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古代服飾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有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和很多舉世聞名的人類奇跡。中國古代服飾,就是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以其特有的風格和魅力,成為世界服裝史上的藝術奇葩。當今世界,是個性和張揚的時代,西方文化充斥著服裝界,全球服裝行業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如何傳承傳統文化,研究中國古代服飾,以此來振興中國的服裝業,成為了一個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只有在中國文化背景下進行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才能將服裝背后的文化內涵和巨大精神意義進行深層次的發掘,才能做到“批判的繼承歷史傳統”,重新開創屬于新時代中國的服裝發展新紀元。在本文中,按照時間發展的順序對中國文化背景下的中國古代服飾進行了深入分析,通過對中國服飾與當時的政治、文化和經濟領域的關系進行論述,并采用結合橫縱向的途徑,對中國古代服飾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的中國古代服飾
1)西周時期是建立中國古代服飾制度的時期。在原始時期,中國古代的服飾經歷的是草衣護體、獸皮裹身的時代。到了夏商時期,中國古代服飾已經有了發展的雛形,無論是在造型、款式和加工及裝飾上都達到了相對較高的水平。到了西周時期,統治階級更是為此而建立了專門的服飾制度,該服飾制度對人們的著裝有著嚴格的規定,且制度相對完備,這是中國古代服飾趨于完整的重要標志。中國古代服飾要體現出的“服以旌禮”的特點,也是表明了中國古代服飾發展的總方向。西周時代,還有專門的“司服”一職,專門用來掌管王室服飾。西周初年,冕服成了封建統治階級的主要服飾,官員及帝王將冕服作為朝服。冕服制度自形成之日起,就成為了歷朝歷代被沿用的服裝,只是各代帝王對其進行了不斷革新。冕服的出現充分將“服以旌禮”的觀念展露,是中國禮樂文化發展的標志。在冕服中,帝王要頭戴冕,身穿最能具有代表意義的十二章紋衣裳,腰上有束帶作為裝飾。十二章紋,取用日月等光芒閃爍的特性,意為普照天下,以此來寓意帝王能一統天下。十二章紋衣裳充分表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超刺繡技術,同時還將服飾的內涵擴展到文化、經濟、政治和習俗、宗教等各個日常生活的方面中。冕服具有濃厚的政治意味,用十二章紋的標志來展示帝王的身份和地位,是中國古代服飾中的典型代表。
2)春秋到兩漢時期是初步繁榮的中國古代服飾時期。東周分兩段:春秋、戰國。春秋時代是禮樂混亂的時代,“禮崩樂壞”,社會的發展需要將一些舊事物徹底的摒棄掉。戰國時期各國都在變法,以圖自強,也是為后期的秦朝強大奠定基礎的時期。春秋戰國時代逐漸流行起了深衣,這種上下連屬的深衣其實在西周時期已經出現了,不過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才開始流行,它也是后來的衫袍的前身,但是禮法的規定中并沒有深衣這一種服裝。深衣因其上下連屬的特點穿著很是便利,各基層對其都很喜歡。古時的《深衣篇》有言:“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可以儐相,可以治軍旅,完且弗貴,善衣之次也?!彪m然深衣受到不同階層的人的喜歡,穿著很廣泛,但是因為沒有在禮法的規定之內,貴族階級沒有將其作為高等服飾,但是對于平民來講,這是唯一的一種服飾。統治階級的高博寬帶和平民百姓的單一服飾形成了鮮明對比。從春秋戰國時期直到漢朝末年的冗長歷史中,中國古代服飾也因著歷史的發展而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態勢。在西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被作為正統思想,成為統治階級思想,禮儀制度也因此得到了極好發展,在以后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儒家思想發展歷程的盛衰對于中國古代服飾的風尚和理念有著重要的影響。
3)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服飾的民族大融合時期。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從魏蜀吳三國鼎立到隋朝統一全國的過程中,中國封建社會一直處于戰亂之中。西漢時期的大一統到了此時已不復存在,隨著各個不同政權的交替出現,儒家思想已經沒有了其能夠依附的主體,進入了其發展的尷尬時期。禮教思想在人們的思想中已經被輕視,這種輕視直接影響到了人們的穿著觀念中,傳統的服飾禮制也遭受到了人們的嫌棄。人們轉而對形體美進行追隨,人們更喜歡的是形體纖瘦、骨骼奇清的形體美。因為當時有許多的胡人搬到中原居住,當時的服裝便開始盛行胡服,胡服的最主要特點就是圓領、緊身、開叉。男子和女子的衣飾都以圓領,衣服中有著不少的對襟,在領子和袖子處都有邊緣,女子衣飾下衣為裙,腰間或有圍裳相系。
4)隋唐五代時期是中國古代服飾發展的鼎盛時期。中國社會前期的混亂局面,到了隋朝時期終于結束了。社會終于處于平穩發展時期,經濟和文化等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為日后的服飾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到了唐朝,社會經濟和文化都達到了空前的繁榮景象,成為中國歷史發展上的盛世時期。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唐代服飾以富麗華貴、大膽開放聞名。這與先前的憲章古制有著極大的區別,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是頗為罕見的,雖然它與傳統的中國古代服飾的傳統特色不同,但在中國古代服飾歷史上有著光輝的一頁。唐代有著和漢時胡服不同的獨特“胡服”,這在女裝上的表現尤為明顯。男裝上,多以靴和衫袍為主。袍多為圓領且為窄袖,這還是受到了少數民族服飾的影響。在唐代,靴子的穿著也更加的普遍,因為唐代的騎馬之風盛行,因此女子也更加喜歡穿著輕便的“胡服”。雖然隋唐時期的服飾相對開放,但是仍然受到“服以旌禮”觀念的影響。官服制度仍然很完善,從唐代開始帝王的官服顏色統一為赤黃色,之后的歷代帝王都將黃色作為專用之色,自此未曾變過。
5)宋明時期是中國古代服飾繼續發展的時期。經過盛唐時期的發展,中國古代服飾到了宋代有所變化,其服飾因宋代文化的獨特而獨樹一幟、別具風格。封建統治階級對傳統的“服以旌禮”的觀念更加的重視,宋代是明理學發展的極盛時期,“理”既“禮”。因為理學的盛行及統治階級極力倡導的簡樸之風,中國古代服飾到了宋代呈現出了一幅淡雅、恬靜之風。明代的服飾以補子為重要標志,補子也是帶有強烈的統治階級色彩的圖案,是統治階級進行等級劃分的符號。圖案是動物形象為主,以此來體現出穿著者的氣質和威嚴,同時也具有濃厚的形式之美。
6)清代是中國古代服飾中少數民族服飾發展的繁榮時期。傳統的漢族傳統服飾在清朝被徹底取消,清朝政權穩固后,還了雉發令,以此表示其統治決心。各地的反抗日盛,對傳統的衣冠進行堅決的擁護。時代的發展使得民族融合成為大趨勢,最終人們還是接受了較為實用的滿服。在官服上,清代仍舊對明朝體制進行沿用,比如補子的應用。朝冠用不同顏色的頂珠進行區分,用孔雀尾的花翎作為翎羽,其中尾部用來作為裝飾的圓形花紋是用來區分等級的重要標志,它被稱為眼。清代服飾代表的是一種民族大融合的潮流,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后來的服飾受到清代服飾的影響也比較大。其后,隨著封建統治階級的瓦解,沿用了幾千年的傳統冠冕,終于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二、小結
只有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中國古代服飾才能得到較好的發展。受到傳統的等級制度的影響,中國古代服飾用來表達統治階級的意愿。服飾對統治階級所代表的一個群體進行修飾,而不是對單個的、獨立的個人進行。服飾受到統治階級的影響,并受到禮教的嚴重束縛,因此注重于極可能地通過各種的工藝技巧來表現穿著者的人格內涵,將人的精神意蘊通過復雜繁復的花紋、圖案等來表現出來,對于如何塑造人體的曲線美等沒有重視。中國古代服飾設計手法總體而言講究的是有對稱、平穩和和諧的方圓規矩感。近年來,很多服裝設計師也力求從中國傳統服飾中尋找到設計的靈感,著力開發出適合我們民族發展風格的服飾,以此促進我們民族的服裝發展。通過對中國文化背景下的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國古代服飾的底蘊和意義,從而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實現我國服裝事業的新發展。
作者:李菊 單位: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