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群體性事件中社會心理預警機制研究范文

群體性事件中社會心理預警機制研究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群體性事件中社會心理預警機制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群體性事件中社會心理預警機制研究

摘要:群體性事件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產生,其中社會心理是影響群體性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群眾的相對剝奪感、社會不公感、同情弱者的英雄主義、群體心理原型的迎合是促成群體性事件的深層心理動因。在此基礎上形成憤怒爆發、產生群體認同、集體效能權衡群體參與、走向群體極化的心理機制,需用預警指標體系、社會心理預警平臺、社會心理疏導、社會輿論引導和矛盾調解構建群體性事件社會心理預警機制提前預防、控制并降低群體性事件發生的頻率。

關鍵詞:群體性事件;社會心理;

預警機制群體性事件是指由一定人數參加的、沒有法定依據的、對社會秩序產生一定影響的事件。[1]它具有突發性、公共性、不確定性、危害性、對抗性和處置的緊迫性等特點。群體性事件的出現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社會心理因素是群體性事件產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從某種程度上說,群體性事件不僅反映了一定時期民眾的社會心態和民眾對政府的信任程度,也直接反映了一定時期民眾的生活滿意度和社會穩定狀況。因此,研究群體性事件形成的社會心理動因,有助于提前預防,避免群體性事件發生。本文主要通過分析群體性事件形成的心理動因和心理機制,構建群體性事件心理預警機制。

一、群體性事件形成的心理動因

1.群體性事件形成的心理背景

群眾對公平、合理的訴求是心理因素的外在形式,是催生群體性事件必不可少的因素。群體性事件多以弱勢群體為主,是群眾對不滿情緒發泄的一種集群行為,它產生的重要原因來自于心理不平衡。就宏觀社會背景因素而言,一方面,我國的貧富差距懸殊;另一方面,社會上存在著官商勾結和官員懶政行為。具體來說,“群體性事件的爆發是由于分配不均導致的沖突,而政府與民眾爭利是一個重要原因”[2]。群體性事件增加的原因具體表現為:對民眾的不公處置,或是合理訴求不能有效解決;權力機關拖延或推諉;司法方面對其合理訴求無法解決等。現今,資源供給與社會發展需求存在結構性矛盾,大多中小型企業面臨倒閉、社會就業問題上升,人們生存問題不能與社會發展相適應,這是群體性事件發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因此,“就微觀場景來說,事發地現場大都存在著社會心理因素。”[3]

2.群體性事件形成的心理原因

(1)相對剝奪感。主要是指個體與所見的人或事相比較,發現處于惡劣的環境或劣勢地位,與他人相比毫無優越感。馬克思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闡述了產生相對剝奪感以及導致心理失衡的原因。他說:“當周圍人與自己的的房屋一樣,無論有多小,都能滿足對住房的要求。但是,一旦這些小房子近處有一座宮殿,這座小房子就像茅舍大小了。小房子的居民將越發不滿意,壓抑。”[4]我國在先富帶動后富的過程中必然會存在處于劣勢和優勢地位的人,且帶動大部分人走上富裕道路并非易事。由于有些人目光短淺,會產生被剝奪感。“群體性事件來源于社會矛盾之中,是利益需求的結果。”[5]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快,社會矛盾不斷凸顯,主要表現為:就業難、看病難、住房難。這就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們并不只是滿足于溫飽,更向往美好的生活。而當現實無法滿足人民群眾的這種需要時,就自然而然會產生剝奪感。其實,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都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具體表現。“我們生活在一個壓力、矛盾和不確定性的矛盾時代。”[6]強烈的剝奪感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失衡,極易導致危及他人生命財產安全甚至危害社會事件發生。

(2)社會不公感。公平、公正地處理群眾的合理需求,是人們對社會的基本要求。如果政府失去公信力將會引發社會暴亂。“一旦政府部門或者組織失去公信力,無論怎么說、怎么做都會被認為是假話、做壞事。”這就是著名的塔西佗陷阱。當社會不公平感沒能從心底消除,不能正常宣泄時,個體、局部的矛盾將會導致社會沖突,對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帶來極為嚴重的損害。

(3)同情弱者的英雄主義。個人英雄主義是指捍衛個體的正當利益者。群體性事件中,當個體借助群體的力量時便會出現這種心態。因此,集群行為也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托。正義感是與生俱來的一種特質,但是有些團體或個人思想意識的偏頗,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迷惑和誘導,形成一些錯誤的正義觀念。

(4)回歸:群體心理原型的迎合。原始社會的人們喜歡群居生活是因為他們對大自然的敬畏。由于對未知事物的恐懼,他們選擇群居生活,以便共同抵御可能出現的危機。在群體生活中弱者得到照顧,并不必太擔心自己的生存問題,會產生一種心理安慰,得到群體的照顧使他們更傾向于群體活動。群體性事件中,當個體受到社會的不公平待遇時,各種自我感覺特別差的人會自動加入到群體中,通過群體表達自己壓抑許久的訴求,在尋求群體保護的同時,釋放心中的怨氣,這種對群體性事件參與的情形即為群體心理原型的回歸。“心理原型是一種集體無意識。”[7]原型與典型的情境有關聯,是人們在典型困境中無法戰勝困難的本能的應對方式。正如榮格所言:“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8]心理原型是一種意向和感情的結合體,對于自己的反應人們不自覺地會采取。“當個體因為群體欺壓而申訴無門時,群體生活的心理原型就被喚起。”[9]群體心理原型是集體生活的一種回歸。群體心理原型也是合群本能的固化。人類有合群生活的本能,這是最具社會意義的人類本能之一。合群就是“孤獨使人不安,入群使人滿足”[10]。一位得了不治之癥的人得到大家關心,會使他敢于面對病痛,勇氣增強,若大家對病人冷若冰霜,病人則會萎靡不振,被病痛吞噬。

二、群體性事件形成的心理機制

1.憤怒爆發機制

個體的相對剝奪感和遭遇不公正待遇是發生群體性事件的開始,從而產生憤怒機制。憤怒情緒的產生與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具有正向關系。當這種心理行為不被引發出來時則不會危害社會,一旦有人惡意煽動,易形成對此感受的共鳴。如果相對剝奪的程度比較低,則不容易出現集體認同感。發生群體事件是需要成本的,一旦進行集聚達不到目的,則下次將很可能不再出現。

2.群體認同機制

群體認同指的是一種回歸感,即對具有相同性質的組織或團體的歸屬感。個體對不滿的抗爭能否引發群體性事件,取決于群體之間是否具有認同感,大家一起加入,或者共同組織為爭取相像的利益共同抗爭,從而激發整群人的情緒。情緒感染如同催化劑一般推動情緒的加速高漲,不斷地發酵醞釀。

3.集體效能

集體效能是對集群目標實現的一種認識和估算的反應,對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如果集體效能較低,群體將不會選擇發動,集體效能和群體認同都具有促進群體性事件發生的機制,而前者較為理性,后者是一種感性的認知,共同作用于群體性事件的發生。當群體認同感較強,而集體效能較低時,一般不會發生群體性事件。但是,有時這兩者會相互轉換,當認同感特別強盛時,人們會為了實現正義、尊嚴和自由而進行抗爭。

4.群體極化機制

只有形成一定的態勢才會爆發群體性事件,群體性事件受情緒感染和集體效能導向作用發生,在這一過程中群體的觀點達到一種由微弱的思想而變得越來越強的現象。“這種現象主要因為行為的相互模仿來完成的。”[11]由于群體性事件具有自發性,并且很短暫,沒有形成一定的規定,往往在瞬時發生,需要一致的行為模仿,易出現極端化現象。這與領頭者具有很大的關系,其性格影響整個群體的性格,從而有冒險和保守的情形出現。

三、群體性事件社會心理預警機制的構建

1.構建預警指標體系

群體性事件的社會心理是對生活現狀的一種主觀認識,通過對間接指標的考量和選取,對社會心理進行分析是較為客觀的。比如,用恩格爾系數的高低、通貨膨脹率、城鎮失業率、全國居民基尼系數等作為指標衡量人們的幸福程度,分析是否具有潛在隱患。當群眾的幸福指數較低會產生負面情緒,容易導致群體性事件出現。所以,通過建立預警指標體系,可以分析和評估群體性事件發生的概率和程度。具體來說,“群體性事件的社會心理預警機制作用主要包括:預見功能、檢測作用、監測作用、防范和緩解作用”。對于事前解決能提供較為科學的指導作用。社會心理預警機制的建立需要政府從細微處把握事物發展的方向,這也是政府的執政能力的體現。李麗華、劉叔將群體性事件預警系統分為四個模塊,即“社會發展風險、社會環境擾動、社會安全狀況和社會控制能力四個系統”[13]。將群體性事件消滅在萌芽狀態中需要政府和社會人士及時發現、分析,消除冰山危機。

2.構建社會心理預警平臺

采用公安信息、研判平臺等預警網絡平臺,加強建設社會心理檢測和危機預警平臺建設,科學地采用行為人心理模型分析行為人特點,做到對行為人的心理探究。建立信息收集、研判和使用機制。對不法分子需要及時觀測其行為,注重觀察犯罪經歷,且進行適當跟蹤,及時反饋信息,建立通過大眾進行信息反饋的獎勵制度。

3.構建有效的心理疏導機制

心理疏導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借助于藥物治療,另一種為非藥物治療的情況。建立群體性事件心理疏導機制是不依靠藥物治療的一種方式,通過紓解心中對生活或其他方面的不滿情緒進行化解。一要完善情緒宣泄機制。情緒宣泄機制是一個重要的窗口,群眾的不良情緒一旦無法宣泄必將尋找其他途徑爆發。所以,完善情緒宣泄機制對群眾的情緒宣泄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二是要建立心理干預機制。建立專業團隊進行心理疏導,可以作為基礎機構對當地的區域進行排查,分塊瓦解不法分子的預謀。同時,對一些有需求卻又無法解決的群眾,或不知該找哪些機構處理自己的問題的群眾給予指導,進而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政府要及時聽取群眾所反映的事情,切實做到群眾無小事,將群眾的心理訴求盡早合理解決,這也是政府為人民服務的具體體現。

4.構建完善的社會輿論引導機制

建立社會輿情機制是通過正面的輿論引導和疏導社會矛盾,減弱事件的沖動情緒。通過觀測輿情信息正確解決負面心理情形,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及時群眾關心的相關信息,以解決因虛假訊息而導致的憤恨情緒。建立搜集情緒網絡數據庫,實現線上線下同時觀測群眾的動態,將群體性事件出現的概率降到最低。

5.構建全面的矛盾調解機制

現階段,矛盾的解決需要政府機關和社會各界的努力才能化解,所以加強對矛盾糾紛的排查和化解,建立矛盾調節機制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借助人民調解委員會、聯合調解委員會、專門調解組織、社區矛盾調解中心等人民調解組織收集人民意見,采取協商、說服教育的方式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總而言之,群體性事件社會心理預警機制可以靈敏地預測到社會危險因素的存在,快速的反應能對群眾的社會不滿及時疏導,從而較好地消除隱患,起到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群體性事件社會心理預警試圖在群體性事件爆發之前,通過監測與群體性事件爆發緊密相關的各項指標,識別群體性事件產生的根源,確定警兆、分析警情,計算群體性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概率),及時發出警報,以引起決策者的關注,及時采取措施,消除引發群體性事件的隱患,從而化解社會矛盾,降低社會風險。

參考文獻

[1]梅傳強,滕超.論維權性群體事件中職務犯罪的法律處置[J].河北法學,2014,32(5):24-30.

[2]課題組.群體性事件的成因與對策研究[J].東南學術,2010(5):40-50.

[3]單光鼐.群體性事件背后的社會心態[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5(5):20-22.

[4][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梅傳強,徐偉.群體性事件之心理動因、心理機制與預防對策新論[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2):118-127.

[6][英]韋恩,莫里森.理論犯罪學:從現代到后現代[M].劉仁文,吳宗憲,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1.

[7]袁彬.刑法的心理學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218.

[8][瑞士]榮格.榮格文集[M].馮川,譯.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48.

[9]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104.

[10][英]威廉,麥獨孤.社會心理學導論[M].余國良,雷靂,張登印,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62-63.

[11]李麗華,劉舒.群體性事件預警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6):58-62.

作者:王認認;郭伶俐 單位:河南理工大學應急管理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国产自在一线| 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在线观看 | 变态Sm天堂无码专区| 99久久免费国产香蕉麻豆| 国产精品黄大片观看| jizz中国视频| 成人影片一区免费观看| 久久本网站受美利坚法律保护| 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任你躁国产自任一区二区三区 | 中日韩美中文字幕|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影院|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 免费中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 老子午夜精品我不卡影院| 国产吃奶摸下激烈视频无遮挡| 六月丁香婷婷综合|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99色在线观看| 女性无套免费网站在线看| 丝瓜app免费下载网址进入ios| 日本在线视频www色| 久久精品视频99精品视频150| 欧美交a欧美精品喷水|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 热久久最新视频| 免费a级毛片无码| 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四虎在线永久精品高清| 蜜桃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址入口 | 国产产无码乱码精品久久鸭| 黑人系列合集h| 国产成人黄网址在线视频| 男女抽搐动态图| 国产精品揄拍一区二区|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在线播放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av无码av天天av天天爽|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一级毛片| 《波多野结衣系列mkmp-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