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耳鼻咽喉疾病的社會心理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資料與方法
1.1治療方法在測試之前均對患者進行較詳細的講解,3000例患者均表示配合調查,收集3000份問卷中2785份為有效(占92.8%),215份為無效(占7.2%)。對2785份問卷表進行初步統計分析,選擇200例有明顯社會心理因素患者進行分組治療。A組(對照組):給予常規對癥藥物治療。B組(觀察組):給予常規藥物對癥治療,輔以心理治療,鎮靜治療,必要時給予抗抑郁和焦慮治療。
1.2療效標準患者聯系治療4周并隨訪8周以上,治療后1、2、4、8周末進行隨訪以評估治療效果,按治療前和治療后8周的癥狀緩解程度進行判斷[4],用無效、好轉、顯效、治愈進行療效分析。統計學采用Ridit檢驗。
2結果
A組失訪5例,無效55例(57.89%),有效23例(24.21%),顯效11例(11.57%),治愈6例(6.31%),總有效率42.11%;B組失訪18例,無效8例(9.75%),有效29例(35.36%),顯效27例(32.92%),治愈18例(21.95%),總有效率91.25%。采用Ridit檢驗,P<0.05,顯示B組較A組療效好,且有顯著差異。
3討論
耳鼻咽喉科疾病大部分為慢性疾病,慢性咽喉炎、慢性鼻炎、變態反應性鼻炎、慢性中耳炎、耳鳴等慢性病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治療,甚至有些行手術治療,仍無明顯好轉,或者沒有達到患者的預期,這時候患者會求助于親友、媒體、網絡,太多的信息交織在一起,患者往往會把自己的病情與惡性疾病聯系在一起,等到患者再來就診時,就會有很多的顧慮,普遍存在失望、悲觀、消極、自卑的心理狀態,來醫院就診是抱著一線希望,對診斷、治療總是滿腹疑慮,對用藥和治療都存有戒心,對正確的治療及康復均無信心,對好的建議或指導多采取拒之不理的態度,情緒低落、心情郁悶。因此醫生在治療中不能忽視這些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應根據患者心理反應特點,進行相應的檢查和治療,并有針對的進行心理開導,特別對一些恐癌患者,通過和患者的親切、耐心、細致的交談,讓患者把痛苦、怨恨、委屈、焦慮的是由宣泄出來,在聽患者傾訴過程中,細致觀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身體姿勢及與語言密切相關的行為,分析出患者患病可能存在的社會心理因素,從而進行有針對的心理輔導。
耳鼻咽喉諸器官位于人體頭面部及頸部,屬于人體裸露的部位,且為人體消化、呼吸門戶,大范圍的手術易造成所在部位消化、呼吸功能的改變,容易給患者帶來心理上、社會上的壓力,對預后產生影響[5]。鼻部、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手術后在不同程度上對顏面部外觀有破壞,由此而產生的自卑感,并羞于見人,逐漸遠離家人和朋友,進而對生活失去了信心,甚至產生嚴重的后果。相當一部分喉癌患者術后發音障礙,因而產生交流困難,部分患者逐漸封閉。有研究表明,心理因素與人體免疫系統高度相關,樂觀向上的心理有助于增強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悲觀、失望、憂傷、恐懼等心理抑制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
總之,社會心理因素與耳鼻喉科疾病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因此,要重視社會心理因素對耳鼻咽喉科疾病的重要作用及意義。臨床醫生不僅要具有扎實的醫學專業知識,還要有廣博社會學、心理學知識,以適應醫學模式轉變,另外還必須具備對患者的高度責任感,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名技術精湛、醫德高尚、作風優良的臨床醫生,這樣才能使患者有安全感,對醫生有信任感,才能滿足患者心理治療的需求,從而使其在愉快的心情中接受治療,有利于疾病的康復,更好地幫助患者達到真正的健康。
作者:汪瓊李小虎李浩孫群陳其國單位: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石巖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