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文化影響力的途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世界發展的歷史、現實和趨勢都表明,一個國家若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權,務必在提升經濟實力、國防力量和科技實力的同時,著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進入新世紀,我國把文化軟實力建設作為提升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內容,提到重要日程,隨著經濟發展、文化體制改革的推進文化軟實力得到極大提升。但實事求是地講,我國軟實力與硬實力還不平衡,軟實力現狀與國際地位在很多方面還不相適應。在筆者看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要注意到其發揮作用的方式,要看到文化軟實力并非是直接作用在對方身上,而是通過意識形態的感染影響對方,實則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影響力。所以,我們探尋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途徑,可以從提高文化影響力為切入點推進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筆者從四個方面具體探究增強中國文化影響力的途徑。
一、加快文化產業結構調整
1.轉變文化產業經營管理模式。長期以來,我國文化產業實行粗放型的經營管理模式,嚴重制約了整個文化產業發展,探尋規模化、集約化之路是文化產業做大做強的根本途徑。要進一步整合文化產業資源,根據不同文化產業的特點,充分發揮資源優勢,通過優勢互補提高文化產業資源的利用效率,推進文化產業集團的內在整合重組,實現效益最大化。要善于借鑒發達國家文化產業集團的成功運營與管理經驗,結合我國國情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改進,創新文化產業集團發展模式。要加大對中小文化企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創造更加多元的產業結構,依靠其經營的靈活性增強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活力。
2.突出區域文化產業特色。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存在嚴重的區域不平衡性,在發展文化產業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根據現有文化產業資源和產業結構,增強各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協同性。要結合區域的文化發展現狀,打造特色的文化產業,增強不同區域之間文化的差異性和協同性,比如,東部地區經濟相對發達,可以通過文化市場的內在力量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中部地區是天然的歷史博物館,可以通過整合歷史資源的方式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西北地區擁有極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可以通過打造民族形象的方式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要充分發揮不同區域文化的優勢,通過走差異化發展的道路優化文化產業結構,建立良好高效的文化互動關系,促進文化產業發展。
3.推動中國文化產業“走出去”。在全球一體化背景下,中國文化發展要由只重視國內市場轉向既重視國內市場,也重視國際市場,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展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展現民族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一方面,要結合中國文化的特點制定科學的文化傳播規劃,通過有效的傳播方式,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手段將中國文化展現在世界人民的面前,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認同;另一方面,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要注意克服語言、習俗、思維方式等方面障礙,根據文化輸入目標國的特點偏好設計文化內容和傳播方式,促進文化對外傳播。
二、增強文化凝聚力
1.實現傳統文化的時代創新。要加強傳統文化創新性研究。注重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西方先進文化有機融合,推進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在文化發展上,我國著名學者方克立先生提出“馬魂、中體、西用”的三流合一、綜合創新學說,學說突破中西對立、體用二元的傳統思維模式,對當前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很有借鑒意義,需要我們進一步闡釋弘揚。要注意傳統文化與文化創意產業結合。根據我國的國情與文化市場特點,充分借鑒發達國家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經驗,培育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要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傳媒結合。電視、電影、網絡等大眾傳播媒介具有傳播速度快、無地域限制、受眾面廣等優勢,可以利用文化創意產品將傳統文化傳播出去。如美國以中國國寶熊貓和中國武術等元素,創意改編的動漫《功夫熊貓》獲得極大的成功,就是借助現代媒體傳播的文化創意的典范。要傳統文化與科技融合。本著“文化為體、科技為用”的原則,借助科技手段,將傳統文化制作為數碼文化產品,提升傳統文化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2.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建設。公共文化承載著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任,是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渠道,是增進人民文化認同、政治認同、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的重要手段。要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政策理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使公共文化均等化從硬件建設回到文化精神建設和精神創造。要注意打造亮點突出的公共藝術,提供的文化產品真正符合群眾切實需求。要注重公共藝術均等化建設。公共藝術是政府、藝術家和大眾平等對話的平臺,是國家、民族意識形態和歷史的標志性載體,具體建設中要注意公共文化服務的實施主體和接受對象在公共文化服務過程中地位的均等化,尤其要注重深層的文化心理層面客體地位的主體化建設,通過官方組織和社會力量協調推進。要注意發揮好社會組織的重要作用,積極組建與公共藝術相關的協會社團,有助于統籌規劃各地區的公共藝術建設,有利于國際間進行非官方機構多形式、多渠道的交流,形成民間和政府的合力,更好發揮出公共外交的特殊作用。
3.實現民眾的文化認同。馬克思講:“雖然歷史是人們自己創造的,但是創造的過程并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他們無法選定歷史的創造條件,只能基于過去繼承的條件,碰到什么條件就隨機的創造什么樣的歷史。也就是說,先輩們的傳統像是夢一樣,永遠會縈繞在我們的腦海中。”這段話向我們傳遞了兩個不變的真理:第一,任何國家與民族的發展,都受到其特有的歷史文化的影響;第二,只有正確對待文化遺產,一個民族的發展才有可能滿足時展的內在需求。所以,想要增強中國的發展能力,我們必須充分發揮中華傳統文化的資源優勢,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要以自尊、自覺、自信的態度對待本民族文化,進一步弘揚民族文化傳統,培育符合時展要求、體現民族核心凝聚力的民族精神,增強整個民族的生命力與意志力。要以理性平和、包容差異的態度對待他者文化,客觀公正、辯證睿智地看待西方文化的精華與糟粕,走出一條理性溝通、利己利人的文化發展道路。
三、增強文化發展的開放性
1.增加對外文化交流的深度與廣度。要科學規劃與協調對外文化交流方案,既重視官方組織交流,也要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力量積極拓展民間交流,讓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來。實際上,民間文化力量能夠實現文化輸出的最高境界,潛移默化地將中國文化巧妙傳播到其他國家和民族之中。應積極鼓勵各種學術以及藝術團體出國訪問,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國文化發展的豐碩成果,為文化非營利機構提供更大的政策優惠傾斜,為他們搭建與國外文化市場聯系的橋梁。要把握對外交流文化時機,堅持與時俱進,選擇時下國際社會比較關心的話題或者項目,將其作為對外文化交流的切入點,不斷加深文化交流的深度,拓展文化交流的范圍。
2.加大對外文化宣傳力度。要進一步加強文化對外宣傳,增強文化宣傳的感染力與影響力,從而激發世界人民了解中國文化的熱情。對內文化宣傳與對外文化宣傳由于目標受眾不同,其具體宣傳模式也應各有側重。要尊重國家受眾的文化接受習慣,在文化對外宣傳過程中尊重受眾的特殊性,善于借助外來力量,對不同的目標受眾采取不同的文化宣傳方式,提高宣傳的實效性。在“互聯網+”時代,要注重依托互聯網拓展文化對外宣傳渠道,借此增強中國文化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
3.提高國際傳播能力。現代社會中,媒體扮演著信息文化傳播的重要角色,是人們了解身邊世界的最直接渠道。美國文化對外傳播效率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其有著全世界一流的媒體,例如CNN、ABC、FOX等,這些媒體提供的新聞信息具有極高的首發率與真實性,往往在第一時間將全世界范圍內的突發事件信息及時傳播給受眾。目前我國還沒有如此成功的媒體,但發達國家的這些媒體資源卻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只要我們善加利用就可以達到“借船出海”的目的,利用這些國際傳播能力更好地將中國文化傳播出去。同時,也要加大自有國際傳播能力的建設力度,及時、準確、公正、客觀地向全世界傳播新聞與文化信息,借此增強中國文化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力,讓中國特色聲音也成為國際主流聲音之一。
四、掌握文化領域斗爭和競爭的話語權
1.提高國家硬實力。現代社會中,一個國家的硬實力直接決定其在國際上的地位與文化話語權。現階段,國際社會中的文化話語權主要控制在西方國家手中,主要原因是國家之間的硬實力存在顯著差異。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上也逐漸累積了一定的影響力,只要我們堅定意志,積極向國際舞臺的中心靠攏,將擁有的權益轉變為文化發聲權利,科學合理設計文化輸出方案,通過一定時間的努力也一定能夠增強文化話語權,增強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爭取到更多屬于自己的國際文化話語權。
2.加快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建設進程。隨著全球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我國面臨著來自世界各國的文化沖擊與挑戰,我們要自主建設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只有掌握了意識形態工作的話語權與主導權,我們才能保證社會建設工作的正確性與發展性。”新時期,我國應積極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語言環境,有機融合國內外理論研究成果量身定制話語體系,大力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實增強中國文化對其他國家的吸引力,從而掌握更大的文化主導權,增強文化影響力。
3.增強中國文化話語的國際化傳播能力。世界各國的經濟與文化融合性越來越高,要不斷改變文化話語的國際傳播方式,增強國際化傳播能力,用受眾樂于接受的方式、喜歡的語言將中華文化傳向全世界。具體的傳播策略包括三方面:涉及到中國的國際事務,必須搶占先機,第一時間將客觀、準確的信息傳遞出去,爭取主動;雖然無法掌握總體的話語權,但可以集中資源創造條件爭取掌握某個特定部分的話語權,之后再設計科學合理的話語傳播方案,及時、準確報道這類主流信息,爭取更大的國際文化話語權。要注意的是,在為自己量身定制“話語平臺”的同時也應根據競爭對手的特點為其構建“話語平臺”,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良好的話語權競爭秩序。
作者:管華 單位:渤海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