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會展中心交通組織策略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以廈門會展中心展會期間交通為研究對象,旨在減少展會交通對城市交通的沖擊。通過對會展片區現狀交通設施供需情況進行分析,剖析現狀展會交通存在的問題,結合展會交通出行特征分析,采用系統分析方法,針對存在的問題從明確道路功能、增加對外通道、健全公交體系、增加停車供給、提升慢行條件、完善停車引導和定制交管措施等七方面系統提出交通組織策略,力圖合理匹配展會期間交通需求與供給,有序組織展會期間交通,保障展會有序運營。現有部分措施已落地實施,展會期間交通運行情況得到一定改善。
關鍵詞:交通組織;大型展會;交通策略;廈門會展中心
廈門會展中心位于廈門島東南側海岸,與金門隔海相望,直線距離僅4.5km。會展中心地塊用地面積46.8hm2,總建筑面積41.5萬m2,是金磚國家廈門會晤的主會場,每年承辦“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廈門工業博覽會暨海峽兩岸機械電子交易會(臺交會)”、“中國廈門國際石材展”、“中國廈門國際佛事用品展”等國際國內有重大影響力的展會,是廈門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同時也是廈門對外宣傳的一張重要名片。隨著會展業的迅速發展,廈門會展中心舉辦的展會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其中石材展、佛事用品展已成為國際上規模最大的同類型展會,吸引客流量達到14~19萬人次,由于展會客流集中、量大,且缺乏合理的交通組織策略,導致會展片區交通秩序混亂、擁堵嚴重[1]。本文對廈門會展中心展會期間交通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結合展會交通特征分析,提出相應的交通組織策略,通過適度增加交通設施供給和合理的交通組織策略,匹配展會交通需求與供給,優化展會期間交通組織,保障展會的有序運營,增加吸引力。
1會展中心現狀分析
1.1片區交通狀況
1.1.1路網條件會展片區主干路網絡形成“兩橫三縱”的格局,構成會展中心對外聯系通道。其中,東西向主干路有呂嶺路和蓮前東路;南北向有環島路、環島干道和前埔路,環島干道會展中心路段設有下穿通道,以分離過境交通。此外,片區次、支路系統也相對較為完善。會展地塊南、北側組團的路網相對完善。地塊北側組團次干路包括會展北路、蔡嶺路和展鴻路;地塊南側組團次干路有會展南路、會展南五路等。地塊西側組團的路網受城中村用地限制,部分道路沒有貫通。現狀次干路有文興東路、前埔東路和前埔中路,受嶺兜村、前村和前埔村的制約,西片區多條次干路未貫通,影響會展片區交通集疏能力。
1.1.2公交供給會展片區公共交通設施分布不均衡,會展地塊南組團公交站點和線路較為密集,北組團則分布較少,缺乏大運量公共交通系統支撐。會展地塊南側有一處公交首末站,即會展中心首末站,另有公交站點明發新城站、文興東路站、會展南路站等。在前埔路-蓮前東路交叉口東南側有BRT前埔樞紐站,但距會展中心地塊約為1km,處步行服務范圍之外。片區主要的公交線路走向為蓮前東路-環島干道-會展南路,達到了13條,而會展北組團的公交線路僅有1條,服務薄弱,且該組團地塊開發強度大。在部分展會期間,設有會展北側紫金廣場、建發大廈至會展地塊的接駁巴士。
1.1.3停車供需情況展會期間可供利用的停車場包括會展地塊和會展北組團地塊的相關停車場。其中,會展地塊停車位總數量為1450個;會展周邊地塊停車位總數量為7017個,在滿足地塊內部自身停車需求的前提下,一般展會期間周邊可借用的停車位總數約為1300~1500個。結合會展運營部門的提供的數據分析,在既有會展規模的條件下,超過50%的停車位供給靠周邊地塊調劑,若扣除周邊地塊的停車供給,“9.8投洽會”等重要會議的停車缺口為1542個,石材展、佛事用品展的停車缺口約為1927個,停車極度緊張。隨著新展館的建設及周邊辦公、酒店地塊入駐率的提高,會展片區的停車缺口將進一步加劇。
1.2展會概況與類型
廈門會展中心每年舉辦的展會包括“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廈門工業博覽會暨海峽兩岸機械電子交易會(臺交會)”、“中國廈門國際石材展”、“中國廈門國際佛事用品展”、“海峽西岸汽車博覽會”、“廈門國際茶業博覽會”、“中國廈門國際健康產業展覽會”、“廈門國際廚衛展”和“中國國際地產投資交易會”等100多個國際性和全國性的展會,涉及綜合展、專業展和消費展等各種類型的展會。其中,規模超過8萬m2的大型展會包括石材展、工博會(臺交會)、佛事用品展、汽博會和投洽會等,石材展和佛事用品展展會規模最大,展會面積分別達到18萬、12萬m2,標準展位數達到9300個、6300個,4天展期吸引人流量分別達到14.85萬、19萬人次。
1.3問題剖析
1)受嶺兜村、前村和前埔村的制約,會展西北側片區多數次干路未能貫通,北組團進出交通均需依托“兩橫三縱”的主干路,展會期間片區對外集散通道較為有限。2)會展片區公交設施配置不足且不均衡,缺乏大運量公共交通支撐,導致公交出行不便,缺乏吸引力,展會期間出行比例低。3)會展中心地塊自身配置的停車位不足,而隨著北組團辦公樓入駐率提高,展會期間可借用的停車位將大為減少,將進一步加劇展會期間停車供需矛盾,且缺乏貨車輪候區。4)大型商業展期間(如石材展、佛事用品展)一般缺乏較為嚴格的交通管制,且展會期間有近一半的停車位設置在北組團,導致該片區交通擁堵嚴重,同時會展地塊內部及周邊道路人車混行,交通擁堵也較為嚴重。
2交通特征分析
2.1客流出行鏈分析
展會期間客流組成包括境外/外省市客商、泉州/漳州/龍巖等省內客商、廈門本地客商及工作人員等。境外/外省市客商絕大多數入住市區酒店,往返會展中心的出行方式主要采用專線巴士、出租車和軌道接駁。泉州/漳州/龍巖等省內客商出行方式有兩種形式,一種為直接自駕小汽車至會展中心;另一種為先入住市區酒店,再采用專線巴士、小汽車、出租車和軌道接駁往返會展中心。廈門本地客商及工作人員往返會展中心的出行方式包括公共交通(含軌道接駁)、出租車和小汽車等。
2.2客流總體特征
1)客流量隨展會類型規模呈波動性狀。會展客流規模因展覽類型、規模而異,一般情況下,同樣規模消費展吸引客流量大于專業展;同類型展會規模越大吸引客流量越大。通過對廈門會展中心歷年展會分析,石材展屬專業展,其高峰日客流生成率為0.3~0.4人次/m2;佛事用品站屬消費展,高峰日客流生成率為0.5~0.7人次/m2。2)客流在時空維度均高度集中。通過對全年各展會的展覽時間進行分析,大多數展會的時間安排在周五、周六、周日和周一,一般客流高峰出現在周六上午8:30~9:30與下午16:30~17:30。參展客流在時間上的集中導致了空間上的集聚,造成會展周邊路網過載。3)客流集散方向存在不均衡性。廈門會展中心東面臨海,交通集散包括西、南和北三個方向,西向主要聯系市中心區,集散客流量最大,而南、北向主要聯系湖里區、環島路沿線,集散客流量相對較小。4)客流選擇小客車出行比例較高[2]。境外與外省客流及省內地區入住酒店的客流,選擇出租車出行比重較高;省內(主要是閩南地區)當日往返客流,選擇小汽車出行比重較高;本地專業展客流中,專業人士較多,選擇出租車和小汽車出行的比重較高[2]。一般小汽車與出租車出行比重可達35%~45%。
3交通組織策略
針對廈門會展中心現狀交通供需不匹配、缺乏有效管理和引導等問題,結合未來發展需求和客流特征,提出以下交通組織策略。
3.1明確道路功能,提升集散效率
明確會展中心對外聯系通道與周邊道路在展會期間的功能定位,依據功能定位采取相應的交通管制措施。結合會展片區路網布局,將片區道路分為會展疏散通道、會展聯系通道和會展專用通道[3]三種功能。其中,會展疏散通道需優先滿足會展交通快速疏散要求,兼顧日常交通,適當管制過境交通;會展聯系通道主要為會展交通及配套設施服務,采取相應的交通管制措施;會展專用通道完全為會展交通及其配套設施服務,禁止一切形式的過境交通。3.2貫通西側道路,增加對外通道會展片區主要聯系方向為西側市中心區,現僅能依托蓮前東路、呂嶺路兩條主干路,同時也是會展北組團主要對外聯系通道,展會期間易發生擁堵。為緩解蓮前東路和呂嶺路的擁堵,有必要通過打通斷頭路增加片區西側對外通道容量,即分別將會展北路西段和蔡嶺路西段貫通至前埔東路和前埔路,現狀主要受既有村莊的制約,目前已納入建設計劃,并推動相關工作。
3.3健全公交體系,引導公交出行
近期加強與軌道交通、BRT等大中運量公交系統的銜接,遠期將軌道線路站點直接引入會展中心,形成軌道、常規公交互補的公交出行體系,擺脫現狀僅靠常規公交支撐的局面。
3.3.1近期公交組織方案在會展北組團增加公交首末站,依托其布設會展北公交線路,并考慮與軌道、BRT的銜接需求,以解決會展北組團缺乏公交服務,主要依靠小汽車出行的問題。近期公交線路結合現狀BRT前埔樞紐、會展南公交首末站和新增會展北公交場站的基礎上,考慮與軌道交通2號線銜接,設置公交鏈接線。線路布設由會展南首末站始發經會展南路、環島路、會展北路、展鴻路、呂嶺路、前埔路的公交鏈接線路;由會展北首末站始發沿橫一路、蔡嶺路、環島干道、呂嶺路、前埔路及會展南路、環島路和會展北路的公交鏈接線路。在會展北組團設置6個公交站點,服務范圍基本覆蓋整個會展北組團。同時,設置會展首末站經會展南三路、會展南五路、文興東路、前埔路至嶺兜軌道站的公交鏈接線,使得會展南組團、前埔南區能夠通過常規公交換乘與軌道站點銜接。
3.3.2遠期公交組織方案縱觀國內外大型會展中心,展會期間觀眾出行一般均以軌道為主導,如廣交會軌道出行比例達到30%,漢諾威博覽會比例則高達45%[3]等。考慮廈門會展中心遠期發展需求,有必要將軌道線路引入會展中心,直接服務于展會交通。為此,規劃軌道5號線在會展片區沿會展南路、文興東路、前埔路布設,并設有會展中心、新華都和嶺兜(換乘站)3個站點。會展片區多數區域處于軌道站點600m的服務范圍內,軌道服務薄弱的區域采用公交鏈接線與軌道站點銜接。市中心區(廈門島西片區)通過軌道2號線在嶺兜站換乘5號線便捷地抵達會展片區。保留會展北組團與軌道站點銜接的兩條公交鏈接線,并進行適當優化。
3.4增加停車供給,彌補泊位缺口
針對現狀會展中心停車供需矛盾突出問題,分析會展地塊周邊用地條件,挖掘停車潛力,增加停車設施。會展地塊既有停車泊位為1050個(P3由于東廣場景觀提升由800個減少至約400個),優先考慮在其地塊內增設停車設施,近期利用會展地塊東側綠地廣場和新建B8B9館增加地下停車場,可新增泊位數2170個,建成后整個會展地塊泊位數將達到3220個,大大緩解會展停車供需矛盾,但仍存在較大缺口。建議在會展地塊周邊300m范圍內,結合用地規劃適當增加公共停車場,采用分散布局的形式,分別位于地塊的北側、西側和南側,預計泊位數合計1660個。若建議增設的停車設施能夠落地,則展會期間可供使用的泊位數4880個。根據大型展會停車需求分析,高峰時段停車泊位需求為5100個,基本能夠得到滿足。其中,新增P3停車場建議與公交場站結合建設,地面一層作為公交場站,地面二層及以上為公共停車場,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此外,利用會展地塊西南側空地設置大型車停車場,在籌撤展期間作為貨車輪候區,解決現籌撤展貨車占道停車,影響交通的問題。在展會期間可作為酒店大巴、交易團巴士停車場。停車設施布局規劃如圖6所示。
3.5提升慢行條件,滿足出行需求
結合展會期間慢行交通出行需求,提升會展周邊片區慢行空間環境。采取包括完善會展北組團步行道的建設,在會展北路、環島路等人車混行嚴重的路段增設立體過街設施,同時完善行人指引系統的建設,引導人車分流。同時,結合會展中心展館出入口、周邊地下車庫與地塊出入口、公交場站、出租車停靠點和主要人流集散點布設共享單車停放點。在主要慢行走廊上增辟自行車道,包括會展北組團展鴻路、蔡嶺路,并與環島路自行車道銜接,形成會展片區自行車交通體系,滿足展會期間慢行銜接需求。
3.6完善停車引導,高效誘導客流
會展地塊及周邊片區停車設施規模較大,有必要建立停車誘導系統,以提高駕駛員停車效率,減少因尋找車位繞行生成的無效交通。建立三級停車誘導系統,一級誘導屏可指示周邊多處停車庫(場),并顯示其所在的路段和大致位置;二級誘導屏一般提供的信息是附近三處停車庫(場)剩余車位數,及誘導屏距停車庫(場)的距離和行車方向;三級誘導屏對應一個停車庫(場)信息,顯示包括空位數、名稱等信息。
3.7針對展會特點,定制交管措施
根據展會類型、規模,預測客流規模,合理布局停車設施,制定不同類型車流(包括籌撤展)進出交通組織流線,并在外圍道路主要節點制定相應的管控措施。以“九八投洽會”為例,該展會是以政府為主導的綜合性展會,展會規模約為10萬m2,根據展會組織需要,參展商和觀眾需持有車輛通行證方可進入會展片區,通行證分為紅證和黃證,紅證權限級別高于黃證,紅證車輛主要停放于會展地塊內,黃證車輛停車設施則主要設置在會展地塊外圍。
4結束語
合理的交通組織策略對減輕會展中心客流對城市的交通沖擊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對廈門會展中心交通設施供需情況進行分析,對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結合展會客流出行特征,針對現狀存在的問題,從路網、公交體系、停車設施等七個方面提出應對策略,力求合理匹配展會交通需求與供給,優化展會期間交通組織,保障展會的有序運營,并減少展會對城市交通造成的影響。現有部分措施已落地實施,展會期間交通運行情況得到一定改善。
參考文獻:
[1]林泉,陳鴻斌.廈門會展中心B8B9館及東廣場地下停車庫交通影響分析[R].廈門:廈門市交通研究中心,2016.
[2]楊立峰,謝輝.國家會展中心(上海)交通保障方案研究[J].交通與運輸,2014(5):4-6.
[3]馬小毅,王波.廣交會交通組織策略[J].城市交通,2010,8(2):42-48.
[4]王銘艷,楊立峰.中國博覽會會展綜合體綜合交通規劃研究[J].上海城市規劃,2012(2):79-82.
[5]黃莉.大型會展中心交通組織設計研究[J].交通科技與經濟,2007,9(3):85-88.
[6]李方衛,徐惠農,蔣金勇,等.超大型會展中心地下停車庫交通組織設計研究———以深圳國際會展中心為例[J].交通與運輸,2017(12):128-132.
[7]韓鳳春,梁泉,劉敏.城市性大型活動交通組織管理方法研究與應用[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64-68.
[8]路靜,代義軍.大型活動的靜態交通組織方法研究與應用[J].交通與運輸,2009(12):43-46.
[9]李靜,蔡曉禹,蔡明.山地城市醫院出行特征及交通組織優化研究[J].交通科技與經濟,2017,19(5):13-19.
[10]崔誠靚.大數據技術在大型活動管理和交通組織中的應用[J].中國市政工程,2016(6):7-9
作者:林泉 單位:廈門市交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