能力提升工程,著力培養熱愛“三農”、熟悉“三農”、奉獻“三農”的干部。對“三農”工作戰線的干部職工,在政治上關心成長進步,在工作上創造必要條件,在生活上幫助解決具體困難。采取多種方式加強對新任干部農村政策、法律法規和農業科技知識的培訓,培養和提升農村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