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自由主義經濟改革反思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巴西政府實施了一系列具有明顯新自由主義經濟色彩的經濟改革,對巴西的經濟和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盡管經濟改革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沒有引領巴西經濟走出困境。巴西經濟改革實踐表明,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絕對經濟發展模式,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探索經濟發展道路。
關鍵詞:巴西;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大約40年間,拉丁美洲國家普遍走上進口替代工業化發展道路。正如E•伊格萊西亞斯所說的那樣,這一發展模式“既有成就,也有挫折”。①20世紀80年代初,進口替代工業化發展模式的弊端不斷積累,最終以債務危機的形式在拉美全面爆發,導致拉美國家陷入“失去的十年”。為了應對債務危機的沖擊,大多數拉美國家紛紛轉向大刀闊斧式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巴西是拉美地區大國,在這一輪危機和改革中,巴西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也存在很多教訓。
一、巴西經濟改革的背景和路徑選擇
1.巴西經濟改革的背景實際上,1964—1985年期間軍政府控制下的巴西在振興民族經濟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巴西經濟總量一舉從資本主義世界的第15位躍居到第8位,1968—1974年年均超過10%的增長率更是被譽為“巴西經濟奇跡”。但是在1973年和1979年兩次能源危機沖擊和20世紀70年代末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打擊下,巴西經濟逐漸深陷全面衰退的泥潭。1985年,軍政府被迫向文人政府交權,隨后薩爾內遞補未上任即病逝的當選總統坦克雷多,由此拉開了巴西經濟全面改革的大幕。
2.巴西經濟改革路徑選擇在進口替代工業化戰略時期,發展主義思想幾乎成了所有拉美國家的唯一選擇,巴西也不例外。所以,巴西改革首先是要改變結構主義發展思想和進口替展工業化道路。新自由主義思想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傳入拉美,但當時的傳播范圍不大,對政策的影響力甚微。在IMF等國際組織和美國的大力推動下,盡管拉美國家的領導人并不公開表示接受新自由主義理論,但各國在內外交困局面下的經濟改革卻明顯帶有新自由主義烙印。尤其是1989年“華盛頓共識”提出以后,逐漸被拉美國家普遍地采納為經濟改革綱領。薩爾內總統上臺之后,分別于1986年頒布了“布雷塞爾計劃”和1988年頒布了“通過競爭參與世界經濟”的新戰略。在這些改革計劃中明確提出,要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充分發揮私人企業的作用;在對外經濟發展方面大幅度降低進口貿易壁壘和關稅,采取優惠政策吸引外資流入,逐漸向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想靠攏(蘇振興,2000)。此后巴西歷任總統科洛爾、弗朗哥和卡多佐等為了獲得IMF的資金援助,也不得不接受“華盛頓共識”的施政綱領。這些改革措施基本上奠定了巴西經濟發展的方向。即使是2003年高舉反對新自由主義旗幟而當選為巴西總統的盧拉,其實施的宏觀經濟政策也無法徹底脫離IMF設定的軌道。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新自由主義成為巴西經濟改革的主導方向,但并不是影響巴西經濟改革的唯一指導思想。例如,由于各種既得利益集團和經濟政策慣性的存在,結構主義思想并沒有突然退出歷史舞臺。而且,自從1985年巴西軍政府交權之后,發展主義、民眾主義等思想依然發揮作用。總之,民眾主義、發展主義和新自由主義對巴西經濟政策產生著重大的影響,都對巴西經濟改革成敗負有一定的責任。
二、巴西經濟改革的內容及其成效
巴西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是全方位、多層次的,主要集中于穩定宏觀經濟、變革貨幣制度和匯率制度、國有企業私有化、轉變政府職能、對外開放等方面,最主要的目標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最基本的策略就是發揮好價格、利率和匯率等基本變量對資源的引導,最根本的特征是效仿發達國家的自由市場經濟體制。
1.改革的目標與政策巴西歷屆政府的主要難題之一是如何控制通貨膨脹。1986年,薩爾內政府推行“克魯扎多”計劃來治理高通貨膨脹,雖然該計劃經過多次調整完善,但是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果。1990年3月上臺的科洛爾也將反通貨膨脹和穩定宏觀經濟作為短期首先目標,但是收效甚微。科洛爾總統首先實施了科洛爾計劃,后來又轉向采取傳統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最終由于幣值高估惡化外部環境,導致經濟持續衰退。推行國有企業改革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就已經被提上政府的議事日程,但是實施的力度和范圍較小。1980年代初,政府計劃實施私有化改革的200家企業僅僅完成了75家,薩爾內政府提出的將14家中小企業私有化也沒能在任期內完成。科洛爾總統明確提出終結進口替展戰略,對國有企業進行了大規模私有化,這些改革措施得到了國會的大力支持,幾乎沒有遇到阻力,說明國有企業改革達成了較為普遍的共識。改革國有企業為私有企業提供了更好的發展機會,私有化還能引進外資、管理經驗和技術。國有企業私有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巴西私人部門的發展,但存在的問題也很多。例如,私有化造成了大量國有資產流失,還導致大量工人失業,形成了新的社會權貴階層,擴大了貧富差距,加劇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在對外經濟關系方面,巴西改革的特征是快速實施貿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以期加強與國際市場的聯系。為了促進出口和鼓勵外資流入,巴西政府大幅度降低關稅和放松資本管制。貿易自由化在增加產品進口、降低生產成本和優化經濟結構方面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過快的貿易自由化對國內產業形成了較大沖擊。金融自由化吸引了外資流入、提高了金融部門的效率,但同時帶來了更大的金融風險,并使巴西高度依賴外國資本。
2.卡多佐總統經濟改革談到巴西的經濟改革,必定無法避免卡多佐政府的改革。1995年年初,依附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卡多佐上臺執政。盡管卡多佐本人的學術觀點以依附論為著稱,但是他執政思路帶有鮮明的新自由主義色彩。在IsabelHilton對卡多佐本人進行的深度訪談中,共同總結了卡多佐改革的思路、主要措施及其成效。在改革過程中,由于內外交困,卡多佐政府被迫向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想靠攏:推動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革、加快貿易自由化改革和快速實施金融自由化改革。卡多佐政府高度重視削減公共開支,增加稅收和繼續大力推行國有企業私有化。卡多佐信守“華盛頓共識”中的重要鐵律——財政上需要擁有占國民生產總值幾個百分點的“基本盈余”,即盡量維持政府財政盈余。在民眾非常關心的社會問題上,雖然卡多佐認為巴西的收入不平等是個重大問題,但沒有能力采取更多積極有效的措施。卡多佐政府經濟改革產生了一定的積極成效,但同時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消極影響。在降低通貨膨脹方面,卡多佐政府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但是著名的“雷亞爾計劃”也帶來了許多重要的問題,尤其是貨幣雷亞爾的升值造成了出口困難。1980—1995年間巴西一直保持貿易順差,但1995年巴西出現了貿易赤字。
三、巴西經濟改革的反思
與拉美大多數國家一樣,巴西也于20世紀80年代初陷入債務危機。但相比于其他國家而言,巴西的經濟改革起步稍晚一些。當其他國家已經開始著手改革的時候,巴西還在忙于債務談判而無力進行經濟改革。巴西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在短期內改善了一些特定的問題,但同時卻引起其他一些嚴重問題。巴西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通貨膨脹,財政嚴重失衡得到一定程度緩和,經濟外向度得到較大提高。巴西經濟改革的經濟和社會成本很高,新自由主義宏觀經濟政策沒能使巴西經濟徹底擺脫困境。在國內改革方面,國有企業私有化造成了社會不公,部分民眾生活水平下降。在對外經濟改革方面,巴西的新自由主義改革帶來了大量的貸款、外國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等外國資本。但是,由于金融部門過快開放,以償債、利潤匯出、撤資和資本外逃等形式造成了大量資本外逃,埋下了萌發金融危機的種子。
總之,新自由主義描繪的繁榮景象并沒有出現,巴西經濟沒有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眾所周知,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的基本假設是市場規則能最有效地協調經濟活動。改革的倡導者和擁護者們聲稱,市場化提高了經濟效率和促進了增長,只有在市場失靈的時候才需要政府干預。新自由主義作為一種經濟思想雖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其蘊含的政治意識形態必須高度警惕,它更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絕對真理。每個民族的經濟發展都有自身的特色,完全依賴外來理論的指導很可能造成災難性的損失。巴西經濟改革的實踐還表明,經濟政策的制定是各種權衡選擇的結果,經濟政策的實施時機、實施環境和實施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實施后果。任何一項重要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必須充分考慮社會承受力和微觀層面的動力,只有切實尊重普通民眾利益的政策才能夠充分調動人們積極性,實現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
作者: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