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培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把握文學批評的學科性質和特征,追蹤文學批評學科學術研究的前沿
作為一種特殊的科學研究活動,文學批評的思維方式是由理性思維和藝術思維(形象思維)這兩種思維融合而成的,是用理性思維的方式對感性活動成果的研究以及用邏輯思維方式對藝術思維方式成果的研究,具有實證性、思辨性、審美性等特點,強調從特定的文學、文化事實出發,發表評論必須以事實為依據;強調在評論文學作品時一定要投入,但同時也需要一定的心理距離,需要對情感加以理智的控制。文學批評所關注的對象是具體的不可重復的文學作品以及文化現象,其所追求的目標是一種獨特的認識,而不是象一般科學研究那樣去尋找某種共識,這就是文學批評思維方式上的求異性。
文學批評有兩個特征:開放性和多聲部。文學批評的開放性是說,文學批評是沒有終點的,文學批評不是到今天就定型了。今天有可能出現一個新的文學批評方法,明天又可能出現另一個批評方法,甚至后天還可能會出現另一個批評方法。從20世紀俄國形式主義批評到英美新批評,法國的結構主義批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評,到后來的女權主義批評、新歷史主義批評、后殖民主義批評,再到今天方興未艾的馬克思主義批評、文化研究批評等等,新的批評方法和流派是一個接一個不斷涌現。今天是后現代社會,那么過了后現代社會又是一個什么樣的社會呢?曾經有人拿這個問題去問當代評論家杰姆遜:后現代社會后我們會面臨什么樣的社會呢?是后后現代主義社會么?杰姆遜說問這個問題的人是杞人憂天,到時肯定會出現新的名詞,不需要現在去想。社會總是在發展,是不斷變化的,后現代之后怎么面臨的問題到那時肯定會有新的說法。文學批評也是這樣,它的開放性是沒有終點的。
文學批評的多聲部特征,是相對于獨白來說的,就像我們的高考,還有很多的其他考試都是獨白式的,是答案只有一個的考試;多聲部就是說一個問題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也可以從那個角度去理解,可以這樣說,也可以那樣說。比如有這樣一篇評論文章,是用多聲部來評價武松的,一個方面說武松是“偉哉,武松”,另一個方面從女權主義去評論武松,說武松是“英雄氣短”,說武松有某種程度的“厭女癥”,把英雄豪邁和“厭女癥”集中在武松身上了。對某一個故事你可以這樣說,也可以那樣說,可以用這個角度去理解,也可以用那個角度去理解。還有像《西游記》中唐僧這個人物,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既可以把唐僧理解為一個很有獻身精神的人,也可以把他看作是壓迫的象征,可以把他的緊箍咒理解為一種隱喻,是對人的自由的一種束縛。這就是文學批評的多聲部,文學批評多聲部特征就是說文學批評允許有不同的聲音。
把握文學批評的學科性質和開放性、多聲部的學科特征,有助于加深對文學批評課程當代性和實踐性的理解。曾經有學者對大學課程做過這樣的研究,認為大學的課程不能像一個建筑物而應該像一個機構,就是說大學的課程不能像建筑物一樣百年不變,而應該像一個機構那樣不斷地進行調整?,F在的大學課程應該是基礎課程和前沿課程的結合,哪些課程是前沿課程,哪些課程是基礎課程呢?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來說,文學理論就是基礎課程之一,而文學批評則是前沿課程之一。
因為文學批評課程努力追蹤當今文學批評的最新發展,有鮮明的當代性特征,知識結構是相對穩定性的,這種相對穩定的知識結構需要經過一些碰撞才得到不斷改善。比如,“文學是什么”的問題,文學理論中說文學是一個審美意識形態,是一種用語言來反應生活、塑造形象的審美意識形態,這是文學理論中已成定論的東西。在文學批評中,我們會知道很多新的定義,對于“文學是什么”這個問題,在文學批評中,弗洛伊德說“文學是白日夢”,因為在弗氏看來文學就是寫幻想的,把自己幻想的寫出來就是文學了;接受美學認為文學是在讀者手中才最后完成的;而在文學理論中,讀者的因素在文學的命題中并不是這樣突出的。最近,新歷史主義批評形成后,認為文學是談判,這確實讓人很難理解。文學怎么會變成談判呢?是作家要跟當局談判,作家要寫當局說不能寫,這就需要作家與當局談判,確定哪些可以寫那些不可以寫,通過談判最后創作出作品。文學是作家與當局談判中互相妥協互相讓步最后才形成的,像春節晚會就是最典型的談判出來的文學藝術。像這樣對文學的理解還有很多很多,這些理解在文學批評之外的其他課堂是很難看到的。這說明,在文學批評中對文學這一概念的理解有多種多樣的可能性,這就把相對穩定的知識結構變成了一個動態的結構,這種動態的知識結構正是應用型人才的突出特征之一。
二、了解當今文學批評的哲學背景,關注本土文學、文化的現狀和發展
培養應用型評論人才,僅僅靠動態的知識結構還遠遠不夠,還應了解當今的文學批評的哲學背景。當今的文學批評不是很純粹的文學批評,它可以與語言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學科聯姻,其哲學背景是分析哲學、現象學和科學哲學。這些20世紀西方哲學的共同傾向—是終極真理的否定,二是都具有語言學轉向的特征。無論是分析哲學對語言的強調(意義即用法),還是現象的懸置理論,抑或是科學哲學的證偽理論都是對終極真理的否定,都表現出對語言的關注,語言問題也成為了當今文學研究的一個中心問題。當今的文學批評無論是俄國形式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精神分析還是新歷史主義等都與語言有關。俄國形式主義批評所強調的“陌生化”,除了技巧的陌生化外,最根本的就是語言的陌生化,小說也好,詩歌也好,都要“化腐朽為神奇變習見為新知”。這種陌生化如何體現?靠語言來體現。結構主義是從語言的角度來研究語言,解構主義是從文本的角度來研究語言,精神分析是從夢的語言的角度來研究語言,新歷史主義是從歷史文本的角度來研究語言。這種對語言的關注和推崇給文學批評帶來了“雙重效應”:一方面,它擴展了批評闡釋的空間,對于文本既可以這樣理解又可以那樣理解,通過語言的差異使批評獲得了更大的自由度。另一方面,這種對語言的標舉也使批評陷入一種邏輯困境。由于批評語言的狂歡,差異的極端化,將可能造成對話和交流的困境。
了解地方性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文學批評課程的教學對應用型評論人才的培養來說尤為重要。既然地方性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在學術和教學梯隊建設、人員結構與職稱結構、課程設置、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等方面都難以與一些老牌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相提并論,生源質量與一些老牌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要培養服務于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應用型評論人才,在文學批評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深入了解當今的文學批評的哲學背景,理解20世紀西方哲學對語言的關注和推崇給文學批評帶來的“雙重效應”,努力追蹤文學批評學科學術研究的前沿,并在此基礎上,聯系本地文學、文化的現狀和發展,用當今文學批評的理論、觀點對本地的文學文化現象作出迅速的回應和解釋,從而培養學生運用當代文學批評理論評論當今文學、文化現象的實踐應用能力。梧州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文學批評課程的教學立足于培養服務于梧州及周邊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應用型評論人才,應該緊密聯系有梧州地方特色的西江文化、龍母文化、騎樓文化、舜帝文化、水文化等等,用當代文學批評方法論進行深入的觀照,用當今的批評理論和觀點予以闡釋。比如,采取文化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對西江文化各方面的事實和數據進行梳理歸納,可以采取一些田野調查方法、案例分析、比較分析、類型分析,以文化人類學為理論視野,對西江流域的物質生產、生活方式、社會結構、行為模式、社會生活形態、人群組織、風俗習慣、宗教、倫理、教育、娛樂藝術、思想觀念等進行研究;對整個西江文化的起源、成長、變遷和進化的過程進行研究,以發現西江文化的普遍性以及個別的文化模式,從而總結出西江流域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對西江文化的概念系統定位、歷史發展的背景、文化精神、民間宗教、精神性格以及西江文化發展與珠江文化發展的關系、西江文化發展與西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西江文化發展的未來展望等方面作整體性的文化闡釋。
(一)通過對西江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過程、發展特點、優劣勢及其主要影響因素等問題的研究,建構西江文化的發展概貌,完成西江流域文化學理論,為西江文化風格作出文化學上的闡釋與定位。
(二)通過對西江文化中的神話儀式、西江流域民族文化心理、西江流域文化特征、西江龍母文化與禪宗文化等思想資源的挖掘,對西江文化的本土潛質作出獨到的闡釋。
(三)借助文化人類學理論,對西江流域文沖突與變遷、族群關系等若干問題作出語義闡釋、文學性描述、心理學解釋,為西江流域文化建構一個理論框架。
(四)通過對西江文化的發展研究,努力為西江文化在當代及未來的發展構建一種理論設想,為當地政策制定和經濟、社會、文明的發展提供文化學上的思想和實踐設計的資源,為泛珠三角和泛北部灣經濟圈的連接和西江黃金水道的重建作出學術回應。通過文化人類學的批評理論觀照具體的地方文化,學生對文化人類學批評理論的理解再也不是那種抽象的概念和理論知識了,取而代之的是具體的“西江文化歷史發展的現狀”、“西江文化的歷史起源”、“西江文化歷史發展的特點、形勢和優劣勢”、“影響西江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西江文化精神與西江人的文化性格”、“西江龍母文化與禪宗文化的思想資源:民間宗教與精神性格”、“西江流域的風俗生活、社會形態和藝術文化”、“西江的碼頭與航道、西江的農產與市場及經濟模式”、“泛珠三角與泛北部灣經濟圈地帶的積極連接”、“重建西江黃金水道的可行性和前景”、“關于建立東部產業轉移的示范基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西江流域物質資源、物流交通與市民經濟的現狀與進一步開發”、“西江流域的生活方式與民間活力”、“西江流域的文化教育、藝術生活與社會文明的升華及新經濟的創造力”、“西江流域的本土文化優勢的發揚”、“西江文化發展的前景展望”、“西江文化發展的策略”等等一系列可操作性的研究課題,抽象的概念和相對穩定的理論知識變成了動態的知識系列,通過西江文化深層內涵和價值的文化人類學闡釋,積極服務于西江流域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地方性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文學批評課程應用型評論人才的培養,僅僅靠灌輸書本的知識遠遠不夠,必須緊密聯系有地方特色的文學、文化現象,把抽象的理論知識化為動態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面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文學、文化現象迅速作出反應的文學評論實踐能力。
三、縮短理論知識和實際運用的距離,構建應用型評論人才培養的教學內容體系
地方性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文學批評課程應用型評論人才的培養,把抽象的批評理論化為動態的具體的知識體系,縮短理論知識和實際運用之間的距離,使相對穩定的知識結構變成了一個動態的結構,必須構建相應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梧州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經過幾年的實踐,把文學批評課程以專題研究的形式建構四個專題,形成相對完整的文學批評教學內容體系,應用于文學批評課程的教學。
(一)文學批評的哲學背景和世紀特征專題:通過研究當今文學批評的文化語境和現代性意蘊,目的在于讓學生理解當今文學批評不是很純粹的文學批評,可以與語言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學科聯姻,其哲學背景是分析哲學、現象學和科學哲學的共同傾向和特征。
(二)文學批評模式與流派專題:通過本專題的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理解社會歷史批評、印象批評、文體學批評、文本批評、原型批評、文化人類學批評、文化研究批評、心理分析批評、新歷史主義批評、后殖民主義批評、女性主義文學批評20世紀以來在中西學界流行的文學批評模式與流派的理論基礎、理論特征和批評的內容范圍以及操作方法,建構當今文學批評的理論知識體系。
(三)中國和西方當代文學批評案例專題:通過本專題的教學,運用相關的批評理論指導學生的批評實踐,包括對王安憶、莫言、鬼子、東西、林白、池莉、陳染、池子建、余華、史鐵生、格非、海子等中國當代重要作家的批評實踐和對西方重要作家及批評大師如艾略特、福克納、海明威、納博科夫、卡爾維諾、陀斯妥耶夫斯基、巴赫金、荷爾德林、龐德、布魯克斯等的批評,在實施課堂教學過程中,結合梧州本地的文學、文化現象,突出當代文學批評課程的實踐性特點,通過學習和實踐訓練,把握當代文學批評的時代脈搏,讓學生通過文學“實踐性的研究”,掌握從當代文學現象看文化現象和文化發展的研究方法,把抽象的批評理論化為動態的具體的知識體系,運用“立足作品反應—概括文學現象—闡釋文化背景”的方法和思路,對變化中的本地文學、文化現象迅速作出反應,從而培養學生參與文學評論活動的實踐能力。
(四)當代文學批評的表述專題:通過本專題的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當今文學批評文章的分類、寫作步驟、寫作技巧和不同類型批評文章的語言表達方式,提高學生寫作文學批評文章的技能。通過上述四個專題的學習和實踐,建構起一個相對完整的當代文學批評課程教學內容體系,為當代文學批評的教學提供一個可操作性的內容范本和模式,突出當代文學批評課程的實踐性特點,讓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實踐訓練,對運動中的文學現象迅速作出反應,從而培養學生參與文學評論活動的實踐能力。
總之,地方性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文學批評課程應用型評論人才的培養,應該在充分把握文學批評的學科性質和學科特征及其思維性質和思維特征的基礎上,追蹤文學批評學科學術研究的前沿,明確文學批評學科的發展方向,在關注當代性和實踐性的基礎上,結合本土文學、文化的現狀和發展,建構起文學批評學科的教學內容體系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踐教學體系,才有可能為地方經濟文化建設培養有較強實踐能力和較高業務素質的應用型評論人才。
作者:梁復明單位:梧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