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體制改革指導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六屆三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全省經濟工作會議部署,把握發展機遇,深化各項改革,現就*年全省經濟體制改革要重點抓好的幾項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加快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
研究完善國有經濟布局調整規劃和實施辦法,把股份制作為主要實現形式,積極吸引外資、民資和其他社會資本進入。通過增資擴股的方式,將優勢企業的改制方案與做大做強方案同步考慮,培育發展50戶包括各種所有制的大公司大集團。通過產權轉讓、購并重組、出售拍賣、關閉破產等多種形式,加快國有資本從一般競爭性領域退出,國有資本從中小型企業再退出723戶,占應退出的84%。
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民營經濟占全省GDP比重達到45%左右。堅持思想上放心放膽、工作上放手放開、政策上放寬放活的“六放”方針,全面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進一步優化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制改組,參與欠發達地區開發;加快信用擔保機構和資金落實,省、市、縣三級擔保資金力爭達到18億,擔保能力達到90億;加快以融資、信息、創業輔導、技術推廣、培訓、維權服務等為重點的服務體系建設;調整增值稅起征點,執行國家確定的幅度上限,鼓勵個體工商戶加快發展;繼續對100家重點民營企業實行對口幫扶,促其做強做大;引導中小企業向城鎮園區聚集,發展特色產業集群,促其上規模、上水平。
二、加快國有企業改革
按照有利于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有利于國有資產總體上保值增值,有利于優化經濟結構,有利于就業和再就業,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的總原則,繼續以“兩增、兩減、兩分”為主線,以完善現代產權制度為切入點,進一步破除思想障礙和體制障礙,使國有企業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大力推進產權制度改革。通過規范上市、中外合資、互相參股、減持國有股等多種途徑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調整和優化國有企業產權結構。認真實施《省屬國有企業產權結構調整規劃方案》,突出抓好國有大型、特大型企業、國有獨資企業、上市公司的產權制度改革,解決重點企業國有股“一股獨大”問題。對市縣屬國有企業,要全面進行改革現狀普查,對改制不規范、不徹底,特別是產權制度改革不到位、職工身份未置換的企業,要重新制定產權制度改革規劃,周密部署,分類指導,全面完成改制任務。
積極開展聯合重組。重點做好鋼鐵工業的“品種、質量、整合”工作和煤炭等行業企業的聯合重組,優化組織結構,增強競爭優勢,提升整體實力。努力爭取國家政策性破產計劃指標,力爭將煤炭、軍工、監獄等新增項目列入國家政策性破產計劃;加強與債權銀行的溝通、協調,認真抓好國家已下達計劃尚未終結的50個破產項目的實施,今年爭取完成30戶。
加快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步伐。實施主輔分離輔業改制要與企業結構調整、改制重組和做強主業有機結合,促使企業盡快利用非主業資產、閑置資產和關閉破產的有效資產(即“三類資產”),改制創辦面向市場、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法人經濟實體。鼓勵企業所辦的幼兒園、食堂、房管、水電暖設施等后勤服務機構走主輔分離輔業改制路子。全面推進國有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重點抓好省屬21戶企業,確保年內完成11戶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各市屬國有大中型企業基本完成主輔分離輔業改制。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規范公司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者的權責,完善企業領導人聘任制度。股東會決定董事會和監事會成員,董事會選擇經營管理者,經營管理者行使用人權,并形成權力機構、決策機構、監督機構和經營者之間的制衡機制。認真貫徹落實冀字〔*〕2號文件,理順國有企業黨的領導體制。建立由董事會面向市場選擇經營者的機制,在國有企業中進行市場化選聘經營管理者的試點工作,并在總結完善的基礎上逐步擴大試點范圍。全面實施經營者業績考核,推進經營者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試行經營者年薪制。深化企業內部用工、人事和分配三項制度改革,真正做到員工能進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分配能高能低。建立與企業生產經營特點相適應的基本工資制度和分配方式,積極探索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措施和方法。加強企業基礎管理,推進企業管理創新,全面提高企業素質。
建立和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抓緊各設區市國資監管機構的組建和運轉,認真履行職責,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防止國有資產流失。貫徹落實《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抓緊出臺《*省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實施辦法》。要妥善處理好政府公共管理職能和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能的關系,規范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同出資企業的關系,依法對國有資產進行監督管理,維護所有者權益,維護企業作為市場主體依法享有的各項經營自主權利。
三、轉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
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要求,改進政府管理方式和方法,真正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
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貫徹落實《行政許可法》,繼續清理行政審批事項。對不符合《行政許可法》設定要求的審批事項、國務院部門內設機構文件設定省級實施的審批事項、省級和部門文件設定設區市實施的審批事項一律予以取消,搞好與國家第三批公布取消審批事項的銜接。在6月30日前公布保留的審批事項,未公布保留的一律自動取消。對擬保留的審批事項,全部實行行政審批公開承諾制度,建立和完善行政審批責任制度,制定加強監督制約的措施和辦法,規范審批行為。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的若干規定》,擴大縣級30強的審批權。改革創新審批方式,在省級部門推行“窗口審批”模式,在市級進一步加強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建設,在縣級采取“一個中心、附加多種功能”的方式,積極探索實行網上審批。
積極推進投資體制改革。實行誰投資、誰決策、誰收益、誰承擔風險,逐步形成市場引導投資、企業自主決策、銀行獨立審貸、融資方式多樣、中介服務規范、宏觀調控有效的新型投資體制。落實國家投資體制改革方案,上半年制定出臺我省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核準制和備案制實施辦法。對不使用政府資金的投資項目,除關系經濟安全、影響環境資源、涉及整體布局的重大項目和限制類項目進行核準外,其他均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完善政府投資體制,合理界定政府投資范圍,政府投資主要用于關系經濟安全、整體布局和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經濟和社會領域。健全科學決策機制,實行政府投資項目公示制度,建立政府投資責任追究制度。
加快行業協會改革發展。努力構建分布合理、功能到位、行為規范,協助政府實施行業管理和有效組織行業自律的行業協會體系框架。研究制定我省行業協會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理順行業協會與政府、企業的關系。結合政府機構改革,將原來由政府部門行使的行業管理職能轉給或委托其行使。編制全省行業協會發展規劃,圍繞我省十大主導產業,改革改組現有行業協會,培育發展一批新的行業協會。
四、完善深化農村改革
繼續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全面落實中央政策,取消農業特產稅,降低農業稅稅率,確保及時兌現到戶。完善農業稅減免制度,逐步建立農業稅社會減免和災歉減免正常機制。
加快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全面放開糧食市場,實行放開收購、放開價格、放開經營。總結財政直補糧農試點經驗,在小麥主產區推開對種糧農民的財政直補。在調整優化布局的基礎上,著力抓好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和職工勞動關系調整,完成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任務。
完善農村土地制度。長期穩定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完善流轉辦法,保障農民對承包經營的各項權利。改革農村集體土地征地制度,積極探索社會保險、使用權入股、租賃使用等多種形式,保障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多渠道安置失地農民就業,保障農民合法權益。
五、積極推進城鎮配套改革
加快市政公用事業改革。全面開放市政公用事業資本市場、經營市場、作業市場,推進市政公用行業產業化,加快市政公用事業單位企業化改革,公交、供水等50%完成改制。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公有住房出售步伐,應出售公房出售率達95%以上;進一步完善住房二級市場,制定出臺具體政策,暢通已出售公有住房上市流通渠道。
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貫徹落實我省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見,按照實際居住地登記戶口的原則,以落戶條件取代計劃指標,實行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管理制度。
深化小城鎮綜合配套改革。著力抓好省定50家改革發展重點鎮,全面落實有關政策意見,配套推進行政管理體制、財政管理體制、土地使用制度、戶籍管理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和城鎮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擴大城鎮管理權。
六、完善市場體系
健全統
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繼續完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大型零售市場等商品市場。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健全資本市場體系,積極穩妥發展資本市場;加快產權、土地、技術、人才、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建設。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對政府管理的水、電、藥品、教育收費等價格的變動推行集體審價和聽證制度。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深入開展文化市場、建筑市場、旅游市場、食品藥品、農資、危險化學品等各類專項整治工作,形成行政執法、行業自律、輿論監督、群眾參與相結合的市場監管體系。
推行現代流通方式,構建現代流通體系,加快流通現代化建設步伐。認真落實國家和省促進連鎖經營發展政策,推動流通經營的規模化和集約化;制定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培育發展一批大型物流企業或企業集團;抓好電子商務應用試點,積極推進電子商務發展。
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逐步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各級政府要帶頭講誠信,發揮推動、規范、監督、服務作用,有諾必踐,取信于民。各有關部門和行業要針對各自的管理對象和特點,建立其社會信用檔案。把好市場主體準入關,開展“守合同、重信用”企業的創建活動。鼓勵信用服務中介組織發展,推動企業信用評價制度建設;建立社會信用監督體系和信用獎懲制度。強化企業信用監管,建立企業信用信息披露制度。努力營造誠實守信的社會環境,開展全民誠信和職業道德教育;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都要樹立誠信意識,增強自律和自我保護能力。
七、深化涉外經濟體制改革
繼續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實行外貿經營權由審批制向登記制轉變,加快內外貿一體化進程,促進內外貿資源的合理配置,實現協調發展。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質量、檔次和附加值,提升我省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加快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為外經貿企業提供更好的服務和支持。深化國有外貿企業改革,支持大型外貿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突破外貿企業的地域局限,形成合理的外貿經營布局,建立和完善符合國際慣例的對外貿易促進體系。繼續完善出口“免、抵、退”政策,進一步提高通關效率。充分發揮外資的作用。著力吸引跨國公司投資農業、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把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殖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到我省,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推進服務貿易領域利用外資,謀劃實施一批合資合作項目,力爭在商貿流通、旅游、中介服務等領域取得突破,并為銀行、保險、電信等服務貿易領域全面開放創造條件。在擴大利用外資規模的同時,注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抓住內地與港澳建立更密切經貿關系的機遇,深入推進與港澳的合作。
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制定出臺《*省關于實施“走出去”戰略若干政策》,在紡織、醫藥、鋼鐵等具有比較優勢產業,選擇部分企業予以重點推進。大力推動對外投資和境外加工貿易,鼓勵引導各類所有制企業特別是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對外投資辦廠,建立境外銷售網絡、生產體系和融資渠道。繼續完善對外投資服務體系,切實發揮勞動力資源比較優勢,開展工程承包,帶動設備、技術、勞務出口。
八、深化財政金融改革
推進財政體制改革,完善公共財政體制框架。深化預算管理改革,完善和強化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相分離的管理機制;改革和完善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合理劃分地方各級政府間財政支出責任;適應城鎮發展要求,調整完善縣鄉財政體制;深化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將省直一級預算單位分期分批納入試點范圍,加強市縣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的規范和深化工作;推進政府采購改革,擴大政府集中采購范圍,完成市縣級集中采購機構與所屬部門分離工作。
認真研究和正確把握國家金融調控政策,優化金融資源配置,促進全省經濟發展。扎實推進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創建信用村鎮工作,加強農村信用社管理,為其下一步改革創造條件。培育保險市場,完善股份制保險公司運行機制。以百家后備企業為基礎,以國內A股市場、境外香港和新加坡市場為重點,下大力推進企業境內外上市,擴大直接融資規模。
九、推進就業體制改革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深化就業體制改革。努力擴大就業和再就業,城鎮新增就業25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5萬人。全面貫徹落實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經濟發展擴大社會就業的通知》,把就業和再就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列入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把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作為重要發展目標。推行靈活多樣的就業方式,多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全面落實促進再就業的政策,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搞好再就業培訓,推進就業援助制度化,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限制性規定,統一城鄉勞動力市場,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培訓機制,全年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120萬人。
完善養老、失業、醫療、工傷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失業、醫療、工傷保險全年擴面分別完成16萬人、10萬人、40萬人、110萬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現應保盡保。調整職工個人繳費比例,研究、探索養老金計發辦法改革,完善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參加養老保險的政策,將基本養老保險擴大到城鎮所有從業人員。繼續積極推進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工作,提高社區管理比例。創造條件進行做實個人帳戶試點,完善養老保險省級調劑制度。完善失業保險政策,落實各級責任,增強基金統籌調劑能力,確保按時發放失業保險金,加大擴面工作力度,積極穩妥地推進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并軌。繼續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醫療衛生和藥品生產流通體制的同步改革,完善醫療保險參保繳費政策。進行公立醫院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制定鼓勵發展民辦醫療機構的政策辦法。加快醫藥生產流通企業的GMP、GSP認證。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抓好棗強、曲周、遷安三個省級試點縣的試點工作。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補充保險,積極發展商業養老、醫療保險。在11個設區市市區探索建立低保“分類施保”制度,確保城市特殊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抓好全省農村醫療救助試點,進一步完善農村特困戶救濟制度。
十、深化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制改革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制定出臺深化科研機構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促進轉制科研機構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實施高新區再造工程,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科技園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建立對縣級政府教育工作進行督導評估制度。鞏固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促進農村中小學收費制度改革,試行“一費制”收費辦法;推進農村中小學課程和教材改革,新增50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縣。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制定我省《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調整意見》,優化高校布局和學科專業結構,爭取新建4所本科院校,發展一批適應我省經濟結構調整、產業改造升級、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本科專業,積極推進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以就業為導向,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轉變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能,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勞動人事、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經營性文化產業單位要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加快省直文化系統國有企業改革,全面完成改組改制,加緊籌組*演藝集團、廣電集團;各市選擇1-2個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進行改革試點。推廣秦皇島經驗,推進廣電體制改革,加快廣電網絡資源整合。
深化公共衛生體制改革。完成設區市和縣級衛生監督和疾病預防控制體制改革;按照每個建制鄉(鎮)政府興建一所的原則,完成鄉鎮衛生院布局調整,理順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積極推進城市醫療機構改革,整合城市醫療資源,進行多元化投資體制改革試點,開展城市衛生下鄉對口支援農村衛生工作;推進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制改革,在119個街道辦事處建立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省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街道覆蓋率達到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