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電影解讀中西文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東方文化題材在西方文化語境中
(一)人物塑造。
早期的李安作品以家庭題材為主。林語堂在《中國人》一書中把中國人的民族性格歸納為“老成溫厚”。這種典型的農耕時代傳下來的品質,展現出中國人對于平靜、安寧生活的向往。自然而然的,中國人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家庭中。“中國人的社會和生活是在家族制度的基礎上組織起來的,這個制度支配著中國人的整個生活形態,渲染著中國人的整個生活形態。”中國人對家庭的重視程度遠比社會關系大的多。因此因而在《推手》中我們看到老朱不遠萬里來到美國為的就是在兒子身邊安度晚年;《喜宴》中偉同的父母遠涉重洋來催婚為的是給高家留后;《飲食男女》中朱師傅為了維系父女感情不辭辛勞地安排每周一次的豐盛晚餐。父親這一角色是李安竭力想表現的。他是傳統東方文化的代表,兒子則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兒媳是西方文化的代表。在《推手》中,父親是一個深諳東方傳統文化的父親角色。他不僅是位太極高手,同時擅長中國廚藝,愛好中國書法,對于中國的民間藝術文化戲劇也津津樂道。應兒子朱曉生邀請來美國構建家。兒子朱曉生本身就是東西方文化的混合體。既有著傳統的中國文化背景,同時又接受了現代的西方教育。而其滿口英語的金發碧眼的洋媳婦——蘇珊,即是典型的西方文化的代表。中西合璧的家庭,不可避免在語言、行為、價值觀念和家庭倫理等重要問題上引起沖撞。《喜宴》中的父親,希望兒子早日成婚,延續家門香火,這些都帶著典型的中國傳統思想。兒子一角,同樣是接受了中西方思想的熏陶。最令人叫絕的,“兒媳”這個角色用男同性戀這一極端的例子,展現西方的文化。《飲食男女》中朱師傅為了維系父女感情不辭辛勞地安排每周一次的豐盛晚餐。這樣做的背后,顯然是中國傳統思想慣性。雖然《飲食男女》中老朱的下一代都是女兒,但她們的設置都是生于中國傳統家庭,長于西方世界。
(二)觀察視角。
“于我而言,拍一部用英語說話的武俠電影無異于約翰維恩在他的西部片中說中文”從這句話不難看出,李安在影片中所展示的東方文化,恰恰站在了西方的角度。愛德華•薩伊德在《東方主義》一書中指出:西方是主體,東方是客體。西方關于東方的學問,是西方這個主體企圖征服東方這個客體的產物。西方對東方的描述,不管是在學術著作中還是在文藝作品里,都嚴重扭曲了其描述的對象。東方世界經常被神秘化、野蠻化,甚至被女性化。
二、西方影片中的東方審美
從上文對李安的采訪中可以看出,李安在骨子里推崇的仍然是傳統中國的“儒釋道”那一套。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人的關系往往處在一種微妙的狀態,各個獨立,卻渾然一體。這從李安片中剪不斷理還亂的人物關系便可窺見一二。如《冰風暴》中保羅對里百特斯的追求是一種意圖和方式都不明朗的追求;溫蒂喜歡的到底是桑迪還是米奇等等。這種說不清道不明,交織在一起的人物關系,在主流西方電影中很難見到。萬事以和為貴這一傳統中國思想也被李安帶入到了電影中。李安的大部分的影片結局都是美好的。無論是“家庭三部曲”中父親的結局,還是《理智與情感》最后大團圓的結尾,亦或是《少年派》中第一種童話結局。從這其中不難看出,在內心深處,李安追求的是一份光明而又平靜的結局。東西方文化的沖突與交融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仍然會進行著。站在兩者之間的李安,憑借著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給我們帶來了諸多帶有東方思想的西方影片。在影片中,李安通過妥協讓存在差異的文化相互理解、共存。而在現實中,李安把《臥虎藏龍》里從塞外到江南的風景,從竹海到飛檐走壁的功夫大雜燴式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已看到李安對于好萊塢的某種妥協與屈服。這并不存在好與不好的問題,而是文化交融時的有舍有得。
作者:紀辰單位:上海戲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