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協同創新工作路徑探析及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新形勢下協同創新已經成為強化高校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創新能力和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方式。而目前地方高校中存在著認識不到位、領軍人物不足、協同機制亟待完善、利益共同體尚未形成等問題,應通過強化主體責任,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突出重大任務牽引,形成有效創新模式,加強創新團隊建設等方面著力推進。政府作為主導者,應該通過強化政策指導,規范資金管理,力促協同創新效力的發揮。
關鍵詞:
宏觀科技決策機制不完善、科研組織形式不合理等問題已嚴重制約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而實施協同創新計劃正是我國從實際出發,破解自主創新瓶頸,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黨的十八大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高等教育內涵發展作出決策部署,同時強調要大力推進協同創新,為高校推進協同創新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作為國家基礎科學研究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前沿陣地,在我國科技創新體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要充分發揮其科學研究的職能,就必須走協同創新的路子。
一、地方高校協同創新面臨的主要困境
目前地方高校在推進協同創新的工作過程中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問題:
1.認識尚不到位主要體現在對協同創新計劃本身、對自身優勢力量和社會需求兩個方面。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協同創新中心建設過程中出現了重申報輕建設,建設進度緩慢,實體運行不暢,管理不夠規范等問題。一些高校甚至對協同創新的本質內涵并未透徹理解,仍將其作為一種功利性的“找錢活動”、“分錢計劃”。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往往容易低估自身的科研實力,導致其不能充分盤活創新要素,發揮其優勢力量。比如,在選擇協同創新伙伴時,地方高校選擇中小企業作為協同伙伴的較多,缺乏與大型企業之間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協同創新的效果。
2.缺乏領軍人物目前我國高校科研組織形式主要采取的是“大師+團隊”的模式,以團隊負責人為核心凝聚人才隊伍,建立以科研團隊為基礎的新型交叉科研組織。如果沒有具有業界內頂尖實力水平和較強人格魅力的領軍人物,就很難凝聚起一支有戰斗力的科研團隊。地方高校多為教學型和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師忙于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高水平科研成果較少,有實力有分量有影響力的領軍人物更是匱乏。很多協同創新項目失敗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團隊人心的渙散。由于對項目負責人的認同感不足,造成協同過程的舉步維艱。
3.協同機制亟待健全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健全協同創新制度體系,間接降低了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的釋放程度。以評價激勵機制和經費管理體制為例,大部分中心并未建立新的競爭機制、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而傳統評價體制仍然注重考察科研項目的級別、科研論文的數量和影響因子的高低,輕視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和推廣,嚴重制約了地方高校教師參與協同創新的積極性。在經費管理方面,存在投入、使用與管理不到位的情況,比如,企業承諾的支持資金及其他資源尚未完全落實,協同創新中心的資金使用存在“不敢用”、“不會用”的現象,各協同體自籌經費很難作為中心共有投入進行科學調配使用等。
4.利益共同體尚未形成產學研協同創新往往容易由于對各方責、權、利界定不清,陷入知識產權及科技成果歸屬的收益分配糾紛之中。協同創新體的構成人員來自不同單位,思想各異,目標不同,在利益訴求上自然存在差異,加之協同創新機制沒有完善,缺乏平衡各方利益的有效機制,極易引起協同創新群體內部的分歧和矛盾,導致協同創新項目最終以“流產”告終。從主體層面來看,協同創新三大主體目標不盡一致,企業追求經濟效益,高校注重科研成果,政府需要GDP增長。從系統層面來看,協同創新各個單位之間,高校內部之間存在條塊分割,難以協同的問題。從個體層面來看,協同創新每一個個體都可能存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人生追求方面的較大差異。這都加大了協同創新的難度系數。
二、地方高校協同創新工作的路徑選擇
1.強化高校主體責任“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從本質上來講是依托高校的優勢學科基礎,有機整合內外部資源,在政策和資金雙輪驅動下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實現高等學校內涵式發展,提高社會服務能力。該計劃希望通過政府、市場、學術力量來彰顯高校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強化特色辦學,推動高校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轉變。高校作為協同創新中心的主要牽頭單位,對協同創新工作負有主體責任,最重要的就是解決地位問題,將協同創新工作擺在學校各項工作的最核心位置。協同創新牽涉到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隊伍建設、國際交流合作、社會服務等各方面工作,必須強化頂層設計實施一把手工程。只有學校一把手領導親自抓,才能有效推進協同創新這一項系統工程建設。高校必須強化使命意識,提升能力建設,實施特區政策,努力建設與科技創新體系相適應的指揮系統,提高創新中的戰略分析能力、系統集成能力與組織管理能力,提升協同創新工作的組織管理程度和科學化水平。
2.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協同創新的定義最早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員彼得•葛洛給出:協同創新就是由自我激勵的人員所組成的網絡小組形成集體愿景,借助網絡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狀況,合作實現共同的目標。我國學者陳勁等提出:協同創新是將各個創新主體要素進行系統優化、合作創新的過程。總體而言,筆者認為協同創新作為一項比協同制造、產學研協同創新更為復雜的創新組織形式,其關鍵在于以高校、企業、政府為核心要素,通過知識創造主體和技術創新主體間的深入合作和資源整合,產生“1+1+1>3”的非線性效用。其從本質上講屬于管理創新,必須注重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推進中心實體化運行。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提出,“創新是有組織系統化的實踐。”創新需要面向市場,需要專業化,需要氛圍,因此,必須將中心建成擁有相對獨立的財務權和人事權的實體化運行單位,賦予獨立的物理載體,引入專業化人才隊伍,實現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其二,優化資源配置。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要實現創新要素的重新整合,必須加快高校機制體制改革,建立科學完善的內部治理結構。高校應加快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步伐,優化現行職稱評定、考核評價等人事管理制度,建立以強調科技成果轉化率為導向的評價激勵機制,將科研人員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率的高低列入衡量其職稱評聘、績效獎勵的主要依據,激發廣大教師和科研人員參與協同創新的積極性。
3.把握三大關鍵點一是突出重大任務牽引。地方高校的協同創新工作必須緊密圍繞國家或地方發展戰略的重大需求,不斷凝練、落實、組織完成重大協同創新任務。在重大協同創新任務選擇上,高校必須明確迫切的協同需求、雄厚的協同基礎和有效的協同機制三點,即高校提出的重大協同創新任務必須是真正的國家亟需,同時有足夠的能力牽頭承擔,并能夠集聚這一領域建設所需的各項資源。地方高校應以科研項目經理制為模式,提供系統化支持和績效獎勵,鼓勵廣大師生在重大任務中出成果,作貢獻。二是形成有效協同創新模式。明確協同創新各成員單位之間的權責利,合力打造利益共享機制,以公平的利益分配鏈條緊密聯接各方力量,構建政府引導建設、大學主體運營、企業廣泛參與的有效格局。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應明確提出自身技術需求;地方高校作為科技創新和高層次人才的聚集地,應全面開放優質資源;政府作為宏觀政策的制定者,應強化服務,積極引導,為產學研合作創造更良好的環境、提供更優惠的政策。三是強化創新團隊建設。圍繞重大協同創新任務的凝練、落實和完成,不斷創新機制,精心選擇和培育協同創新領軍人物,匯聚一支高水平科研人才隊伍,為企業技術創新和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智力支撐。形成科學合理的“頂尖創新人才聚集和培養”方案,打造“大師+團隊”的科研組織模式,創建科學家工作室、國際合作聯合研究中心等,服務高層次人才團隊建設,帶動更多的人到經濟一線從事創新創業活動,助推創新型經濟建設。
三、推進地方高校協同創新的政策建議
協同創新是一項風險系數高、操作難度大的系統性工程,迫切需要政府相關部門提供外部驅動力,制定關于項目、平臺、經費、組織、評價等各種優惠政策和指導性文件。具體而言:
1.強化政策指導強化管理創新,成立專門指導服務組織,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推動高校之間,高校與科研院所、企業、政府之間的協同創新,解決研究協同創新進程中的各種問題。一方面,借鑒國外非營利組織運行模式,大力推進中心實體化運行,在立法、資金、監管等方面給予更明確的系統化設計。另一方面,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主動設計若干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協同創新項目,給予更加靈活的知識產權、專項資金和管理方面的支持,使高校牽頭成立的協同創新中心,能夠成為跨區域跨部門整合創新要素的改革特區。
2.規范資金管理新形勢下國家一系列科研管理體制改革和項目經費改革,對高校財務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政府一方面應該加大對高校協同創新的經費投入,鼓勵協同創新,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以培育更多的前沿交叉研究領域及其領軍人物。另一方面應該明確邊界,增加對專項資金使用的政策指導,建議政府:一是梳理高校會計法則,幫助高校理清經營性資產與經營性收入之間的邊界;二是細化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現行協同創新專項經費管理細則中并未明確人員費用支出辦法,同時也缺乏明確的資金比例分配指導,讓中心敢于大刀闊斧地使用科研項目經費。
3.提升動力機制創新應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主導性作用。現行高校職稱評聘體系和激勵機制傾向于以論文、項目為導向,而協同創新計劃并非是簡單的寫論文,報項目,在成果驗收上更多地強調科研成果轉化率、社會貢獻度和體制機制創新,要求高,任務重。協同創新的績效獎勵等制度建設工作需要在更高層面上給予系統化設計,轉變舊有評價體系,在評價指標上突出創新性、貢獻度和影響力,構建以學校法人為代表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有效激發高校、企業和社會組織的積極性,進而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
參考文獻:
[1]唐陽.關于高校開展協同創新的思考[J].中國高校科技,2012,(7):14-16.
[2]劉曉艷,張銀玲,安寧.關于地方高校開展協同創新的思考[J].廣東科技,2013,(6):1-2.
[3]李忠云,鄧秀新.高校協同創新的困境、路徑及政策建議[J].中國高等教育,2011,(17):11-13.
[4]張園,張寧,陳偉.以協同創新深化高校產學研合作[J].中國成人教育,2014,(23):53-55.
[5]藍曉霞.整合產學研協同創新力量的若干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4,(05):17-20.
作者:王超 單位:南京工業大學 校長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