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文化失語情況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失語癥”(aphasia)一詞源自希臘語a(not)和phanai(tospeak),意思是“不能說話”,原意指由于大腦損傷使患者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思想的現象。為了幫助病人恢復健康,人們展開深入研究,試圖了解人類的語言生理機能。現在“失語癥”已經突破了醫學界限,產生了更多的引申含義。可用來描述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語言及理論“遺失”現象,如:“中國文論失語現象”、“失語現象”等。本文所指的中國文化“失語”是高職英語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中無法用英語對中國文化相關內容進行表達的現象。高職英語教育中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已得到認同,廣大外語教師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也加大對語言文化的導入,然而這種導入主要體現在目的語文化的學習上,認為目的語文化的學習對于促進學生學習語言、接納目的語都有極大的作用,具有積極的意義,進而過度地強調對目的語文化的學習,但卻完全忽視了母語及母語文化對外語教學的影響,導致學生無法用英語準確地表達中國文化,出現“中國文化失語”現象,不僅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而且不能將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播給世界,影響世界對中國的了解,進而不能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
1、高職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
“中國文化失語”現象(ChineseCultureAphasia)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南京大學從叢教授提出的,他在2000年10月《光明日報》中發表的《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一文中指出:“由于社會語言學、文化語言學、語用學與跨文化交流等學科的興起與發展,外語教學‘不僅僅是語言教學,而且應該包括文化教學’這一理念,已逐步成為我國外語界的共識。加大外語教學的文化含量,已成為我國外語教學特別是英語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這是非常值得歡迎與肯定的。然而,縱觀我國多層次英語教學,在增大文化含量上卻有著一種共通的片面性,即僅僅加強了對英語世界的物質文化、制度習俗文化和各層面精神文化內容的介紹,而對于作為交際主體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國文化之英語表達,基本上仍處于忽視狀態。”文章中又指出:“在與西方人交往過程中,許多青年學者,英語水平相當高,卻始終顯示不出來自古文化大國的學者應有的深厚文化素養和獨立的文化人格。”進而提出了“中國文化失語”這一概念,即:中國學生缺乏足夠的中國文化知識,對表示中國文化的英語詞匯或表達法不熟悉,進而在跨文化交際中無法用英語恰當地表達本民族文化,最終導致跨文化交際失敗,甚至造成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誤解。吳利琴也這樣描述:“許多年輕人知道“圣誕節”的來歷,喜歡“情人節”的浪漫,熟悉“復活節”的典故,知道莎士比亞的“悲喜劇”,有的甚至還通曉“潘多拉”的盒子,但不知道“清明節”的神圣肅穆,“端午節”的來龍去脈和“七夕節”的愛情故事,對孔子、孟子、《唐詩三百首》以及《古文觀止》了解就更少了。對母語文化缺乏重視,不知道自己的根之所在,盲目地崇拜西方文化和思想。在缺乏深厚的母語文化底蘊的情況下,急功近利地去突擊英語的表層學習,其結果只能是對兩種語言都一知半解,跟在他人后面行事。”可見,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嚴峻性應得到廣大教師及學者的高度重視。目前,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及學者們一直強調西方文化的教學與研究,而忽視中國文化的教學。近十年來,在中國大學生中進行的調查證實了被從叢教授定義為“中國文化失語”這一嚴重而又尷尬現象的存在。
2、高職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之原因分析
2.1教學方面
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忽視對學生中國文化的導入。高職英語教育沒有發揮中國文化教育的特有優勢,中國文化的缺失是高職英語教育的普遍現象。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有三個方面:傳統教學模式的沿襲、受傳統教學思想文化影響的思維方式、英語教師迫于現實的壓力。任何教學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即預計教學活動對學習者產生的影響,具體表現為學生知識、能力、思想品德及其它非認知因素的發展和變化。教學目標是教學模式結構的核心因素,是人們設計教學模式時處理結構、安排操作程序、選擇策略方法的依據,對其它因素起具體制約作用,也是教學評價的標準和尺度。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顯示出固定化和封閉性。近年來,確定職校英語課堂教學目標時形成了一種固定模式,即將課堂教學目標分解為英語知識的單方面的傳授、英語能力培養以及英語相關的思想教育三個方面。這種固定化因素對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產生了負面影響,阻礙了中國文化的導入。課程安排不甚合理,測試內容不包括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以及大綱沒有明確地提出要培養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能力都是造成大學英語教學忽視母語文化的原因。
2.2教材選用方面
我國的英語教學課堂語言輸入主要依賴于教材,英語學習和英語教材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縱觀現有的面向高職高專的英語教材,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實用英語》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新視野英語教程》等,這些教材都顧及了英語的原汁原味,課文所選內容大多來自國外的報刊雜志,多選取介紹西方社會及文化背景的文章,語言中處處洋溢著英美文化的氣息。這些對學生掌握純正外語,了解西方文化無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母語文化相關內容的輸入明顯匱乏,特別是表達中國文化的英語詞匯和文章,在眾多大學英語課本中難得一見。也很少有這方面的資料可供查閱,造成了學生不能從英語教材中學習到中國文化的有效英語表達。其直接后果就是學生在用英語表達母語文化時,表達能力明顯不足,甚至是錯誤頻出,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水平明顯都低于表達英美文化的水平。
2.3教師方面
雖然教師對文化教學有比較統一的認識,但在用英語表達傳統文化問題上存在認識上的分歧;文化教學缺乏系統性;教師教學方法比較單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薄弱,無法利用動畫、聲音、視頻等刺激立體輸出教學內容,致使教學效果不良,學生英語學習興趣低下;教師文獻檢索能力差,無法為學生從紛繁龐雜的中國文化中查找和辨析出正確的英語表述,滿足學生需求;教師自身中國文化知識比較缺乏,同時對此缺乏清醒的認識,在介紹西方文化時極力贊美西方現代文明,貶低悠久燦爛的中國文化。這些不僅與大學英語的教學要求格格不入,甚至是背道而馳。教師的素質高低對中國大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用英語準確表達中華文化的能力有著直接而明顯的影響。
2.4學生方面
學生是英語學習的主要人群,他們思想活躍,善于接受新鮮事物,但同時又缺少必要的鑒別能力,對于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文化興趣不大,單純式的英語教育淹沒了母語及母語文化的教育。身處母語環境下的中國學生怠慢了母語的學習,對母語文化的精髓淺嘗輒止,成了崇尚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主流。在“西風頌”的伴隨下,效仿西方人,吃著洋快餐,過著情人節、圣誕節,西方文化在不經意間左右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精神和行為理念,我們的母語及母語文化處于邊緣狀態。同時,在英語教學中忽視了中國文化教育,迷失傳統文化教育的方向,更忽視對民族文化的學習。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語在跨文化交際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促使我們必須正視日趨嚴重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重視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教學的平衡,積極引導學生輸入中國文化,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讓英語也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有效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