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網絡文學情況及前景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網絡文學自誕生以來,因一些網絡所創作的較有影響的網絡作品頗受讀者歡迎而迅速熱遍網絡,成為當代文學景觀中的一大熱點,從而與傳統文學的低迷形成了強烈對照。但經過一陣熱鬧之后,它也忽然跌入低谷。讀者與們在熱情過后,漸漸回歸到冷靜的審視中,使過熱的網絡文學回到它更顯正常的軌道上來。在這之間,理論界也一改以往沉默、不置可否的態度,而轉向對它的重視和關注。因而引起人們對網絡文學的研究漸漸升溫。其中,研究的一大熱點是對網絡文學的文學價值的評定。總體上肯定者較少,批評者甚眾。筆者想通過重新審視網絡文學的現狀,結合更多與之相關的因素進行反思,談一點自已的看法。
一、對網絡文學現狀的再認識
網絡文學是當代文學景觀中的新面孔,它剛剛出現就呈現出個性鮮明的特色,并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和研究,這些特色被研究者們大致概括為以下幾點:在內容和社會學意義上,體現為:
1、平面化、淺俗化。網絡文學作品大多不講求內容的深層意義,對其表現的人、事疏于反思和批判,作品無價值深度、趣味淺俗、拒絕崇高、喜作無厘頭搞笑。
2、欲望生產。創作動機多為宣泄情緒、炫耀表達技巧、表現感性愉悅,乃至自娛、自戀、發泄情欲等。其中不少作品已幾近于色情之作。
3、大眾狂歡。網絡賦予了們前所未有的創作的自由、發表的自由,賦予讀者們閱讀的自由、評說的自由,使網絡成為權威缺席的眾生平等的言說與感受的狂歡場。在形式上體現為:1、多媒體表達,新語匯、新句式層出不窮。即通過網絡技術把聲頻、視頻與文本結合起來,構成一種全新的網絡語言。同時,網上操作與網絡生活啟發借鑒已生成的或自創的新風格語匯及修辭,使語言的面貌煥然一新。2、多向性與互動性。文本借助新閱讀方式提供了多向發展的可能性。讀者常與作者及時互動,共同完成作品。寫作由原來的“歷時性”轉向“共時性”。對于網絡文學的形式,研究者多數予以肯定或持不予置評的態度,但也有少數否定者;而對于其內容和社會影響,大部分研究者卻給予鮮明的否定和批判。因此,學院派的研究者面對目前狀態下的網絡文學多抱失望、悲觀的態度,他們一方面強烈要求創作者提高自身素質,另一方面也強烈呼吁理論界加以價值引導,以免讓它如“荒原上的野草隨意瘋長”,或是讓它自生自滅。但筆者認為,公正、客觀地分析現象背后的原因,全面而多方位地認識現狀的得失,這才是正確評價當前網絡文學的關鍵。
關于內容和社會影響,理論界批評得最多的是它的淺俗化、游戲態度和欲望生產。這些從表象來說確是事實,但若考察一下它的生成狀況,我們可以發現,簡單否定它并不合理。首先,網絡文學的作者大多十分年輕,而且多數是非文學專業出身,他們的閱歷、心理特征、思想水平決定了其寫作的深度和寫作視野等文學功力的有限。在網絡文學誕生之初這是難以避免的弱點。但在此之后,隨著們的成長與成熟,以及其他專業人士的加入,這些弱點是能夠被逐漸克服的。而網上讀者閑散、隨意的心境使網絡文學作品呈現出短小、簡明、直白的風格特征,熱衷追求即時效果,而不注重整體的、長久的效果,所以作品往往缺乏深度。但淺俗從心理學角度看,也是人們的一種精神或心理的需要,而且應該是一種日常需要,精深之作則是人的特殊需要、終極需要。因此,淺俗這一特征有它存在的合理之處。其次,網絡文學也同樣受到社會文化大環境的影響。在當代社會文化中,尤其是審美文化中,平面化、欲望表現是一種普遍特征,并非是網絡文學所獨有。因此,這一弱點不應歸罪于網絡文學本身,而應向整個社會扣問。誠然,網絡文學中確有一些粗俗的、色情化的描寫,但縱觀作品整體,骨子里卻往往透出作者對生活、對情感最真摯、最執著的追求。如,邢育森的《活得象個人樣》中,男主人公平時雖極不嚴肅地與一個又一個女性隨意地交往,但文中常不經意地提到的未出場的“那個人”,卻是他內心矢志不渝的真愛對象。只是他不該用對愛情的玩世不恭來發泄他因失去一份真摯情感而心生的無限悲傷與絕望。其它許多作品,如《第一次親密接觸》、《迷失在現實和網絡中的愛情》、《告別薇安》等,都是貌似隨意、粗鄙,實則苦心經營、純情不二。這既是年輕作者可貴、可愛之處,也反映出他們在表現生活時的單純、稚氣與情感深度的有限。至于游戲、娛樂化傾向,正如“榕樹下”網站創始人Will所說:“現在的網絡文學追求的就是一種寫出來就爽了,就舒服了的感覺,是一種非常自由的狀態。”可見,自娛、娛人本身就是它的一種價值取向,若否定這點,網絡文學就會失去網絡賦予它的一個重要特征。在這點上用傳統文學的批評標準來限定它無疑是不明智的。事實上,當理論界這樣做的時候,就立刻遭到了網民們的普遍不滿與抵制。其實,娛樂作為網絡文學的重要特征之一,本身并非一定有損于它的文學性,問題在于目前這種娛樂性格調較低,有些甚至是低俗、痞氣的。從社會學角度看,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年輕的作者們出于對現實狀況的強烈不滿因無奈、憤懣而導致的情緒發泄,同時也反映出他們尚缺乏理性的態度和對事物更深的認識,因而表達方式也就顯得不夠理智、平和。從作品的意義上看,這也是對生活的一種間接反映。所以,我們要否定的是過度的游戲及它的低格調,而不應是娛樂本身。另外,網絡文學作品中雖有不少游戲成分,其中人物對人生甚至也抱游戲態度,但游戲之后,人物的內心卻表現出回歸現實的強烈愿望,虛幻與夢想在作品中最終也往往被否定。所以,這些作品從實質上說,主題仍是嚴肅的,娛樂色彩應屬其次要特征。
我們再來審視一下它的形式特征。網絡語言是它最突出的形式表現之一,它包括源于電腦操作而產生的網絡專用語言和網絡文學中的風格化語匯與句式。它們的最大特點是鮮活、形象,但又不無調侃之氣、粗俗的搞笑,給人一種格調并不太高的輕松愉快與新奇感。對此理論界給予的是小小的認可、大大的批評。這并不十分公正,因為娛樂與調侃既是網絡為人帶來的緩解生存壓力的最有效功能,也是它的主要使用者———年輕人的性情表現,這種自然生成的特征是不宜用傳統批評標準來評價的。此外,對于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來說,主流媒體過于嚴肅,它的社會性、政治性與正面宣傳的原則對個體來說過于沉重,也不能實現對個體的內在關懷。因此,網上言說呈現的是調侃的、個人的、私密的、直言不諱的萬千氣象。網絡作品是這種言說的表現方式之一,它也因此同樣帶上了這些特征。值得我們重視的是,這種前所未有的大量的鮮活語匯與新風格語言的出現,顯示出了人們在網絡上創造語言的無窮活力與無限可能性。我們可以設想,那些夸張、生動、痛快淋漓的表達,若能與更深入、廣泛、更有力度地反映生活的寫作思維結合在一起,這樣的網絡文學必將成為值得稱道的文學的新時代亮點。這種潛在的價值是不應該因它目前的粗陋而被忽略的。畢竟,新事物總是要經歷一個成長過程的。在成長之中,它的價值必定會逐步顯山露水,逐步被認同、被發揚光大。此外,我們還應看到,網絡文學中寫作的非功利性、表達的率真、反諷夸張等修辭手法的成功運用,簡約而酣暢的表達都是對文學發展的有益貢獻。只是它們被作品思想與格調的局限遮蔽了應有的光芒。理論界對此應該取舍有度,因噎廢食只會打擊與阻礙網絡文學的正常發展。
二、網絡文學的未來
目前,正式的文學網站已發展到數百個,在網上閱讀其作品已成為網民們常態下的文化消費。盡管人們對網絡文學的評價莫衷一是,這并不妨礙它義無反顧地前行。未來的它究竟會如何?又應該如何?網絡文學到底能承載什么樣的使命呢?有不少人很自然地將傳統文學作為參照或比較對象,于是在傳統文學的標準下,網絡文學顯得難登大雅之堂,只是迎合了某些俗流、俗趣,而且稚氣、淺薄。因此,略有成就的成名后,不少毅然走下網絡,歸附傳統媒體,努力向純文學靠攏;有的感到“網絡上東西過得很快,它是一種很喧囂又很空洞的載體。”(安妮寶貝語)因此,最終也更認同傳統文學及其傳播方式。還有人認為“隨著網絡文化的積淀和成熟,(網絡文學)會跟純文學的距離越來越小。”(李尋歡語)即,網絡文學終會發展成傳統文學而不再有起初的特點(這些特點往往被理解為缺點和弱點)。以上這類對網絡文學的未來看法不妨稱為“歸順傳統論”。從網絡文學的發展狀況看,的確有這種趨勢。但應當注意的是,這種情況往往是指個人的創作歷程。也就是說,當一個網絡文學作者逐步成熟并獲得廣泛認同之時,他的作品便由網上轉到紙上,從而走進傳統文學作家的行列。這是一個文學創作者成長的自然結果,也暗示了網絡文學是文學創作的起步和初級階段,傳統文學才是它的高級階段或成熟階段。盡管人們也不能否認網絡文學中確有一些優秀之作,但要得到社會的正式認可似乎還是必須進入傳統出版媒體。因此,歸順傳統成為多數成熟的最終選擇。而就整個網上的文學創作來說,新手總會不斷出現,稚氣的、新奇的、無所顧忌的作品仍會大量產生,因此,網絡文學總體上不可能變成傳統文學,它是流向傳統文學的百川之一,而且只有一小部分最終融入傳統文學,其他的部分可能自生自滅,或改變航向,不知所終。
第二種看法可稱為“民間存在論”。由于網絡賦予人們無限自由和巨大空間,使人人有權利參與文學創作,似乎真的可以實現“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福斯特語)的理想了,文學不再能以高高的門檻將平民大眾擋在門外,民間話語在此得以存在并不斷擴展。因此,它使文學變得口語化、通俗化,并且率真無忌,特別形象、生動。它使我們聯想起從前的民間文學,它們有著不少相似之處,只是網絡文學的民間性體現得更徹底。它不僅將創作的權利送給每一個人,它也將作品展示給幾乎所有人,只要他愿讀。它像過去的民間文學一樣,不僅有自身獨立的文學價值,而且為文學的進一步發展作出了特有的貢獻。如:詩、詞、曲、小說(民間形式為話本、傳奇)等藝術形式最初都出現在民間,再由文人雅士們推動其朝精致、高雅、博大、深遠的方向發展。網絡文學日新月異的面貌、千姿百態的內容和樣式,也同樣可成為文學進一步發展的巨大資源寶庫。不僅如此,它還直接成為大膽創新者的文學實驗場、新銳作品的地。“自由”將使網絡文學的民間姿態始終如一,因為民間的這種表達需要是不會消失的。
此外,還有人認為,將來終有一天網下的寫作會不復存在,任何寫作都將在網上進行。因而網上、網下的區別也不會再有,當今的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會完全融合,不分你我。的確,網上寫作與發表是如此便捷,而且成本極低。網絡的普及似乎使傳統媒體越來越多地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了。就像文學的傳播媒體曾經從口頭轉向紙質,現在又由紙質漸漸轉向電子、轉向網絡。紙質的出現幾乎使口頭文學完全消失,那么,網絡的出現會不會讓基于紙質媒體的傳統文學退出歷史呢?從理論上推測,這并非不可能,但我們當中總有一部分人,我們許多人心中總有一個角落,對傳統文學是留戀不舍的。新的事物故然好,舊的珍品也會讓人戀戀不舍。也許將來人們對這種老式的傳統文學會像現代人對待手工制品那樣,將它作為收藏、作為奢侈品,而不是作為日常消費品,它不需要太多,但一定要經典。
其實,不管人們怎樣預想網絡文學,它真實的發展是在網民的評論聲中進行著的。評論表達著人們的期望、不滿與喜好,評論影響著們的創作。這種頻繁的交流與互動推動著創作的成熟和方向調整。而評論就必須有標準,網絡文學的評論標準是什么呢?網上的評論多是印象式、比喻式、感想式的,其中的標準難以規范化、系統化,評論也不像傳統文學那樣有權威、有中心。那么,這些它是否需要呢?當有人試圖制造中心、引進權威時,立刻激起了網民們的強烈反對,因為中心與權威會威脅、甚至取消網絡的自由。網民們的反干預正是為了捍衛這種自由,而網絡文學的興盛與這種自由是密不可分的。在“自由”的旗幟下,網絡文學展現了更多的創作的可能性,它的變化層出不窮、永不停歇。這種狀況使其難以找到固定的評價標準,評論只能以動態對動態。所以,對網絡文學來說,評價它應當從它對讀者、對文學的特殊功能與作用出發。比如,網絡文學能快速地反映人們生活狀態的變化、價值觀念的變遷,它是語言與其他表達手法的實驗場,能最真實(可直抒胸臆)又最虛假(可完全虛構)地進行表達以滿足的敘述愿望,能讓讀者輕松地獲得閱讀快感,達到放松身心、休閑娛樂的目的,如此不一而足。從這些功能中我們可以找到一些適用于網絡文學的大標準,如:新穎、活躍、易讀、先鋒等。當然,網絡文學中的某些文化糟粕是另當別論的,它已經越來越多地引起了網民們的反感。所以網絡在為文學創作者提供自由的天地時,應不忘堅守文化的價值底線—人類最基本的價值觀念。因為反人類、有違健康的東西終究是會被人們拋棄的,不管它初看起來有多么誘人。網絡文學尚如此年輕,它的自由天性與民間姿態似乎決定了它我行我素的性格,但實際上,它的狀態仍然是由關心并參與其中的人們決定的,它包括已經身在其中的內在力量與正在不斷加入的外在力量。換句話說,所有關注網絡文學的人們的愿望之和與影響力之和將造就它的未來。在開放、平等的網絡世界里,網絡文學終歸是屬于多數人的。