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行政改革行政道德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一項根本內容。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上,計劃經濟體制對于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迅速集中和動員資源,在帝國主義和各種敵對勢力的包圍中較快地進行大規模的重點建設,為加強國防和以后的經濟和科技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方面起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這種經濟體制存在著政府包辦一切、盲目排斥市場作用和資源配置效率不高等嚴重弊端。正是這些弊端迫使社會主義實踐通過改革走向市場經濟。
生產、分配和消費是社會生活的主要經濟內容,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一內容的合理安排是通過交換的方式實現的。而在計劃經濟條件下,交換的手段遭到排斥和壓制,取而代之的是政府的計劃配置。由于計劃上升為經濟體制的烏托邦性質,決定了計劃配置的不合理性,當計劃追求公平時,所實現的是“平均”;當計劃追求高效時,所實現的是低效;當計劃追求節約時,卻造成了極大的浪費。因此,計劃經濟在根本上是要求政府全能的,實際上卻由于肩負支配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細節而表現出低能。這與市場經濟的要求是相悖的。在我國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行政改革也一直在悄悄地進行,但是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行政體制還需要在價值觀念的轉換、機構改組、功能調整和規范重建等各個方面展開。
行政改革中的行政道德建設
但是,法律和制度所構成的“官僚機器”并不果真象機器那樣精密,它為行政行為提供的只是框架和空間。雖然行政改革是在淡化人的同時強化法律和制度的,但人始終是主體。法律和制度對行政行為只能作出原則性的規范和指導,卻不可能保證一切行政行為都是正確、合理和公允的。西方發達國家往往以其有健全的法律和完善的制度傲視發展中國家,但80年代以來,正是在這些發達國家中,行政系統中嚴重的腐敗和權力出租活動卻嘲弄著法律和制度,以致于一些政治學家驚呼:“法律和制度在公共權力的腐敗中失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