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英語文學翻譯探討中西文化的差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文學翻譯中中西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
(一)生活習慣差異除了歷史傳統文化的差異外,中西文化的差異還體現在生活、風俗習慣的差異上。[5]中西方文化生活習慣方面的差異,是比較明顯的。諸如中國人見到熟人,會習慣說:“去哪兒了?”“吃過了嗎?”等類似的語句,但是傳遞出來的意思并不是真正要問對方打算去什么地方或是有沒有吃飯,而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問候語。然而在英語文學翻譯作品里可以看到,禮貌用語都是一些具有實際意義和真實性的語句,很少涉及到一些形式問候語。在英語文學翻譯中,經常會遇到情景對話的環節,在這些情景對話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文化中的問候習慣與我國有明顯的差異,作品中的人物如果要進行問候,便是直白簡單切合當時情景的表達。除問候習慣的不同之外,中西方禮貌習慣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我國禮貌習慣的最大特征在于“卑己尊人”[6],包括孝道等,都是通過晚輩對長輩的謙恭來體現“禮貌”這一行為,并且將這種“謙讓、謙卑”的文化當成一種崇高的美德。當別人對我們發出贊嘆或是表揚的語句或語氣時,我們通常會進行自貶以示禮貌,這一禮貌習俗是中國的一大特殊文化現象。而西方的禮貌習慣與中國恰恰相反。一般情況下,一方對另一方進行夸贊,并且是符合對方實際情況的,受夸贊的一方通常都會接受這一贊美或是贊嘆,并對贊揚者說“謝謝你”,以此表示對對方肯定的感謝。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的巨大差異,我們往往會認為西方人比較自信且不謙虛。而作為西方人來說,對于中國人對自己成就的貶低,也表示不理解,覺得中國人不太誠實或是誠懇。[7]因此,對于中西方在文化生活習慣上存在的差異,需要進行更為深刻的探討和挖掘。
(二)思維方式的差異思維方式的差異,從本質上來說,是基于語言而逐步產生和形成的一種較為深層的特有機制,并且其具體表現是在語言形式之中。從英語文學翻譯作品來看,思維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表現之一。思維方式的差異是進一步造成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也是導致語言差異的重要誘因。從古代開始,我國傳統文化就主張天人合一的理念和思想,看中人與天的和諧與統一。因此,相較于西方國家來說,我國的生存意識更為明顯,并且在形象思維方面更為突出;與此同時,我國思維方式中,還較為重視抽象思維的發展,對于實證研究及邏輯推論都比較看重。而西方文化在這方面與我國文化有著根本區別,從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的框架和邏輯順序就可以看出:其語言在句法特征、造字、語言的組織、思維的方式、邏輯性以及思維性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漢語里如果要對一個事物進行描述,通常都是從大至小,由表及里,從一般到特殊來完成。而英語在這一點上,恰好相反,具體地表現在漢英語句當中的時間、地點、人物、稱呼、位置、組織系統等多個環節當中。諸如在問句“你吃飯了沒有?”當中,我國文化所指的吃飯,可以是早飯、中飯,也可以是晚飯,人們往往不需要指明。但是,在西方的文化當中,則必須要具體到早中晚,逐一翻譯為:breakfast,lunch,supper。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
究竟是什么因素的影響和作用造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呢?筆者著重從歷史社會根源、社會經濟以及社會制度等方面進行探討。
(一)歷史社會根源的不同中國經過了漫長的帝王世襲制度的封建時期,而在西方,很早就開始出現民主集中制的苗頭,并且在隨后的發展中不斷更迭交替,直到現在看到的資本主義制度。封建制度背景下,我國國民的思想及意識形態其實沒有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皇室及官員在引導著整個社會的潮流,從某個層面來說,在封建社會我國國民是不存在思想自由一說的。而就西方國家來說,自文藝復興時期就逐步開始了思想自由的“征戰之路”,開啟了歐洲文化發展的新章程(中國在文藝復興時期也受到了影響,但是最終卻沒能在思想領域掀起如歐洲般的大波瀾)。繼文藝復興之后,歐洲文化精神領域似乎出現了新局面。
(二)社會經濟的影響除了歷史社會根源的作用和影響外,社會經濟結構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形成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自古以來,我國百姓就處于較為被動的地位,人人都在為生計打算,我國的思想家、文學家們大多都是經歷過許多的挫折與起伏,才作出了一些耐人尋味、萬古流芳的作品。而就西方國家來說,由于社會較早步入工業時代,人們的勞動力價值得到了體現和尊重,基本上可以滿足溫飽需求,加上西方國家對科技文化的重視,勞動人民基本上都享有創作的機會。所以,西方文學大部分作品的素材都比較貼近勞動人民的生活實際。而在這一點上,中國恰好相反。雖然中國古代也有一些貼近百姓生活實際的作品,但是大多數都是文人為宮廷所做,具有明顯的局限性。
(三)文化個性的作用文化個性也是形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要素之一。眾所周知,在社會主義制度之前,我國經歷了漫長的封建制度時期,文化風格通常較為保守。從這一層面來說,社會制度實際上從某種程度上壓制了個人思想的發展,或者說是壓制了個性化的發展;而西方國家的社會制度,是一種以資本流動為基礎,較為重視財產和人權的社會體制,在這一體制中,比較重視公民的個人權利,賦予了國民很大程度的思想自由,推動了社會文化多元化及多層次的發展。
三、差異視角下推動英語文學翻譯工作發展的有效措施
中西方文化交流從很早就開始了,隨著全球化發展趨勢的不斷增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密切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如何正視中西方文化差異,推動英語文學翻譯工作的有效進行,是文學翻譯界當今熱議的話題。
(一)通過差異化進行深度審視所有事物的存在都具有兩面性,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存在也不例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證文學作品的原汁原味。甚至在接受差異的基礎上,對自己進行深度審視,找到不足,謀求發展的主動權。[8]我國的主流文化是中庸及和諧,但是在某些場合或是情景下,這一理念實際上是發揮不了作用的,鑒于此,可以借鑒西方國家近代更為科學的“管理策略”,提高我國的外事能力或是文化引導的能力。
(二)尋找共同點爭取主動權,促進文學文化交流近幾年來,我國不斷從國外引進來很多東西,大到政策制度,小到書本節目,但是我國卻沒有辦法走出去。這是一種不正常的文化交流現象。接受差異并不是最終目的,在面對中西方文化巨大差異的基礎上,我們的主要任務是找到雙方的共同點,爭取發展的主動權,打造中國自己的標志。在文化多元化發展及融合的今天,沒有辨識度的事物注定會融入大流,無處尋覓。[9]中國當今文化發展正面臨這一尷尬處境。隨著全球化經濟的擴張和發展,國人對西方文化的好奇心及求知欲越來越重,某些領域在應對這一現象的過程中采取了一些較為極端的措施,希望通過“禁止”或是“干涉”等措施來達到維護中國文化辨識度的作用,但是效果卻并不理想。因此,在認識到中西方文化差異表現及產生根源的基礎上,應該著力提高自身的文化軟實力,加強自身的文化建設,在文化交流中保持一種較為強勢的地位,促進我國傳統特色文化的健康發展。基于英語文學翻譯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在歷史傳統、生活習慣及思維方式等多個方面存在巨大差異,但是這些差異的存在,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而正視這些差異,也正是時展的必然要求。[10]我國文化要想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過程中保持發展的優勢,必須從這些差異入手,尋找到自己的特色與標識,爭取在全球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獲得有利位置。
作者:欣妍妍 單位:馬鞍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旅游與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