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協同創新提升創新能力的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引言
國內外實踐證明,協同創新已成為有效推進技術轉移的實踐潮流和重要“催化劑”。通過協同創新來進行技術轉移,厘清協同創新對創新能力提高的機理和機制,不僅能提高各創新和需求主體的效率,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還能切實助推經濟轉型增效提質。據統計,目前我國每年取得的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有3萬多項,但成果轉化率僅為25%左右,真正能實現產業化的不足5%,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足40%(發達國家這一比例高達60%以上)。①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令我國科研成果符合市場需求并盡快投入生產,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隨著產學研協同創新實踐的深入發展,對這一問題的理論研究也在不斷深入。協同創新旨在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協調當前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結構不一致、高校及科研機構與企業聯系虛弱、科技成果轉化慢等一系列影響技術轉移、科技資源浪費問題。不少研究認為企業通過開放式創新模式與高校及科研機構進行深層次的合作交流,將有助于企業內外部創新要素的整合,從而創造新的價值;②加強政府、高校及科研機構和產業之間的多重互動是提升國家創新績效的關鍵。③但當前關于協同創新實證研究多基于數據分析,很少特意考慮到項目實施之后至得到結果之間過程所需時間。本文通過建立相應模型研究分析協同創新提升創新能力的作用機理,并在分析中充分考慮時滯這一因素。由于本研究涉及數據均為逐年增長,這為線性回歸分析年次數據提供了重要前提。
二、協同創新對創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機理
促進科技成果的順利轉移,需要協同創新。這是因為具有實用性、與市場聯系緊密的科研項目能夠更快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符合市場需求的豐碩的科研成果轉化,需要高校及科研機構與企業合作,以及金融、中介機構等社會方方面面的配合;高校及科研機構與企業合作,將為之后的科技研究提供更充裕的資金,更新實驗設備,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支持。但是當前不僅為高校及科研機構與企業合作服務的中介機構、金融機構未能到位,甚至高校及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聯系都是脆弱的。充分協調雙方需求,調動政府、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的積極性,是協同創新的目的,也是意義所在。協同創新對于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任何一項政策、措施、項目,從提出、立項到實施、產生作用,都需要時間,協同創新中各個項目,從立項到項目產生作用也需要時間,因而研究協同創新必須引入經濟學的時滯概念,應當充分考慮時滯這一因素的影響。時滯通常包括內部時滯和外部時滯,內部時滯指項目立項直到項目實施之間經歷的時間,外部時滯是指已經實施直至在經濟中作用顯露所用的時間。2005年,國家統計局《中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分析報告》提出了四大創新能力衡量指標:潛在技術創新資源指標、技術創新活動評價指標、技術創新產出能力指標、技術創新環境指標。①這些指標的確定為我國創新能力的衡量提供了可比的量化標準,為考察影響創新能力因素的實證研究奠定了一定的數據基礎,有利于實證研究產學研協同創新對創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分析其關聯性。
三、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與樣本選取協同創新對企業創新能力的作用體現在多個不同方面,根據《中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分析報告》提出的四大創新能力衡量指標,結合統計局財政支出以及《全國科技進步監測報告》相關統計信息,選取萬人專業技術人員數、萬人R&D科學家和工程師人數、企業R&D經費支出、申請專利數、發明專利申請量、國家財政科技撥款等要素進行相關性分析,對變量進行進一步篩選。根據相關性檢驗結果,萬人專業技術人員數與萬人R&D科學家和工程師數Pearson相關性為0.988,相關性較高,且同屬于潛在技術創新資源指標項目,根據兩項內容分別與其他項目的相關性關系以及現實需要,決定保留萬人專業技術人員數。類似方式對其他項目指標進行篩選后,得到專利申請、專利授權、R&D經費支出、萬人專業技術人員數、國家科技投入等五項指標,本文以此五項作為創新能力衡量指標,研究協同創新對創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本文將以協同創新合作項目為研究分析內容。協同創新合作項目資料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產學研科技統計報告》所披露的有關“九五”、“十五”、“十一五(前三年)”期間研五類中產學研合作項目數。基于研究要素的可取得性和適用性,創新能力五項指標以2003年至2008年相關數據為研究樣本,考慮時滯的影響,對解釋變量協同創新合作項目數據取2000年至2008年相關數據為樣本。全部數據處理借助Excel和SPSS軟件予以處理。
(二)研究假設假設1:申請專利數與協同創新合作項目數存在線性正相關關系。假設2:R&D經費支出與協同創新合作項目數存在線性正相關關系。假設3:萬人專業技術人員數與協同創新合作項目數存在線性正相關關系。假設4:國家科技投入與協同創新合作項目數存在線性正相關關系。假設5:發明專利授權量與協同創新合作項目數存在線性相關關系。前4個假設研究四大創新能力標準受到協同創新合作項目的影響,假設5驗證發明專利授權與專利申請對于創新合作項目的反應時滯差別,專利從申請到授權之前存在一定時間差,協同創新合作項目對于專利授權影響應當比專利申請的影響作用產生得更緩慢。
(三)模型構建本文采用一元線性回歸模型研究協同創新對創新能力提升的作用。
四、時間序列模型預測
基于研究數據的時間序列特性,以及線性回歸分析能夠順利進行,首先對時間序列模型預測。由圖2、3得到,自變量與5個因變量隨時間呈遞增趨勢,而且合作項目數隨時間變化的遞增趨勢較陡,增速快,而因變量也在曲線中呈現出一定的加速增長趨勢。變量遞增趨勢為線性回歸模型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環境,其中呈現增速不同要求后續分析充分考慮時滯因素。
五、時滯性分析
本文運用SPSS軟件對協同創新和創新能力四項代表指標進行回歸分析,得到表2所示分析結果。從調整R方可知,以上模型擬合度極高。查表得置信區間95%之下,t0.025(4)=7.709,F0.05(1,4)=2.7764,對比結果,得到t>t0.025(4),且F>F0.05(1,4),表示各因變量與自變量相關關系顯著。通過對不同時滯期結果觀察比較,得到R&D經費支出(y2)、萬人專業技術人員數(y3)、國家科技投入(y4)三項與時滯3年的協同創新合作項目擬合度最優、顯著性最高;專利申請(y1)與時滯2年的協同創新合作項目擬合度最優。采用非標準化回歸系數的結果分析,如表3所示。以擬合度最高的分析結果為例,該結果說明:協同創新項目每增加1個,兩年后專利申請增加70個,三年后R&D經費支出增加4920萬元、國家科技投入增加2730萬元;協同項目每增加500個,三年后每萬人中專業技術人員數增加1人。該結果的現實意義在于,專利申請(y1)比其他三項內容操作流程更簡潔,而其他項目則歷經多個不同層級、部門的周轉與協調。為檢驗這一推測合理性,對專利授權(y5)和協同創新合作項目進行對比分析研究。由表4可知,y5的t檢驗值中只有時滯3年的協同創新合作項目通過檢驗,這一結果比專利申請時滯多一年,可以推測專利從申請到得到授權至少需要一年左右時間,這與現實相符。該結果從實證角度進一步驗證了“時滯”的存在,反映出以上5個假設關于時滯推斷的合理性。
六、結論與建議
以上實證研究表明,協同創新對于創新能力的提升有著顯著效果;協同創新對于創新能力提升效果實現存在時滯。因此在協同創新過程中,政府作為引導者和服務者,一方面扶持與鼓勵協同創新,引導產學研金介各方集中優勢合作;另一方面提高專利審批效率,簡化專利申請程序,優化溝通機制,降低時滯,有效促進創新效果盡快實現。
作者:陳紅喜 侯召蘭 曹剛 單位: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