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行政區域界線數據庫建設關鍵技術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結合編者工作實踐,簡要介紹了廣東省行政區域界線數據庫建設的數據庫設計、主要工藝流程、重難點處理情況及技術先進性;研究成果特點是充分利用民政部門權威勘界成果以及多源參考資料,既保持了行政區域界線數據的權威特性,又滿足了數字縣區及一村一鎮一地圖等大比例尺的實際應用需求,已成功應用于第一次中國地理國情普查行政界線要素數據層生產、全省數字縣區及一村一鎮地圖建設項目、地圖審核中的行政區域界線核查等,具有權威性、可復用性、創新性。
關鍵詞:行政區域;地理國情監測;數據庫;ArcGIS
根據廣東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關于基礎測繪建設的要求,開展廣東省行政界線數據庫建設工作,其目標是建立包括省、市(地)、縣、鎮及行政村五級界線,集圖形、屬性、文檔等數據于一體,可供行政界線管理、地圖審核、數字縣區、一村一鎮一地圖、土地利用調查、地理國情監測等使用的行政界線數據庫(集)。
1數據庫設計
1.1數據庫內容及分層
數據庫內容主要包括行政區界線、行政區面、元數據、文本、等數據。空間要素采用分層的方法進行組織管理,根據數據庫內容和空間要素的邏輯一致性進行空間要素數據分層,主要包括行政區界線和行政區面兩層。
1.2成果形式
空間數據模型為FileGeodatabse,數據格式為GDB,元數據參照《CH/T1007基礎地理信息數字產品元數據》制作。
1.3邏輯結構
廣東省行政界線數據庫由主體庫以及元數據庫組成,主體數據庫由空間數據庫組成,元數據由矢量數據元數據等組成。
2工藝流程
工藝流程主要包括數據核查更新、數據疊加、數據接邊、拓撲處理、生成政區面和屬性賦值六個步驟,如圖1所示。
2.1數據核查更新
基于ArcGIS平臺對勘界地形圖(DRG)及其矢量化成果進行檢查更新,再從“二調”數據中提取鎮界和村界數據與之疊加,經數據接邊和拓撲處理后,生成行政區面,然后將二者入庫。必要時要參考《廣東省政區圖冊》、掛圖以及1∶10000公眾版電子地圖數據中的界線數據,以保證行政界線和行政政區面的現勢性。
2.2數據疊加
在ArcGIS工作環境中按要素代碼提取“二調”數據中的鎮界線、村界線、海岸線以及全部的政區面,使其與省、市、縣三級界線數據相套合,政區面數據留待屬性賦值時使用。當鎮界與縣界不一致時,把鎮界改與縣界一致。對勘界地形圖數據中出現的飛地,界線根據勘界地形圖的表示方法,按歸屬地的行政等級已定界表示,并賦相應代碼;飛地區域代碼同其歸屬地行政區劃代碼一致,名稱按“歸屬地名稱+飛地”錄入。對勘界界地形圖中出現的爭議地,按《省基礎代碼表》規定,爭議界線代碼為67070220,爭議區代碼為67070130,爭議區名稱按“爭議雙方的名稱+爭議地”錄入。
2.3數據接邊
數據核查更新完成后,需對相鄰作業單元的各級界線接邊,要求如下:①作業圖幅負責與西、北圖幅之間的接邊。②接邊要素在圖上相差0.2mm以內的,只移動一邊要素直接接邊;相差0.4mm以內的,應圖幅兩邊要素平均移位進行接邊;超過0.4mm的應檢查和分析原因,由技術負責人決定是否接邊,并在作業記錄表中記錄。③當界線與海岸線不相接時,參照“二調”數據的畫法將界線與海岸線相接。④注意圖形數據和屬性數據的邏輯一致性,做到位置正確、形態合理、屬性一致。⑤按省、地、縣的順序依次進行接邊。⑥縣界更新后,鎮級界線和村級界線要做相應套合。
2.4拓撲處理
界線要素無線段自相交、兩線相交、線段打折、碎片多邊形、懸掛點或偽節點等圖形錯誤;數據拓撲關系正確,面要素應閉合,各相鄰政區實體的空間關系可通過完整的拓撲結構描述。
2.5生成政區面
省、市、縣的政區面數據由勘界地形圖矢量化數據和從“二調”數據提取的海岸線數據構面生成,再通過ArcMap的SpationJoin工具,將“二調”數據中相應的屬性數據復制到新生成的政區面。
2.6屬性賦值
將行政界線與行政區面的屬性結構和屬性按設計書的要求進行賦值,其中CODE碼采用省8位碼,政區代碼沿用“二調”數據成果代碼。
3重難點處理情況
3.1勘界地形圖及其矢量化問題
出現的主要問題是糾正精度達不到要求、勘界地形圖反轉、勘界地形圖圖幅不完整和勘界地形圖缺失。前三個問題的解決方法是返回勘界地形圖糾正作業環節進行重新糾正,經檢查符合要求后再提供給作業人員核查界線數據;勘界地形圖缺失的解決方法是聯系省民政廳等單位,獲得幫助。
3.1.1位置精度超限位置精度超限的主要原因是作業人員在采集界線時,沒有按照要求采集,使部分界線位置精度超限,處理方式為返工,并加強檢查。
3.1.2界線走向與勘界地形圖不一致由于作業員本身的判斷失誤,錯將別的要素當成界線采集,致使界線走向錯誤,比如,在以防火帶、小路等地物為界時,作業員判斷失誤,采集的時候沿著標描線走,界線的實際走向為防火帶的中心線,需要加強作業人員識圖培訓和兩級檢查。以單線河為界時,勘界地形圖上標描往往為跳繪的形式,作業員采集時就沿著標描線跳繪,經過程檢查人員指導后,作業員掌握了單線地物跳繪的界線采集方法,杜絕了類似錯誤的發生。
3.2數據接邊
數據接邊時出現的主要問題是接邊誤差超限。1980年西安坐標系勘界地形圖與1954年北京坐標系勘界地形圖,由于成圖年代不同,接邊處的要素發生了變化,致使接邊誤差過大,處理方法是以1980年西安坐標系為主,按照地物與界線的相對關系,同時參考二調數據來接邊。當地級市界、縣界與省界套合時,往往會出現超出省界或與省界不接邊的問題,解決方法是以1∶10000勘界地形圖為準,結合界樁點和其他標識點,使地級市界、縣界與省界完全套合。
4技術先進性
技術先進性表現在:首次把從勘界成果采集的行政界線數據與“二調”權屬數據進行整合;首次按國家統計局政區統計代碼對行政區劃面賦值;首次將全省2767幅勘界地形圖統一坐標系統、高程基準;采用了海量柵格數據無縫漫游技術;在數據處理上,采用了海量數據壓縮方法、海量數據快速檢索方法以及數據的安全存儲技術,實現了勘界地形圖的快速檢索與安全存儲;首次明確了飛地和爭議地的統一處理方式;基于ArcGIS平臺二次開發了流程化的生產工具。
5結束語
本文成果的特點是建立了覆蓋省級行政區域的五級行政區域界線體系,既保持了行政區域界線數據的權威特性、又滿足了數字縣區及一村一鎮一地圖等大比例尺的實際應用需求,因此,在數字縣區、一村一鎮一地圖、土地利用調查、地理國情監測、地名普查、地圖審核等各類項目中起到基礎數據庫的作用,避免了各級界線數據的重復生產以及界線數據不一致產生的問題,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得到使用單位的好評。
參考文獻:
[1]杜安麗,楊楊,李鵬飛,等.基于多源數據的行政區域界線變更勘定[J].測繪技術裝備,2018,20(3):49-50,48.
[2]高軍.基于行政區域界線勘測動態更新探索[J].區域治理,2018(47):105.
[3]張浩,肖海威,喻永平,等.移動GIS在行政區域界線勘測中的應用[J].工程勘察,2017,45(2):53-56.
作者:張景峰 單位:廣東星輿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