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西方文化背景下大學文化自信的重建范文

西方文化背景下大學文化自信的重建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西方文化背景下大學文化自信的重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西方文化背景下大學文化自信的重建

摘要:

本文在文化政治學的語境下,分析西方文化大學校園全面滲透的嚴峻態勢,剖析其對大學文化自信的沖擊。提出文化自信是抵御西方文化滲透的重要武器。進而探討在新的信息、文化、技術條件下培育大學文化自信的對策。

關鍵詞:

文化滲透;文化自信;重建

當今文化全球化時代,世界范圍內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文化沖突開始加劇。這種文化的全球化并不是以對稱的方式進行的,它是以非對稱的方式進行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借助經濟、政治及技術、資金優勢,向社會主義國家傾銷其文化價值觀。弗朗西斯•福山在《歷史的終結中》認為,西方發達國家的思想體系、文化和民主制度是意識形態的終結形式,最終世界都應該是這種意識形態。他在高揚西方文化的歷史優越感的同時,也揭示了西方文化在全球范圍強勢席卷的態勢。對于我國而言,大學校園是西方文化滲透的重災區。應對西方文化侵襲,關鍵是要強化文化自信。

一、國外文化自信教育的現狀及借鑒意義

國外對文化自信教育的展開。在國外,各國均開展文化自信教育,達到對國家傳統文化信念的教育和引導。歷史課程是美國大學教育的主要課程,美國文化自信教育的成效突出表現在形成社會凝聚力和認同感方面,加強學生對于本國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韓國學校文化自信教育的最大特點是通過道德課將情感培育日常化、生活化,在道德養成的同時,也潛移默化了愛國心和對韓國文化的自覺遵守;日本學校文化自信教育以道德課為直接途徑,輔之以各種教學、特別活動、學生指導為間接途徑,并通過各種傳統節日的慶祝及禮儀活動加深民眾對于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德國也非常注重對學生民族精神的培養,學校不斷地提倡要做事認真、講究誠信、熱愛勞動、對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要勇于追求、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西方學者對文化危機的預示。亨廷頓認為,“國家認同危機成了一個全球現象。各個國家的認同危機除了自身的獨特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即現代化、經濟發展、城市化和全球化使得人們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國民對文化認同和地區認同比國家認同更為關注。”由此可見,文化自信提升國家認同,國家認同也在促進文化自信。中國古代學者就意識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清代學者張之洞面對中西文化沖突碰撞,對中國文化充滿自信,試圖尋找一條會通中西文化的有效途徑,從而解決中國文化面臨的危機與困境,是對當時古今新舊中西文化矛盾的一種積極回應。目前,國內專家、學者對于文化自信的論述主要圍繞以下幾個問題展開,(1)樹立文化自信的必要性;(2)文化自信內涵、內容和增強文化自信的原則;(3)發展文化自信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4)增強文化自信面臨的挑戰。我國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當前,世界出現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也在全球范圍內不斷的深入發展、科學技術日益革新,文化已經在綜合國力競爭中出現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已經是各國在今后的發展中所出現的必然要求。

二、大學文化自信對抵御西方文化滲透的重要意義

目前西方文化滲透對大學文化自信的沖擊。主要體現在大學文化精神的凋敝;其次是大學文化信念的淡化。大學對西方文化出現盲目崇拜的傾向,事實上,沒有民族文化的國家是沒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在文化交流中缺乏自主性,導致其在文化信念的失落。最后是大學文化自覺的偏離。表現為兩種傾向:(1)文化自卑。文化自卑根源于文化虛無主義。它低估民族文化的價值,認識不到民族文化的優越性,意識不到民族文化精神的獨立性,從而漠視民族文化的凝聚力。(2)文化自大。文化自大是高估本土文化的價值,唯民族文化獨尊,還表現為以一種非此即彼的態度看待中國傳統文化。過分夸大中國傳統文化中一些陳舊、過時的思想和觀念。不無選擇地全盤照收或排斥外來文化,缺少包容大氣的心態去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的精華、去辯證合理地繼承民族文化的精髓。那么我們應該積極建立大學文化自信去抵御西方文化的滲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校園是文化會戰的前沿陣地1、大學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大學校園是文化傳播交流的有效載體,青年學生是最廣泛的受眾者,大學校園對于文化的傳承是大學精神的基礎,是民族教育實力的基本體現。2、大學是文化培育的搖籃。大學教育的根基在于文化精神的培育,大學文化對大學生具有熏陶、滲透、浸潤的作用,在潛移默化中發揮著育人功能。3、大學是文化爭奪的對象。大學生正是青年政治中的活躍分子,大學是青年政治的重要場域。從本質上看,青年政治離不開文化,它以青年文化為紐帶。同時青年政治又離不開政治,它以國家政治為依托。為國家政治服務的青年政治應奠基于文化自信。所以,大學成為文化爭奪的重點對象。

(二)大學文化自信是抵御西方文化滲透的有力武器1、大學文化自信是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和對先進文化的自信。2、大學文化自信是培育青年文化信仰的內在動力。文化信仰奠基于文化自信。信仰位于人的精神世界的頂層,堅定的文化信仰,可以使人洞悉各種文化的本質,在文化潮流的匯聚中辨析方向。由此成為抵御文化滲透的航標。3、大學文化自信是激發青年文化創造力的持久源泉。文化創造力生成于文化自信。人只有具有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才能鼓起奮發進取的勇氣,才能產生創造的活力。

(三)大學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基礎和內在推動力中國文化自信在文化全球化時代的全球文化博弈中具有戰略意義。中國文化自信的前沿陣地在大學校園,大學文化自信對于整個民族自信的提升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三、大學文化自信的重建對策

(一)健全文化培育機制1、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感。高校應充分重視文化素質教育,改革現有課程結構,適當增加傳統文化課的比重。應將國學經典課程納入通識課,對國學經典的學習放到與專業課程同等重要的地位。通過對傳統經典的學習從知識的原點出發真正領悟到傳統文化的精髓。整合學校關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方面的資源,為大學生推出“傳統文化大餐”供大學生更好地選擇。2、創新主流文化,增強大學生國家認同感。全球化時代,適應“90后”大學生新的文化偏好,主流文化在大學校園的傳播應該進行內容與形式的雙重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豐富的內涵與要求,可以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行動來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真諦,如在實際行動中踐行“八榮八恥”、在生活實際中感受愛國主義精神;可以鼓勵“90”后大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理性看待主流文化與外來文化、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之間的關系。在批判和繼承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文化的創新,將文化創新與自己所學專業結合起來,如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管理思想融入到企業管理中去,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融入到工藝美術設計中等。3、塑造青年文化,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認同感。青年文化是青年區別于其他社會群體的標志,是青年的群體象征。它傳遞青年理想、描繪青年夢想的話語體系。大學校園是青年文化發育的重要場所,校園流行的青年文化對大學生的熏陶、滲透、浸潤作用是其他渠道途徑所無法比擬的。因而高校要在青年文化建設中積極采用中國元素,固本培元,利用文化氛圍的貫通融合積極主動地宣傳中國優良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以青年為主導的中國優秀文化陣地。通過組織學生社團群體開展校園文化長廊建設、校園傳統文化節日主題活動以及青年志愿者公益活動等發揮青年學生的校園文化主體作用,讓青年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自覺踐行文化自信。

(二)健全自信提升機制1、開辦文化心理活動室,排除文化干擾。整合校園歷史、文學、藝術等方面的教育資源,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學、管理隊伍的相互協調,通過開設選修課程、人文心理知識講座等渠道弘揚民族文化,建立專門的文化心理活動室。通過專業的文化心理探測與矯正實驗,由專業的心理輔導老師為大學生進行心理專業測評與輔導,幫助解決大學生自我意識領域心理困惑帶來的行為困惑及阻礙。輔導并幫助由文化自卑與文化自大所帶來的心理困擾,科學合理地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處理文化價值觀領域所引發的意識行為方面的問題,樹立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自信心。2、開展社會實踐體驗,深化文化認知。社會實踐活動以感性認識來強化傳統文化的體驗,可以利用地域文化資源,組織學生開展考察、采風、專項調查等活動,鼓勵學生通過采訪手記、訪談錄、調查報告等形式充分挖掘本地的民間習俗、歷史風情、文化古跡等資源,更加直觀地接觸中國文化,以“通古今之變”的深厚底蘊,透過五千年的歷史感悟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內化為學生的精神品質,成為生活的態度和習慣。3、促進跨文化交流,拓寬文化視野。文化的不自信與視野狹窄不無關系。拓展大學生的視野,擴寬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范圍,以多元化的視野去辨析去比較,去爭論文化的碰撞與交融,才能更好地提高大學生對于不同文化的接納能力和對本土文化的反思能力。高校可以通過開展對外教學和國際合作辦學,開拓大學生多元化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多元文化的視角站在學術的前沿去體會和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內涵。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素質,感受文化滿足感和歸屬感,做文化傳承的踐行者。

四、“一體兩翼”的大學文化自信培育立體化格局建構

大學校園要以高校德育課堂為主體,以網絡教育和社會教育為補充,積極占領網絡宣傳陣地,營造全民參與的和諧文化氛圍。

(一)以高校德育課堂為主體,在教育教學中樹立文化自信抓好高校德育課堂的主陣地,從授課內容、授課方式到課后實踐,重視對于學生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培養,提高教學針對性。在授課內容上,注重結合當前社會熱點時事,加強普及與解讀,鼓勵學生關注社會時事,關心國家命運與發展前途;在授課方式上,減少說教式講解,增加學生討論與互動環節,以思辨明事理,引導學生探究文化本質的科學性與辯證性,結合社會現實做好正面引導教育;在課后實踐上,提倡組織學生深入社會基層,參與社會調查、廣泛開展志愿服務行動、各種公益活動,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樹立高度文化自信。

(二)占領網絡陣地,積極利用網絡資源實現有效補充構建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空間,增強主流文化網絡媒體的吸引力,在尊重和維護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引導學生正確地分析和判別各種文化現象及社會思潮,積極進行思考和判斷。辯證合理地利用網絡教育平臺,以開放、容納、學習、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的理性態度,正確認識和對待西方文化,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文化鑒賞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推動全民參與,形成健康的社會文化氛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態受到社會發展各個方面的廣泛影響,同樣大學生思想意識形態也對社會發展與管理方式產生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因為大學生群體是社會發展的有生力量,推動和影響著社會各個層面向前發展,所以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與引導不僅僅是國家高校教育管理部門---國家層面上的任務,更是社會各階層的重要任務與責任。牽一發而動全身,大學生群體的文化自信也在影響著全社會對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與自立。全民民族使命感和責任意識才能更好地幫助大學生群體去自覺樹立文化自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綜上,文化自信是自信理論的重要內容,它與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共同構成新時期的執政理念。文化自信是文化自強的基礎,有文化自信,才能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才能弘揚民族精神,才能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當代大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先進文化的承載者和引領者,才能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參考文獻:

[1]安東尼奧•葛蘭西.獄中札記[M].葆煦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

[2](法)古斯塔夫•勒龐.馮克利譯.烏合之眾[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3](美)尼古拉•尼葛洛龐帝著.胡泳范,海燕譯.數字化生存[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

[4]俞吾金.意識形態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鄭永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發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論意識形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童世駿主編.意識形態新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宋惠昌.當代意識形態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

[9]楊文華.文化意識形態研究[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7.

[10]謝宏忠.基于文化多樣性事業的大學生價值觀導向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2010.

[11]楊文華.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面臨的挑戰[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8(2).

作者:李鵬昊 單位:燕山大學外國語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人人爽亚洲精品美女| 亚洲人成网站免费播放| 视频在线免费观看资源|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伊大人香蕉高清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男男gay做爽爽的视频免费|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www.97色| 成人草莓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在精品线影院精品国产|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第一性网站|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ts人妖视频| 韩国欧洲一级毛片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免费色视频| 色久悠悠色久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免费麻豆网站91麻豆| 一二三四在线观看免费高清视频| 把腿抬起来就可以吃到扇贝了|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观看99水蜜桃| 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高清在线一 | 国产精品视频久久| aaa毛片在线| 好大好硬别停老师办公室视频| 中文字幕久无码免费久久| 日本免费电影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69国产精品亚洲| 本子库全彩无遮挡无翼乌触手| 亚洲国产最大av|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道| 亚洲第一黄网站| 深夜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免费h视频在线观看| 秋霞免费乱理伦片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