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法學專業課程教學手段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知識產權法屬于私法,但同時具有一定的公法屬性,教師在講授知識產權法學課程時要首先明確知識產權法這一屬性。在這個基礎上,教師要合理地安排課時與設置教學環節,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要有意識地多引用經典案例,增強師生間的交流互動,充分鼓勵和引導學生的自主分析。此外,高校應當采用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在全面檢驗和評價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和專業技能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
關鍵詞:法學專業;法學課程;教學手段;知識產權法學
法學專業屬于文科類應用性較強的專業,如何培養出既滿足社會需要又具有扎實知識基礎的法律人才,是法學專業課程教學的重要課題。2018年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將法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定為培養復合型、職業型和創新型法治人才及后備力量。在法學專業的課程體系設計上,高校多采取“10+X”模式,其中,“10”指10門課程,具體包括法理學、憲法學、中國法律史、刑法、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國際法、法律職業倫理等課程。“X”則指各個學校根據本校特色選擇的相應課程。河南農業大學法學專業選擇的“X”課程包括知識產權法學、商法學、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等課程。筆者主要以教授多年的知識產權法學課程為例展開研究。
一、明確課程性質與課程環節
《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于2008年頒布實施,“知識產權法作為激勵創新、保護創新的重要法律制度,是我國知識產權戰略有效實施的基礎與保障”。在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的大背景下,知識產權法學課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該課程包括知識產權法總論、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其他知識產權概述等五部分內容。其中,知識產權法總論、著作權法、專利法和商標法屬于著重講授和學習的內容。知識產權法屬于私法,所謂“公法領域法無授權即禁止,私法領域法無禁止即授權”,因此,關于知識產權法學課程的教學,教師要牢固樹立知識產權的私權屬性、知識產權法的私法屬性等教學理念。但是,知識產權客體的無形性和知識產權保護的公權化決定了知識產權法也具有公法屬性。在課程內容性質明確的前提下,教師要求學生掌握知識產權法基本原理,熟悉我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關于教學環節設計,首要就是教師科學安排課時,制定明確的教學進度表,統一教學內容和學時數量。在具體教學環節方面,教師要先回顧過往的知識,再導入問題,引入新的知識點,并在新知識點講授環節加入案例討論,形成師生間的互動,這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此外,本課程奉行問題導向,教師通過課堂提問、案例分析、知識測試、撰寫小論文、發送電子郵件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充分參與整個授課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效果。比如,教師在講授是否要制定知識產權法典的問題時,先介紹學界對該問題的爭論從而形成的不同觀點,再讓學生收集相應的資料,分組討論,然后結合知識產權的特征和知識產權法的特征,引導學生分析知識產權法典制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引入本學科的前沿課題,拓展教學資源
知識產權法學課程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知識產權的保護對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拓展,“任何一次技術變革都將對知識產權制度產生深遠影響,印刷術取代了傳統手工制書,從而催生了復制權;廣播電視技術的發展催生了傳播權,互聯網技術又將知識產權從傳統的紙質時代帶入了全面的數字化時代,由此還誕生了像互聯網絡傳播權等一批新興的知識產權權利樣態”。知識產權法學課程作為民法學的子部門法課程,雖然在我國的研究起步較晚,但是研究成果頗豐,新觀點不斷涌現。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知識點的與時俱進。在基本原理知識教學的基礎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入前沿問題,增加新類別的知識產權信息,及時補充新穎的內容,使學生掌握該領域的前沿動態。例如:教師在傳統知識產權保護的基礎上,增加網絡環境下的知識產權保護;在傳統知識產權的客體作品、商標、專利的基礎上,分析生物遺傳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等新型客體的知識產權法規范問題;引導學生從法理學、法經濟學、法哲學的發展前沿角度分析知識產權法領域的理論難點問題,把握知識產權法的最新理論發展動向等。在教學資源庫建設方面,教師要注意不斷更新知識產權法學課程講義。知識產權法的易變性很強,不僅傳統的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等課程修訂較為頻繁,相應的實施細則、司法解釋也不斷地更新完善,而且新型的知識產權立法也在不斷地跟進,新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斷涌現。這些都需要在知識產權法學課程講義里體現立法的變化。相對于比較穩定的法律思想史、法制史等部門法課程,知識產權法學課程只有不斷與時俱進,才能跟上時展的步伐。在知識產權案例庫建設方面,授課教師也要緊扣典型案例展開收集和匯編。從“漢王文本王”軟件著作權侵權糾紛案到百度“MP3”搜索著作權糾紛案,從“iPad”商標權屬糾紛案到王老吉、加多寶等知名商品特有包裝裝潢糾紛案,從武漢晶源“煙氣脫硫”方法專利案到“熱穩定的葡糖淀粉酶”專利無效案,無不反映出知識產權案例的專業性、復雜性和社會影響性。這都要求教師在案例選擇上要緊扣案例的裁判要旨,梳理清楚案情,還原案件所涉及的知識產權法學知識點,從而編寫最新的知識產權典型案例供學生學習。在相應的實踐性教學資料準備過程中,授課教師要奉行學以致用的原則,制作知識產權申請流程、知識產權保護流程等供學生演練。此外,法學文獻的閱讀對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要鼓勵學生多閱讀有代表性的法學文獻著作、相關報刊,多瀏覽國內外知名的知識產權研究網站,及時關注學科發展動態。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多媒體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手段單一、呆板的表現形式,能將抽象、生澀、陌生的知識直觀化、形象化,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前,互聯網的普及也為多媒體教學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教師應當在課堂上鼓勵和引導學生使用網絡學習資源,以提高學習的興趣和效率,并且幫助學生辨別網絡學習資源的良莠”。對知識產權法學課程來說,多媒體的應用是非常必要的。知識產權法學課程眾多的法條、復雜的案例等都可以通過多媒體來展示,讓學生對這些知識有更直觀的認識。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配合下,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結合案例分析法律規則及其背后的法學理論,讓學生在溝通交流中牢記知識。在教學方法的創新上,教師可以依托知識產權法學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平臺,實行線上和線下互動教學。首先,傳統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要轉變為師生共同探討、互為中心的模式。具體做法是依托翻轉課堂的“問題教學法”,即教師將欲講授的難點事先布置給學生,讓學生課外分組準備,每人就論題準備一定字數的書面資料,然后在下一次課上以小組為單位回答問題,教師最后對學生所講內容進行質疑、點評,并當場打分。其次,教師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在課堂上展現影像資料、作品和商標圖片,使學生直觀地了解學習內容。最后,教師要突出課堂教學重點和難點,圍繞重點、難點增加課程信息量,例如:在講授著作權內容的時候,圍繞“著作權因著作權的客體不同而具有差異性”展開介紹;在講授鄰接權時,圍繞“鄰接權的法定性和較強的政策性”展開介紹,并結合影視作品進行評價;在講授專利侵權時,圍繞“全面覆蓋原則”展開介紹,結合等同原則、多余制定原則等進行補充;在講授商標權時,緊扣“商標的價值產生”這條主線,抽絲剝繭,循序漸進。
四、充分發揮案例討論的作用,理論聯系實際
我們選擇的教學案例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真實性、啟發性、疑難性、針對性和濃縮性。自2009年起,在每年4月26日世界知識產權日及宣傳周期間,最高人民法院會向社會公布中國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10大案件和50件典型案例,以展示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力度,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案例討論能充分鼓勵和引導學生的自主分析,教師針對學生的分析思路和分析結論進行評價和矯正。教師在課堂上要多組織學生討論典型案例,針對所討論案例從多角度提出問題,以問題引發學生進一步的思考,從而增強學生的理性認識,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案件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案例討論時,教師切勿先入為主,不要提前闡明自己對案例的認識。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法學案例的診斷就如同病人疾病的診斷一樣,不同的視角和知識儲備,得出的診斷結論會有一定的差別,解決的路徑更會因人而異。法學人才培養是一種職業化的教育體系,將社會所需的法律知識與法務技巧,通過系統性、綜合性地整合,并進行有效的職業化傳播,是法學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知識產權法學課程的應用性很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對學習該課程尤為重要。根據本課程特點,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外注意觀察一些商品的專利、商標標記,比較不同作品的不同表達方式,從而增強感性認識。學生也要及時留意社會中不斷涌現出的知識產權熱點問題,主動撰寫問題評論。比如,2018年熱映的電影《我不是藥神》引發了人們對專利制度中專利權限制的思考,很多學生看完之后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又如每年的4月26日是世界知識產權日,這也是學生走向社會、宣傳知識產權知識、發現知識產權問題的重要平臺。在鍛煉學生知識產權知識應用能力方面,讓學生到實務部門接受鍛煉是行之有效的路徑。根據課程進度,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假期到有關知識產權實務部門鍛煉。上述措施,不僅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產權法學課程的濃厚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使學生熟悉了案件審理程序,在理論和實踐層面架起了橋梁,在實踐中升華了理論知識的學習效果。
五、完善考核評價機制,提高考核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課程考核評價機制,對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整完善教學內容等有重要的作用。但傳統的以期末考試為主的做法忽視了學習效果應是一個動態檢測和評價的過程,很難達到科學、客觀地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目的。因此,高校應當采用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在全面檢驗和評價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和專業技能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知識產權法學課程的考核實行平時考核與期末考試相結合的評價機制。平時考核包括隨堂考核、課下練習和課程論文。在隨堂考核方面,教師采取課堂上隨機測試的方法,時間是3至5分鐘,這樣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在課下練習方面,教師要精心篩選習題,設計有代表性的、反映學科前沿、涵蓋多個知識點的綜合性題目,并增加特色內容的練習。在課程論文方面,教師要求每位學生至少要閱讀兩篇專業文獻,完成兩篇課程論文,每篇字數在2000字左右。期末考試方面的改革措施主要體現在試題的類型上,試題徹底摒棄“死記硬背得高分”的悖論,除采用傳統的試題模式外,教師還要設計一定數量的分析題,目的是考核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的授課是一個良心活。筆者對此頗有感觸,憑著自己的一腔熱血和面對學生求知若渴的眼神,每次講授此課筆者都是激情四射,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但是,由于該課程內容的繁雜和該課程新穎觀點的不斷涌現,授課進程不得不有所選擇。但不管怎樣,以該課程為例對法學專業教學手段展開分析,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法學專業的課程教學效率,也希望學界同人多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吳漢東,劉鑫.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知識產權法[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
[2]楊延超.人工智能對知識產權法的挑戰[J].治理研究,2018,(5).
[3]杜輝.論地方院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供給側改革[J].學習論壇,2016,(7).
[4]劉孔中,張浩然.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見解及其作成方式的評價與反思[J].知識產權,2018,(5).
[5]衛學莉,劉輝,蔡鋒.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社會引導作用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8).
[6]張鏑.論高校法學專業的考試改革[J].教育探索,2014,(6).
作者:韓寧 單位:河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