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市政印發全市旅游工作的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產業集聚區管理委員會,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
為加快旅游產業發展,提升現代服務業水平,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國發〔〕41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就年全市旅游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黨的大和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旅游強市”發展戰略,扎實開展“中華文化游”旅游主題年活動,以提升節會規格為契機,以培育旅游業龍頭為重點,強力推進項目建設、資源整合、市場開拓、區域聯合、體制創新、服務提升,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省旅游經濟強市和黃河旅游線核心城市。
(二)工作目標。全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數62750人次,國內旅游人數1460萬人次,分別較上年增長20%;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16億元,增長30%。
二、工作重點
(一)實施項目帶動,實現項目建設新突破
圍繞黃河旅游品牌打造,扎實推進旅游項目建設,著力培育旅游龍頭精品。依照“縣(市、區)屬地負責,市旅游產業發展指揮部綜合協調”的旅游項目建設機制,推進實施“8231”工程,即:規劃招商8個適應市場需求的旅游項目,建設提升20個投資千萬元以上的重點旅游項目,力爭年內全市旅游招商突破30億元,旅游項目建設投資超過13億元。力爭到年底,全市新增4A級旅游景區1-2家,新增4星級以上旅游飯店1-2家。
1.著力完善旅游規劃體系。市旅游局要做好《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謀劃全市旅游業發展藍圖。各縣(市、區)政府要加大投入,制定旅游發展規劃,并督促景區高標準完善相關專項規劃。要按照“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以規劃推動項目建設,以規劃引領招商引資,以規劃促進景區提升。
2.大力開展旅游招商引資。創新招商方式,拓展招商領域,加大招商力度,重點抓好沿黃生態旅游經濟帶、中流砥柱景區、旅游服務中心、溫泉保健度假區、仰韶文化產業園、黛眉山景區、義馬煤炭博物館、陽華山景區8大項目規劃招商和建設工作。項目所在縣(市、區)和項目單位和要立足“大招商,招好商”,積極與投資商接洽,引進有實力的大集團、大企業,高水平實施旅游景區開發,提升我市旅游產品的質量和形象。
3.全力抓好旅游重點項目建設。全面推進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黃河丹峽景區、函谷關歷史文化旅游區、雙龍灣景區、娘娘山旅游區、九龍山景區、豫西大峽谷景區、仰韶大峽谷景區、亞武山旅游區、漢山旅游區、大鵬酒店二期、海聯大酒店、御湯溫泉國際酒店、寶源大酒店、賓館、游客服務中心、游客服務中心、上陽苑仿唐一條街、九龍山旅游公路、黃河丹峽旅游公路等20個投資千萬元以上的景區建設項目和基礎服務設施項目,完善旅游基礎服務設施,促進旅游景區的提檔升級。
(二)創新促銷手段,拓展旅游市場新空間
1.高水平籌辦好第17屆中國國際黃河旅游節暨投資貿易洽談會。圍繞開幕式暨大型文藝演出、“全球十大河流對話黃河”、“第二屆橫渡母親河”旅游健身活動三大主體活動,嚴密組織,扎實做好籌辦工作。各縣(市、區)政府和市政府有關部門要拓展視野,組織策劃一批有特色、有創意的旅游專題活動,籌辦好“函關論道·太初誦經”活動、綠色甘山全國山地自行車邀請賽、豫西大峽谷雙胞胎漂流大賽及大型群眾廣場文體活動,辦出新意、辦出特色,進一步提升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2.高標準組織主題旅游推介。以提升城市整體形象為目標,年重點組織好五大推介活動,即:3月、4月分別在、舉辦“第屆中國國際黃河旅游節暨投資貿易洽談會”新聞會,推介旅游產品,加強與首都、省會市場的對接;6月,在太原市舉辦旅行客商懇談會,共同開發兩地暑期游;9月,組織三省八市“黃河之旅”聯盟·百家旅行社金秋采風活動,帶動“十一”假日旅游市場;11月,開展“激情冬游活動”,炒熱冬季旅游市場。同時,積極組織參加中國國內旅交會、國際旅交會、北方旅交會等國家級促銷活動。
3.全方位加強與主流媒體的合作。在央視一套“早間新聞·天氣預報”欄目投放城市旅游形象廣告;在《新華網》開辦“專欄”;與《中國旅游報》、《日報》、衛視“旅游欄目”開展深度合作,利用國家級專業權威媒體和省級強勢媒體優勢,展示旅游資源和城市形象。
4.多渠道利用宣傳平臺。強化鐵旅合作,有重點地在鄭西高鐵動車組投放《旅伴》特刊,加大在“動之旅”網站的宣傳力度。充分利用旅游網、手機信息平臺等各類信息網絡平臺進行宣傳,提升市場影響力。
(三)推動旅游富民,培育旅游發展新熱點
結合新農村建設,充分利用我市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全面啟動“百千萬旅游富民工程”,即:通過5年努力,在全市范圍包裝打造100個鄉村旅游示范點,扶持1000戶農民參與鄉村旅游(農家賓館、農家飯莊、休閑娛樂等項目),為農村提供直接或間接就業崗位2-3萬個,形成以旅強農、以農促旅、農旅結合、城鄉互動的旅游新格局。年,要按照“四統一”的原則,重點培育30個鄉村旅游示范點,300戶農民參與鄉村旅游,為農村提供5000個就業崗位。
1.統一服務規范。按照“農家樂”等級標準,在儀表儀容、接待服務、信息標識、安全衛生等方面幫助經營戶規范服務行為。通過強化管理、逐步規范,提升鄉村旅游經營水平和服務質量。
2.統一組織培訓。依托旅游培訓中心,借助“陽光工程”、“雨露計劃”,通過送教上門、辦培訓班等方式,免費對鄉村旅游從業人員進行服務技能培訓。
3.統一編排線路。選擇基礎條件好、資源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大的旅游村,納入全市一日游、二日游旅游線路。依照資源特點,編制豫西風情游、明清棗鄉游、農耕采摘游、古村古寨游、休閑度假游等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線路。
4.統一向外推介。編制《市鄉村旅游導覽》,全面推向市場,向海內外旅游者介紹鄉村旅游。
5.實施以獎代補。制定《鄉村旅游獎勵暫行辦法》,從全市旅游發展資金中單支一部分,對發展鄉村旅游達到一定規模的縣(市、區)、鄉(鎮)、行政村、經營戶進行獎勵。
(四)強化區域聯合,搭建旅游合作新平臺
充分發揮地處秦晉豫黃河金三角、“黃河之旅”中心節點城市的特殊地位,開展深層次旅游區域協作,確立在黃河金三角地區中心旅游城市地位。
1.推進金三角區域旅游合作。攜手渭南、運城、臨汾三市,積極做好《黃河金三角協作區旅游規劃》編制工作,有效整合黃河金三角地區優越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資源,明確區域旅游功能定位、總體布局和發展目標,提出區域旅游合作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區域合作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發展。
2.深化“黃河之旅”旅游聯盟。充分發揮“黃河之旅”旅游聯盟平臺優勢,拓展合作范圍,延伸合作鏈條,積極推進創建沿黃旅游合作新機制。組織開展“黃河之旅”聯盟旅行社互動踩線活動,按照“互利共贏”的原則,共推旅游線路和產品。組織開展“黃河之旅”聯盟旅游行業服務技能大賽,促進區域內業界交流。推動各縣(市、區)、旅游企業在聯盟區主要客源地城市設立“旅游辦事處”。
3.培育打造黃河旅游品牌。緊緊抓住第17屆中國國際黃河旅游節暨投資貿易洽談會升格的機遇,做好黃河文章。通過“全球十大河流對話黃河”、“第二屆橫渡母親河”等大型活動,打造黃河旅游品牌,擴大黃河旅游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五)狠抓服務質量,促進旅游品質新提升
1.規范旅游服務,推進行業標準化。嚴格按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省級地方標準,扎實推進旅游飯店、旅行社星級和旅游景區A級評定與復核檢查,切實維護旅游標準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深入開展“服務標準規范月”活動,推動旅游企業規范化、專業化管理。
2.開展崗位練兵,提升行業素質。圍繞建設“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的要求,在全市旅游行業開展“我為旅游增光彩”活動,提升旅游服務品質,展現旅游行業風采。以“展風采、樹形象、促服務、提水平”為主題,組織舉辦“全市星級飯店服務技能大賽”,樹立行業標桿。以“游客在我心中”為主題,舉辦“全市旅游行業演講比賽”,倡導健康向上、和諧文明的行業新風。實施“高管名導進課堂”,強化旅游人才培訓,全年培訓人數不少于6000人次。
3.加強市場監管,優化旅游環境。建立旅游服務質量跟蹤調查制度,及時做好旅游投訴案件的協調處理工作。完善旅游、公安、工商、交通運輸、發展改革、安全監管等部門的工作協調機制,組織開展旅游服務質量、市場秩序、安全防范聯合執法。完善旅游安全提示預警制度,推動建立旅游緊急救援體系和救助機制,確保游客生命財產安全。推進旅游信息化建設,改造升級“旅游網”,實現與移動旅游網絡管理系統對接,推行市場監管、旅游咨詢、導游服務、統計、救助一體化。
(六)深化體制改革,激發旅游產業新活力
進一步完善“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旅游發展推進機制,促進旅游體制機制創新,激發發展活力。
1.創新旅游管理機制。各縣(市、區)政府要按照“旅游強市”戰略要求,全力抓好本行政區域內旅游建設項目的篩選包裝、對外招商和建設提升。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加快本行政區域內旅游景區體制機制改革,重點旅游景區要實行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事業型向產業經濟型轉變。
2.創新投融資機制。各縣(市、區)政府和各級旅游部門要主動加強與國內外旅游企業集團或管理公司的聯系,在景區開發、市場營銷、旅行社、旅游飯店等領域著力引進戰略合作伙伴;要積極推動銀企合作,拓展金融機構對旅游項目的貸款扶持;積極引導各類社會資本通過投資、參股、資產重組等方式參與旅游項目建設,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機制。
3.創新資源整合機制。以培育旅游龍頭精品為目標,打破條塊限制,鼓勵引導有實力、有較強帶動力的旅游企業進行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資源整合,提升旅游企業核心競爭力。鼓勵縣(市、區)組建旅游企業集團。
4.創新產業發展機制。引導景區深挖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品位,充分展現仰韶文化、黃帝文化、老子文化、黃河文化、達摩文化、虢國文化的魅力,努力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游客參與性旅游項目及旅游演藝項目,加速實現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的轉變。
(七)拉長產業鏈條,構建旅游商品新體系
結合地域特點,充分利用我市豐富的物產資源、工藝資源和人力資源,積極引導旅游商品的設計、開發和銷售,不斷拉長旅游產業鏈條,增加旅游附加值。
1.加大引導開發力度。深入開展旅游商品現狀調研,加大對青銅器復制、虢國玉器復制、黃河澄泥硯、麥稈畫、豫西剪紙、仰韶彩陶等具有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研發生產的引導力度,鼓勵企業做大做強,推動旅游商品向有文化、有創意、有特色的方向發展,促進旅游商品盡快形成規模產業。
2.推動旅游商品市場建設。因勢利導,充分利用上陽苑仿唐一條街、文明路土特產購物街等場所和街區,鼓勵形成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旅游商品交易市場。引導旅游景區結合自身特點,創新開發特色旅游紀念品,在全市旅游星級飯店、3A級以上旅游景區設立旅游商品銷售中心。
3.搭建旅游商品營銷平臺。積極組織我市旅游紀念品研發生產企業參加由國家、省組織的旅游商品展會,展示本地旅游紀念品名牌名品。組織開展“最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評選活動”,推出一批具有本地特色、有影響力的旅游商品。
(八)加強隊伍建設,增強旅游轉型新動力
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把旅游人才隊伍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以培養高層次人才和緊缺旅游人才為重點,為推進“旅游強市”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加強旅游人才教育培訓工作。充分發揮旅游部門、培訓中心、行業協會和旅游企業等的培訓職能,形成多層次、寬領域、全覆蓋的旅游人才教育培訓網絡。
2.加大旅游人才培養輸送力度。依托職業技術學院、中專等教育資源,鼓勵院校根據旅游行業動態和人才市場需求特點,開發新的專業和培養方向,積極輸送高素質、適用型旅游人才。
3.做好旅游人才引進工作。發揮市場在旅游人才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建立旅游人才信息庫、制定旅游人才引進優惠政策,積極引進旅游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
4.加強旅游隊伍自身建設。各級旅游部門要進一步轉變工作職能,轉變工作作風,完善自律機制,提高工作水平,塑造“團結創新、規范高效”的旅游隊伍新形象。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旅游產業發展指揮部要加強組織領導、指導協調和規范管理工作,及時研究解決旅游產業發展中的困難和重大問題。各縣(市、區)政府也要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加強對本地旅游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各級、各有關部門要牢固樹立大旅游、大產業觀念,積極主動地把旅游業發展與本地、本部門工作相結合,共同營造旅游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二)強化部門聯動。市政府有關部門和旅游單位要加強協調配合,打破部門、行業界限,融合發展,共同開發產品、培育市場、完善保障機制,引導旅游消費,實現共同發展。旅游部門負責在資源整合、形象推廣、市場監管、推行行業標準等方面做好指導和服務工作。發展改革部門負責把旅游基礎設施、重點項目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財政部門負責加大對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宣傳推廣、人才培訓、公共服務等的支持力度,切實保證資金投入。交通運輸部門負責在城市公交線路、城鄉客運班線、公路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方面更多地考慮游客需求,加強主要景區連接交通干線的旅游公路建設和旅游標識系統建設,保障旅游運輸安全。農業、規劃城管執法部門負責結合新農村建設,在全市縣域村鎮體系規劃、鄉鎮規劃及農村新型住宅區規劃編制過程中,更多融入旅游元素,引導開展農業觀光和體驗性旅游活動。商務部門負責強化商旅結合,引導開發旅游商品。文化新聞出版部門負責對現有演藝資源進行整合,創新演出形式,突出地域特點和文化特色,打造優秀旅游演出節目。文化新聞出版、林業園林、水利、國土資源、宗教等部門負責做好旅游項目的規劃建設。公安、工商、衛生、安全監管、質監、物價等部門,要加強旅游安全、價格、秩序和食品衛生等方面的監督管理。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負責做好旅游人才選拔和培養工作。宣傳部門和新聞單位負責把旅游宣傳融入各項外宣活動中,《日報》、電視臺等媒體要積極開設旅游欄目,加大旅游公益宣傳力度,著力提升旅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落實優惠政策。發展改革、財政、稅務、住房城鄉建設、環保、國土資源等部門要積極制定配套優惠政策,促進旅游產業發展。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旅游,對各類資本投資旅游項目的,在調整用地、建設規費等方面給予優惠。清理對旅游企業的不合理收費,落實賓館飯店與一般工業企業同等的用水、用電、用氣價格政策;規范旅游企業排污費及旅行社收費計征標準,減輕旅游企業負擔。推行旅行社產品政府采購和服務外包,政府大型會務、大型接待,國內外公務、商務活動,優先在具備資質的旅行社中招標確定。
(四)完善督導考核機制。進一步完善旅游工作績效考核辦法,把“旅游強市”工作任務納入縣(市、區)政府及市政府部門年度目標考核體系,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加強對重點工作、重點項目的效能監察和跟蹤問效,強化考核結果運用,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