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西文化價值觀的沖突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克拉克洪的文化價值觀維度
美國女學者佛蘿倫絲•克拉克洪(FlorenceKluckhohn)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她的《價值取向的變奏》(VariationsinValueOrientations,1961)一書中正式提出了文化價值取向的五種維度。該書中克拉克洪沿用了其丈夫克萊德•克拉克洪(ClydeKluckhohn)提出的價值取向的相關定義,即價值取向指的是“復雜但確定的模式化原則,與解決普通的人類問題相聯系,對人類行為和思想起著指示與導向作用”??死撕檎J為人類的文化價值觀可以從五個取向維度來進行考察,這五個價值觀維度分別是:人的本性(HumanNature)、人與自然的關系(Rela⁃tionshiptoNature)、時間觀念(SenseofTime)、活動(Activity)和社會關系(SocialRelationships)??死撕檎J為,這五種取向維度中的每一種都存在于所有的社會和個體中,但是每一個社會或個體對于這些取向維度的偏好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各個維度對應的基本價值觀也是有所區別的。根據克拉克洪的所作的相關研究,這五種取向維度對應的不同基本價值觀可以簡單地如表1所示。我們知道,無論是從地理的角度還是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東西方都屬于兩大不同陣營。因此,在當今時代背景下,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和以北美為代表的西方必然會存在上述價值觀上的差異或沖突。下面,我們就以克拉克洪的價值觀維度為標準,從這部反映跨文化交際沖突的電影《推手》中來具體地看東西方價值觀的差異和沖突。
2電影《推手》中的中西方價值觀沖突
電影《推手》是臺灣導演李安的處女作,也是成名作。李安出生于臺灣,從小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影響,長大后又赴美國求學。異國求學的經歷使得李安充分體會到了中西文化碰撞時所產生的種種沖突,而作為導演的他自然而然會選用電影的方式來表現中西方在文化、思維、價值觀等方面的各種差異和沖突。《推手》恰好是反映中西文化差異的一部典型作品。影片主要講述了一位中國大陸的退休太極拳教授朱先生來到美國移民兒子的家里“安享”晚年,結果在美國家庭中,住在同一屋檐下的父親、兒子、美國兒媳婦、混血孫子之間由于文化差異卻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矛盾。這些具體的矛盾和差異可以在較抽象的層面上反映出中西方在價值觀上的沖突。
2.1人的本性
在人的本性方面,電影《推手》中,有一個很小的細節可以讓人們對中西方價值觀上的沖突略窺一斑。片中一家人吃晚飯時,混血孫子饒有興味地看著卡通片,而此時卡通片中的畫面是“英雄”一腳將“壞蛋”踹飛。朱老先生看到這些,不禁向兒子抱怨道:“這美國動畫完全是怪力亂神,唯恐天下不亂,哪兒可以給孩子看呢?簡直是鬼打架!”但是,這樣的抱怨立即得到了美國兒媳婦的否定,令大家不歡而散。根據克拉克洪的研究,傳統的西方思想認為人性是本惡的,這點甚至可以從圣經故事中體現出來?;浇陶J為,因為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偷吃了禁果而被上帝趕出伊甸園,所以所有的人類自出生起便背負著所謂的“原罪”。直到人文主義思想在西方興起,這種“人性本惡”的觀點開始逐漸轉化為人性是“善惡兼而有之”的。根據克拉克洪的研究,這兩種基本價值觀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救贖惡”或者“懲惡”。與之相區別,深受儒家學說影響的中國傳統思想認為人性是本善的。作為古代兒童啟蒙讀物的《三字經》就告訴人們:“人之初,性本善”。而受這樣的價值觀的影響,人們的社會態度的最主要表現就是“揚善”或者“獎善”。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并不強調暴力地“懲惡”,而是更加注重“揚善”,追求以“善”的力量來感化大眾,甚至是“惡”。因此,傳統文化用來教育孩子的總是一些榜樣的故事,類似于“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等等,而非做錯事會受到多么嚴重的懲罰。與之不同,有著“原罪觀”的西方人認為“善”與“惡”必須清楚地分開,而這其中的“惡”必須要得到“救贖”或者受到“懲罰”。正是由于中西在人性方面的價值觀上存在著這樣的差異,電影中的公公和兒媳才會對同一部卡通片產生不同的看法。
2.2人與自然的關系
在電影《推手》中,導演通過許多中國元素來體現中國人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的價值取向,比如貫穿始終的太極、中醫思想等等,進而又通過公媳之間的矛盾來反映中西方在這一維度上的價值觀沖突。片中有一個情節,講的是美國兒媳婦因為巨大的工作壓力而胃痛,正要去醫院時,朱老先生走來說要替兒媳婦看看病,經過號脈診斷得知兒媳是因為過于緊張造成的胃痙攣,于是讓兒子告訴媳婦放輕松,進而自己用推拿的手段為兒媳緩解疼痛,可是兒媳對于這樣的治療手段很不放心,最終由于過于緊張而導致了胃出血被送院治療。兒媳選擇相信西醫卻不肯接受公公的順其自然的中醫療法,究其原因,還是中西之間的文化價值觀沖突。在西方,自然總是被看作是人類社會之外的一種存在。《圣經》中,上帝創造亞當的同時給予了他控制一切上帝創造物的權利,并且告知亞當和他的人類后代可以利用自然世界來滿足人類的需求?!艾F代西方的人本主義提倡在生活中用理性和意志來改造環境,鼓勵人們去征服自然”。這就充分體現了西方人征服和控制自然世界的基本價值觀。正因如此,西方人眼中的人和自然是完全分離的,二者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因此,西醫治病完全以病人為研究對象,通過各種化學藥物來快速地克服病痛,即便這些藥物可能對病人身體造成一定的傷害。然而,中國傳統的道家哲學早就體現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古人不以自然為認識對象,而把自然人化或把人自然化,天人合一,主客不分”。與之類似,儒家思想中的人性觀也是從“天人一體”的角度來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與自然的有機統一既是人本身的必然屬性,也是人在生活中應當追求的不變目標,這都充分貫徹了“天人合一”的指導思想。“無論是道家的‘回歸自然’、‘人與天一’,還是儒家的‘天道性命’與‘仁民愛物’,都主張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傳統的中醫也正是遵循了這樣的一種價值觀,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采用順其自然的態度,輔以溫和的藥物或治療手段幫助人體恢復原有的平衡,以達到治病的目的。這樣看來,持有“天人分離”觀念,力圖征服自然的西方人顯然無法理解這種本著“天人合一”態度的中醫療法,由此也便引起了影片中朱老先生與美國兒媳婦之間關系的進一步惡化。
2.3時間觀念
影片一開始便體現出了中西方時間觀念上的差異。在同一戶的兩個房間里,一間里是一位中國老人在神態悠閑地打著太極拳,而另一間里是一位年輕的美國女人在面對電腦急促地敲著鍵盤,時不時焦躁地抓抓桌上的減壓玩具。這樣的畫面除了讓觀眾感受到明顯的視覺差異外,也讓人們體會到了這兩個人在價值觀取向上的不同。對于時間觀念,中西方主要的差異就是將來與過去的沖突。克拉克洪與霍爾都一致認為美國社會的時間觀念屬于“將來型”。在持有這種時間觀念的社會里,人們往往十分注重變化,認為不變化就很容易過時,很容易被淘汰。與之不同,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則傾向于“過去”的時間觀念。在持有這種時間觀念的社會中,文化記憶是深刻而豐富的,人們高度重視傳統文化,喜歡引經據典,崇拜祖先,重視年齡和經驗,常常傾向于利用過去成功的經驗來指導當下的行動。影片中的美國兒媳婦是位作家,每天對著房間里的電腦寫書。無論是從追求創新的書籍,還是從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上,我們都不難看出美國人“將來”的時間觀念。另外,他們的快節奏的生活也不斷督促他們“走在時間的前面”。然而,中國人的時間觀念卻是“過去型”的。影片中,朱老先生將“老祖宗”流傳下的太極拳招式舞得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招一式的傳承不在于變化和創新,而在于不變和留存,打出的是深厚的文化記憶,追求的是“以不變應萬變”的超然和灑脫。除此之外,朱老先生總是把“咱們古語有云”當做口頭禪來教育自己的兒子、孫子。這些都可以體現以朱老先生為代表的傳統中國人對于“古”的推崇。由此可見,公媳兩人之間文化價值觀沖突正是導致影片開始時的不協調畫面的深層原因。
2.4活動
電影《推手》中,無論是身為計算機博士的兒子,還是作家兒媳都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各自忙碌著,這使得中國退休的朱老先生在美國感到格外空虛,以至于他常常感嘆“美國是年輕人的社會”。而閑暇在家的朱老先生也常常令美國兒媳感到反感。影片中的這種矛盾也可以歸結為價值觀的沖突。根據克拉克洪對于“活動”取向維度的調查研究,美國社會是一個強調“做”的社會,人們必須不斷地做事,不斷地處于“動”之中才有意義,才能創造價值。美國人工作勤奮,并希望憑借自己的不斷努力而獲得晉升、加薪以及其他方式的認可。相反,中國人所持有的卻是“存在”取向維度。中國文化提倡“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這一點在太極推手中就可以充分體現,推手的招式始終沒有變化,其關鍵就在于掌握平衡,它講究“圓化直發、不頂不丟、舍己從人”,而這種思想的來源,便是道家中“無為”的思想。在這種價值觀的指引下,人們傾向于認為,存在于社會上的人有什么樣的社會角色就應該做什么樣的事。因此,在朱老先生的眼中“美國是年輕人的社會”,而退休的老人就應該好好養老,安享晚年。而這些在持有不同價值觀的美國兒媳婦眼中就可能是無所事事、毫無價值的表現。
2.5社會關系
影片中,在美國兒媳婦看來,一個語言不通、做什么都讓自己難以理解、打擾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對自己的孩子有錯誤引導的老人,即便那人是自己的長輩,她心里對他也是厭惡的。在她眼中,公公在客廳唱京劇是不對的,在草坪上吸煙是不對的,對兒子的教育是不對的,甚至連飲食習慣都是不合理、不健康的,而所有的這一切都引發了接二連三的家庭矛盾。于是,在影片的結尾,朱老先生為了兒子一家的和諧生活而選擇搬出來自己住。從社會關系的維度看,無論是兒媳的抱怨,還是朱老先生最后的選擇,都是由各自的價值觀所決定的。對于社會關系維度,克拉克洪提出,人們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主要存在三種不同取向,即“等級的”取向、“集體的”取向和“個人的”取向。在持有“等級的”取向的文化里,人們很清楚自己在與他人關系中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長幼有序”等等?!凹w的”取向傾向于認為個人不應特立獨行,而應盡量合群,與群體保持和諧的關系。當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發生沖突時,個人應當犧牲自己的利益來保全群體的利益。而“個人的”取向以個人自治為特征,個人被認為是獨一無二的自由個體。在這種取向下,個人的目標與目的優先于群體的目標與目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等級的”和“集體的”的價值觀取向都是存在的。因為“等級”取向的存在,朱老先生向兒子抱怨兒媳婦教孫子時“不把小孩兒當小孩兒”,似乎是“長幼無序”;老人最終又在“集體”取向的指引下選擇離開來成全兒子的和睦家庭。與此不同,美國兒媳的抱怨來自于西方人“個人的”價值觀取向。兒媳婦想要的是個人的、獨立的、不受打擾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方式,而與她共處一室的老人無論是唱京劇、打太極,還是出去抽煙、散步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她獨立的生活。
3結束語
綜上所述,《推手》這部電影集中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而這些差異又都是可以從價值觀維度去分析的。我們知道,價值觀沖突是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障礙,然而,像《推手》所講述的故事這樣由于價值觀沖突而導致的跨文化交際失敗卻并非不能調和。只要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能夠相互包容和理解、相互交流和溝通,跨文化交際中產生的種種沖突便都可以解決,而認識到這一點對于當今生活在多元文化世界里的人們也是至關重要的。電影中,公公與兒媳婦之間的跨文化交際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兩人都不愿意去了解和包容對方的文化,因此,也就沒有溝通和交流。正如影片的名字一樣,公媳之間好像在進行著中西方文化的“推手”。不過,在影片結尾,美國兒媳婦也開始主動地向丈夫去了解太極的相關文化,甚至也親身體驗了“推手”動作的要領。這充分說明,文化差異造成的跨文化交際沖突并非不可以協調,而中西方在價值觀上的沖突和分歧也具有可調和的一面。協調的關鍵在于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要積極克服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和偏見,并且要主動進行文化交流和對話。所以,在當今這個全球化日益加劇的世界里,移民與文化移植既不是指將某一民族的文化原封不動地移到某個異域,也不意味著讓人們完全放棄原有的文化傳統,而是“要既允許不同民族、不同傳統、不同種類的文化繼續共存,也引導和鼓勵人們在交流和溝通中構建一個共同的、和諧的文化價值體系。
作者:樊瑤單位:煙臺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